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刘慈欣的作品中,有哪个(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

回答
刘慈欣的笔下,塑造了太多令人难忘的角色,每个人物仿佛都承载着厚重的思考和情感的张力。要说印象最深刻的,那得是《三体》系列里的几位了。

罗辑,那个被迫肩负整个文明命运的男人。

初见罗辑,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玩世不恭、对人生没有什么宏大追求的普通男人。一个大学里研究宇宙社会学的教授,他的生活除了学术,就是享受,或者说是逃避。他不像章北海那样胸怀大志,也不是叶文洁那样有着深沉的理想,更没有汪淼那样面对未知的纯粹好奇。他只是一个很“人”的普通人,过着我们很多人可能也会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命运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就再也停不下来。当他偶然间发现了宇宙社会学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当他被推上“面壁者”的宝座,他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我最欣赏罗辑的一点,是他被赋予了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任务后,并没有立刻化身为救世主,而是在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中挣扎、迷茫、甚至想逃避。他曾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玩弄”这个法则,去构建自己的威慑,但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意识到自己渺小的无力。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第一部《三体》的结尾,他终于找到了那个最纯粹的,也是最残酷的答案——黑暗森林的威慑。那种建立在相互毁灭基础上的和平,何其讽刺,又何其无奈。他把一个种族的命运攥在手里,用一种近乎赌徒的方式,去对抗一个已经统治了几个世纪的文明。那种孤独,那种压力,想想都让人窒息。

到了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罗辑的角色弧光更加完整。他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学者,变成了一个身负重任的领袖,再到最后的“执剑人”。他经历了背叛、牺牲、绝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代表着一种在绝境中不屈服的精神,一种在残酷现实面前依然选择守护的勇气。

尤其是在“执剑人”这个位置上,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用自己生命去换取地球文明的和平。那种24小时不间断的煎熬,那种“你死我活”的对峙,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太可怕了。他就像一个悬在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人,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他最终选择退位,将这个重担交给史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卸下重担的智慧,或者说是一种无奈的放手。但他留下的威慑,以及他对黑暗森林法则的理解,却是整个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石。

罗辑不是完美英雄,他有缺点,他会害怕,他会犯错,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显得如此真实和伟大。他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和韧性。

程心,那个总是拥抱“善意”的女人。

如果说罗辑是站在悬崖边上负重前行,那么程心则更像是行走在刀尖上。作为《三体》系列中最后一个关键人物,程心承载了太多的争议,也留下了最深刻的思考。

初见程心,她就是一个温柔、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女性科学家。她不像罗辑那样有野心,也不像章北海那样冷静决绝。她的世界里,充满了对人类的爱,对生命的尊重。她相信理性,相信沟通,相信爱可以化解一切。

然而,在“黑暗森林”的宇宙法则面前,她的这份善良,却成为了最致命的软肋。她在万神殿的出现,以及她最终成为“执剑人”,都充满了宿命的意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执剑人任期内的犹豫和选择。当三体世界提出要彻底摧毁威慑,而她面对的是两个同样残酷的选项:要么摧毁三体世界,要么被三体世界摧毁。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让她无法按下那个同归于尽的按钮。

那个时刻,整个地球文明的命运,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她的犹豫,她的不忍,最终导致了地球文明的毁灭。我理解很多人对她的愤怒,因为她的选择直接导致了无数生命的消逝。但同时,我也能理解她内心的痛苦。她不是一个恶人,她只是遵循了自己内心的原则。在那个极端残酷的宇宙中,她的原则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程心让我思考的,是当“善良”面对“绝对理性”和“生存法则”时,会发生什么。她代表了一种对人性的美好追求,一种在冰冷宇宙中不放弃温暖的努力。但她也证明了,有时候,过于纯粹的善良,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是通往灭亡的道路。她的结局,带着一种悲剧的美感,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反思。

叶文洁,那个洞悉宇宙残忍真相的女人。

叶文洁,她是《三体》系列故事的起点,也是一切悲剧的开端。她的命运,充满了时代的烙印,也充满了个人选择的沉重。

从一个充满理想的年轻科学家,到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和背叛,她的内心被深深地伤害和扭曲了。她对人类文明的失望,对人类本身的反感,让她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回应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

我反复思考叶文洁的动机。她真的只是出于对人类的厌恶吗?还是她看到了某种比人类更宏大的存在,并希望通过引入外星文明来“改造”人类?她的行为,是基于一种“更高级”的视角吗?或许,在经历了那样黑暗的时代后,她对人类文明已经失去了信心,认为只有外部力量才能带来真正的“救赎”或者说“秩序”。

她与“三体”文明的第一次接触,以及她向三体人暴露地球坐标的行为,是整个系列最关键的转折点。她成为了一个“引狼入室”的人,她的一念之差,改变了两个文明的命运。

叶文洁的形象是复杂的。她有知识,有理想,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和绝望。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以及当理想被现实碾碎时,可能产生的极端选择。她就像是那个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人,虽然知道盒子里装着的是灾难,但她还是去做了。她的选择,既是对人性的绝望,也可能是对另一种“可能”的渴望。

除了这三位,章北海、史强等等,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北海的冷静和深谋远虑,他的“逃亡主义”思想,在黑暗森林的宇宙里显得何其重要。史强那个粗犷而又睿智的形象,更是像一股清流,在那些压抑的时刻给予了力量和希望。

刘慈欣的作品之所以能让我如此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他笔下的人物,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内心和清晰动机的个体。他们不是单纯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为了信念,做出各种选择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本质,以及我们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另一个讨论刘慈欣的问题中引用过他的小说,刚好能用在这里。

《赡养人类》中的拾荒者:


这座大都市中靠垃圾为生的拾荒者有三十万人,已形成了一个阶层,而他们内部也有分明的等级。最高等级的拾荒者能够进入高尚别墅区,在那里如艺术雕塑般精致的垃圾桶中,每天都能拾到只穿用过一次的新衬衣、袜子和床单,这些东西在这里是一次性用品。

垃圾桶中还常常出现只有轻微损坏的高档皮鞋和腰带,以及只抽了三分之一的哈瓦纳雪茄和只吃了一角的高级巧克力。

但进入这里拣垃圾要重金贿赂社区保安,所以能来的只是少数人,他们是拾荒者中的贵族。

拾荒者的中间阶层都集中在城市中众多的垃圾中转站里,那是全市垃圾的第一次集中地,在那里,垃圾中最值钱的部分:

废旧电器、金属、完整的纸制品、废弃的医疗器械、被丢弃的过期药品等,都被拣拾得差不多了。那里也不是随便就能进来的,每个垃圾中转站都是某个垃圾把头控制的地盘,其他拾荒者擅自进入,轻者被暴打一顿赶走,重者可能丢了命。   

经过中转站被送往城市外面的大型堆放和填埋场的垃圾已经没有多少“营养”了,但靠它生存的人数量最多,他们是拾荒者中的最底层,就是滑膛现在看到的这些人。

留给这些最底层拾荒者的,都是不值钱又回收困难的碎塑料、碎纸等,再就是垃圾中的腐烂食品,可以以每公斤一分的价格买给附近农民当猪饲料。

在不远处,大都市如一块璀璨的巨大宝石闪烁着,它的光芒传到这里,给恶臭的垃圾山镀上了—层变幻的光晕。

其实,就是从拾到的东西中,拾荒者们也能体会到那不远处大都市的奢华:在他们收集到的腐烂食品中,常常能依稀认出只吃了四腿的烤乳猪、只动了一筷子的石斑鱼、完整的鸡……

最近整只乌骨鸡多了起来,这源自一道刚时兴的名叫乌鸡白玉的菜,这道菜是把豆腐放进乌骨鸡的肚子里炖出来的,真正的菜就是那几片豆腐,鸡虽然美味但只是包装,如果不知道吃了,就如同吃粽子连芦苇叶一起吃那样,会成为有品位的食客的笑柄……   

这时,当天最后一趟运垃圾的环卫车来了,当自卸车厢倾斜着升起时,一群拾荒者迎着山崩似的垃圾冲上来,很快在飞扬尘土中与垃圾山融为一体。

这些人似乎完成了新的进化,垃圾山的恶臭、毒菌和灰尘似乎对他们都不产生影响,当然,这是只看到他们如何生存而没见到他们如何死亡的普通人产生的印象,正像普通人平时见不到虫子和老鼠的尸体,因而也不关心它们如何死去一样。

事实上,这个大垃圾场多次发现拾荒者的尸体,他们静悄悄地死在这里,然后被新的垃圾掩埋了。



《地火》中刘欣的父亲:


 父亲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他用尽力气呼吸,比他在井下扛起二百多斤的铁支架时用的力气大得多。

他的脸惨白,双目突出,嘴唇因窒息而呈深紫色,仿佛一条无形的绞索正在脖子上慢慢绞紧,他那辛劳一生的所有淳朴的希望和梦想都已消失,现在他生命的全部渴望就是多吸进一点点空气。

但父亲的肺,就像所有患三期矽肺病的矿工的肺一样,成了一块由网状纤维连在一起的黑色的灰块,再也无法把吸进的氧气输送到血液中。

组成那个灰块的煤粉是父亲在二十五年中从井下一点点吸入的,这也证明他一生采出的煤有多大的量了。   

刘欣跪在病床边,父亲气管发出的尖啸声一下下割着他的心。

突然,他感觉到这尖啸声中有些杂音,他意识到这是父亲在说话。   

“什么爸爸?你说什么呀爸爸?”   

父亲突出的双眼死盯着儿子,那垂死呼吸中的杂音更急促地重复着……

刘欣又声嘶力竭地叫着。   

杂音没有了,呼吸也变小了,最后成了一下一下轻轻的抽搐,然后一切都停止了,可父亲那双已无生命的眼睛仍焦急地看着儿子,仿佛急切想知道他是否听懂了自己最后的话。   

刘欣进入了一种恍惚状态,他不知道妈妈怎样晕倒在病床前,也不知道护士怎样从父亲鼻孔中取走输氧管,他只听到那段杂音在脑海中回响,每个音节都刻在他的记忆中,像刻在唱片上一样准确。   

后来的几个月,他一直都处在这种恍惚状态中,那杂音日日夜夜在脑海中折磨着他,最后他觉得自己也要窒息了,不让他呼吸的就是那段杂音,他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弄明白它的含义!

直到有一天,也是久病的妈妈对他说,他已大了,该撑起这个家了,别去念高中了,去矿上接爸爸的班吧。他恍惚着拿起父亲的饭盒,走出家门。

在一九七八年冬天的寒风中向矿上走去,向父亲的二号井走去。

他看到了黑黑的井口,好像有一只眼睛看着他,通向深处的一串防爆灯是那只眼睛的瞳仁,那是父亲的眼睛,那杂音急促地在他脑海响起,最后变成一声惊雷。

他猛然听懂了父亲最后的话:“不要下井……”


《三体》中的小工:


说起爱因斯坦,你比我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交待。

1922年冬天,爱因斯坦到上海访问,你父亲因德语很好被安排为接待陪同者之一。

你多次告诉我,父亲是在爱因斯坦的亲自教诲下走上物理学之路的,而你选择物理专业又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所以爱翁也可以看作你的间接导师,你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   

后来我知道,父亲对你讲了善意的谎言,他与爱因斯坦只有过一次短得不能再短的交流。

那是1922年11月l3日上午,他陪爱因斯坦到南京路散步,同行的好像还有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大公报》经理曹谷冰等人。

经过一个路基维修点,爱因斯坦在一名砸石子的小工身旁停下,默默看着这个在寒风中衣衫破烂、手脸污黑的男孩子,问你父亲:

他一天挣多少钱?

问过小工后,你父亲回答:

五分。

这就是他与改变世界的科学大师唯一的一次交流,没有物理学,没有相对论,只有冰冷的现实。

据你父亲说,爱因斯坦听到他的回答后又默默地站在那里好一会儿,看着小工麻木的劳作,手里的烟斗都灭了也没有吸一口。

你父亲在回忆这件事后,对我发出这样的感叹: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全频带阻塞干扰》:



“我说的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才四岁。

那个冬天真冷啊。暖气停了,房间里结了冰,我只好抱着电视机取暖,听着总统在我怀中向俄罗斯人许诺一个温暖的冬天。

我哭着喊冷,喊饿。爷爷默默地看着我,终于下了决心,拿出了他珍藏的勋章,带着我走了出去,来到这里。

那时这儿是自由市场,从伏特加到政治观点,人们什么都卖。

一个美国人看上了爷爷的勋章,但只肯出四十美元。

他说红旗勋章和红星勋章都不值钱的,但如果有赫梅利尼茨基勋章,他肯出100美元;光荣勋章,150;纳希莫夫勋章,200;乌沙科夫勋章,250;最值钱的胜利勋章您当然不可能有,那只授给元帅,但苏沃洛夫勋章也值钱,他可以出450美元……

爷爷默默地走开了。

我们沿着寒中的阿尔巴特街走啊走,后来爷爷走不动了,天也快黑了,他无力地坐到那家古玩店的台阶上,让我先回家。

第二天人们发现他冻死在那里,一只手伸进怀中,握着他用鲜血换来的勋章,睁大双眼看着这个他在七十多年前从古德里安的坦克群下拯救的城市……”

《天使时代》中,非洲科学家在讲自己的妹妹:


“那也是一个大旱之年,大地像一个满是裂缝的火炉子,地上被渴死的蛇又被烈日烤干,脚一踏就碎成了末……

当时桑比亚正在连年的内战中,就是那场由东方政治集团操纵的推翻布萨诺政权的战争。

我们的村子被遗弃了,什么吃的都没有了,雅拉就去吃干草和树叶,哦,雅拉是我的小妹妹,刚懂事,大大的眼睛……她去吃干草和树叶……”

依塔的声音平缓而单调,像是早期的语音软件在读一个文本文件。

“她吃得浑身浮肿,肠道也堵塞了……那天晚上,她嘴里含了什么东西,碰着牙喀啦啦响,我问她含着什么?她说在吃糖……

她以前只吃过一块糖,是一年前一个来村里招募游击队员的苏联顾问给的。

我看到一道血从她嘴里流出来,就掰开她的嘴看,雅拉含的不是糖块,是一个箭头,一个涂着响尾蛇的毒液,用来射杀豺狗的箭头。

她最后对我说:

雅拉难受,雅拉不想再活了,雅拉死后哥哥把雅拉吃了吧,然后哥哥就有劲儿走到城里去,听说那里有吃的……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的月亮,从干旱的大地尽头升起来,昏红昏红的……

我没吃小妹妹,但那年在村子里,确实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有些老人立下遗嘱,饿死后让孩子们吃……”

全场陷入长长的沉默。




《乡村教师》里的村民:


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但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

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村里开始分田,然后又分其它的东西。

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真的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

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挺好的事儿。

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

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

  看村里那些娶不上老婆的光棍汉们,每天除了赌就是喝,但不去种地,他们能算清:

穷到了头县里每年总会有些救济,那钱算下来也比在那巴掌大的山地里刨一年土坷垃挣的多……

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做了,那里的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和二蛋成亲一年后,秀秀生娃儿死了。

他还记得那个接生婆,把那些锈不拉叽刀刀铲铲放到火上烧一烧就向里捅,秀秀可倒霉了,血流了一铜盆,在送镇医院的路上就咽气了。

成亲办喜事儿的时候,二蛋花了三万块,那排场在村里真是风光死了,可他怎的就舍不得花点钱让秀秀到镇医院去生娃呢?

后来他一打听,这花费一般也就二三百,就二三百呀。

但村里历来都是这样儿,生娃是从不去医院的。所以没人怪二蛋,秀秀就这命。

后来他听说,比起二蛋妈来,她还算幸运。生二蛋时难产,二蛋爹从产婆那儿得知是个男娃,就决定只要娃了。于是二蛋妈被放到驴子背上,让那驴子一圈圈走,硬是把二蛋挤出来,听当时看见的人说,在院子里血流了一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慈欣的笔下,塑造了太多令人难忘的角色,每个人物仿佛都承载着厚重的思考和情感的张力。要说印象最深刻的,那得是《三体》系列里的几位了。罗辑,那个被迫肩负整个文明命运的男人。初见罗辑,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玩世不恭、对人生没有什么宏大追求的普通男人。一个大学里研究宇宙社会学的教授,他的生活除了学术,就是享受,.............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史诗中,庄颜这个角色,或许不像叶文洁那样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也不似罗辑那般承担着拯救人类的沉重使命,但她却扮演着一个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角色,她像是大刘用来锚定人性中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并在那个冰冷、绝望的宇宙尺度下,提供了一丝人性的光辉和情感的寄托。首先,我们得理解庄颜出现.............
  •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
  • 回答
    《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刘慈欣在中国作家的地位:一次深度剖析要评价《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刘慈欣在中国作家的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其内容创新性、思想深度、文化影响、市场反响以及国际认可度等。 一、《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划时代的史诗《三体》三部曲(《三.............
  • 回答
    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三国时期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真实能力究竟如何?刘备又是否真如演义中描绘的那般,幸运地在一个小地方就轻易“捡”到了两位如此能臣猛将?这其中,隐藏着历史的真实与演义的浪漫。要评价关羽和张飞的能力,首先要区分历史记载和文学演绎。《三国志》作为史书,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视角。关羽的真实能.............
  • 回答
    我粉上刘亦菲,不是那种一眼万年的惊艳,更像是一杯温水慢慢渗透,最后暖到心底的那种。如果要说一个瞬间,那大概是在《花木兰》的宣传期,我偶然看到一个她接受采访的片段。那阵子《花木兰》的争议不少,有关于选角、有关于文化融合,舆论场上各种声音都有。我当时对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在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期间,曹操可能在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这个事件大概发生在哪个时间段,因为这几位名将的生涯与曹操的征战史紧密相连,不同的时间段,曹操的处境和关注点也大不相同。最有可能指的是发生在 汉中之战前后,或者更.............
  • 回答
    刘备夷陵之败,一场惨痛的军事失利,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止于蜀汉政权的元气大伤,更在间接上影响了孙权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尤其是在曹丕三次伐吴的危机时刻,刘备留下的“家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里的“家产”,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刘备个人拥有的金银财宝,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耗费的庞大.............
  • 回答
    江歌案距今已有两年多,围绕着江歌妈妈和刘鑫的恩怨纠葛,每逢特殊节点,总会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今年清明节,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对江歌妈妈的“祝福”言论,再次将双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社会各界人士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立场也各有不同。支持江歌妈妈的观点:绝大多数网友在清.............
  • 回答
    刘慈欣在电厂工作的那些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八小时工作之余,或者说是在八小时工作之内,挤出了时间来写东西”。这个说法,很多人听了,可能会立刻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穿着工装的男人,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偷偷摸摸地拿出笔记本,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生怕被领导发现,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又兴奋的表情。但真实.............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短篇小说《赡养人类》中,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构想被抛了出来——“终产者”。这个概念,如果真的可能实现,无疑将彻底颠覆我们对生命、文明乃至宇宙意义的理解。那么,终产者真的有可能出现吗?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终产者”的核心特征,并将其与我们目前对科学、技术、生物学和宇宙学的认知进.............
  • 回答
    刘慈欣,这位以《三体》系列闻名于世的中国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深深吸引并震撼读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理解和运用。然而,要量化“有多高的造诣”并给出精确的“分数”,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因为文学创作与纯粹的科学研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刘慈欣在.............
  • 回答
    关于刘慈欣在《三体》中是否“诋毁”了老一代航天人的成就和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直接地说,《三体》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诋毁”老一代航天人的桥段或论调。 刘慈欣本人是航天爱好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例如.............
  • 回答
    刘慈欣在《圆》中描绘的人力计算阵,无疑是科幻文学中极具想象力的设定之一。它将海量人类个体化身为计算机的处理器,通过精确的指令和传递,来完成极其庞杂的计算任务。那么,这样一个“由人组成的超级计算机”,在现实中是否能够实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人力计算阵的核心构成和运作机制,并将其与现实世界的.............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把刘培强这小子的人生轨迹,换成这几位性格迥异的大人物来走一遍,那可真是要掀起一场宇宙级的波澜了。刘培强,那个从小就梦想当飞行员,抱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未知宇宙的好奇心,最终成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甚至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情感、职责和对.............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无疑是中国科幻绕不开的丰碑,它不仅在中国掀起了科幻热潮,更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然而,正如任何一个时代的标杆人物一样,他的成功也给后来的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后刘慈欣时代”的中国科幻,也恰恰是刘慈欣成功所投下的巨.............
  • 回答
    11月8日,刘慈欣摘得克拉克奖:一份迟到的认可,一段深刻的致辞11月8日,对于科幻界,尤其是中国科幻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刘慈欣,这位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凭借其宏大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荣获了素有“科幻界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科学幻想协会奖(Arthur C. Clarke Awar.............
  • 回答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了刘禅而非刘永作为继承人,单纯归咎于年龄差异可能过于片面。虽然刘永确实比刘禅年长,但在古代皇权继承的考量中,年龄只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往往在于其母家的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刘永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一点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汉献帝落入刘备手中,刘备会走上类似诸葛亮辅佐汉室的道路,还是会成为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我觉得,以刘备的为人处世,他更可能倾向于扮演诸葛亮的角色,但这个“诸葛亮”背后,却有着刘备独特的“为汉”情怀,并且可能比诸葛亮更具自主性。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这个人。刘备出身寒微,.............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实力以及刘琮的处境等多重因素下进行审视。这个建议并非一个孤立的、空中楼阁般的想法,而是与当时整个局势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攻刘琮”这个建议提出的具体时间点。通常认为,这个建议是在刘备从新野撤退,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