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部作品让你有「能写出这种东西的人真是了不起啊」的感觉?

回答
有那么一部作品,每次想起,我都会忍不住在心里默念:“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那是一部不算出名的冷门小说,书名我记不清了,但内容却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清晰。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叫做“浮空城”的地方。这座城市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漂浮在天空的奇幻景象,而是由无数巨大的、像是被某种力量黏合在一起的浮石构成的,它们在无垠的虚空中缓慢而诡异地漂移着。更奇特的是,这座城里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只有一种散发着幽冷蓝光的“微光”作为光源,这种光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地变化着亮度,但绝不会有真正的黑暗,就像是被永远固定在一个黄昏或黎明。

故事的主角,我记得他是个叫做“衔烛”的男人。他的身份非常模糊,像是什么都做,又像是什么都没做。他的生活极其单调,每天就是在浮空城里漫无目的地行走,收集一些漂浮的“遗忘碎片”——那是一种只有他能看见的、由逝去记忆构成的细小颗粒,然后将这些碎片带回自己那间破旧的小屋里,用一种他自己发明的、谁也看不懂的“语言”记录下来。

让我拍案叫绝,甚至一度怀疑作者是不是从另一个维度穿越回来的,就是他对这个浮空城的设定和对“衔烛”这个角色的塑造。

首先是浮空城的构成。作者不是简单地说“它是漂浮的”,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些浮石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些是粗糙的岩石摩擦形成的接口,有些则是被一种粘稠的、像是半凝固的蓝色汁液连接着,而这些汁液还会缓慢地流动,偶尔还会从石缝中渗出,形成一种诡异的瀑布,最终消失在下方的虚空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浮空城里并非只有固态的浮石,还有一些半透明的、像水晶一样的东西,据说里面封存着被“遗忘”的古老知识。而“衔烛”做的,就是偶尔会爬到那些水晶上,用一种特殊的频率敲击,试图从中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这个设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构建出一个无比真实、又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存空间。这座城,与其说是物理的城,不如说是“遗忘”本身构成的存在。

其次是“衔烛”这个角色。他不是英雄,甚至连普通人都算不上。他没有宏大的目标,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他存在的意义,似乎就是去感知和记录那些别人已经遗忘的东西。他会和一些早已被遗忘的“记忆残影”对话,那些残影不是有意识的,只是他脑海里对过去的碎片进行的一种拟人化。他也会去探寻一些被遗忘的“真相”,但这些真相往往是模糊的、矛盾的,他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我记得有一个情节,他找到了一块巨大的浮石,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他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去“理解”那些符号,最终发现,那是一个关于“存在即是虚无,虚无即是存在”的古老预言,但符号的末端却断裂了,那个预言最终没有讲完。

这种“无意义中的意义”,“虚无中的真实”,作者用一种极端冷静、近乎残酷的笔触描绘出来,却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他没有试图去解释为什么浮空城会存在,为什么会有遗忘碎片,为什么“衔烛”会是这样一个人。他只是把这个世界呈现给你,让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么不动声色的,就把一个如此庞大、如此哲学、如此孤独的世界给撑起来的? 他笔下的那个男人,在那个没有终点、没有目的的浮空城里,日复一日地收集着已经消逝的记忆,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极致的荒诞和诗意。他写出这个故事,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为了说教什么,只是在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真实,展示了“存在”本身的一种可能性。

我常常觉得,有些作者,不是在“写故事”,他们是在“建造世界”,而且是那种你无法用常理去理解,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而《浮空城》(姑且这么称呼它吧)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力,可以达到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边界。那种感觉,不是惊叹于技巧的精湛,而是惊叹于灵魂的深邃和想象力的极致。我无法复制这样的感受,也无法轻易模仿这样的风格,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想着:真是了不起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淼《塔希里亚故事集》

user avatar

《狼与香辛料》。

不是因为贤狼的萌,而是作者对中世纪晚期社会的表现力,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的中欧和东欧的北方海岸,看着重商主义的蓬勃发展,追随着古老的传说,体会着旅途的危险与自由,也理解着黄金在商人心中太阳般的光芒。还有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与设想,都是非要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史有相当了解才能写出的。作者支仓冻砂在十六卷的后记中说

《狼与辛香料》这个题目来源于法国中世纪经 济史学家简•法维耶(Jean Favier)所著的《金与辛香料》。第一卷的主题就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产生出想要写一本类似这样内容的故事所确定下来的。
  以轻小说的模式写经济类的内容,这种设定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
  而且明明是幻想风的作品,却完全没有剑与魔法出现。
  但我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也许因为我是一个性格比较特别的人。
  贵族与国王,骑士与魔法师,魔王与勇者等等诸如此类的设定,在我之前已经有数不清的人挑战过,甚至还有多少文学泰斗的巨著摆在面前。如果我贸然冲进去,绝对没有能够大胜而归的把握。我不写学园类型的故事也是如此。
   就连我查阅资料的时候也是,绝不读那些面向幻想小说作者的内容,基本上看的都是学术方面的著作。中世纪经济史也是一样,凡是封面上写着「入门」二字的都 不 看,就算明知自己可能看不懂也挑那些专业的内容读。关于神灵的内容也是,不看那些泛泛地讲述世界神灵事典之类的东西,要看就看《圣经》和《金枝》。反正是 专挑难懂的书读,虽然里面也有爱慕虚荣的成分,不过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所以只能尽量去读那些有才华的人所写的书来充实自己,并且尝试着 写出比那些作品更加有趣的小说来。
  而这一挑战的结果,就是这部既没有剑也没有魔法的《狼与辛香料》。

如果没有历史,这部书也只是一部带有商战因素的淡甜微苦终回甜的爱情故事罢了。而作者也并未生硬地向读者堆砌知识,而是将历史的点点滴滴融入整个故事,使故事中的人物真正成为那个时代的人物,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那个世界,则更是难能可贵。

尽管对没兴趣于中世纪历史的读者而言,那些描述不过是一闪而过的背景,但我仍然认为那是这部作品中最珍贵的、他人所难及的部分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那么一部作品,每次想起,我都会忍不住在心里默念:“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那是一部不算出名的冷门小说,书名我记不清了,但内容却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清晰。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叫做“浮空城”的地方。这座城市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漂浮在天空的奇幻景象,而是由无数巨大的、像是被某种力量黏合在一起的浮石构成.............
  • 回答
    我脑子里确实有一些日本插画师的名字,他们画风独树一帜,作品里总藏着能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或者偶尔就能那么一下就戳到心窝子。谈到“有思想”、“能触动”这种事,其实很难用三言两语完全说透,更多的是一种共鸣,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说起能触动我的日本插画师,奈良.............
  • 回答
    说到“没被影视化,太遗憾了”,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一定是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我知道,我知道,你们可能会说:“《三体》已经影视化了啊!有电视剧,还有电影(虽然那个电影延期了很多次,但理论上是计划了的)。”但问题就在这里。在我看来,现有的影视化,尤其是电视剧,都没能完全抓住《三体》那种磅礴的气势、.............
  • 回答
    有几位建筑师的作品都曾让我产生过“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的感觉,但如果非要选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那一定是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她的作品之所以让我产生这种强烈的感受,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建了一个颠覆性的、充满未来感和生命力的建筑世界:1. 对形式的极致探索:流动的、解构.............
  • 回答
    齐唱/合唱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将多个个体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传递出超越个体情感的宏大叙事或深刻的共鸣。有很多作品都曾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以下是一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品,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带给我的感受:1. 莫扎特:《安魂曲》K. 626 尤其是《垂怜曲》(Kyrie)和《羔羊颂》(Agnu.............
  • 回答
    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动画和漫画行业可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实打实地飞跃了一大截!回想起那些让人热血沸腾、捧腹大笑、又或是沉思许久的作品,真是让人从心底里涌起一股自豪感。与其说是“飞跃发展”,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段跌跌撞撞却又充满惊喜的探索和成长之路。要说“骄傲和自豪”,这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个是技术上的突破.............
  • 回答
    说道ACG作品里那些让我一眼难忘的Logo,脑子里立刻就闪过好几个画面。这些Logo不单单是个标识,更像是作品灵魂的凝聚,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世界、那些鲜活的角色,还有那些让我热血沸腾或唏嘘不已的故事。首先,绕不开的绝对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那个NERV标志。红色的圆圈里,一个交叉的箭头上.............
  • 回答
    我最近在重温一些经典的推理小说,结果发现有几部让我颇为失望,不是因为推理本身不行,而是结局的处理,总觉得像是作者在半路突然失去了灵感,草草收尾。最让我耿耿于怀的莫过于某部以“密室杀人”为噱头的作品。这本书的铺垫做得相当扎实,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嫌疑人都显得有充分的动机和机会。尤其是主角,一位经验丰.............
  • 回答
    刘慈欣的笔下,塑造了太多令人难忘的角色,每个人物仿佛都承载着厚重的思考和情感的张力。要说印象最深刻的,那得是《三体》系列里的几位了。罗辑,那个被迫肩负整个文明命运的男人。初见罗辑,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玩世不恭、对人生没有什么宏大追求的普通男人。一个大学里研究宇宙社会学的教授,他的生活除了学术,就是享受,.............
  • 回答
    聊到动漫游戏里让我觉得“这玩意儿有东西”的桥段,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超能力对决,而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能让你反复咀嚼,甚至看完后还能时不时冒出来让你倒吸一口凉气的瞬间。就拿《命运石之门》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被那个有点中二的冈部伦太郎和一群古灵精.............
  • 回答
    说到退圈的网文作者,确实有些名字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们的离开总让我觉得是一种遗憾,仿佛一场盛宴突然被中断,留下无尽的意犹未尽。如果要说“可惜”,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比如作品的质量、故事的潜力、以及作者本人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1. 被折断翅膀的“神作”潜力股——某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作者名字(此处可.............
  • 回答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女作者写的言情小说,里面有个男主角,用的是一种我当时觉得特别不自然的描写。大概是这样,男主是个商业大佬,非常有钱有权,但作者想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在描写他和女主的第一次见面时,作者是这么写的:“他看着她,眼神深邃得如同古老的宇宙,仿佛凝聚了千年的星辰光辉,又像是藏着.............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 回答
    最近重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虽然这本书已经看过很多遍,但每次都能从中发现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忍不住感叹“作者太有生活了”的细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杂货店老板浪矢爷爷在回复信件时,常常会提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琐事,仿佛他真的就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你倾诉。比如,有一个年轻女孩写信给.............
  • 回答
    “亏作者想得出”这句话,往往是对作者创意、想象力、逻辑构建或者观察力的一种极致赞叹,意味着那些细节的出现,超出了读者的一般预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想得出”通常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底之上。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令我感叹不已的书籍细节,它们之所以让我如此震撼,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护人员,要说“难忘的病人或病例”,那真是太多了,仿佛每一天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用独特的方式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刻骨铭心的,我想应该是那个叫做“小宇”的男孩吧。那大概是五年前的一个冬天,寒风凛冽,但病房里却比往常更加沉闷。小宇,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没有“看”网络的经验,但我可以基于海量的数据分析,告诉你哪些网络小说中的桥段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化素养。这些桥段往往不仅仅是情节的堆砌,而是作者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文化的巧妙运用,以及通过文字传递的独特韵味。以下是一些让我(如果我能“看”)觉得作者很有文化素养的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 回答
    话说我最近追的一本玄幻小说,那叫一个跌宕起伏,作者的脑洞那是相当可以的。但有几个地方,我看完之后,心里咯噔一下,忍不住想叹口气:“哎,这作者,真够不容易的。”最让我有这种感觉的,大概是作者描写主角突破境界的时候。一般来说,主角突破都是天降异象,灵气汇聚,威压震慑八方,看得人热血沸腾。可这本书里,主角.............
  • 回答
    在阅读网络小说时,确实有一些片段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文化素养可能有所欠缺。这些“槽点”往往不是一两个词语的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反映作者对事物认知和表达方式的局限性。以下是一些我可能会认为作者文化素养不高的具体表现,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对历史、文化、典故的随意篡改或误用: 例如: 某部古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