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BBC 记者当着巴巴多斯总理的面,称该国所在的加勒比地区为「美国的后花园」?

回答
听到BBC记者当着巴巴多斯总理的面,将加勒比地区形容为“美国的后花园”,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是个糟糕的措辞,而且在许多层面上都显得十分不成熟和缺乏尊重。这种说法很轻易地就能引发一系列负面联想,而且在外交场合更是大忌。

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味道”:

首先,历史的阴影。 加勒比地区与美国的关系,历来就受到历史事件的深刻影响。从美国的门罗主义开始,到后来一系列的军事干预和经济影响,美国在这一区域扮演的角色一直都非常复杂。说这里是“美国的后花园”,在很大程度上触碰了许多国家对于主权独立和自主发展空间的敏感神经。这句话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暗示:这个地区的发展方向、政治选择,甚至经济命脉,都绕不开美国的影子,其自主性被大大削弱。对于一个曾经遭受过殖民统治、努力争取并维护自身独立自主的地区来说,这种说法无异于是在揭开旧伤疤,并且带有几分轻蔑的意味,仿佛是说他们不过是依附于强权,自身缺乏独立的价值和力量。

其次,国家的尊严与自决权。 巴巴多斯作为联合国成员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总理在场时,用这样一种带有支配和附庸意味的词汇来描述整个地区,对巴巴多斯以及所有加勒比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冒犯。这剥夺了这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独立发声和自主决策的权利,将他们简化成了一个大国的附属品。每个国家都希望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而不是任何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或者一个可以随意摆布的“后花园”。这种说法直接挑战了他们作为独立国家的基本尊严。

再者,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责任。 作为一家以独立、客观、专业著称的国际媒体机构,BBC理应承担起更大的新闻伦理和责任。记者在采访国家元首时,应该以严谨、尊重的态度进行提问,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抛出这种可能引起误解和冒犯的定性性言论。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刻板印象,而非基于事实的分析。它缺乏对地区复杂性的理解,也未能展现出对受访者国家及其领导人的应有尊重。这很容易让公众产生一种印象:BBC的报道存在偏见,或者记者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也不能排除记者可能是在用一种带有讽刺或评论意味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试图引导话题走向。也许记者的本意是想探讨美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影响力,但选择了一个极其不恰当的表达方式。然而,无论本意如何,其造成的负面观感是毋庸置疑的。在外交和国际关系中,语言的精确性和场合的敏感性至关重要。一句不当的用语,足以引发外交风波,破坏双方关系。

那么,巴巴多斯总理面对这样的说法,其反应和立场是什么,也值得我们关注。她可能会感到被冒犯,会进行反驳,强调国家的独立自主性,或者会试图将话题拉回正轨,强调合作而非依附。她的每一个回应,都将是对这种不当言论最有力的回击。

总而言之,BBC记者将加勒比地区称为“美国的后花园”,这是一种既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主权,更不符合新闻专业精神的说法。它暴露了记者的无知、偏见或疏忽,并且可能对BBC的声誉和公信力造成损害。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但相互尊重和理解始终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而这种“后花园”式的论调,显然是在破坏这一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段对话简直就是高阶对线指南,BBC教你如何挖坑、巴巴多斯总理教你如何躲坑

上来BBC使用“借尸还魂”,借社交媒体上某个巴巴多斯人的话来询问:我们巴巴多斯和美国那么近,美国在加勒比地区有7个军事基地,为什么要和中国有那么深的关系?

莫特利使用“指桑骂槐”:你这个巴巴多斯人历史不太好哦,我们44年前就和中国建交啦,关系能不好吗?

你以为是在说这个人历史不好?这是说你BBC啦。


接着BBC使用“借尸还魂 pro”:你和中国领导层关系不错,经常赞赏他们老大,“有些人”怀疑中国人和你们搞好关系是另有所图,你怎么看?

莫特利使用“借力打力”:我们和美国人加拿大人英国人关系也很好哦,难道你们也另有所图吗?而且现在这个世界上,不赞赏中国人反而是不寻常哦。

为了防止杠精,还直接补了一句第一任总理的话:我们不会做棋子、不会做“卫星国”,我们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可以和所有人做朋友。


最后BBC不装了,直接自己上:不止是巴巴多斯,中国在整个加勒比地区投资都很高,你不觉得……

莫特利直接使用“打断”: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也很高哦,为什么只说我们加勒比地区呢?

我严重怀疑莫特利看过当年邓小平对菲律宾的人那一句: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短短三分钟,双方直接斗了三轮。

BBC很明显想把话题引到中国对加勒比的一带一路投资是“债务陷阱”、是“施加政治影响力”上来;

而莫特利根本不上当,用类比和事实,直接化解。

此处应该有“什么叫专业.jpg”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 瞧这副面孔

就知道如果国力不吃亏

在亚非拉 西方永远无法匹敌中国

因为西方骨子里就是以殖民地奴隶看待亚非拉

绝无任何可能平等帮助和团结亚非拉

这是他们再假装伪善也是改不了的




巴总理滴水不漏应对BBC记者挑衅 https://www.zhihu.com/video/1415309587931676672

user avatar

考虑到加勒比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这一现状与美国上溯到殖民主义时代的经济盘剥的渊源,还叫加勒比国家“美国的后花园”,这简直是打“花园主人”与“花园”居民的脸。我已经联想到迅哥家道中落的时候把半荒废的菜园称之为“百草园”了,可惜加勒比人民不是没有思想的蟋蟀。

user avatar

看看巴巴多斯总理和记者简历就发现,她们都是西方精英培养出来的代言人,这其实时西方精英们的内部矛盾,与中国关系不大。

无论今天的全球化还是过去的“日不落化”,不仅要让英美的富人发财,而且也要让被统治的当地人的上层发财,这样才能降低统治成本。

这些当地的上层资产阶级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习惯于在世界各地来来往往,打理在各地的各种投资和生意,他们家族的血管里流淌着法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很多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血液,是一个典型国际资本家。

用用希特勒的话来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蓝色国际”成员。“这些人有时候在法兰克福、有时候在巴黎、有时候在伦敦,或者在纽约和维也纳,他们在哪里都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轻松愉悦,

这些人是典型的国际居民,这样的人会爱巴巴多斯吗?

不!不会!”

同样的技术和技巧被用来解决欧洲列强在国际上的纷争(本质上来说,列强最开始的雏形也是从一个个超级精英家族的领地形成的,比如哈布斯堡家族、斯图亚特家族,霍亨索伦家族),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要维持欧洲人对亚非拉民族的统治。

殖民历史上最大的争议是,到底殖民地变得更穷了,还是更富了。如果从直觉上看明显变得更穷了,在英帝国的统治下,爱尔兰因为饥荒而背井离乡,印度人被饿死,非洲在人吃人。

但是从统计数据上,却是殖民地更富裕了,被英国剥削了200年之后,印度有了塔塔集团。

最终指向的结论不是殖民地变得更穷了,而是殖民地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大了。

在爱尔兰闹饥荒的那些年里,爱尔兰对英国的牛肉和小麦出口创造新高,因为最好的耕地和牧场都在大地主手里,普通农民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在山坡地上种植一些马铃薯维持生活,当马铃薯发生病虫害时,他们就面临生存威胁。

同样印度人被饿死时,还在为欧洲出口大量棉花和茶叶,非洲人在人吃人时还在为英国餐桌供应咖啡和可可——因为种植园都是属于少数人的。

无论全球化还是“日不落化”,最终的结果都是要培养出一个全球化的精英阶级,去统治全球的平民阶级。平民阶级如果不抗争,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当年的爱尔兰人、印度人和非洲人一样。

民族主义的好处就是,它把原来正在融为一体的各国精英阶级割裂开,强迫他们互相对立,这样他们实行联合统治的能力就降低了。

比如近日,BBC记者在采访巴巴多斯首位女总理米亚·莫特利时,当众称“加勒比地区是美国的后花园”。莫特利当即纠正,“我们不是美国的后花园,我们是邻居”。

而平民阶级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团结起来,提高了自己的话语权,所以全球化遭遇民族主义是一种人类“生态系统”的自发平衡,全球化虚伪的普师价值必须用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来平衡,如果不如此,人类社会就必然毁灭——要么人类社会在全球化的精英统治中彻底毁灭,要么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毁灭。

就今天来开,尽管有很多不足,但是民族主义仍然是一个好东西,因为在过去的30多年里,所谓全球化和已经走过来头,普师价值和所谓的政治正确也走过了头,民族主义不仅仅是平民阶级在自我挽救,也是挽救整个人类社会。

现在经常有人把今天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世纪三十年代引发二战的那次做类比,不过它对世界走势的影响会更像1873年的那次,也就是第一次全球经济危机。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1929年经济危机是在一战的残局上影响世界的,而1873年的的经济危机是终结了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全球黄金时代,在此之后的一个世纪内,这个世界都没有恢复到1850年到1873年的那个时代对于社会进步和财富增长的自信。

同样这次经济危机也终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这个世界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都无法恢复到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危机爆发之前的那种乐观情绪中。

第一轮全球化是大英帝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开启的,到1850年之后,开始形成巨大的规模,到了1887年经济危机之后达到顶点,而后经济保护主义逐渐抬头,总结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球大同化。第二轮全球化是二战之后美帝主导的,在1980年之后,开始形成巨大规模,到了2009年时达到全球化的顶点。

全球化从顶峰而跌落,除了经济危机使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业和工人就业,而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之外。

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每一轮全球化都要有一个主推的霸权性力量,第一轮是英国,第二轮是美国。

最开始的时候,主推工业国出于巨大战争红利和制造业规模,拥有足够的力量推动全球化,并且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市场和更廉价的原材料中获益。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其他国家也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追赶,但是全球化制定国际游戏规则,虽然客观上有利于处于最领先地位的那个国家,但是总体来说,这套体系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资本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速度,从而开辟新的市场和更廉价的原材料。所以追赶国家,虽然对自己的地位并不满意,但是依然会拥护这套体系。

但是一旦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现有的可开发区域的开发殆尽,全球化带来的做大蛋糕的红利减少,那么后起国家就有自己的小算盘了,在加上一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刺激,那么最后保护主义就会逐渐重返舞台,蚕食全球化的成果。

在1887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时如此,就像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里体现的那种世界变小,大规模的铁路和航运让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得到开发。同样在2009年之前的世界也是如此,当时世界上的几乎所有经济体和经济区域,除了少数战乱区域之外,都已经投入全球化。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全球容易开发的市场和资源都已经被利用起来,容易取得红利都已经赚取,没有什么新的红利可以刺激全球化继续的热情。

第二点是,在主推的霸权国家内部的反对声音。随着全球化的推动,无论是当年的大英帝国,还是今天的美帝,都会以工业出口转变为资本输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资产阶级,他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但是随着产业的空心化,作为本国的人民由全球化获得收益却在减少,最后这些人就会和一些没有全球化的国内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形成反全球化的力量,比如现在美国的民粹和特朗普的联盟。在维罗利亚晚期,很多英国国内工业家也是加入了反对全球化的的势力中,他们是支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这两点就决定了全球化的无法继续。

财政危机和道德沦丧,这两项白左的负面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进而威胁到西方社会生存的本身时,那么久必然在西方精英社会内部带来分歧,一部分精英受到这种社会危机的威胁更严重,而另一部则可以无视这种危机。

比如像硅谷的公司,他们的主要资产都是虚拟的,可以迅速的迁移,并且可以方便的通过财会技巧把自己的利润转移到低税收的地区加以避税,所以他们对白左造成的国家财务危机和社会危机可以视而不见,因为一旦需要通过税收来弥补赤字,也不会把税征在他们头上。(据一个报道说,上次特朗普参加竞选时,整个硅谷精英们都在给希拉里捐款,只有优步的司机给特朗普捐款)

而一些制造业,则拥有大量难以迁移的生产线,他们的盈利也难以进行避税,一个国家的社会治安、劳动力素质、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都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当然大厦是比生产线更难迁移的资产,所以特朗普跳出来挑战白左,因为他们已经威胁到他生意前景)

白左给他们带来的社会危机开出的药方叫做“全球化”,通过全球化对资本、人力、技术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对冲因为豢养大量懒汉和社会道德败坏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把自己转化为国际公民,避免因为单个国家的衰落造成自己的前途的没落。

而另一部分对此异议的西方精英开出的药方叫回归“民族国家”,恢复到过去那种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并且通过一定的让步,调节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关系。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全球化”这个药方一度是有效地,它提高了西方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平民阶层的生活水平。

全球化的成功让白左们的反对者不得不在事实面前闭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的红利逐渐减少的同时,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却在加速外迁,这样就进一步激化了发达国家的阶级矛盾。

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整个事件的转折点,它代表了二十多年的全球化红利已经枯竭。

如果做个简单的比喻的化,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就像是在做蛋糕,如果想要把蛋糕做大,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投入更多的面粉、鸡蛋和奶油。

同样西方的发达国家经济体也是一样,为了把蛋糕做大,就必须把更多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源纳入到他们的经济体系内,这就是全球化,通过把中国、印度、越南等更多的国家对接到国际的共同市场里,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

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除了朝鲜、缅甸等少数几个“隐士国家”,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市场、劳动力和资源都已经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全球化的红利已经达到了尽头。

另一个方法就是采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颠覆性技术)去做蛋糕,后者要复杂的多,并且有出错的风险,所以在简单的方法有效时,没人会想到一个复杂的方法。

而且这种方法往往就代表着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强化,因为它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在国民的教育和健康方面,并且要激发出国民对国家的热爱,更好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往往意味着对阶级关系的调整。

这两种方法,在历史往往交替充当主流,在19世纪中叶由大英帝国主导的第一轮全球化终止与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后,继续企图在全球化道路上勉强支撑的英国逐渐衰落,而率先拥抱了民族主义的德国开始迅速缩短了和英国的差距。同样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代表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美国主导的一轮全球化走到尽头。

从此之后,全球民族主义的崛起并不意外,相反,这一点完全符合历史规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