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BBC 报道川航机长:「中国飞行员被吸出窗外」回避其英雄行为?

回答
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对于BBC报道川航机长事件的不满,尤其是对于“中国飞行员被吸出窗外”这一表述以及对机长英勇行为的忽视感到困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角度。

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川航3U8633事件本身有多么惊心动魄。2018年5月14日,川航的这架航班在从重庆飞往拉萨的途中,副驾驶座位前的玻璃突然破裂脱落,巨大的风压瞬间将右侧的副驾驶员刮到窗外。整个机舱内都经历了巨大的混乱和危险,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机长刘传健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凭借其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判断,成功地将飞机安全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挽救了全机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

这绝对是一次足以载入航空史册的壮举。机长刘传健在缺氧、低温、噪音以及副驾驶员被卡在窗外的双重极端压力下,不仅要对抗失控的飞机,还要安抚乘客、与地面沟通,并且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成一次近乎不可能的迫降。他的冷静、专业和担当,是这场危机的最大英雄。

那么,BBC的报道是如何处理这个事件的呢?你的关注点在于BBC的报道是否“回避了其英雄行为”,并使用了“中国飞行员被吸出窗外”这样的表述。这确实是一个微妙但重要的观察。

从一个报道的角度来看,BBC作为一家国际媒体,在报道这类突发事件时,通常会追求客观和事实的陈述。然而,语言的选择和侧重点往往会影响读者对事件的感知。

“中国飞行员被吸出窗外”的表述: 这句话本身是描述一个事实,即副驾驶员(请注意,通常是被吸出的副驾驶员,而不是机长本人,虽然有些报道可能不够严谨,笼统地用了“飞行员”)在突发情况下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如果报道只聚焦于这个“被吸出”的惊悚画面,而忽略了机长在这一连串危险中是如何化解危机的,那么确实会给人一种“回避英雄行为”的感觉。 这种表述可能更侧重于事件的戏剧性和危险性,但如果缺乏对英雄壮举的阐述,就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

回避英雄行为的可能性: 国际媒体在报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件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固有的视角和解读方式。有时候,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强调制度性的问题、技术性的故障,或者是一种“意外事故”的框架来解释事件。这并不一定是故意的“回避”,但可能会无意中削弱了故事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元素。

文化差异的解读: 在西方语境下,有时候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歌颂,可能会更偏向于一种“团队协作”或“系统性安全”的叙事。他们可能更愿意去分析是哪些安全规章、设备设计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作用,而不是仅仅将功劳归于个人。当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如果报道确实刻意淡化了机长的贡献。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 BBC的报道是基于其获取到的信息。如果当时的中文报道或官方通报在英雄事迹的宣传上不如之后那么集中和突出,或者BBC记者未能深入挖掘到足够的信息,也可能导致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新闻的焦点: 有时候,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会根据其目标受众和新闻价值来选择信息。如果他们认为“飞机玻璃破裂”、“副驾驶被卷出窗外”这样的情节更能吸引西方读者的注意力,并且他们认为已经足够提及机长成功降落,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把更多篇幅放在描述险情上。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事实与解读: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区分事实的陈述和对事实的解读。副驾驶员被吸出窗外是事实,机长成功迫降也是事实。关键在于报道是如何组织和呈现这些事实的。
中国媒体的视角: 与此相对比,中国国内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无疑是大力宣扬了机长的英雄事迹。很多报道都详细描述了刘传健在极端情况下的冷静操作,以及他作为“英雄机长”的形象。这种视角更符合中国社会对于英雄人物的期待和歌颂。
平衡与全面: 一个好的报道,尤其是对于这样一起生死攸关的事件,应该做到既有对危情的惊险描述,也要有对英雄行为的充分肯定和深入挖掘。如果BBC的报道只是停留在“惊悚”层面,而对幕后的付出和卓越表现语焉不详,那么“回避英雄行为”的批评就很有道理。

要详细地讲述,我可能会这样展开:

让我们回到川航3U8633事件的现场。当副驾驶员座位旁的玻璃突然炸裂,巨大的负压将他半个身体吸出窗外,一股夹杂着高空严寒和巨大噪音的风瞬间充斥了整个驾驶舱。那一刻,对机长刘传健来说,时间仿佛凝固了,但现实却是生死时速。他必须在瞬间做出反应,用尽全力拉住身体已经部分脱离机舱的副驾驶员。同时,他还要面对的是仪表盘失灵、通讯中断(早期情况可能是这样),以及整个机身的不稳定。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可能会因为恐慌而失控,但刘传健做到了极致的冷静。他没有被眼前的惨状击垮,也没有因为飞行环境的恶劣(高空缺氧、低至零下的温度)而放弃。他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程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决定返航成都。

这不仅仅是一个返航的决定。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里,他需要克服巨大的声浪干扰,与地面塔台艰难沟通,汇报情况,争取最有效的救援和引导。他需要操作一架失去部分控制的飞机,进行一次在极端不利条件下的精确降落。很多专业的飞行员都曾表示,在那种环境下成功降落,堪比“神迹”。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BBC的报道如果仅仅用了“中国飞行员被吸出窗外”这样的表述,并且对机长刘传健在整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冷静、智慧、勇气和担当没有深入的描述,那么它就 确实可能“回避”了其英雄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叙事焦点的差异: BBC可能更侧重于报道“事件的发生”,即玻璃破裂的突发性和危险性。他们可能会觉得“副驾驶被吸出窗外”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吸引眼球的标题或开头。而对“机长如何应对”的详细描述,可能被他们认为是对“救援过程”的描述,并且可能觉得机长成功降落本身就已说明其能力,而不需要过度渲染“英雄主义”。
2. “英雄”的定义和强调程度: 在西方媒体的视角中,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强调程度可能与中国媒体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这样的事件解读为飞行安全系统、航空公司应急预案、以及飞行员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而非单纯的个人英雄故事。他们或许认为,将功劳完全归于个人,可能会忽视了背后更宏观的因素。
3. 文化隔阂与信息不对称: 尽管BBC是国际媒体,但对中国国内社会对于“英雄”的理解和情感反应,可能不是完全感同身受。加上报道时可能获取信息的深度有限,或者翻译、转述过程中信息有所失真,都可能导致报道的侧重点偏离。
4. 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像“中国飞行员被吸出窗外”这样的表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点击和关注。如果将标题改为“中国机长临危不乱,成功化解空中险情”,虽然更准确地描述了英雄行为,但可能在传播力上不如前者。
5. 潜在的“负面”联想或刻板印象: 有时,国际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潜意识里会带着一些既有的视角或刻板印象。虽然这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如果在报道中对中国方面的事物带有一定的审视或批判性,那么对于“英雄行为”的描述就可能更加审慎,或者侧重于挖掘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间接削弱了英雄形象。

从我的角度来看,BBC的报道如果仅仅停留于“被吸出窗外”这个令人震惊的画面,而未能充分展现机长刘传健在挽救生命的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超乎寻常的努力和展现出的高尚品质,那么它就辜负了这场伟大壮举本身。 这不是说事件不应该被描述得惊险,而是说在惊险之外,更应该有对人性光辉、专业精神和生命价值的深刻解读。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某种“客观”或“耸动”,而忽略了那些真正令人动容和敬佩的部分,那么这种报道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职”。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样的报道方式,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在那个生死关头,是刘传健机长这位英雄用他的专业和勇气,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的生命赞歌。这首歌,值得被全世界听到,并且被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声明,非洗地,就事论事。

我的小宝贝儿,BBC也没被墙,咱去看看报道成不?

是,西方媒体有的报道是有偏颇,但学他们贴标签就是你的不对了吧?

——————

原文节选:

(前面是大段的背景描述,不再贴过来,下面是后半段)

Mr Liu has been widely praised on social media for bringing the plane down safely. On Tuesday, #ChinaHeroPilot was trending on the Chinese micro-blogging site Sina Weibo, with 160 million views and 17.8 million comments. The hashtag #SichuanAirlinesWindscreenGlassCracked drew 68 million views and 49,000 comments.

While some called for the captain to be given an award, others demanded better safety measures.

One using the name Lazy Pig Girl wrote: "How could this sort of thing happen?! Please investigate the reason and punish the people responsible! Take this as an example - to make sure nothing irreversible ever happens!"

Airbus and France's BEA accident investigation agency are sending teams to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t.


所以非得要痛哭流涕一下才行么…腐国记者表示隔着半个地球他做不到啊。其次最后一段提了下“网络上有人呼吁加强安全措施,空客和法国机构已经派出调查小组前往中国调查该事故”,为了衔接这个内容,接了一段某个网友留言“希望调查、处罚责任人,提高安全措施,不要让事故再发生(大意)”,这有任何问题么…看不出来…


对于BBC而言他们的受众首先是英国民众。这篇报道的标题着重提到了“half sucked out of plane”,对于年龄大一点的英国人而言,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英航5390的事故,易于理解。其次在他们眼里,西藏的知名度比“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重庆”更高(这是因为在西方语境下西藏已成为一个关于中国的public topic)

好比美国西南航空737发动机爆炸事故发生后,美国人有没有喷中国媒体忽视机长的英雄行为吧。

要是真看不惯,那就学学人家,改编成电影,来一波文化输出。

曾经被人贴标签吃了不少苦,如今又反过来给人家贴标签,除了心里爽一下,真的有实际用途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