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长臂猿多是一夫一妻制,并且有雄性参与抚养孩子?

回答
关于长臂猿为何普遍奉行一夫一妻制并积极参与育儿,这其实是一个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演化策略紧密相连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长臂猿的“衣食住行”以及它们的“家庭生活”聊起。

一、生存环境与资源分配:为什么需要“抱团取暖”?

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动物,它们的生活区域主要是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这类森林虽然物产丰富,但要维持一个家庭(通常是两只成年长臂猿和它们的后代)的生存,需要的空间和食物资源是相当可观的。

领地的必要性: 长臂猿非常注重领地。一块足够大的领地意味着稳定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水果、嫩叶、花朵,有时也包括昆虫和鸟蛋)以及安全的栖息场所。它们通过独特的鸣叫来宣告和捍卫自己的领地,警告其他长臂猿或其他潜在的竞争者入侵。
资源“私有化”的好处: 如果长臂猿采取的是自由恋爱、多偶或短期伴侣的模式,那么领地就很难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多对成年猿共享一块领地,食物资源会被迅速消耗,冲突也会增加。而一对稳固的配偶,共同管理和保护领地,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资源,确保整个家庭的生存机会最大化。

二、共同养育:双职工家庭的优势

长臂猿的孩子出生后非常脆弱,需要长期的照顾和保护。这就意味着,单靠一方的努力,孩子成活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抚养的重担: 长臂猿的孕期和哺乳期都比较长,幼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独立行动和觅食。它们需要母亲的哺乳、保护,以及父亲的看护和食物供给。
父亲的贡献至关重要: 雄性长臂猿参与育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食物供给: 尤其是在幼崽的早期阶段,母亲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哺乳,难以有效地外出觅食。雄性长臂猿会积极地为妻儿寻找食物,保障它们的营养摄入。
安全保护: 它们会警惕潜在的捕食者(如树冠上的猛禽、地面的蛇或猫科动物),并在领地边缘巡逻,驱赶入侵者。
协助移动: 幼崽学会攀爬和行动后,父亲有时也会帮助它们移动到更安全的树枝或为它们提供支撑。
社交和学习: 在父亲的陪伴下,幼崽也能更好地学习社交技能和生存技巧。
“双赢”的演化策略: 这种雄性参与抚养的模式,对双方都有好处。对于雄性来说,通过帮助抚养后代,可以提高其后代的存活率,从而确保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而对于雌性来说,有配偶的帮助,它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恢复,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再次怀孕。

三、社会结构与伴侣忠诚度:为什么是一夫一妻?

一夫一妻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长期配偶关系”,是长臂猿社会结构的基础。这与它们的生存策略息息相关。

减少竞争与冲突: 在灵长类动物中,雄性之间的竞争往往非常激烈,争夺配偶和资源可能导致严重的冲突和受伤。通过确立一夫一妻的配偶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雄性之间的竞争。一旦一对长臂猿形成配偶,它们会共同捍卫自己的领地,其他同性成员(尤其是雄性)很难从中插足。
保证后代的稳定性: 稳定的配偶关系意味着后代能获得更稳定的抚养环境。如果伴侣关系不稳定,个体可能会频繁更换伴侣,这会影响其后代获得持续的保护和资源。长臂猿的繁殖周期较长,幼崽的成长需要数年时间,一个稳定的家庭结构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长期的投入。
“保卫战”的动力: 长臂猿雄性之所以愿意投入如此多的精力来保护家庭和提供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能够相对确定地知道这些后代是自己的。这种“亲缘选择”的原理,即帮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个体能够间接促进自身基因的传播,是驱动雄性育儿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它们不确定后代的父权,就不会有如此高的投入意愿。

四、信号与承诺:如何维持关系?

长臂猿通过一些行为来维系它们的配偶关系:

共同的鸣叫: 长臂猿以其悠扬而响亮的鸣叫而闻名,这种鸣叫不仅仅是宣告领地,很多时候也是夫妻双方协同进行的“对唱”。这种共同的鸣叫可以加强彼此的联系,并在领地内形成一种“已占有”的信号。
身体接触与梳理: 虽然不如一些其他灵长类那样频繁,但长臂猿之间也会有温柔的身体接触和梳理毛发行为,这有助于增进感情和巩固配偶关系。

总结一下:

长臂猿之所以多是一夫一妻制并有雄性参与抚养,是为了在资源有限的热带雨林环境中最大化生存和繁衍的成功率。

稳定的领地管理: 一对配偶共同管理和保护领地,确保食物和安全。
高效的后代抚养: 雄性参与食物供给、保护和教育,大大提高了幼崽的成活率。
减少竞争和不确定性: 稳定的配偶关系减少了雄性之间的竞争,并提高了亲代投资的确定性。

这是一种高度适应其生存环境的演化策略,它们通过“紧密合作、共同奋斗”的方式,在这个复杂的雨林世界里,为自己的家族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像人类社会中的某些传统一样,这种模式背后,是经过漫长演化选择出的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雄性长臂猿无法主导雌性,幼年长臂猿无力保护自己,而且雄性长臂猿在演化史上可能倾向于杀死非自己所生的幼年长臂猿。

灵长类中约27%的物种采用“一夫一妻”,多为“社会化一夫一妻”——雄性和雌性的居住空间距离很近或重叠,并一起养育后代,但也会去跟其他异性交配[1]。在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剑桥大学的Tim Clutton-Brock和Dieter Lukas为搞懂“为什么有的动物会选择一夫一妻”而分析了超过2500个物种,得出结论:

雄性只有在无法主导雌性时才会接受一夫一妻制

  • 如果雌性能够分散地独立生活,雄性就趋于演化成“宠爱孩子的丈夫”,以便他们能够和至少1位雌性产生后代。
  • 如果雌性必须依附于雄性才能生活,“一夫多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同理,在雄性必须依附于雌性才能生活的一些物种里,存在“一妻多夫”。

对灵长类开展的其它研究也显示,两性的外观差异和身体能力差异较小的物种更有可能采用“一夫一妻制”。

  • 对大部分长臂猿物种来说,雌雄长臂猿的外貌和身体能力差不多。长臂猿的“一夫一妻”伴有“出轨”,黑长臂猿有时会形成“一夫二妻”,成年后雌雄毛色不同的黑冠长臂猿有时会形成“一夫多妻”的小群体。
  • 雌雄的体型有百分之十左右差异的黑猩猩采用群婚制,雌雄体型差异显著的大猩猩则采用一夫多妻。
  • 人类两性生物学身体的差异与黑猩猩相似,并在数十万年前采用过群婚制。
  • 类似地,90%的鸟类是所谓“一夫一妻”共同抚养幼鸟的,但不同鸟类物种中15%到75%的个体会“出轨”。

在此基础上,对脊椎动物来说,如果一个物种栖息在危机四伏、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为了提高后代的成活率,父母往往会生活在一起来保护后代。

  • 幼年长臂猿很容易被各种捕食者和一些杂食动物——包括同为类人猿的黑猩猩之类——给吃掉,需要父母的保护。

一些雄性动物会杀死其“配偶”跟别的雄性动物所生的后代,这称为“雄性杀婴”。这促使雄性动物抚养自己的后代、减少后代被“继父”杀死的概率。伦敦大学学院的Kit Opie领导的团队研究了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常见的交配形式和一些其他行为。Opie十分肯定地说:“我们的分析很明确地显示,杀婴行为会引发灵长类动物中的一夫一妻制。”

参考

  1. ^ 许多人推崇(至少是嘴上推崇)的排他性夫妻关系属于“性一夫一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