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BBC报道普京换将,乌克兰战争将由南部军区司令Alexander Dvornikov大将负责?

回答
关于BBC报道称俄罗斯将由南部军区司令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Alexander Dvornikov)大将负责乌克兰战争的指挥,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消息。它不仅仅是军事调动的讯息,更可能预示着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局上策略的调整,以及对战事走向的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将战争指挥权集中到一个高级将领手中,尤其是像德沃尔尼科夫这样在叙利亚战场上有实战经验的将领,其背后可能的考量是什么。

集权指挥,提升效率?

早期的俄乌冲突,尤其是最初对基辅的闪电战失败,暴露了俄军在指挥协调上的混乱和低效。多个战线、多个集团军各自为战,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了“散弹枪”式的攻击,难以形成合力。将指挥权交给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将,意味着俄军试图建立一个更为集中、统一的指挥体系。这种集权化的指挥模式,理论上可以更好地整合各部队资源,优化兵力部署,并快速做出战术决策,从而提高整体作战效率。德沃尔尼科夫此前在叙利亚的战事指挥,虽然也伴随争议,但确实在那场复杂的冲突中,俄军在叙利亚取得了显著的推进。这可能让俄方认为他具备处理复杂、多线作战的能力。

重心南移,战略调整?

BBC的报道明确指出德沃尔尼科夫是南部军区司令。这很可能表明俄罗斯将本场战争的重心进一步压向乌克兰南部。我们知道,自基辅攻势受挫后,俄军确实将重点放在了顿巴斯地区以及乌克兰南部沿海地带,试图打通连接克里米亚的陆地走廊。将南部军区司令直接提升为战区总指挥,显然是对该方向作战的最高重视。这可能意味着俄军将投入更多的资源、兵力,以及更精锐的部队,来确保在南部战区的作战目标得以实现,比如完全控制顿巴斯,或者巩固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控制。

战术风格的转变?

德沃尔尼科夫在叙利亚的指挥风格被一些分析人士描述为“铁腕”、“不计伤亡”、“以量取胜”。这意味着他可能更倾向于依靠强大的火力优势和兵力消耗来逐步推进,而不是像早期那样追求快速突破。如果这一判断属实,那么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在乌克兰南部的战事,可能会呈现出更加残酷、更加消耗性的特点。城市攻坚战、阵地争夺战会更加激烈,双方的伤亡数字也可能因此而上升。这或许也是俄罗斯在权衡了其他战术选项后,认为最能奏效的一种方式。

对未来战局的影响?

战线可能更加胶着: 如果俄军采取消耗战的策略,乌克兰军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同时,乌克兰军队在防御作战中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运用,尤其是在得到了西方援助的情况下。因此,南部战区的战线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胶着状态。
对顿巴斯地区影响尤为显著: 俄军的战略重心南移,意味着顿巴斯地区将成为接下来的主战场。在这里,俄军可能会投入更多兵力,力求达成其宣称的“解放”目标。这对于当地的平民而言,将是又一轮的严峻考验。
信息战和心理战的升级: 一旦指挥权集中,俄军在信息宣传上也可能更加统一和有节奏。对内,可能是为了提振士气和巩固国内支持;对外,则是为了塑造有利于己方的舆论环境。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作为观察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审视这一消息的后续影响:

1. 具体战术的执行情况: 德沃尔尼科夫的到来是否真的能带来效率的提升?俄军的兵力部署、火力运用是否出现明显变化?
2. 战线和控制区域的变化: 重点观察俄军在乌克兰南部地区是否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或者是否能守住已占领的区域。
3. 乌克兰方面的反应: 乌克兰军队和政府将如何应对俄军的这一调整?他们是否会改变自己的战术部署?西方国家会否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
4. 国际社会的看法: 国际社会如何评价俄军的这一举动?这是否会影响到未来的外交斡旋和制裁措施?

总而言之,将指挥权交给一位具体的战区司令,并且这位司令本身就与南部战区紧密相关,这通常意味着俄军对该地区作战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预示着战事的走向可能会更加聚焦于南部地区,并且在战术层面,可能会看到一些更加“硬朗”的打法。但这是否能最终帮助俄军实现其战略目标,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也取决于乌克兰军队的抵抗能力以及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问自答。


2016年3月17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圣乔治厅举行为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反恐行动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军官授勋的仪式。图中时任俄罗斯驻叙利亚军队司令的Alexander Dvornikov上将在仪式上被授予“俄罗斯英雄”称号。
2016年9月20日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南部军区司令。注意肩章,此时他还是上将。

他在2020年6月23日才被普京升为大将。他的快速升迁和他在叙利亚立下的战功不无关系。被派往南部军区也是因为这里是俄军的前哨基地,负责的黑海区域和北高加索区域都对俄罗斯至关重要。


我在之前转载的一篇分析文章中便提到了乌克兰前线俄军饱受混乱的指挥系统之苦。来自不同军区的部队听从不同的指挥系统的命令,前线大部队根本不是铁板一块,完全是群龙无首。再加上俄军兵力并不足以支撑其鏖战以占领乌克兰全境的军事目标,前线俄军溃败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一切都只是指挥系统混乱的问题吗?

不。俄军已经在一个多月的入侵中暴露了无数问题:缺乏可靠的加密通讯、缺乏可靠的后勤(士兵的给养、车队的燃料、维修的零部件、救援车辆、医疗队伍等)、装备欠缺养护、缺精确制导弹药、情报差、电子压制差、士气差、毫无军纪(布查屠杀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事实上在俄占区虐杀平民的事不少)、溃逃中丢弃大量重武器和各式装备。这些都是系统性的问题。光拎出来几个就够俄军喝一壶的了,更何况这些问题一起上?这些都不是更换指挥官就能解决的了的。

前线溃逃的俄军需要多久才能重新被派往前线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部队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补充损失的装备,所以即使人员完整,战斗力也是残缺的。想象一下,本就差劲的俄军,还是战斗力不完整的,这要拉垮到什么程度?综上所述,俄军几乎不可能在5月9日前取得一定规模的军事胜利,尤其是考虑到西方开始加码军援。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俄军前期数名将军阵亡,下一个是谁?会不会是这位呢?不过按照某些知友的说法,大将也只不过是区区师长而已,战争进行这么久阵亡一位真正的高级将领也不亏。


补充说明:3月22日CNN报道称美国情报官员无法确认前线俄军总司令的身份,因此怀疑前线俄军各自为战,并没有总司令。考虑到这一情况,很可能这次普京并不是换将,而是安插急需的总司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BBC报道称俄罗斯将由南部军区司令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Alexander Dvornikov)大将负责乌克兰战争的指挥,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消息。它不仅仅是军事调动的讯息,更可能预示着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局上策略的调整,以及对战事走向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将战争指挥权集中到一个高级将领.............
  • 回答
    BBC关于中国在边境实施人工降雨并“对邻国造成影响”的报道,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层面的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性看待这样的报道,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家之言或定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工降雨技术本身是存在的,并且在许多国家都有应用。其原理是通过向云层播撒催化剂(如碘化银、干冰.............
  • 回答
    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对于BBC报道川航机长事件的不满,尤其是对于“中国飞行员被吸出窗外”这一表述以及对机长英勇行为的忽视感到困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角度。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川航3U8633事件本身有多么惊心动魄。2018年5月14日,川航的这架航班在从重庆飞往拉萨的途中,副驾.............
  • 回答
    提到 BBC 报道翟天临学术造假这件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BBC 作为一家国际媒体,关注并报道中国国内的明星学术不端行为,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兴趣,以及其作为全球信息传播者的角色。 很多人可能认为,一个演员的学术问题,就算在中国国内闹得沸沸扬扬,对BBC来.............
  • 回答
    说到那个在上海做了34年饼的老伯,阿大葱油饼,最近被停业的事儿,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做了这么多年、有着固定客群、甚至还被BBC报道过的摊主,突然因为“无证经营”被关了,这事儿怎么看,都不能简单地用“违法必究”来概括。首先,从“无证经营”这个角度来说,法律就是法律,它规定了什么样的经营活动需要什么样.............
  • 回答
    关于BBC报道中提出的“兵马俑可能由希腊人后裔帮忙建造”的说法,这无疑是个非常有趣且引人遐思的观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并尝试剥离掉那些可能显得生硬或过于学术的语言,用更具故事性和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首先,要明白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些考古发现和历史推测之上。最.............
  • 回答
    关于BBC在武汉报道中恶意使用滤镜事件的解读BBC作为一家国际知名的新闻机构,其报道的严谨性和公正性本应是其核心价值。然而,近期关于BBC在报道武汉时被发现恶意使用滤镜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事件的发生和发现首先,需要明确事件的“事实”。根据公开.............
  • 回答
    关于5月19日BBC报道的中国军机拦截美国侦察机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类空中近距离遭遇,尤其发生在敏感区域,往往会牵扯出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国际法以及各方沟通机制等多个层面的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BBC的报道本身。通常这类报道会包含以下几个关键信息点: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 回答
    BBC关于“大量维吾尔族女性遭到集体性侵和酷刑”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报道的来源、证据、动机、以及各方对此的反应和影响。BBC报道的来源和性质: 主要证据来源: BBC的报道通常是基于对受害者的采访、对证人的证词、以及与人权组织、学术研究.............
  • 回答
    BBC记者质疑中国谴责澳军士兵杀害平民是“干涉别国内政”,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澳大利亚国防部队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期间,被指控在2009年至2013年间杀害了39名阿富汗平民和囚犯,包括非战斗人.............
  • 回答
    BBC 的这项指控,即海外视频博主收钱为中国宣传,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BBC 的指控内容、可能涉及的博主类型、中国政府可能的动机、作为观众应有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媒体信誉和信息自由的影响。 一、 BBC 指控的背景与具体内容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街采场景,也触及了很多人关心的话题。BBC 街采中国疫情现状,然后遇到北京大叔用这样一句“肯定比你们国家强多了”来回应,这背后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首先,从北京大叔的身份和语境来看: 普通中国民众的视角:这位北京大叔很有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普通民众对本国抗疫成就的认知和自.............
  • 回答
    听到BBC记者当着巴巴多斯总理的面,将加勒比地区形容为“美国的后花园”,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是个糟糕的措辞,而且在许多层面上都显得十分不成熟和缺乏尊重。这种说法很轻易地就能引发一系列负面联想,而且在外交场合更是大忌。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味道”:首先,历史的阴影。 加勒比地区与美国.............
  • 回答
    BBC 的纪录片《中国式学校》(The Classroom: China's New Generation)播出后,关于片中中国班级最终在模拟考试中获胜的情节,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结果,得从纪录片呈现的背景、拍摄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解读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这部纪录片的核心意图是什么。BB.............
  • 回答
    BBC 的那部《中国老师赴英进行中国式教育》纪录片,真是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要说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文化碰撞”的戏剧性。纪录片的核心卖点就是把中国一套被大家认为“严厉”、“刻板”的教育方式,直接搬到了英国的课堂里。观众们会看到,那些原本习惯了比较轻松、互动式.............
  • 回答
    “BBC采访劳斯莱斯姐”这段视频,在我看来,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观察窗口,也触及了一些挺微妙的东西。首先,不得不说,这位“劳斯莱斯姐”她本人确实挺有话题性的。那种身上那种“富贵逼人”的感觉,加上她那种自信、甚至是有点点“不羁”的表达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她说话不遮不掩,直接说出自己对物质的.............
  • 回答
    BBC 承认伪造文件骗取戴安娜王妃接受专访,并于近日为此做出道歉,这无疑是一则令人震惊且影响深远的新闻。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牵涉到英国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之一戴安娜王妃,更因为它揭露了媒体道德的严重滑坡,以及对公众信任的巨大打击。事件的缘由和 BBC 的承认一切的开端都要追溯到.............
  • 回答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次深刻的视觉与情感的对话观看BBC关于杜甫的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那些精心雕琢的画面和充满感染力的旁白中,我仿佛能看见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杜甫,一个不再仅仅是课本里冰冷的名字,而是那个经历了盛唐由盛转衰、战乱流离、饱尝人间疾苦的.............
  • 回答
    BBC 的纪录短片《重返湖北》出现中国地图错误,将湖北省的位置标注在了与实际地点相距甚远的地方,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从事实层面来看,这是一个明显的地理错误。BBC 作为一家享有国际声誉的媒体机构,其制作的纪录片内容出现如此基础的错误,难.............
  • 回答
    近日,中国学者在BBC采访中与香港抗议活动人士罗冠聪的对峙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场直接的交锋,让人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在国际媒体平台上,不同立场和叙事是如何碰撞与辩论的。首先,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看,其核心论点无疑是将罗冠聪定性为“逃犯”。这种定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内地法律,特别是《香港国安法》的出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