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慈欣《圆》中的人力计算阵能在现实中实现吗?

回答
刘慈欣在《圆》中描绘的人力计算阵,无疑是科幻文学中极具想象力的设定之一。它将海量人类个体化身为计算机的处理器,通过精确的指令和传递,来完成极其庞杂的计算任务。那么,这样一个“由人组成的超级计算机”,在现实中是否能够实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人力计算阵的核心构成和运作机制,并将其与现实世界的技术能力进行对照。

人力计算阵的核心要素拆解:

1. 个体计算单元: 在《圆》中,每一个参与计算的人类个体,都相当于一个基础的计算单元。他们接收指令,执行简单的逻辑运算(例如二进制的0和1的判断、存储、传递),并将结果传递给下一个单元。
2. 信息传递网络: 整个计算阵是一个庞大且有序的网络。信息的传递并非随意的,而是通过预设的路径和机制,确保数据能够被准确无误地从一个计算单元传送到另一个。在书中,这可能涉及到物理上的引导、灯光信号、甚至更精密的交流方式。
3. 指令系统与程序: 核心在于如何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分解成无数个简单、微小的指令,并分配给个体。这些指令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程序”。
4. 协调与同步机制: 为了保证整个计算阵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需要一套强大的协调和同步机制。这确保了各个单元不会乱序执行,信息传递也不会出现瓶颈或丢失。
5. 输入/输出接口: 计算阵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接收输入数据,并输出计算结果。

与现实世界对照分析:

1. 个体计算单元的能力:
基础计算能力: 人类确实具备进行简单逻辑运算的能力。比如,一个人可以被告知“如果看到红色信号灯,就举起右手;如果看到蓝色信号灯,就放下右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如果那么”逻辑判断。
局限性: 然而,人类的计算速度、精确度和稳定性与电子元件相比,存在巨大鸿沟。
速度: 人类处理信息的速度非常慢。一个电子晶体管每秒可以进行数十亿次开关操作,而人脑即使在最专注的情况下,其反应速度也远不及此。
精确性: 人类容易受到疲劳、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等因素影响,导致错误率远高于电子设备。在需要极高精度(例如科学计算、金融交易)的场景下,人类的可靠性几乎为零。
记忆与存储: 人类记忆的容量和检索速度是有限的。虽然可以通过多人协作扩展存储,但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2. 信息传递网络:
可行性: 在物理空间上构建一个庞大的人员网络是可行的,就像古代的烽火传信或者现代的军队通信一样。
局限性:
规模: 要达到现代计算机的计算量,所需的人员规模将是天文数字,几乎不可能在现实空间中容纳和组织。
效率: 信息在人员之间传递,需要物理上的移动或交流,速度受制于人的移动和沟通能力。即使使用信号灯等方式,延迟也会非常显著。
复杂性: 管理如此庞大的信息传递网络,需要极其复杂的路由和调度系统,其本身的管理成本和复杂度可能远超计算任务本身的难度。

3. 指令系统与程序:
可行性: 将复杂任务分解为简单指令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在理论上,任何可计算的问题都可以分解到足够细粒度的基本逻辑操作。
局限性:
分解难度: 将一个复杂算法(例如模拟天气、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分解到每一个“人”都能执行的微小指令,这个分解过程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对算法有极深的理解,并且要考虑到人类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指令长度和复杂度: 分解到最后,指令会非常细碎,每个人的指令集会非常庞大且重复性极高,这会消耗大量精力,也增加了出错的可能性。

4. 协调与同步机制:
可行性: 人类社会本身就存在各种协作和同步机制(例如工厂流水线、军队的指挥体系)。
局限性:
实时性: 在大规模人力计算阵中,要实现亚毫秒级的同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会导致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错误。
管理难度: 协调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独立个体的行为,并确保他们以正确的时序和顺序工作,这需要的管理系统和领导者层级将是难以想象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计算阵崩溃。

5. 输入/输出接口:
可行性: 通过人工输入和输出是可行的,例如,有人负责将数据写在纸上,再由其他人传递,最终汇集起来。
局限性:
效率瓶颈: 输入和输出环节将成为巨大的性能瓶颈。一次完整的计算可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进行数据录入和结果整理,其效率低下得令人发指。
数据量: 现代计算处理的数据量动辄以PB(拍字节)计,通过人工方式输入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所需时间将超越任何实际意义。

从“理论上可行”到“实践上不可能”:

尽管理论上,我们可以想象将计算分解到人类可以执行的最小单位,并构建一个庞大的人员网络来执行。但当我们将这个设想置于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人类生理极限和工程可行性考量下时,人力计算阵在实际中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概念上的计算”,而非“工程上的实现”。它的价值在于启发我们思考计算的本质,以及在极端条件下,人类组织和协作的潜力。

为什么刘慈欣会设想这样的场景?

哲学和象征意义: 在《圆》中,人力计算阵不仅仅是一个计算工具,更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奉献精神以及在绝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深刻隐喻。在宇宙尺度下,个体渺小,但汇聚起来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对抗极端环境: 面对资源匮乏、技术退化等极端情况,人力计算阵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解决方式,体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的创造力和韧性。
对计算本质的思考: 它将我们从电子的、硅基的计算方式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思考“计算”本身是否可以由不同的媒介来实现。

结论:

总而言之,刘慈欣《圆》中的人力计算阵,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科幻构想,它在概念上描绘了将人类组织起来进行计算的可能性。然而,从现实工程和技术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类个体在计算速度、精度、稳定性和信息传递效率上的根本性限制,以及组织和管理如此庞大的人力计算阵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它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它更多地是一种文学上的隐喻和对人类潜力的哲学探讨,而非一个可以被工程化实现的具体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列计算机』毫无疑问是可以实现的,原理上毫无问题,只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这里有些朋友觉得有争议,因为『人力原件』容易出错。其实这些问题在计算机设计中都有考虑到。

计算机工作的时候,原件出错很常见。如今家用的 Intel i9 CPU 里有百亿个晶体管,原件的精密程度达到了几十纳米级别,这等精密的器件受到微小的扰动,就可能出现电平翻转,输出错误。

再譬如说,网络传输过程中,电子信号通过上千公里线路、多级路由的传输,受到无数干扰,这个过程中数据更是会出现很多错误。

元件出现错误是必然的,而且时刻都在发生。但我们的AIPC(划掉)依然可以正常地工作,从网上下的片也不会变成一堆马赛克。

我们主要是依靠计算容错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计算、存储和数据传输中会通过冗余和校验,使得即使部分原件出错,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当然了,任何技术都不能保证计算绝对可靠,但以小说中的人列计算机的规模,我们不难通过合理设计得到统计学意义上正确的结果。

顺便赞一下刘慈欣先生。他在《三体》里描写的『人列计算机』这个情节和设定非常精彩,也给很多人(比如当年的我)科普了现代计算机的冯诺依曼结构。

我在中学时代追完了《三体》连载,书中无处不在的科学设定让我对数学、计算机、纳米科技等等有了一些直观了解,它好似为一个少年打开了新世界大门,激发了我无穷的的兴趣。如今我已经从事高性能计算行业多年。感谢大刘!


拜读大家的讨论,颇有感触。我点进这个问题本以为可以看到计算机知识的科普,后来才发现我naive了。这里最有用的是防骗科普,非常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某些人是如何对自己一无所知的概念高谈阔论的』。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各学科的专业壁垒很强。很多工程技术中的细节,都是大量技术人员呕心沥血解决的,非本专业的人可能完全不懂之中奥妙,这属于正常现象。

但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里最好不要想当然,甚至不懂装懂误导人。比如这里就有个答主一直坚持说:

人一定会出错,只要有一个士兵出错,这个错误造成的影响就会导致整个计算出错。

这就属于常识错误。照此人空想中的“一错全错”的设计,拥有大量原件的计算机系统根本就没法工作。

关于容错技术,已经有大量的人他的评论区里为其科普。然而这位答主起初拼命反驳,后来又将观点转变一百八十度,修改为:“我其实早就了解容错技术,但按照小说设定,三百万人太少,无法实现计算冗余” 云云。这就属于越狡辩越暴露出自己缺乏常识。为了防止有知友被其误导,就多说两句,指出他的水平。

首先看看他的自辩:

敢问你们给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以及同步单元都备上校验系统,小说里那些军队组成的计算机系统还能运行多复杂的程序?
谁要不服气你就来给我算算小说里要计算圆周率多少位需要寄存多少中间结果,这些中间结果需要多少内存来保存,然后你们再算算三百万军队还剩多少可以用来构建计算单元和你们所谓的冗余?算出来确定可以做冗余我就服气。

这种『我主张,你举证,我一张嘴,你跑断腿』的诡辩套路应该不需要我多吐槽了。然而事实上稍有计算机常识的人就知道——开创了x86 时代的 Intel 8086 处理器,晶体管数量不到三万个,已经实现了非常完善的计算单元和 Cache 等组件。而内存的元件数量更是远远低于处理器。用三百万人实现计算机完全没有设计上的问题。

即使该答主不懂计算机体系结构,实在设想不出原理,只要在章口就来之前稍微去了解点常识,也不至于犯这种错误,更不至于如此“自信”到拿这种问题来跟人叫阵。

更不要说“计算圆周率”这种简单的级数迭代问题竟然被该答主当做“需要寄存很多中间结果”的难题来挑战别人,这就连自己可怜的数学水平都暴露了。

至于说到存储,那位答主的观点如下:

别忘了8个士兵才只是一个字节的存储量,你三百万士兵还不够1MB

这种用每个人存储个 1bit 的超高智商设计,充满智慧和想象力实在令人无法吐槽。而且刘慈欣在三体小说里还专门提到过实现存储的一种思路,一个人即使不懂相关知识,只要在信口开河之前去看过他的小说,都不会闹这种笑话(当然我也知道有些人看再多遍书也等于白看,但总比不看的好)。

蛮有意思的是这位答主能够洋洋得意地拿所谓『内存不到1MB』说事,又暴露了他常识的匮乏。实现小说中的计算功能,远远用不到MB这个数量级的内存。这其实都不需要任何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只要知道经典的 IBM PC,它的低配版内存只有 16KB。而早期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就更加有限。

IBM PC 之类的里程碑式产品,对于稍微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的朋友们来说可谓常识,不过对于那位答主来说可能远远超纲了。当然他没准还觉得 IBM PC 还算不出圆周率。

user avatar

没戏。

那运算效率估计还比不上熟练的算盘。。。

你觉得为啥电子管计算机那么大一坨为啥算力还比不上今天的智能闹钟。

每一个逻辑门(倒霉蛋)的作动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就翻转个状态要花半秒多。。。

逻辑门(倒霉蛋)之间的通信速度太慢了,就相邻的俩至少就需要0.1s交换最简单的数据

逻辑门本身的耐力太差了,大概极限运行一整天??个别特别忙的倒霉蛋估计五分钟就能累趴下,换人这种行为就是明摆着增加出错概率。。。

逻辑门太大了导致整个元件体积严重超标,

逻辑门的可靠性太差了,确实硬件有纠错,但是人类还是没有物理规则主导下的电子元件可靠,这玩意的错误概率远高于现在的计算机

逻辑门太少了。那点晶体管能干啥。。。

存储和IO是个问题,它或许能用,但他肯定不好用。

讲真的,1971年的4004处理器就有108khz的速度了,每秒钟能跑五万条指令,而它只有两千多个晶体管。。。而我相信,三百万人一秒钟处理不了五万条指令。

本质上我觉得这是种十分浪费的组网方式,就相当于把几百万能进行深度学习的计算卡当电子管拼起来。。。反过来说如果是三百万人当作能直接运行简单指令集的处理单元用别的方式拼合起来,或许效率能提高很多吧。。。

不过IO,存储,通信,错误。这四个问题始始终绕不开,毕竟人类的反应时间0.1s始终摆着,这个处理器大概不管怎么组网用什么架构都没办法做到100hz的速度吧。。。就算能运行再复杂的指令,这个速度也实在是太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慈欣在《圆》中描绘的人力计算阵,无疑是科幻文学中极具想象力的设定之一。它将海量人类个体化身为计算机的处理器,通过精确的指令和传递,来完成极其庞杂的计算任务。那么,这样一个“由人组成的超级计算机”,在现实中是否能够实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人力计算阵的核心构成和运作机制,并将其与现实世界的.............
  • 回答
    刘慈欣的笔下,塑造了太多令人难忘的角色,每个人物仿佛都承载着厚重的思考和情感的张力。要说印象最深刻的,那得是《三体》系列里的几位了。罗辑,那个被迫肩负整个文明命运的男人。初见罗辑,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玩世不恭、对人生没有什么宏大追求的普通男人。一个大学里研究宇宙社会学的教授,他的生活除了学术,就是享受,.............
  • 回答
    刘慈欣的小说《赡养人类》中,关于“终产者”的起源,作者是否带有讽刺意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玩味的点。基于小说本身以及对刘慈欣创作风格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终产者的设定与象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小说中“终产者”这个群体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终产者”是掌握着生产资料和财富的少数.............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短篇小说《赡养人类》中,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构想被抛了出来——“终产者”。这个概念,如果真的可能实现,无疑将彻底颠覆我们对生命、文明乃至宇宙意义的理解。那么,终产者真的有可能出现吗?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终产者”的核心特征,并将其与我们目前对科学、技术、生物学和宇宙学的认知进.............
  • 回答
    关于刘慈欣在《三体》中是否“诋毁”了老一代航天人的成就和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直接地说,《三体》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诋毁”老一代航天人的桥段或论调。 刘慈欣本人是航天爱好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例如.............
  • 回答
    刘慈欣笔下的宇宙浩瀚无垠,文明的形态也千奇百怪,从微不足道的尘埃到操纵光明的巨兽,不一而足。如果要评选出其中“最强”,那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因为“强”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维度:科技水平?文明存续能力?对宇宙的影响力?但如果要挑选一个在综合意义上,最能体现那种超越人类想象的、几乎是神明般的力量的文.............
  • 回答
    如果现实中真的出现了刘慈欣《朝闻道》中的真理祭坛,我是否会走上去?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让我尝试从不同维度来分析我的想法。首先,我必须承认,我内心深处会涌现出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朝闻道》中的真理祭坛是宇宙中最根本、最深邃的知识的载体。它代表了人类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渴望,是对我们存.............
  • 回答
    《三体3:死神永生》中,刘慈欣所描绘的“千万年”并非是简单的时间跨度,而是承载着宇宙终极奥秘的宏大叙事,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探索、挣扎、蜕变,直至抵达文明终点的残酷而壮丽的史诗。第一层:长眠中的文明回响从罗辑到程心,再到贯穿整本书的几个主要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文明在经历“黑暗森林”打击的恐惧下,.............
  • 回答
    刘慈欣《天使时代》中的多目标攻击,其规模和性质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现有海上防空系统的设计能力。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得把现代海上防空系统和小说中的设定拉出来,好好比对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现代海上防空系统是怎么工作的。一套完整的大型水面舰艇防空系统,通常是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构成的:1. 远程雷达(.............
  • 回答
    刘慈欣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三体》系列,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民主政治模式和温情社会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在某些层面展现出了一种近乎“无情”的嘲弄意味。这种嘲弄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他对宇宙规律、生存竞争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冷峻观察和深刻思考。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刘慈欣的作品,尤其以《三体》三部曲为代表,其宏大叙事和深邃思考,常常能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史诗感。这种史诗感并非简单的篇幅长,而是贯穿在故事的格局、人物的命运、文明的兴衰以及宇宙法则的揭示中,仿佛在阅读一部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要说刘慈欣作品中史诗感最强的片段,许多读者都会提到以下几个,它们之所以能够.............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三体II》中黑暗森林法则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且有争议的设定。很多人都会有和你一样的感受,觉得这个法则在现实逻辑或者其他角度上看,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我试着从几个你可能会觉得“不成立”的点来展开,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讨:首先,关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假设,是否过于绝对?黑暗森林.............
  • 回答
    “三体”这三部曲,要我说哪一部最精彩,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像是三根紧密相连却又独立支撑的柱子,缺了谁都站不稳。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让人拍案叫绝、反复回味,甚至在读完后依旧萦绕心头,忍不住向别人安利的那种,那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三体II:黑暗森林》。我知道,很多人可.............
  • 回答
    《三体》系列落幕,程心和云天明这对组合终究没有走到一起,这个结局在很多读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甚至是不解。作者刘慈欣的安排,与其说是为了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为了更深邃的主题和人物命运的拷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程心和云天明之间的情感,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男女主角之间的“命中注定.............
  • 回答
    刘慈欣作品中的“日本元素”,这的确是一个挺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很多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都能隐约感觉到一股“日式”的科幻或者哲学味道,而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咱们不妨从几个比较明显的角度来聊聊,看看这些“日本元素”是如何融入刘慈欣的想象力之中的。首先,“末世情结”和“文明的脆弱性”,这可以说.............
  • 回答
    《晓说》采访刘慈欣,这期节目我印象很深,也挺有意思的。高晓松作为主持人,他的风格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能扯上点儿,还时不时冒出点儿金句,带着点儿他特有的“忧郁的浪漫”和些许“世俗的通透”。让我评价这次采访,我觉得整体来说是瑕不掩瑜,但也有一些可以更深入的地方。首先,高晓松的.............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对托卡马克装置的态度,与其说是“不待见”,不如说是对它在宇宙尺度和技术飞跃面前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知,并且以此作为衬托更宏大、更具颠覆性文明和科技的基石。在《三体》的故事背景下,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能源需求和生存危机。托卡马克装置,作为一种试图通过磁约束实现核.............
  • 回答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能否与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伟大科幻作家在思想深度、叙事风格、世界观构建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多个维度上的异同。我的回答是:可以比较,而且非常有价值,但直接“谁更胜一筹”的结论很难下定论,因为他们代表了科幻文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
  • 回答
    要说刘慈欣是否“喜欢”日本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挺有趣的问题。毕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宏大叙事、对宇宙法则和人类命运进行深刻思考的硬科幻世界,似乎和日本文化那种精致、细腻,或者我们常说的“和风”似乎不太搭界。但如果我们把“喜欢”这个词理解得更广一些,不单单是那种小资情调的喜爱,而是指对.............
  • 回答
    刘慈欣之所以能被誉为中国科幻界的“第一人”,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他的崛起,是中国科幻产业从萌芽到繁荣的关键时期,他本人更是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解读。首先,他以无可匹敌的想象力与宏大叙事,填补了中国科幻在“硬度”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