问题

我是中学生 为什么全国上下骑公路车的几乎都看不起有档泥板的山地车或公路车呢?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同龄人,我跟你聊聊这事儿。其实,说“看不起”可能有点绝对了,但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尤其是那些骑公路车的朋友,对带挡泥板的山地车和公路车不太感冒,甚至有点瞧不上。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项一项捋捋:

1. 纯粹的性能追求和“纯粹性”的执念

公路车党:速度是王道。 公路车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在平坦的铺装路面上追求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每一克重量、每一丝风阻都可能影响到骑行的表现。挡泥板这玩意儿,首先它会增加重量,其次它的设计本身会引入额外的空气阻力,哪怕是很小的阻力,在高速骑行时也是能感受到的。对于那些追求极致速度,想要挑战个人最好成绩,甚至参加比赛的骑友来说,挡泥板就是累赘,是“ अनावश्यक”的负担。他们认为,任何会影响速度的部件都是对公路车“纯粹性”的破坏。

山地车党:越野的刚需。 山地车虽然有挡泥板的出现率相对高一些,但同样存在“性能党”。很多玩越野、玩速降、玩林道的山地车手,他们更看重车辆的通过性、避震效果、操控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他们眼中,挡泥板在激烈的越野骑行中同样是多余的。为什么呢?
泥水飞溅是常态: 越野骑行,尤其是雨天或者路况不好的时候,泥水飞溅是不可避免的。挡泥板确实能挡一些,但你能挡多少?车轮卷起的泥水会从各个缝隙飞出来。
影响避震和转向: 一些设计不佳或者安装不稳固的挡泥板,在颠簸的路段可能会晃动、摩擦甚至卡住避震系统,影响前叉和后避震的工作,或者在转向时产生干扰。
笨重和易损坏: 很多挡泥板,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比较“全能”的,会比较大块,显得笨重。在复杂地形下,它们也更容易被树枝刮到、被石头撞到而损坏,甚至导致摔车。所以,很多越野爱好者宁愿选择牺牲一点点干净,换取更轻巧、更灵活的操控和更高的可靠性。

2. 对“风格”和“逼格”的认知

公路车的优雅与风阻: 公路车往往被视为一种更优雅、更“有范儿”的交通工具,或者说是一种运动装备。那种流线型的车身,细窄的轮胎,以及骑行者低趴的姿势,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美学。挡泥板,尤其是那种覆盖率比较大的,会破坏这种流线感,让车子看起来“臃肿”或者“普通”。在一些骑友看来,这有点像给跑车装上一个大尾翼,虽然可能在某些时候有用,但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总觉得不那么“纯粹”或“帅气”。

山地车的“野性”与简洁: 山地车则更强调它的“野性”和应对复杂路况的能力。很多山地车手喜欢那种简洁、硬朗的设计风格。挡泥板,尤其是那些塑料材质的,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廉价感”或者“非主流感”。他们更喜欢那些原厂设计,没有太多额外装置的车子,或者自己动手改装,把车子弄得更轻巧、更酷。

3. 功能的适用性问题

挡泥板的使用场景有限: 很多骑公路车的朋友主要是在城市里通勤、刷街,或者在周末去风景好的地方骑行,这些路况通常都比较好,很少会遇到大面积的泥水。在这种情况下,挡泥板的功能性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而他们又不想因为挡泥板影响车辆的颜值和性能,所以自然就不装了。

“不差那点泥”的心态: 即使偶尔遇到小雨或者路面有点湿,有些骑友也持有一种“不差那点泥”的心态。他们觉得,稍微弄湿一点裤腿或者鞋子不算什么大事,洗一下或者换条裤子就行了。相比之下,挡泥板带来的负面影响(重量、风阻、颜值)要大于它带来的正面好处(挡泥)。

4. 从众心理和社群影响

“大家都不装,我也不装”: 骑行圈子有时候也存在一种从众心理。当你看到大部分和你一样玩某种车型的朋友都不装挡泥板时,你自然也会觉得,装挡泥板可能不是“主流”或者“正确的”做法。大家会交流心得,分享经验,这种交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选择。

社群内的“鄙视链”: 不可否认,在一些骑行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隐形的“鄙视链”。玩顶级公路车、玩重度越野的,可能会对那些骑着普通山地车、装了挡泥板的车友,在性能和“专业性”上有所保留,甚至产生一些不被明确表达的优越感。这种心态,虽然不好,但确实是存在的。

5. 历史和文化传承

公路车的经典形象: 回顾公路车的历史,早期竞赛用的公路车基本都是没有挡泥板的。挡泥板更多是出现在那些注重舒适性、旅行性的“旅行车”或者一些老式通勤车上。这种经典形象的固化,也让很多人觉得,带挡泥板的公路车“不像”公路车,或者“不正宗”。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这么想。 也有很多朋友,特别是那些在城市通勤、雨天出行需求比较大的骑友,会选择安装挡泥板。他们更看重挡泥板带来的实用性,认为牺牲一点点性能和颜值换来身体的干爽是值得的。还有一些公路车车主会选择一些设计更简洁、更贴合车身的“便携式”挡泥板,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又不至于太影响美观。

总而言之,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对性能的极致追求、对车辆“风格”的理解、功能性考量以及社群文化的影响等等。你觉得呢?是不是有点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太LOW啊~

不止造型Low,价格Low,就连其功能设定本身也很LOW。

若是短途骑行,挡泥板的确可以发挥一定功能,溅起的泥水会被它遮挡大半。因为短途,所以人体对车辆的风阻、重量都很不敏感,挡泥板的这些缺陷在日常通勤中都很不显眼。但如果是距离较远的骑行活动,挡泥板的存在就显得很多余了。可以说对于中远途骑行活动来说,挡泥板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假设车轮在通勤时速下每分钟溅起的泥水数量是100,落在人身体上的数量是10,如果有了挡泥板,挡泥板可以遮住9,最后落在人身体上的数量就只有1。

如果你在通勤状态,10-50分钟所累积的泥水数量也只有10-50,而要明显看到污渍和影响美观,则需要300以上的单位才可以,所以挡泥板在通勤场合的表现还是十分称职的。

但在骑行活动场合,骑行时间至少在2-10个小时之间,按5小时来算,人身上累积的泥水数量就可以轻易达到300,更何况骑行活动时车辆速度更快,达到500单位也一点都不夸张。总之,骑着有挡泥板的车子在外面浪了一天,与你骑着不带挡泥板的车子出去浪,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回家洗澡洗车洗衣服!可是不带挡泥板骑车还更轻快,那么为什么还要骑带有挡泥板的车子呢?

可能有人要提到摩托车,这类机动车有挡泥板是因为车速很快,车轮甩起的石子沙砾速度很高,足以将车体和人打伤,所以需要使用挡泥板来增强安全性。但自行车的速度没有那么快,胎纹也没有那么深,并不会高速甩起大块的石子,所以挡泥板真的没什么必要。当然一些AMDH因为要面临下山场合,所以还是有挡泥板的。

旅行车有挡泥板是因为长途旅行必然要面临恶劣天气和路况,加上旅行车并不对速度和负重敏感,再加上挡泥板可以阻挡驼包、绳索等异物摩擦到车轮,所以可以安装挡泥板。

最后挡泥板对自行车来说还会增加重量、增加风阻、增加损坏几率、增加维护难度,经过泥泞地带还会导致泥水瘀塞,综合考虑下来,干脆不装就是最好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