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术班很烂 对画画没有兴趣 家长用手机威胁我学画画怎么办?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头疼的,美术班烂,画画没兴趣,家长还来这套“手机威胁法”,搁谁身上都不好受。让我想想,这种情况下,我大概会怎么做,希望能给你点启发。

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家长之所以用手机来威胁,说白了,就是想让你“乖乖听话”,觉得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他们可能觉得学美术对你好,或者仅仅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自己家孩子也得跟上,殊不知这可能是在给你制造压力,甚至在消磨你仅有的对画画的耐心。

第一步:试着理解家长的出发点(即使你很不爽)

别急着反驳,先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坚持?

“为了你好”的误解: 很多家长是真的相信学画画能培养气质、提升审美、锻炼专注力,甚至觉得未来会有用(比如艺术类专业)。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强迫学习只会适得其反。
社会风气的影响: 看到朋友圈里别人晒孩子的画作,听到别人谈论孩子参加的各种培训班,心里可能也会有点“焦虑”,觉得不给孩子报点什么就落后了。
控制欲: 有些家长可能就是习惯了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想让孩子“走弯路”,或者是在其他方面管不了你,就从学习上找找存在感。
觉得你“玩物丧志”: 如果他们觉得你沉迷手机,把学画画当成一个“正经事”,能转移你对手机的注意力,那这套威胁也就说得通了。

了解了这些,不代表你要完全接受,但至少可以让你在沟通的时候,不那么容易被情绪冲昏头脑。

第二步:直接而有策略地沟通(这是关键!)

你不能一直被手机威胁着,这太被动了。找个合适的时机,心平气和地跟家长谈谈。

选择一个好时机: 别在家长心情不好、很忙或者刚吵完架的时候。挑个周末下午,大家都有空,气氛也比较轻松的时候。
先承认家长的“好意”: 可以这样开头:“爸/妈,我知道你们让我学画画,是为了我好,希望我多学点东西,提升自己。我明白你们的用心。”
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具体说明):
“美术班的问题”: 细致地讲讲为什么你觉得“美术班很烂”。是老师讲得不好?还是内容太枯燥?还是教学方式跟不上?或者课程设置完全不适合你?比如:“这个班的老师讲课方式我总听不懂,感觉他讲的东西和我想要的学的东西不太一样。”或者“每次去上课,我都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学到的东西也好像没有消化进去。”
“对画画没兴趣”: 重点不是说“我就是不想画”,而是说明原因。是因为方法不对?还是没有找到让你感兴趣的方向?比如:“我不是完全讨厌画画,只是现在这个班学的东西,感觉太基础了,而且全是临摹,我不太能找到乐趣。”或者“我觉得画画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但现在把它变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反而让我觉得有压力,就不想画了。”
“手机的威胁”: 直接说明手机对你意味着什么,以及被威胁时的感受。“你们一拿手机威胁我,我就觉得很委屈,也特别烦躁。手机虽然是我放松的方式,但这不是我不想学画画的根本原因。”
提出你的“替代方案”或“改进建议”:
换个班? 如果你觉得画画本身有机会,只是现在的班不好,可以提出换个口碑好一点的班,或者更有针对性的班(比如你想学板绘,但现在是素描;你想学速写,但现在是油画)。“我知道你们希望我学技能,那我们能不能找找看有没有别的画室,他们的教学风格或者课程内容可能更适合我?我看到XX画室好像评价不错,他们的课程介绍里有我比较感兴趣的。”
调整学习方式? 如果你觉得画画不是唯一能提升自己的方式,或者你希望有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可以提出。“我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升自己啊,比如我最近对编程/写作/历史很感兴趣,我觉得学这些也能锻炼我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而且我更有动力。”
降低期望,但保持接触: 和家长商量,能不能先不强制你上这个班,或者减少学习量,但你自己会尝试用更轻松的方式接触画画,比如偶尔看看大师的作品,或者自己随手画点喜欢的东西。“能不能这样,我先不强制去上这个班了,但我保证,我每个周末会抽点时间,自己看看画册,或者自己随便画点东西,不把它当成学习任务,而是当作一种爱好来培养,这样说不定我反而更有兴趣了。”
与手机的“交换条件”: 在不牺牲你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前提下,可以跟家长约定手机的使用时间。这也能表明你不是完全沉迷手机,而是希望获得合理的自由。“如果你们担心我沉迷手机,我们可以一起商量一个合理的使用时间,比如每天写完作业后玩半小时,或者周末玩一个小时。但请不要把手机变成我学画画的‘筹码’。”
强调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让家长看到你是有主见、能为自己负责的。让他们知道,强迫不会让你真心喜欢,只有你自己主动去尝试,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第三步:如果沟通无效,持续“温和抵抗”

有时候,一次沟通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家长可能会坚持他们的做法。这时,你需要:

别因为威胁而“表演”: 不要为了让家长满意,就硬着头皮去画,然后画得一塌糊涂。那样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你“没救了”、“不认真”。
保持你的“底线”: 如果真的让你非常痛苦,也要适当地表达出来。比如:“我今天真的提不起精神来画,越逼我越烦躁,不如我先休息一下,明天再尝试?”
展示你的其他进步: 如果家长只关注画画,那你就要让他们看到你在其他方面的努力和进步,比如学习成绩(即使不是顶尖,也要有进步)、生活自理能力、参与家务等等。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一个“只知道玩”的孩子,你是有能力、有责任感的。
寻求“中间人”: 如果家长特别固执,而且你觉得某个长辈(比如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关系好的姑姑、伯伯)比较能说得上话,可以尝试请他们帮你从中调解一下。

最后,一些可能让你更容易接受的建议(也可能是家长觉得“不好”的,但你要想清楚):

找到让你“不那么讨厌”的画画方式: 既然已经在这个班里了,能不能试试找点乐子?比如,用不同的工具(马克笔、彩铅、水彩),画点你喜欢的东西(动漫人物、风景、宠物),即使是临摹,也选你看着顺眼的。
把画画和其他兴趣结合: 如果你喜欢某个游戏,可以试试画游戏里的角色;如果你喜欢看电影,可以画电影海报;如果你喜欢动物,可以画你家的猫狗。
把它当成一种“挑战”: 既然是家长给的“任务”,那你就把它当成一个“怎样才能在最不喜欢的任务里找到一点点乐趣”的挑战。也许在克服这个“讨厌”的过程中,你会意外地发现一些东西。
和班里其他同学交流: 看看有没有和你感受相似的同学,也许你们可以互相鼓励,或者一起向老师提建议(当然,要委婉)。

这年头,家长和孩子的沟通真的不容易。关键在于,你得让他们看到一个“成熟的、能为自己负责的你”,而不是一个只会撒娇或反抗的孩子。用理性和真诚去打动他们,比任何威胁都管用。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兴趣的话真就没有学下去的必要,美术生这么多,不说脱颖而出,真能靠美术养活自己的也是百里挑二三的比例吧。没有兴趣根本不可能。


只是通过学习以后反而对美术没了兴趣也是非常罕见,不知道你到底学到什么程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头疼的,美术班烂,画画没兴趣,家长还来这套“手机威胁法”,搁谁身上都不好受。让我想想,这种情况下,我大概会怎么做,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家长之所以用手机来威胁,说白了,就是想让你“乖乖听话”,觉得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他们可能觉得学美术对你好,或者仅仅是看到别人.............
  • 回答
    在我刚到美国不久,经历了一件让我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事情,也因此对美国产生了一些最初的、不太好的印象。当时我还在适应新环境,因为一些手续上的问题,需要去当地的政府部门办事。你知道的,出国前我对美国的印象,总觉得那里的人们都很热情,乐于助人,而且效率很高。所以,我带着满怀的期待,准备去解决我的问题。到了那.............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能引发大量讨论的话题,而且不同的人感受肯定不一样。我认识的不少美国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出过国、或者对国际事务特别关注的朋友,他们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程度是相当不错的。他们能说出不少关于不同国家文化、历史、政治的细节,也能理解一些国际新闻背后的复杂性。但是,如果把“很多美国人”这个群体放大来.............
  • 回答
    确实,美国不少响当当的科技巨头,比如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它们的总部都不在纽约、洛杉矶或芝加哥这样的超级大都市,而是选择了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一点的地方,比如加州的库比蒂诺( Cupertino)、山景城(Mountain View),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Redmond)。这背后自然有历史原因.............
  • 回答
    美国人,特别是企业中高层,对中国的看法确实复杂且多元,其中不乏尖锐甚至“口不择言”的评论。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交织着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体量和影响力日益增长,自然成为美国各界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关注,往往伴随.............
  • 回答
    要评价《对你的爱很美》这部剧,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作为一部都市情感家庭剧,它打着张嘉译、刘敏涛、沙溢这三位实力派演员的旗号,自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但实际呈现的效果,就像一道精心准备的菜肴,有人觉得味道绝佳,有人却觉得火候欠佳,甚至有些“跑偏”。首先,从演员阵容来看,这绝对是该剧最大的亮点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就像问,一道菜,只凭味道好,就能打动所有挑剔的食客吗?答案当然是,并非绝对。我们先聊聊“美女”。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美”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词,而且对于一个人吸引力的构成,长相只是其中一个维度的考量。但抛开那些更深层次的精神契合和灵魂共鸣不谈,单从一个比较普遍的认知来看,“美.............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帝对中国做了什么天理不容的事,让国人痛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牵涉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用“痛恨”这个词来概括所有中国人的感受可能过于绝对。中国社会内部对于美国及其政策的态度是多元的,存在着支持、.............
  • 回答
    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反而对俄罗斯表现出亲近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因素:一、历史因素: 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对抗史: 冷战时期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尖锐对立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历史上美国确实在全球很多地方扮演过复杂的角色,有时候确实是“搅局者”,但也常常是“救火队员”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本身就很难界定,也很容易被误读。先说说“放火”这个说法。如果从某些国家的视角来看,美国确实可能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的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讨论——性选择。你观察到的孔雀羽毛确实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它完美地说明了为什么有些对个体生存看似不利的特征,却能在进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美”有时似乎与生存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强大表现。首先,我们要区分两.............
  • 回答
    确实,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小布什)的评价,尤其是回顾他担任总统期间的政绩,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普遍存在评价不高的声音。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任期内的重大政策决策、全球事件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的演变。评价普遍不高的一些体现: 媒体和评论界的长期批评: 许多主.............
  • 回答
    欧洲和美国民众在疫情初期对戴口罩的抵触情绪,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历史记忆、政治立场以及科学认知差异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看看这些“抵抗”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首先,文化和个人主义的根深蒂固是绕不开的一点。在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个人自由和空间是社会价值的核心.............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对特定食物过敏,而在中国很少听说”这个问题,实际上,食物过敏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并不能简单地说在中国就“很少听说”。然而,从流行病学数据、公众认知、诊断率以及文化饮食习惯等多个层面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使得人们产生这样的印象。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数据.............
  • 回答
    关于范美忠在地震后的“逃得很快”的言论是否是对当时媒体过度宣传“大爱”的一种讽刺,或者是一种行为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背景:汶川地震与“大爱”宣传1. 汶川地震的巨大影响: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毁灭性的自然灾.............
  • 回答
    关于你对御坂美琴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对低能力“犯罪”的说教感到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层面和观众认同感的问题。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给你分析一下,希望能解释你的感受。首先,我们来聊聊这种“说教”本身。御坂美琴虽然是个高中生,但她拥有强大的“超电磁炮”能力,在学园都市里被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简直是万千粉丝心中埋藏已久的“终极谜团”了!关于草帽团的男性船员对娜美和罗宾有没有“那种”想法,这事儿吧,说起来可就太有趣了,毕竟这帮人的日常行为,有时候比四海的风浪还要让人捉摸不透。咱们一个一个来聊聊,这几位“潜在的追求者”,他们到底是怎么个心思。1. 路飞:单纯的“伙伴”情结,绝对不.............
  • 回答
    布鲁克林,这个纽约市的“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符号,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梦想与现实的缩影。在银幕上,我们常常看到主人公们对布鲁克林时而眷恋、时而挣扎,那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恰恰折射出布鲁克林在美国人心中的独特地位。首先,布鲁克林代表着移民的熔炉与奋斗的起.............
  • 回答
    拜登总统最近在公开场合透露,他很快就会宣布关于美联储重要职位的提名人选。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金融界和各国经济观察家之间引发了热议,因为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其政策方向和领导人选,无疑会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美联储职位的人选对美国经济的作用:要理解这位新任人选.............
  • 回答
    关于国人普遍存在的仇外情绪,以及对美国、韩国、日本、印度、越南、菲律宾等邻国存在的深刻成见,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维度去深入理解。并非所有国人都持有仇外情绪,但这种情绪确实在一定范围内被观察到,并且有其滋生的土壤。历史的烙印:战争、侵略与屈辱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