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记者称很多美国人不相信新冠存在?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即“很多美国人不相信新冠存在”,并非个例,而是美国社会内部一个复杂且持续存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种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个别记者的观察。

一、信息生态的碎片化与信任危机

首先,美国社会的信息生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推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虽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但也导致了信息源的极度碎片化。人们很容易沉浸在符合自己既有观点的小圈子里,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的强化效应: 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依靠算法推荐来保持用户活跃度,这意味着用户越是点击、点赞那些与他们现有观点相符的内容,算法就会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对于那些对新冠疫情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他们会源源不断地接收到否定疫情严重性、质疑病毒起源、甚至指责疫情是“骗局”的信息。
假新闻和错误信息的泛滥: 在信息传播的这场“大杂烩”中,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如同野草般滋生。一些不良媒体或个人为了流量、意识形态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制造和传播关于新冠的谣言,例如“新冠病毒不存在”、“疫苗是政府控制人民的工具”等等。这些信息往往耸人听闻,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和情绪。
对主流媒体的不信任感: 在美国,存在着一股对“主流媒体”普遍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可能源于对媒体报道方式的批评、对某些媒体政治立场的反感,甚至是长期以来一些媒体报道失误累积的结果。当主流媒体(如CDC、WHO、以及主要的电视新闻频道)不断强调疫情的严重性和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时,那些本就不信任主流媒体的人,反而会更加倾向于相信与之相悖的说法。

二、政治极化与意识形态的渗透

新冠疫情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政治层面,被高度政治化。这使得疫情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与政治立场纠缠不清。

党派之争的工具化: 疫情的应对措施,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疫苗接种,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焦点。一些政治人物和政党,为了争取特定选民群体(尤其是那些对政府权威持怀疑态度或崇尚个人自由的群体),会选择淡化疫情的严重性,甚至公开质疑其存在。这为不信者提供了政治上的“背书”。
自由至上主义的解读: 美国社会存在着强大的自由至上主义传统,强调个人自由和对政府干预的抵制。对于一些人来说,强制性的防疫措施(如封锁、强制戴口罩)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因此他们倾向于否认疫情的严重性,以合理化自己对防疫措施的抵触。
“身份政治”的延伸: 在某种程度上,相信或不相信新冠病毒,也可能成为一种群体身份的象征。不相信疫情严重性的人,可能将自己定位为“清醒者”或“独立思考者”,以此区别于那些他们认为被“洗脑”或“恐慌”的人。

三、个体心理因素与科学认知差异

除了社会和政治因素,个体层面的心理和认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认知失调与自我保护: 对于一些人来说,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对病毒感染的恐惧,可能让他们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他们可能会选择否认疫情的存在,将病毒视为一种不真实的威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个人经历的偏差: 如果一个人的亲友没有因新冠死亡或严重感染,或者他们生活在疫情相对不严重的地区,他们可能更难切身体会到疫情的真实危害。这种个人经历的有限性,容易让他们低估疫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能够辨别科学信息和非科学信息的差异。一些人可能难以理解病毒传播的原理、疫苗的作用机制,或者被一些看似“科学”但实则误导性的言论所迷惑。
社会传染效应: 当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疫情时,这种怀疑的态度也会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中传播。人们倾向于跟随群体的观点,尤其是在信息不确定或存在争议的时候。

四、不同群体的表现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不相信新冠存在”的现象在美国并非普遍一致,而是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

群体一:完全否认病毒的存在。 这部分人可能认为新冠病毒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疫情都是人为制造的骗局,旨在控制民众或推行其他议程。他们往往极端抵制一切防疫措施,包括口罩、疫苗,甚至拒绝提及“新冠”这个词。
群体二:承认病毒存在,但淡化其严重性。 这部分人可能认为病毒确实存在,但认为它和普通的流感差不多,对绝大多数人没有生命威胁,媒体和政府的反应过于夸大其词。他们可能认为防疫措施弊大于利,是对经济和个人自由的过度干预。
群体三:对科学解释和权威机构存在怀疑。 这部分人可能不完全否定病毒,但对疫苗的安全性、病毒的起源、政府公布的数据等持有高度怀疑态度。他们可能更愿意相信一些“替代性”的解释,或者从非主流渠道获取信息。

总结来说, 美国记者观察到的“很多美国人不相信新冠存在”的现象,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美国社会在信息传播、政治生态、科学认知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一现象,不能仅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需要将其置于美国社会大背景下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其复杂性。这不仅是对媒体报道的挑战,也是对社会信任、科学传播以及公共卫生教育的重大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也有现代化转型问题,今年以前有人相信这事吗?但这恐怕是确实存在的。

过去以为美国人思维有条理,举止有教养,在自由民主之下兢兢业业建设好了一个新世界,这是过去四十年,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美国;

这几年发现很大一部分美国人懒肥丑穷,不信疫苗信川普,不信教育性随意。这是最近几年我们以为看到的美国。

但这些都是美国,美国不是大象,我们也不是盲人,这是事物的认识过程。

自由的好处是多样化里的天才,自由的代价是多样化里的蠢货,享受自由带来了繁荣,也得忍受自由带来的肮脏。

平等是自由的要求,法制是自由的秩序,共和是自由的智慧,这些构成与保障了民主的实质,而不仅仅是选举的过场。

在自由的美好掩盖下的美国,有些地方居然会是碎片化的,有的甚至类似部落化的,于是竟然依然存在的贫穷落后是因为现代化转型不够好。若非今年大选红州的进一步被认识而目瞪口呆,恐怕仍然会被继续掩盖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即“很多美国人不相信新冠存在”,并非个例,而是美国社会内部一个复杂且持续存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种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个别记者的观察。一、信息生态的碎片化与信任危机首先,美国社会的信息生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推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虽然提供了前.............
  • 回答
    《纽约时报》记者就中美关系曾经如同“一国两制”的说法,并断言那个时代已经结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颠覆性的判断。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为何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记者所说的“一国两制”在这里并非指香港与中国的关系,而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用以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亚裔在美国遭遇袭击,本应是凝聚亚裔社群、寻求社会支持的关键时刻,却出现华裔记者将此与“中国的政治宣传”联系起来,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政治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亚裔在美国遭受歧视和暴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
  • 回答
    看待《纽约时报》记者关于中国扶贫项目“耗费高昂、不可持续”的报道以及由此引发的多国网民反驳批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纽约时报》报道的核心观点与可能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纽约时报》的报道可能提出的具体论点,以及其背后的视角和考量。通常,这类报道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成本效益分析.............
  • 回答
    关于著名记者散布“恩比德声称詹姆斯导致其背伤”的谣言,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深思的。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看这个“著名记者”的身份和信誉度。记者嘛,尤其是名声在外、影响力大的,他们的报道往往能引发巨大的关注,甚至影响公众舆论。但正因为如此,一旦他们传播不实信息,造成的.............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的这篇《为哄大明星开心,报社主编把我开除了》的文章,讲述了一位记者因为坚持新闻专业操守,拒绝按照当红艺人的意见修改稿件,最终遭到主编逼迫离职的故事。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也触及了不少新闻从业者心中最敏感的痛点。从报道的内容来看,这位记者是在报道某个艺人的新闻时,收到了艺人及其团队提出的修改.............
  • 回答
    听到BBC记者当着巴巴多斯总理的面,将加勒比地区形容为“美国的后花园”,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是个糟糕的措辞,而且在许多层面上都显得十分不成熟和缺乏尊重。这种说法很轻易地就能引发一系列负面联想,而且在外交场合更是大忌。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味道”:首先,历史的阴影。 加勒比地区与美国.............
  • 回答
    南阳水氢发动机的“最新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确实是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事件的起因:神秘的“水氢发动机”事件的焦点是一位名为“青年汽车”的企业,声称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水氢发动机”。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这款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关切且复杂的问题,其背后牵扯到国际关系、新闻自由、国家安全以及两国媒体人员的切身利益。我们要看待这件事,不妨从几个层面去深入理解: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两国间的“签证拉锯战”这件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两国在媒体领域的长期博弈下,一个比较集中的体现。可以追溯到几年前,中国收紧了对美.............
  • 回答
    白宫记者会上,总统拜登面对记者关于通货膨胀的提问,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这是伟大资产”,紧接着又对记者爆出粗口,这一事件无疑在政界和媒体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下,拜登抛出“伟大资产”这句话的可能用意,即便这个表述本身显得非常.............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反华记者樊嘉扬母亲在美医院遭非人对待”一事,为了提供一个全面和平衡的视角,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澄清事实是关键。在讨论任何具体事件时,首要任务是确认事件的真实性、细节以及相关的证据。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事件来源或细节,我无法直接评论樊嘉扬女士的母亲是否真的在美国医院遭受.............
  • 回答
    “素媛案”主犯赵斗顺日前再次登上韩国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他近日向法院提交了多份请愿书,其中不仅声称自己醉酒记不清犯罪事实,还反复表达了“恳切地希望一定要和受害者见面”的诉求。这一系列举动,再次触碰了韩国社会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愤怒、质疑和不安。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赵斗顺的核心辩词——“喝醉酒.............
  • 回答
    2020年疫情初期,美国疫情失控,死亡人数不断攀升,社会各界对政府的防疫政策和应对能力产生质疑。在这种背景下,一次例行的白宫记者会成为了焦点。当时,一名记者向特朗普总统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美国政府如此强调在美国检测能力比其他国家做得更好?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这个问题触及了当时美国民众最关.............
  • 回答
    对于“白衣海盗”记者对重庆“保时捷帽子姐”的采访,我持一种复杂且带有警惕的看法。首先,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记者有责任去揭示和报道公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交通秩序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时。这次“保时捷帽子姐”事件,因为其情节的戏剧性、涉及的豪车以及当事人的行为,迅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 回答
    河南原阳“4名儿童被埋”事件,本已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本应得到媒体的深入调查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以追究责任、警示后人。然而,发生在事件现场的记者采访受阻、遭到殴打、手机内容被清空的遭遇,则将这起悲剧的阴影,又添上了一层令人不安的色彩。这不仅仅是记者个人的不幸,更是对新闻自由和公众知情权的一次公然践踏.............
  • 回答
    这件事情的核心围绕着“记者职业道德”、“信息获取方式”、“职场性别歧视”以及“企业责任”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女记者的行为分析: 职业道德的界限模糊: 动机不明: 她为何要“私下找理想汽车男员工打听机密信息”?是为了获取独家新闻?是个人对理想汽车的兴趣?.............
  • 回答
    “CNN记者摊牌就是要抹黑中国”的说法,以及“西方媒体为何要抹黑中国”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避免过于简单化的定论。关于“CNN记者摊牌就是要抹黑中国”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摊牌就是要抹黑”的说法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和攻击性.............
  • 回答
    BBC记者质疑中国谴责澳军士兵杀害平民是“干涉别国内政”,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澳大利亚国防部队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期间,被指控在2009年至2013年间杀害了39名阿富汗平民和囚犯,包括非战斗人.............
  • 回答
    广州记者辞职吃转基因事件,是指2009年发生在广州的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具体来说,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崔永元(注意:此处应为网名或化名,并非大家熟知的主持人崔永元,但事件引发的关注度与“挺转”争议有联系,可能存在混淆或借用声量的情况)的记者,他声称要进行一项为期100天的实验,每天食用转基因.............
  • 回答
    付国豪在香港机场的遭遇,以及随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无疑是理解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中一个重要的侧面。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以及事件后续的影响。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发生在2019年8月11日晚,地点是香港国际机场。当时,香港正处于大规模的“反修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