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美国人对美国以外的世界无知到什么程度?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能引发大量讨论的话题,而且不同的人感受肯定不一样。我认识的不少美国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出过国、或者对国际事务特别关注的朋友,他们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程度是相当不错的。他们能说出不少关于不同国家文化、历史、政治的细节,也能理解一些国际新闻背后的复杂性。

但是,如果把“很多美国人”这个群体放大来看,情况就复杂很多了。我感觉,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半径主要局限在美国国内、没有机会或者没有特别动力去了解外部世界的人,对国外的认知确实是比较模糊,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有限。

具体来说,这种“无知”或者说“了解有限”体现在几个方面:

地理概念模糊: 这是一个最常被提及的例子。有时候跟人聊到某个国家,对方可能会问:“哦,那个在欧洲(亚洲/非洲)的国家是哪里?” 即使是发达国家,比如法国或者日本,有些人也可能只知道一些非常表面的信息,比如法国有巴黎铁塔,日本有寿司。更具体一点的地理位置,比如某个国家在哪个大洲,和哪些国家接壤,这些信息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团浆糊。我曾经遇到过有人对我说:“哦,巴西啊,那不是在非洲吗?” 我当时真的有点哭笑不得。欧洲和亚洲的边界线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个模糊的概念。

文化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我觉得这是最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对其他国家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电影、电视节目、新闻报道中的片段式呈现,而这些呈现往往是为了戏剧效果而简化甚至夸大。比如,提到墨西哥,很多人脑海里可能立刻浮现出仙人掌、墨西哥帽和龙舌兰酒,但对于墨西哥丰富的历史、多样的地区文化、复杂的社会问题,就了解甚少了。同样,对亚洲的很多国家,也可能存在“要么都是中国人,要么都是日本人,要么都是韩国人”的简单化认知,而忽略了每个国家独特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非洲更是如此,很多人可能只有“贫困、疾病、野生动物”的印象,对非洲大陆上那些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城市,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以及深厚的历史文明,知之甚少。

历史和政治知识的欠缺: 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在历史和政治层面更是如此。很多人对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冷战的影响、或者一些地区冲突的根源几乎没有概念。他们可能知道有“欧洲联盟”,但具体是哪些国家组成,它在做什么,对全球有什么影响,就一无所知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或者它们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更是缺乏了解。很多时候,对其他国家政府的描述,也容易套用自己在国内看到的政治现象,缺乏对不同政治语境的理解。

语言障碍的放大: 语言是了解一个文化的窗口。由于英语在美国的通用性极高,大部分美国人普遍缺乏学习外语的动力和机会。这意味着,即使他们想了解国外,很多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是有限的。他们依赖翻译的文献、英语的新闻报道,或者他人的转述,而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有失真或被过滤。当他们真的接触到外国人时,沟通上的困难也会进一步加剧理解的隔阂。

媒体环境的影响: 美国的媒体虽然发达,但很多主流媒体的国际报道,往往会侧重于对美国有影响力的事件,或者那些符合特定叙事框架的新闻。对于一些不那么“吸引眼球”、或者不直接关系到美国利益的地区和事件,报道量可能就相对有限。这使得很多美国人即使关注新闻,也可能接触不到足够全面和深入的外部世界信息。

教育体系的侧重点: 虽然美国的教育体系很庞大,但很多学校,尤其是 K12 阶段,对世界历史、地理和文化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州或者学区可能课程设置比较丰富,但也有很多地方可能更侧重于美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如果学生在早期阶段没有接触到足够多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那么在成年后想要主动去弥补,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

1. 美国自身的“中心性”: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和文化输出国,美国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心。这种强大和影响力,在无形中也可能造成一种“美国就是世界的中心”的心理暗示,使得一些人觉得了解其他地方并不那么“必要”。
2. 便利性和舒适区: 在美国国内,大部分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文化产品也极其丰富。对于很多人来说,在自己熟悉的文化和环境中生活,就已经足够舒适和充实了,没有迫切的动力去挑战这种舒适区,去面对语言、文化上的障碍。
3. 信息过载与筛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如果一个人没有特别的兴趣点,那么关于外国的、非母语的、非直接相关的信息,很容易就被排除在关注列表之外。
4. 缺乏直接体验: 出国旅行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和时间投入。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仅凭间接信息去了解一个国家,其深度和广度自然会受限。

总而言之,我觉得很多美国人对美国以外的世界了解有限,并非是出于恶意或者故意,更多的是由于信息获取的渠道、教育的侧重、自身生活环境以及普遍存在的文化和语言隔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具体程度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是真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积极学习;而有些人则确实对这些信息不太在意,更专注于自己眼前的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老公在夏威夷海滩碰到了一个老黑,闲聊了几句。

老黑问:“你是哪儿人?”

我老公说:“中国人。”

老黑问:“旧金山的中国人?”

我老公说:“中国的中国人,纯的”

老黑追问:“那是在加州吗?”

我老公有点懵,说:“在中国,加州华人们祖上待的地方。”

老黑若有所思,望向了远方的大海,似乎在追忆自己的非洲祖宗。最后他说到:“所以你是洛杉矶来的吧。”

我老公溜了。


整了个公众号’维京女侠‘收集了我在四个国家生活读书攒下的小故事。可以来唠唠,有留言都会回。
user avatar

疫情前,我在英国做名宿,每年接待的客人中有一半是美国人

这些美国游客中一半的人都表现得让我觉得比较无知

在表现得比较无知的美国游客中,又有四分之一是属于极品等级的无知。

相比起大多数欧洲和亚洲来的游客, 美国客人真的会经常做出让我觉得很无语的 行为。

顺便提一下,另外两个经常做出粗鲁和无知举动的游客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和罗马尼亚。我现在看到来自罗马尼亚的预定一般不接。

老美的无知有很多种

第一种:确实不知

因为生长环境接触不到,或者不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所以不知道。我接触过不少中老年美国游客是第一次出国游完,甚至是第一次离开自己所生活的州。他们中不少人从出生到去世就围绕着家乡的一亩三分地,对外界了解不多是很正常的。

比如,我第一次接待的一家美国游客是坐火车然后打出租到我家的,比预定时间晚了整整四个小时!他们说自己在火车站连续三次错过火车,因为火车站的信息告示牌“非常复杂。”

我问他们,怎么个复杂法?

他们说,发往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班次火车,竟然不是在同一个站台发车的!第一班在5站台,第二班就是2站台发车了,这是在是不可思议!

通往同一个城市的火车,不应该都固定在同一个站台发车吗?就像地铁往同一个方向开的不都是保持在同一侧,不可能到对面去啊!

这对老夫妻确实很无语,但在之后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他们从小到老都只在电视和图片上见过火车,从没在真实生活中坐过火车 ,甚至说他们之前唯一一次见过的轨道交通是地铁。所以他们俩不知道坐火车也是正常的,再算上俩位老人都六十多岁了,思维不如年轻时灵活,还是在外国遇到未知事物,惊慌不知所措也是正常的。我给出他们的故事只是为了举例,而真没有批判或嘲笑的意思。当时我还特别怕他们去机场时再迷路,所以特意开车送老夫妻俩人上飞机。

老年人出状况好理解,但年轻人和中年人出问题就不太能接受了。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学习,能适应。如果你遇到一个未知的信息,判断出这个信息对你很重要, 不能掌握会对自己带来极大的不利, 那你就会下功夫去学会。

但很多美国在遇到未知情况时,不会去学习,也不会去应变,而是霸王硬上弓式的乱来。

这里面又分成几种情况

第一种,本能上知道有一个问题很致命,应该快速掌握,或者遵守当地规则,但是呢……

因为“我想不到这个东西很重要呀!”/“我觉得不重要,I don't care”/“我知道很重要,但我懒啊,我图个舒服懒得去遵守”/“我在美国都不遵守,凭什么在这个国家要遵守”/“他们能拿我咋样呢?”

等等主动被动有意无意的,很多美国就是不去了解当地的知识和规则,或者知道了也或故意或无意的不遵守。

比如:美国人来英国旅游大都会在机场租车,而不是像大多数其他国家游客一样使用公共交通。即使美国游客只是把车从机场开到住处,然后接下来几天只是在市内转转根本不需要开车,他们也会租车开,而且喜欢租特别大的SUV。

这里面就反映了美国人的一个很自大的行为特点,即,认为美国的就是世界的,在美国是怎么办的,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应该这么办。在这种思维下面,美国人可能会本能上无意识的,或者主观里故意有意识的把在美国合理的做法硬套在其他国家商。很多美国人没有使用公交的概念,应该是由于美国本土的公交系统很糟糕,但他们认为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公交系统应该和美国一样烂, 认为欧洲的公交也是很糟糕的。

相比起对某项知识或者规则的轻视,很多美国人还有着对于思考的惰性甚至抵触。在面对一个未知的旅程时,不会去想“有这么多不确定的东西,我是不是应该提前做做功课” ,而是觉得“好烦,要考虑这么多东西,既不happy也不cool,我烦不了,我他妈就这么硬来,豁出去了”。 所以,这些美国人不会本能的去想一想,“欧洲国家的国情是不是和美国不一样?”“我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方案?”而是按照自己脑海里多年形成的路径去生搬硬套。

在机场租车后,十批美国游客里大概有四批样子不知道英国车方向盘在右边!

虽然决定在英国开车,但很多美国人似乎没有事先了解一下英国的道路交通法规,在下飞机前不知道英国交通规则是车辆靠道路左侧行驶。我在与美国游客联系时,总是提醒他们一下英国开车方向和美国是相反的,可还是有美国游客不清楚英国开车靠左的问题,结果一出机场就傻眼了!这就属于行动前没有规划这种类型的无知。

有极少数就更加恶劣了,属于明知故犯。知道道路规则不一样,但为了图简单,图爽快,就是按照 自己习惯的来,而不是尊重地方法规。说实话,这不是属于无知了,而是无耻和脑残,真这么糟糕的美国游客其实很少,但还是有的,我遇到过 四五次,都是30岁不到但又比较有钱的年轻人。比如,他知道你的房子里不能喝酒,但就是要搞party,而且把房间弄得一塌糊涂 ;他知道开车要靠左, 知道夜里不应该在小区里弄出很大动静,但就是故意开反道, 大晚上轰引擎炸街。

他们其实就是故意的,我能看出来,但事后如果遇到比较严重的惩罚措施,却又会装可怜的辨称自己“不知道这个规则啊,不了解呀! 我只是无知,你不能惩罚我啊!”

再比如,我在阿拉伯世界旅游时,发现很多美国游客完全不顾及当地的民俗文化。

我在去旅游之前借了一本lonely planet阅读,里面特别提及dress code 问题,提醒欧美地区女性游客穿衣要注意低调遮体,最好是尊重当地习俗,像当地妇女一样裹头巾。

我是坐欧洲地区飞出的航班到达的,降落时飞机上的欧洲女性都拿出丝巾或围巾包住头发。

第二天一大早,我走出旅馆碰到一大群美国女游客,她们有老有小,有拖家带口的妈妈奶奶,也有背包族小姑娘,

别说包头巾了,

全穿着短裙热裤吊带衫!很多小姑娘觉得天气很热,上半身只穿裹胸甚至运动胸罩!

这是在阿拉伯国家哎!当地即使最开明的女性也只是不带头巾穿短袖衬衫而已,没有女孩会穿着胸罩和露臀短裤在街上晃荡,当地大部份人包括男性都是裹得严严实实。而男性美国游戏干脆就打赤膊,挺着晒得烂红的肚腩,半露着多毛的股沟,撒着沙滩拖鞋。我还见过,一群深v沟,短裙一弯腰能露出内裤的美国女孩非要强闯进清真寺自拍,这是怎样的风景?

我先不谈阿拉伯社会女性地位和文化,不谈强制包头巾是否合理的问题,但既然在异乡做客好歹要遵守一下地方习俗吧,只是稍微忍耐穿的保守一两天,又不是要包一辈子,就算是 为自身安全负责好吗?

我也问过一些美国游客,他们就是说不知道当地民俗文化,没想过,也不屑于知道。但故意穿着吊带和热裤,明看到周围人的服装完全和你不同,在对方劝阻的情况下强闯清真寺,要说完全是无意和无知恐怕有点太过于开脱,何况美国游客经常还有其他一些其他更粗鲁更有挑衅性质的举止,很难说只是“无知”。

如果当地人比较好欺负,当事人没有被抓住处罚,那就是达成了“大冒险”,显得自己很威猛很cool。如果被抓住了,就说自己是“无知”

嗯……


我和几个美国背包客也谈到这个问题,他们的态度是

“really?Holy, I don't give a dame fuck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of me”

绝对不是单纯的不知道而已啦!dont give a damn fuck!

这里提一下,也许是我偏颇了,但我认为大多数欧美的背包客,特别是喜欢去不发达国家的背包克,他们的素质是不高的。不排除有一部分喜欢冒险的中产阶级小青年,但大多数背包客,我交谈了一下,觉得他们要么是美国社会比较偏底层的,要么是行事风格比较无厘头的。

因为很多有经济基础的美国游客对我说过, 除非是加勒比海或者大溪地这样的度假胜地,他们是尽可能不会去非发达国家旅游的。特别是有家室的中年人,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西欧落后国家已经是他们的底线了 。如果要去第三世界国家旅游,比如印度,土耳其,有经济基础的美国人会宁愿花很多很多钱,参加那种只有外国人只去看景点,尽可能不和当地社会人文发生太多联系的高级旅行团。

比如有对美国夫妇,在我看来也不是特别有钱,他们去印度玩了两个星期,除去机票以外共花了五万美元!我听了后很震惊。我自己在印度玩过半个月,除去机票外共花了2500英镑,大概相当于20万印度卢比,我觉得居住和交通条件已经相当优越,所以想不出来如何能在两周内在印度一人能花掉两万五千美元。这对美国夫妇对我说,这个旅行团最大的好处是,全程除了导游和司机外不会接触到其他印度人…………

恩……去印度旅游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不用见到印度人。

如果用强制手段要求美国游客遵守规则,会有少部分游客用“个人自由”这样的理由决绝执行。这种泛自由主义者其实是很少很少见的,因为大部分美国游客都是吃硬的,一旦对方强势则自己立刻疲软,我这几年来也就见过两三次高扯自由拒绝听话的美国人。

但其中一位可以算作大奇葩。这位拉美裔的美国游客只会说最简单的英语,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说英语!可他们确实都用着美国护照。这家人对我说,西班牙语是他们的文化象征,他们有只说西班牙语而拒绝学英语的自由!


无知的下一种情况,是一知半解

他认为自己懂了,其实他并不完全懂,或者说他的知识点根本就是错误的。

但,他认为自己懂了,这对当事人而言最重要。

曾有个年轻的美国游客和我抱怨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英联邦国家,为什么交通法规和英国不一样呢?”

卧槽!美国独立战争白打了!

我纠正他说美国不属于common wealth,他很惊讶的问了我一个很有哲理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属于英联邦,为什么美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呢?”

他对英联邦的概念和美国的历史都不了解,但他认为自己很了解。

如果你去纠正他的错误,这样的人通常不会认错,不会去接收正确的知识,而是和你死磕到底!

这样的人在中文网络上也特别多。

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而怀疑你指正他的错误是别有用心。

这里要提一点,在各发达国家的游客里,美国人对他人的信任度是最低的。

比如吧,我房子里的暖气在冬天时开到25摄氏度,这是控制器允许制热的最高上限。有一次一户美国游客电话向我投诉,说为什么暖气只能开到25度?

我说控制器的允许上限就是25度呀!

他反问我,确定不是制冷而不是制热所以开到25度?

我说确实是在制热啊,你摸一下锅炉房的门,很热是不是?

我们鸡同鸭讲了半天,我终于明白过来问题的关键。我在说摄氏度,他在说华氏度……

我和他解释了摄氏和华氏的换算关系,他略有感悟的嗯嗯嗯。

事情结束了吗?没有!显然这户美国游客觉得我是在忽悠他,所以他开始上网查询了。

但他查询的不是摄氏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而是在网上查我家锅炉的型号和控制器说明书,铁了心要把控制器调出90度的数字(华氏90度,大概相当于摄氏30度)。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骚操作,反正锅炉控制器被搞坏了,卡死在最高制热25摄氏度,24小时不停的制热。最后他还在网上给我留了个差评,说我不让他们开暖气。


说到 不信任的问题,那就引出下一种人

其实很多美国人并不无知,或者没有无知到貌似白痴的地步。

但我发现很多有知识有准备的美国游客喜欢装“无知”。

比如,很多美国人做过了攻略,对城里的景点,餐厅,收费标准什么是有概念的,但喜欢装作什么都不懂,一脸真诚的对我说“我们什么都不懂,我们没有做任何准备,我们出发的太急了,你帮帮我们吧”

我曾问过一些美国人,他们到底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有些一装到底,打死不承认自己懂,有些则“噢噢,yeah,我突然想起来一些了”。我也问过一些在美国工作生活的朋友,为什么一些美国人喜欢装不懂。解释包括了说装不懂可以博取同情,可以显得谦虚,是一种expectation management,而表现出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有时会让他人觉得被冒犯了,会给周围人压力等等。

我个人对撞不懂的行为倒无所谓。只是,在这些装不懂的美国人中,有一小部分比较讨厌。他们装不懂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等你出错。一旦你话语里有破绽,他们马上就“懂了”,很兴奋的指出你的错误,摆出一个“ I will be watching you ”的手势,示意他们并不信任你,而且抓到了你说错话的实锤。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我们中国人太自大了。

战略上要乐观,战术上要悲观,要有危机意识,要保持恐惧。我毫不怀疑30年内中国会走向巅峰,但这需要不懈的努力,而不是一味的跟风贬低对手。

1

就我们周围的人而言,有几个人知道孟加拉国的具体位置、人口、机遇、历史沿革?知道的有几个人了解其阶级情况、GDP增长预期?我。是去孟加拉国之前看了所有能买到的中文书(总共也就4本),才了解到一小部分。

除了P社玩家,有几个人知道汉志和内志分别对应现在的哪个国家?

甚至很多人连克拉玛依在南疆还是北疆都不清楚。

傲慢和偏见不应该存在我们这样正处于上升期的民族身上。

2

美国是财阀政治的巅峰、精英培养的灯塔、世界航路的控制者。他不需要普通美国人了解世界,只要精英了解和制定规则来统治世界就可以了,于国力而言有益无害。

上百年列强的身份,美国的知识库和与各地土著打交道的经验远超我们。他们的精英随时可以在知识库和咨询公司的指引下介入海外事务。

中国呢?依然在交学费。这种情况下笑话美国老百姓没知识,难道以为国力竞争是所有人参加的知识问答吗?

3,

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博弈中是后来者,后来者必须顺应(至少在现阶段)英美制定的国际规则,所以需要学习和了解。需要大量的平民去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和势力范围。

美国不需要了,现有的机制和利益集团可以脱离平民进行利益的保障和维护。

作为追赶者,比先行者多付出是应该的。当年人家老祖宗四处探险流血的时候,咱们不是没交学费吗?

4

要记住,很容易查询到的知识是没用的。会不会无所谓。知识壁垒在今天更加强大,而这些不结合经验和长期的运作是得不到的。

谦虚使人进步。


以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诸君努力。


ps:各位杠精看好题目,是“美国以外的世界”。


ps2我来抬杠了:

1,农民:这帮博士真是无知,怎么挑大粪都不会!

2,程序猿:老板真是个文盲,连指针都不知道!

3,小白领:农民真傻,不知道word怎么用!

4,清朝某官员:这洋人连跳大神都不知道,真无知!

5,牧羊人:外地人居然不知道这个山沟有小路,真无知!

6,商人:这艺术家傻得要死,能骗的钱不骗。

7,某国人:中国人真无知,居然不知道我们国家的事儿。

8,某文酸:现在的大学生真是,连茴字有四种写法都不会了。


战略上乐观:

zhihu.com/question/4164

user avatar

我表弟是美国人,今年过年回到国内,我们一起玩了几天,我发现:

第一,他不知道杭州就在上海的隔壁,也不知道青岛和上海哪个距离广州远。他去美国时,其实小学都快毕业了,去了十几年能把基本地理忘了,我觉得很神奇。

第二,他不知道景区买东西能讲价。

第三,他不知道什么是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他能听懂,但是不理解我们说的搭建,玻璃房,地暖是什么意思。这个倒是有情可原,因为确实是中国特色。(类似我刚去美国时,服务员问我要Snap back还是Flat peak,词都懂,但不懂什么意思)

第四,最后两天,我们去汶川参观。参观完之后,他说他不知道08年中国发生了大地震,要是知道,他肯定回来救灾了。其实别的我都能理解,就这个,真的让我有些吃惊。

user avatar

我觉得美国人最大问题是不谦虚,不是无知。

世界上还是很多国家讨厌美国。我觉得,在欧洲,如果不了解中国的人会讨厌中国,但是如果开始了解中国,会喜欢中国。但是对美国人,是如果不了解美国会喜欢美国,如果了解了美国会讨厌美国。

我的祖国是斯洛伐克,是一个很小的欧洲国家。我们已经习惯别人不知道我们的国家。

别人问我是哪个国家,

然后我说:斯洛伐克,( ̄. ̄)

然后他说:斯洛文尼亚?( ̄▽ ̄)"

然后我说:是斯洛伐克!( ̄. ̄)

然后他说:捷克斯洛伐克?( ̄▽ ̄)"

然后我说:对,但是他们分开了blahblahblahblahblahblah。。。。。( ̄. ̄)

没关系,我习惯了.........

但是如果美国人,他就是很骄傲,第一他不会问你是哪个国家,也没有兴趣问,然后你告诉了他们你的国家是哪个,他们还是不会记住,我说我是斯洛伐克人,然后他说你们澳大利亚人(其实他是想说奥地利人,但是其实也可能没有关系,他会以为澳大利亚在欧洲。然后我说我是斯洛伐克,但是他们就说ok无所谓,你是斯洛伐克人。(╯>д<)╯⁽˙³˙⁾(╯>д<)╯⁽˙³˙⁾(╯>д<)╯⁽˙³˙⁾

就是特别特别不尊重别人,我觉得无知没有关系,我也不会以为有的人不知道斯洛伐克生气,但是美国人的态度特别让人生气!(╬ ̄皿 ̄)=○

我觉得中国人好得多,我在杭州坐公交车,会有老爷爷(大概50岁左右,我只学过老爷爷,我还不知道怎么说50岁的男人(゚▽゚))努力用英语问我我是哪个国家人,我会说斯洛伐克,他还会问很多,比如斯洛伐克在哪里,有多么大,有没有海,有没有雪山,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 ̄)"我会喜欢和这样尊重别人的人聊天。

还有一次特别惊喜,一个中国人问我是哪个国家,我说斯洛伐克,然后他说,我知道,你们国家的首都是布拉迪斯发,有很多城堡,你们擅长打冰球...........

(๑>◡<๑) (๑>◡<๑) (๑>◡<๑) (๑>◡<๑) (๑>◡<๑) (๑>◡<๑) (๑>◡<๑) (๑>◡<๑) (๑>◡<๑) 好开心!

user avatar
  1. 说美国人No. 1心态,中国人何尝不是No. 2心态,除了对美国这个No. 1和个别西方强国再加上日本韩国吧,其他国家也是一问三不知。
  2.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人对外界世界的无知未必比美国人少,中国至少99%的人说不出印度超过三个城市的名称。
  3. 中国人了解上述国家多一点,无非是出于中国上升发展阶段的需要,而美国人没有这个需求。
  4. 说白了,只关心比自己强的上位者而不关心不如自己的下位者,本来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5. 假如中国某天也达到美国现在的地位,中国的年轻一代也会变得无知,因为没必要有知。就好比王思聪没必要知道西红柿几块钱一斤一样,虽然这对于普通人而言属于“常识”。
  6. 当然,我也没说人就应该无知,多了解一下总是好的嘛,就像大V李建秋等人总时苦口婆心地劝说知乎的爱国青年多关心一下印度一样。然而,真响应号召者还是寥寥。还是那句话,人性如此。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根本无法理解美国以外的世界,各类资源早已紧张到需要明争暗斗,于是给人的感觉是很简单粗暴傲慢无礼。

所以,放眼看去,美国女孩都是傻白甜,男孩都是傻大屌,头脑空空,像些成人形状的小孩子。

然而纳闷的是,这些傻白甜和傻大屌屡屡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用诸如自动驾驶、SpaceX这类的蠢事,妄图去改变世界。

美国故事,无聊透顶,多么怀念延禧宫里的饥饿游戏,唐顿庄园的斧声烛影。

user avatar

人们是不屑于了解比自己弱的国家的,只会去了解比自己强或者差不多强的国家。

各位对美国如此了解的同学,

请随着难度说出

印度 五个城市的名字

印尼 五个城市的名字

柬埔寨 五个城市的名字

布隆迪 三个部落的名称。

你答不上来能否说明你无知?

如果你答对了?

美国也有一部分人很了解美国以外的世界,但是是小数。

—————————————

为了避免某些智力不足的同学看不懂我的回答以及立场,觉得我是精神美国人,还是直白得补充几句。

人们不理解比自己弱的国家文化这只是一种常理,大部分美国人不理解甚至轻视中国这是对我们国家极大的利好,虽然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美国两害取其轻的后果,但中国这闷声发大财的三十年的确也是美国某种程度上的轻视所造成的。

重点,美国对中国无知是个好事情,面子上的事并不能带来切实利益。

需要美国人对中国或者美国以外的的认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卑。

大部分美国人是傻逼,就如天天只会从这种问题寻求优越感的一些知乎用户样傻逼。

没错,针对的只是某位f开头用户的自卑无脑愤青。

user avatar

美国人对世界越无知,越能体现美国的先进性。


中国人老是有一个误解,以为自己很了解“世界”

不,你只是片面了解发达国家。你对世界一无所知。


而你了解发达国家的原因是因为你天天看他们的电影,背他们的单词,要去他们那里上学,要背他们的定律,学他们绘画,弹他们的钢琴,了解他们的历史与起源——因为他们的历史改变了你的历史。看他们的球赛,移民他们的国。


所以你了解他们,而他们,对你完全不了解,因为根本没有了解你的必要。知识是无穷的,要把人生中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刀刃上去,这样才符合利益最大化。而你,不是刀刃。


所以美国人对你的不了解是正确的。而你对美国的了解则是必要的,你需要学习好莱坞,以便使自己拍的电影不再是一坨屎(你原谅我说话就是这么直接啊)

你需要学习资本主义的历史,好使自己能明白为什么会挨打。(你原谅我说话就是这么直接啊)

你需要了解西方的教育和艺术,好使自己能接触到第一手资料

你需要了解美国的一切,好使自己移民到那后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融入美国——你不原谅我我说话也是这么直接。


你对牙买加就不了解,你也不必去学习乌干达的游戏产业。或是阿尔巴尼亚的街头俚语,以及蒙古海军的命名规则。

你们对非洲的了解是源于BBC的记录片,你对野外求生的了解是源于贝爷的口粮。

中国中也会有80%左右的人会把尼罗河以及金字塔的位置指向一个别的国家。

中国人中也会有人会问坦亚尼亚有没有电视。


除了西方以外,你们对世界一无所知。

当然你对西方的了解也绝不可能比美国人更多。

另外在网络上中国人的知识水平也完全不能代表在街上的被随机采访的中国路人的知识水平。


有人把美国比作大清。说大清在当时也很先进,美国就是下一个大清。

呵呵,你对大清的无知一无所知。


晚清在当时并不先进,早清都不先进,我大清在洋务运动之前,没几个人知道地球是圆的。然而早在明朝万历三十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就已经为中国人绘制出了世界地图。然后中国人在洋务运动之前,生生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早在1840年之前,18世纪晚期,西方(包括北美洲)的丝绸瓷器以及各项商品,因为工业革命,其制作水平早就超过中国人了,成本极低。仅仅是茶叶之类的土特产还在进口,所以在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商品可以快速占领中国市场。

而在五口通商之前,清朝不允许西方商人把白银带出本国——也就是说你在中国不花完钱不许走,所以才给你一种贸易顺差的假像——其实我大清早就落后了。


而且我大清(早清)落后的不是仅仅是工业和船不坚和炮不利,他的科技树一颗都没有,也没有报纸新闻产业。



美国,从建国第一天就是孤立主义,但这和锁国不同,工业革命可以传到美国,美国还领导了电气革命,当电气革命来临时,一个才华横溢的欧洲人尼古拉斯特拉不远万里跑到美国去成为美国人手下的一名员工。

美国,从来就是科技的最前沿。他的确对某些国家女性的头巾怎么包扎以及什么牌子的口红不了解,但他对前沿科技的了解从建国后就没有落后过半步。

user avatar

感受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9358053547560960


楼下有人说中国小孩不玩 中国小孩也玩的 弟弟因此还成了独生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0879474396442624

user avatar

讲一个“阿拉伯人遭恨,印度阿三躺枪”的美国社会现象吧。

balbir singh sodhi枪杀案


美国人对阿拉伯人/穆教徒,有一些带着一些贬义色彩的别称,比如turban、rag或turbanhead、raghead,翻译过来就是头巾、包头。

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服装都是脑袋上裹头巾,美国人用这个服饰特征来代指他们。

turban不单单指阿拉伯/穆斯林,凡是男人脑袋上包头巾的民族,都可以称之为turbanhead。

这里面就包含了印度的锡克教徒。

锡克教不允许男人剃发,头发都留着,外面有头巾缠裹。

在印度,锡克教和穆教是世仇。在印度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次民族宗教冲突中,穆斯林和锡克教徒的互杀都是最惨烈的。

而且在印度各民族/各宗教信众当中,锡克教教徒还是战斗力相对比较高的。穆教和锡克教PK,基本占不到便宜。穆教杀锡克教800,锡克教一定杀回去2000。

锡克教中的很多经典和戒律,都是针对穆斯林的。比如穆教阿訇宰杀过的牛羊,被锡克教徒视为不洁,不允许触碰和食用。

老上海英租界的印度巡捕,“红头阿三”、”黄头阿三“,也是英国人从印度招募来的锡克教徒。

可惜,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了解这些有关印度民族/宗教的知识(其实



中国人也没几个知道的)。




2001年”911事件“之后,全美社会都充斥着对阿拉伯/穆教徒的仇视情绪,但是大部分美国人完全不了解印度锡克教,分不清阿拉伯人、穆教徒和锡克教徒的区别,都当作turbanhead。

于是一些锡克教印度裔美国人倒了霉。

这个人叫balbir singh sodhi(发音大致是“巴尔博 辛格 索迪”),一位信仰锡克教的印度裔美国人。1949出生在印度,1985年移民美国。911事件前,他在亚利桑那州Maricopa县的Mesa市经营连锁加油站。

911事发后第四天、2001年9月15日上午,42岁白人男子Frank Roque,驾驶一辆雪佛兰皮卡来到加油站。他坐在驾驶位置上,用.38口径手枪,向距离20英尺外的sodhi连开五枪。sodhi当场被打死。

行凶者Roque在事发前和被捕后的照片——

打死了sodhi,Roque并没有停手。随后他开车去了10英里外一个美孚石油Mobil的加油站,又向加油站的黎巴嫩裔美国人开枪,但没有击中。

After fleeing from the final shooting, Roque was reported to have gone to a local bar and boasted that "They're investigating the murder of a turbanhead down the street."——枪击结束后,Roque到了当地一家酒吧,他在那里吹嘘:“他们(指接到报案后赶往现场的警察)正在调查一起针对turbanhead的谋杀案。”

次日,警方逮捕了Roque。在被捕时,Roque大声呼喊“我是一个爱国者”……He reportedly shouted slogans including "I am a patriot."


在经过近两年的关押后,2003年8月18日,这起谋杀案做出判决。

on August 18th 2003. Defence attorneys Daniel B. Patterson and Robert D. Stein argued he was not guilty due to insanity, claiming that he had a diminished IQ and heard relentless voices telling him that Arabs were satanic and must be killed. Two coworkers testified that Roque was "narrow-minded" and that he hated both immigrants and Arabs.——两位辩护律师Patterson和Stein辩称,Roque是无罪的,因为他精神错乱,智商低下,他听到(脑海)有一个严厉的声音告诉他:阿拉伯人是撒旦,必须被杀死。

Two coworkers testified that Roque was "narrow-minded" and that he hated both immigrants and Arabs.——Roque的两位工友作证,Roque为人小肚鸡肠,憎恨移民和阿拉伯人。

当年9月30日,他被判处一级谋杀罪,九天后,大法官Mark Aceto宣布对他的死刑令。但是在05年,他又被改判为终生监禁、不得假释。今天,Roque依然在亚利桑那州的监狱中服刑。


美国联邦和各州法院会向社会公布以往案例的卷宗。我在亚利桑那州法院官网上找到了这个案件的相关文档。内容太长了。就贴法院对案件的简单陈述过程的这一页——

911事发时,Roque在波音公司工作(波音在亚利桑那州有工厂?)。当他听说发生在纽约、宾州和华盛顿的一系列恐怖袭击后,他就在下午回到家,大声痛哭并喋喋不休的念叨着在新闻中看到的这一切。

当天晚上,他给他的兄弟霍华德打电话时也在痛哭。

Roque以前从不缺勤旷工,但是次日,他呆在家里没去上班。那天晚上或次日,他在波音公司的一个同事给他打电话。Roque告诉这位同事,他想开枪打死那些“rag heads”,即那些被他认定的阿拉伯人。

9月15日上午,Roque先喝了三听25盎司的啤酒,然后开车去加油站行凶,枪杀了sodhi。

以上,是balbir singh sodhi枪杀案的大致过程。



但是枪杀案之后这些年,很多美国人依然分不清阿拉伯人和锡克教徒之间的区别,还是都当作turbanhead。又发生了多起“阿拉伯人遭恨,印度阿三躺枪”的误杀事件。其中最惨重的,是2012年8月发生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锡克庙枪击事件。

2012年8月5日上午,一名白人持枪男子闯入密尔沃基县OakCreek市的一所锡克寺庙,向正在举行宗教仪式的锡克教徒射击,打死6人,打伤3人。这名白人男子随后在和赶来的警方交火中被击毙。

行凶的白人枪手叫Wade Michael Page,40岁,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在1992年加入陆军,1998年因执勤时酗酒和“行为不端”而被陆军勒令退役。在事发前,他是持白人至上种族主义观点的光头党成员(he was a member of a racist skinhead band)。


American Sikhs said they have often been singled out for harassment, and occasionally violent assault, since the September 11, 2001, attacks because they are mistaken as Muslims due to their colorful turbans and beards.——美国的锡克教徒说,自2001年911之后,因为五彩缤纷的头巾和胡须,他们经常被误认为穆斯林,时常遭到侵扰和暴力袭击。

user avatar

大部分回答里面列出的普通美国人对美国以外世界的无知程度,比不上跟他们同一阶层的中国人对中国以外世界的无知程度。

很多回答用美国乡下红脖子举例,跟中国top 1%有钱留学的精英比。你到中国乡下或者城市边缘地带找个人问问他印度啥样儿的?看看他能给你个什么样的回答?美国红脖子占人口的10%,中国这样的人恐怕占人口的60%。

有个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曾经攻击共和党的支持者,说70%的共和党支持者连护照都没有,更不了解世界。事实上,美国人办护照只需要带着出生证去家旁边的邮局,一星期就可以拿到,无需签证就可以去10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的很多城市)。

30%的美国人有护照,并且出过国(不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因为去这里不需要护照)。在民主党候选人嘴里,这是非常丢人的事。你知道中国人有护照的比例的比例是多少?10%。出过国并且不包括港澳新马泰(类似美国统计出过国不包括加拿大墨西哥)的没有统计,估计远远低于5%(我看到一种说法是3000万)。这些出国的人里面,又有多大比例是糊里糊涂跟团,坐大巴刷景点照相的?

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出过国的人口比中国出过国的绝对人数都多。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旅游淡季去趟欧洲玩一个星期的花费也就2000美元,而且无需签证,没有语言问题,所有系统相通。

当然了,了解世界不需要出国。在美国全境都有美国各大电视台,英国电视台,俄国电视台,中国中央台,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等等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电视台的英文节目,随随便便就可以看到外国人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我坐在沙发上按按遥控器就可以看到《今日俄罗斯》批判民主党利用通俄门来达到抹黑特朗普和俄罗斯的目的;我再按一下遥控器就能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声情并茂地给美国人民分析为什么贸易战没有好处,不打贸易战才是双赢,然后放一段央视记者采访美国中部豆农,声泪俱下地说贸易战给他带了多大的经济困难,呼吁川总赶快跟中国和好。然后再来一段两会胜利召开,世界最高大桥顺利通车,高铁网络四通八达的纪录片。当然我也可以看到BBC报道伦敦人民大游行要求重新公投。中国普通人谁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外国(包括“敌国”)的新闻?仅仅因为你接触了几个红脖子,问了你几个奇怪的问题就下结论,太草率了。

user avatar

当我在美国:

对于教育程度高、收入高这一块人群比如医生律师类的,你要是问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别说中国有没有电有没有车了,他们对中国房价涨跌比我还了解,顺便还能用经济学理论预测一下未来走向;对于中国政治,还能唠出一些我也不知道或不能知道的,然后给我分析点因果。

在超市门口的移动餐车旁吃个热狗不小心跟给我挤酱料的大妈多聊了几句,她问:哦哇你是中国人?你在中国的时候有见过这么大的超市吗?(那个沃尔玛也就是国内三四线城市世纪联华的规模吧。沃尔玛在美国基本属于偏低端超市,低收入者去的多。)

当我在中国:

只要爱上知乎、爱看nba或者美剧的伙伴,无论去没去过美国都能跟我聊一堆对美国的见解,详情参考本问题其他答案。

带朋友去足疗。技师小姐姐知道我朋友来自内蒙古以后很兴奋:诶你们那是不是都骑马去上学上班?(很多人说技师调侃,还真不是,我们也不是sb别人真懂假懂看不出,她也没必要跟我们两个女生装天真全程演戏…技师不是装不懂!不是装不懂!不是装不懂!谁再说什么技师装的真的原地爆炸我快烦死了)


是不是无知,无论在哪个国家,都看人群吧。


我们大多人对美国人了解比他们了解我们更多的原因在于:

二战后美国最强大,全世界以看第一名的态度看美国而美国也就注意注意能威胁到自己的第二名。

其次美国对其他国家例如中国的文化产物输出远远远远大于别国。我们每个视频网站都可以看到美国的剧、赛事、综艺,电影就更别说了。然而在美国热门的Netflix、HBO等等视频网站上基本看不到中国剧电影的(经提醒netflix上是有的),电影也就华人多的电影院会放些中国电影,看的也基本上中国人。他们除非主动去了解,否则除了新闻就没什么途径可以了解别的国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能引发大量讨论的话题,而且不同的人感受肯定不一样。我认识的不少美国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出过国、或者对国际事务特别关注的朋友,他们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程度是相当不错的。他们能说出不少关于不同国家文化、历史、政治的细节,也能理解一些国际新闻背后的复杂性。但是,如果把“很多美国人”这个群体放大来.............
  • 回答
    布鲁克林,这个纽约市的“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符号,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梦想与现实的缩影。在银幕上,我们常常看到主人公们对布鲁克林时而眷恋、时而挣扎,那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恰恰折射出布鲁克林在美国人心中的独特地位。首先,布鲁克林代表着移民的熔炉与奋斗的起.............
  • 回答
    美国人,特别是企业中高层,对中国的看法确实复杂且多元,其中不乏尖锐甚至“口不择言”的评论。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交织着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体量和影响力日益增长,自然成为美国各界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关注,往往伴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对特定食物过敏,而在中国很少听说”这个问题,实际上,食物过敏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并不能简单地说在中国就“很少听说”。然而,从流行病学数据、公众认知、诊断率以及文化饮食习惯等多个层面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使得人们产生这样的印象。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数据.............
  • 回答
    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反而对俄罗斯表现出亲近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因素:一、历史因素: 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对抗史: 冷战时期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尖锐对立状.............
  • 回答
    确实,美国不少响当当的科技巨头,比如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它们的总部都不在纽约、洛杉矶或芝加哥这样的超级大都市,而是选择了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一点的地方,比如加州的库比蒂诺( Cupertino)、山景城(Mountain View),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Redmond)。这背后自然有历史原因.............
  • 回答
    在我刚到美国不久,经历了一件让我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事情,也因此对美国产生了一些最初的、不太好的印象。当时我还在适应新环境,因为一些手续上的问题,需要去当地的政府部门办事。你知道的,出国前我对美国的印象,总觉得那里的人们都很热情,乐于助人,而且效率很高。所以,我带着满怀的期待,准备去解决我的问题。到了那.............
  • 回答
    确实,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小布什)的评价,尤其是回顾他担任总统期间的政绩,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普遍存在评价不高的声音。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任期内的重大政策决策、全球事件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的演变。评价普遍不高的一些体现: 媒体和评论界的长期批评: 许多主.............
  • 回答
    拜登总统最近在公开场合透露,他很快就会宣布关于美联储重要职位的提名人选。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金融界和各国经济观察家之间引发了热议,因为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其政策方向和领导人选,无疑会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美联储职位的人选对美国经济的作用:要理解这位新任人选.............
  • 回答
    关于国人普遍存在的仇外情绪,以及对美国、韩国、日本、印度、越南、菲律宾等邻国存在的深刻成见,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维度去深入理解。并非所有国人都持有仇外情绪,但这种情绪确实在一定范围内被观察到,并且有其滋生的土壤。历史的烙印:战争、侵略与屈辱首.............
  • 回答
    欧洲和美国民众在疫情初期对戴口罩的抵触情绪,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历史记忆、政治立场以及科学认知差异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看看这些“抵抗”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首先,文化和个人主义的根深蒂固是绕不开的一点。在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个人自由和空间是社会价值的核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场景:现在是2017年,美国在未来三年内(即2020年前)经历一次重大的经济转折,并进入衰退。与此同时,中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或有所突破。 那么,这对中国来说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宏观经济议题,我会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直接的经.............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即“很多美国人不相信新冠存在”,并非个例,而是美国社会内部一个复杂且持续存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种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个别记者的观察。一、信息生态的碎片化与信任危机首先,美国社会的信息生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推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虽然提供了前.............
  • 回答
    希拉里在一次集会上提到“许多美国人生病时只能靠喝橙汁来硬撑”,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希拉里的政治立场以及美国社会现实来分析。首先,从字面上看,希拉里似乎是在描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面对疾病时,由于各种原因,不少美国人无.............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很多时候,大家会好奇,为什么欧洲人和美国人在午餐后,似乎能立刻恢复精力,继续高效工作,不像我们有些人,午后就感到倦意十足。这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有某种“特异功能”,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生活习惯到文化观念,再到身体机能的调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得从他们的饮食习惯说起。相较于我们一些地区午.............
  • 回答
    确实,许多非裔美国人的姓氏,尤其是那些在南北战争后普遍使用和传承下来的姓氏,听起来非常像源自欧洲的姓氏,比如“Smith”、“Jones”、“Williams”或者“Brown”这类非常普遍的姓氏。这背后有着一段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直接源于美国那段黑暗而漫长的奴隶制历史。简单来说,原因在于奴隶制时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可以说是多种价值取向、现实考量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大方向来掰扯掰扯:一、 追求更自由的制度和更完善的个人权利这是很多人选择美国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言论自由与信息自由: 在美国,个人可以公开表达各种观点,即使是批评政府的言论,.............
  • 回答
    关于美国人晚上八点后就不上街,而中国半夜街上人潮涌动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到两国社会文化、城市规划、生活习惯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让我们逐一道来。美国:效率至上与家庭观念的夜晚首先得说,这并非绝对。美国的某些大城市,比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晚上八点后依然灯火通明,酒吧、餐厅、剧.............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