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一名法官、律师、当事人、法律人,参与民事调解是什么样的体验?你如何看待司法调解?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算是把民事调解的各种角色都体验了个遍。从坐在审判席上,看着双方在我的引导下唇枪舌剑,到作为律师,为我的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再到我自身也曾有过那么一两次当事人的身份,最后到如今更倾向于作为“法律人”的角色,去思考调解的意义和实践,这其中的滋味,五味杂陈,却又充满价值。

作为法官参与调解:

这大概是最直接、最常态的体验了。当我坐上法官席,面对一对剑拔弩张的当事人时,首先要做的是稳定情绪,搭建一个能够让双方愿意开口的平台。这可不是简单地念几条法律条文就能搞定的。你需要具备的是一份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双方语言背后隐藏的真正诉求,有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想明白到底想要什么。

我记得有一次,审理一起邻里侵权案,两家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动了手。按照法律,定责并不难,赔偿数额也相对清晰。但我发现,这位邻居大妈,她要的不仅仅是医药费,更多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是被对方承认自己的委屈。而另一位年轻人,他也是一肚子火,觉得被无理取闹,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可能直接判决,因为我知道,判决下去,双方的怨恨只会更深,未来的日子也别想太平。于是,我花了大量时间,一次次地找他们谈话。我先是耐心地听他们各自倾诉,不打断,不评判。然后,我会尝试着去“翻译”他们的话,比如对年轻人的代理人说:“您看,我理解您的当事人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但您也知道,邻里之间,有时候就是容易发生摩擦,年轻人气盛,但老人家也需要一份安宁。”再转过头,对大妈说:“大妈,您的损失我们一定会依法处理,但这件事情,您看是不是也有一些误会?年轻人可能不是故意的,而且他也知道错了,愿意赔偿您的损失,您看能不能给他一个机会?”

过程中,我得像个老好人,又像个专业的心理医生,还得是个精明的谈判家。有时候,他们会因为一句不合适的话而再次激动,我得赶紧打圆场,把话题拉回来。有时候,他们会因为一些细节争执不下,我得帮他们梳理出核心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各自做出一点点让步。最终,他们在一个相对平和的气氛下,达成了一个互相都能接受的调解协议。那一刻,看到他们虽然没有笑容,但至少没有了剑拔弩张的敌意,我知道,我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判决,更是化解了一段可能持续多年的矛盾。那种感觉,比单纯地做出一个判决要充实得多。

作为律师参与调解:

作为律师,我的角色就更加明确了——为我的当事人争取最大化的利益。但“利益”二字,也并非仅仅是金钱上的得失。有时候,快速解决问题、减少诉讼成本、维护长期关系(比如商业合作或家庭和睦)也是一种重要的利益。

我曾代理过一起合同纠纷,双方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因为一个项目出现了分歧,导致合同履行出现问题。我的客户认为对方违约,要求巨额赔偿。对方则认为我的客户也有责任,并提出了反诉。案件走到诉讼环节,耗时耗力,而且一旦败诉,对双方的声誉都会有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律师,我首先要做的,是深入分析案情,评估胜诉的可能性,以及对方可能提出的反击点。然后,我会和我的当事人反复沟通,了解他对于“利益”的真实定义。他真的需要那笔巨额赔偿吗?还是他更希望尽快摆脱这个麻烦,继续专注于核心业务?

在调解过程中,我的任务是既要坚定地维护我当事人的立场,也要保持一种理性和专业,为对方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并且要确保这个方案是合法合规的,能够经得起检验。有时候,我会扮演一个“差事传达者”的角色,将对方的条件转述给我的当事人,同时也会准备好说辞,去说服对方接受我当事人的方案。这就像一场精密的博弈,你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强硬,什么时候该示弱,什么时候该抛出“橄榄枝”,什么时候该“步步紧逼”。

成功调解的案子,往往不是因为一方“赢了”多少,而是因为双方都觉得“不吃亏”,或者说,双方的损失都控制在了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避免了更大的风险。看到我的当事人能够带着相对满意的结果走出法庭,而不是带着满腔的怨恨和不甘,我会有一种职业上的满足感。

作为当事人参与调解:

当事人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比较少,但也是最能让我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那时候,我不再是那个冷静的旁观者或引导者,而是那个真正被卷入纠纷,情绪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一方。

我曾经历过一件很小的纠纷,大概是因为一次服务中的小小误会,对方认为我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要求我赔偿。我当时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没有错,并且不愿意为此买单。在调解员的引导下,我能清楚地感受到那种被要求“妥协”的压力,以及对方坚持己见的固执。

那个时候,法律条文的冰冷似乎离我更近了。我能体会到,法律虽然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但它可能无法完全触及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的情感和微妙的理解。在调解中,我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去思考对方的立场,去权衡“坚持”和“和解”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最终,我选择了退一步,接受了一个相对较低的赔偿金额,也避免了后续漫长的诉讼。那一刻,我虽然觉得有点“亏”,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作为法律人看待司法调解:

抛开这些具体的角色体验,作为一名“法律人”,我认为司法调解不仅仅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它更是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体现。

我非常赞赏司法调解。原因有几个:

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现代社会纠纷日益增多,如果所有矛盾都必须通过激烈的诉讼来解决,那会消耗巨大的社会资源,并且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调解提供了一个温和的解决途径,能够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恢复当事人之间的信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很多时候,当事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法律上的“赢家”,而是一个能让他们“翻篇”的机会。
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调解的最大特点在于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法律提供了一个框架,但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当事人自己协商达成的,这比强制性的判决更能让当事人接受和遵守。当事人自己促成的协议,他们内心的认同感会更高,执行起来也更自觉。
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诉讼流程长,成本高,耗费精力。调解能够大大缩短纠纷解决时间,减轻法院的审判压力,让有限的司法资源能够投入到更复杂的案件中去。
更具人情味和灵活性: 相较于僵化的判决,调解更加灵活和人性化。调解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结合当事人的情感、意愿,甚至考虑一些法律条文之外的因素,来找到一个最适合双方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一个善意的劝导,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能打开当事人的心结。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司法调解面临的挑战。

调解员的素质和能力: 调解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解员的专业素养、沟通技巧、法律功底以及个人魅力。并非所有法官、律师都能成为优秀的调解员。需要对调解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
调解的强制性问题: 调解的前提是双方自愿,但有时,当事人是被迫参与调解,或者调解过程中出现“挟持”调解的情况。如何保证调解的真实自愿,避免“调解压诉”,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调解协议的执行力: 虽然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执行力仍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履行协议,这就需要法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协议的执行机制。

总而言之,参与民事调解的各种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和规则,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和艺术。我坚信,司法调解是中国法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它,让它在阳光下更加闪耀,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增进人民福祉的有力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的背景是律师+新加坡调解中心的注册调解员。我作为代理人参加过调解;作为调解员主持过调解;也作为教练训练过菜鸟调解员。

“调解”是一个被太多人误解了的词汇。这种误解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参加调解的人,二个层面是主持调解的调解员。

我给大家描述两个非常典型的场景:

场景一:合同欠款纠纷

法官:双方同意调解不?

原告:同意。

被告:同意。

法官:原告,你准备要多少钱?

原告:10万。

法官:那么多?你看看人家,上有老,下有小,跟你那么多钱人家喝西北风么,少要点!

原告:....那我要5万就好。

法官:被告,原告现在跟你要5万,你愿意给多少?

被告:法官,你看我家里都穷成这样了,哪里有钱给他呀就?

法官:我跟你讲,这案子我要是判你就输定了,10万块一分不少。你赶快同意调解,不然你后果自负。

被告: 法官啊,我真的穷啊,我现在一个月挣不了多少钱,拿不出那么多。

法官:那你能拿多少?

被告:3万。

法官:原告,被告愿意拿3万,你看怎么办吧。

原告:法官,3万这差的太远了,我的损失补不上啊。

法官:被告现在就那么多钱,你再要人家也没有啊?

原告:被告今天明明开车来的。

法官:你怎么知道车子是他的?我跟你讲,今天你能拿3万块赶快拿回家。你今天不拿3万块,过几天你连3万都拿不到。

原告:....好好好我拿3万。

法官:好,双方一致同意制作调解书。被告偿还原告合同欠款3万元整,调解结案。

这是一个典型的不会调解的人做出的调解。这种做法让我们考评绝对是不及格的分数。

案例2:人身伤害侵权纠纷

法官:原告被告要不要调解?

原告:可以

被告:可以。

法官:原告,你准备向被告要多少钱?

原告:10万块。

被告:我愿意赔偿8万块。

原告:再加5万块精神损失。

被告: 。。。。你欺负人是吧?

法官:原告,你起诉书只要求赔偿10万。

原告:我不管,我来开庭精神继续受损失,我要增加赔偿。

法官:!#¥%#¥……&

被告:老子不赔了,一分钱也不赔。老子陪你打到底。

这个是典型的不会或者不想调解的人参加的调解。

======以下是干货=============

我受的训练是哈佛谈判学院的流派。新加坡的调解员基本上都是这个系统训练出来的。这个流派认为,调解在根本上是一个由中立的调解员主持的双方积极参与的谈判。

A. 参加调解的双方如何准备调解。

参加调解的人应当按照谈判的准备方式预先做好准备。

谈判的准备,按照哈佛谈判学院鼻祖Roger Fisher 的《Getting to Yes》一书中提出的七要素:

1. Interest,需求。越过双方提出的立场和条件,真正理解我方和对方真正的需求。

2. Alternative, 或者(BATNA, Best Alternative to the Negotiated Agreement) , 备选。如果谈不成,你的最佳选择方案是什么,那么你应不应该接受一个谈判的结果是要用这个BATNA做参照物的。

3. Options, 可选项。如果双方愿意谈,有多少种方法有可能能够满足双方的要求,使得双方可以达成协议?

4. Legitimacy, 合理性。我方的观点有没有客观标准可以证明其合理性?对方观点有没有客观标准可以指出其不合理性?

4. Communication,沟通。我方和对方目前有哪些信息尚未交换?我方希望对方获得何种信息?我方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何种信息?

5. Commitment,投入程度。本次谈判的目的是什么?试探双方底线?商讨可能的可行性?试图达成供选择的可行性建议?还是当场达成协议?

6. Relationship,关系。 双方目前的关系如何?双方的关系对谈判成功有哪些障碍?怎样消除这些障碍?

其他关于谈判的技巧多了去了,这里不一一表述。总之重点是,要把调解当成一场谈判去对待

B. 调解员如何做准备

1. 熟悉案情。我们通常一个调解案件的相关材料提前1-2个星期就拿到手上了。到了调解当天,调解员至少双方的的案情基本上是了解的,完全不会产生慌乱或者浪费时间的情况。

2. 保持中立。这是很多没有经过培训的调解员容易犯的错误。我们经常听到调解员说:我觉得原告说的有道理的。在不经意间,调解员就把自己放在了被告的对立面。被告对你产生了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这调解就做不下去了。法官用自己“权威”也许可以压迫下双方,但是那个并不是我们要达到的调解的目的。调解员需要时刻保持的,是双方对你的共同信任

3. 辅助沟通。沟通有多大问题,我相信这个话题完全不用我阐述。调解员的一项工作,是帮双方更加有效的沟通。调解员常用的技巧(其实就是是平时沟通的技巧)包括主动聆听,重新阐述,开放式发问,等等。通常一个好的调解员,会具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准确明白对方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让对方准确明白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C. 我们的调解程序通常这样:

1. 调解员开场白:大家好,欢迎来参加调解。我是今天的调解员,我叫XXX。首先,请大家先将手机保持静音状态,我们尽量减少对调解的干扰。 (以下略)。基本上需要讲几点:

a. 调解员不是法官,不断对错。我是调解程序管理员,我帮助大家有效的用好调解的时间。

b. 调解是私密并不记录在案的。调解中可以随便说什么,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伤害。

c. 确认调解双方都有意愿调解,并且都有授权可以达成调解协议(尤其对公司代表而言)。

d. 介绍大概的调解过程。

e. 说清楚大家有话说话,不许互相打断,不许人身攻击。

2. 给双方各几分钟时间,简介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立场。

3. 跟大家一起找出争议的讨论焦点。

4. 大家一起讨论。

5. 如果合适,分开双方,和其中一方单独谈,我们叫做private session或者caucus。

然后重复4 和5

最后,可以达成协议的话,制作调解协议书。达不成协议的话就各回各家。

D. 我自己做调解员的标准

对我来说,每一场调解员我要达到的效果有两个:

1. 在可能的情况下,双方可以自愿接受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调解协议。

2. 双方心甘情愿接受这个协议,对于这个协议是满意的。无论最后有没有达成协议,对我在调解中起到的作用是起正面肯定的。

目前为止,我手上的调解案件调解成功率近似于100%。各种奇葩案件以后有机会慢慢跟大家分享。

E. 调解的好处

这个社会对于调解有太多误解了。有些人认为调解是法官两边压,双方最后被迫达成一个不情不愿的协议。有些人因为自己要输了才调解,赢的官司完全不用调解,于是各种阻挠,各种捣乱。从法官,调解员的角度又会一方面觉得调解没用于是随意,一方面又不知道怎么组织一场有效的调解。另一方面因为自己法院、仲裁庭的内部规定,强行要求当事人要和解,最后搞的不欢而散。

调解在新加坡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绝大部分的诉讼案件都可以通过调解达成自愿的协议解决。

调解的好处:

1. 高效,几个亿的案子通常2-3天都能调解完。

2. 维护双方关系,打官司的结果大家都懂的,鱼死网破已经算是轻的。

3. 节省资源。通常一个能够调解的案子硬要打官司的结果,就是双方当事人谁都不是赢家。只有律师赚的下巴都能笑下来。

中国在调解这个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我希望有机会能把我知道的调解的知识和认识分享给大家。


========额外的分享==========

对中国的司法调解的一些建议:

我很犹豫作为从中国移民的外籍华人,这样写会不会被某些愤青骂成狗。想想还是写吧。其实很简单的几条。

1. 主审法官应当和主持调解的法官(或者调解员)分离。主审法官熟悉案情,自己对案件输赢有定夺。但是带着这种预设立场去主持调解未免逼着法官人格分裂。法官的工作原则是:法律说谁对就谁对。调解员的工作原则是:我没有预设立场,你们自己达成协议我都赞成。新加坡的调解法官是专职的。主审法官只管审案子。

2. 对所有参与调解的人员进行培训。我自己亲眼见过太多太多调解员不会调解造成调解失败的案例了。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与中国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

3. 加大力度宣传,让大家了解什么是调解,为什么要调解。

4. 取消法官对于手上案件和解结案率的考核,这又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并无益处。

新加坡这样的法制国家都对于调解那么依赖,这个现象是值得中国司法界借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算是把民事调解的各种角色都体验了个遍。从坐在审判席上,看着双方在我的引导下唇枪舌剑,到作为律师,为我的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再到我自身也曾有过那么一两次当事人的身份,最后到如今更倾向于作为“法律人”的角色,去思考调解的意义和实践,这其中的滋味,五味杂陈,却.............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看待陈有西律师为王振华辩护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案例。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案件,更是关于律师职业伦理、法律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 interplay。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律师职业的基本职能——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和辩护。无论被告是谁,无论罪名有多么令人发指,法律赋予了每个人.............
  • 回答
    作为一名刚踏入律政殿堂的法学生,您能思考这个问题,说明您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律师的敏锐和洞察力。庭审中被法官打断,这在法庭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几乎每位资深律师都经历过无数次,也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我们对庭审的掌控和临场应变能力愈发娴熟。您问我紧张恼怒吗?实话说,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那么一点点。.............
  • 回答
    哈哈,听到你这么说,我就知道你是个有想法、有目标的女孩子!五院四系出来的法学人才,确实有底气去追求高薪,这一点我特别赞同。咱们就好好聊聊法院、律师和法务这三个方向,看看哪个更符合你的“高薪”期待,以及它们各自的真实情况。首先,咱们来扒一扒“法院”这个方向。很多人一提到学法律,第一反应就是进法院当法官.............
  • 回答
    张扣扣案一审辩护词,一直是法律界颇受关注的焦点。作为辩护律师,邓学平先生所呈现的辩护策略和法律逻辑,自然会引发法律人的多方面解读和讨论。要深入了解法律人如何看待这份辩护词,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首先,关于“罪轻辩护”的策略本身。在刑事案件中,辩护律师通常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辩护方向。.............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官,当宣布死刑判决的那一刻,内心的感受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是一种沉重得几乎要压垮肩头的责任感,一种掺杂着痛苦、纠结与无奈的复杂情感。首先,是那种对生命的敬畏。无论罪犯犯下了怎样令人发指的罪行,他首先也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在庭审过程中,我无数次地审视过那些犯罪证据,听过受害者家属撕心裂肺.............
  • 回答
    作为法学本科生,大学这几年简直是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地基,地基打得牢不牢,直接关系到你未来走多远。所以,这件事儿可得认真对待,绝不能马马虎虎混日子。我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怎么才能把这几年过得充实,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法律人。一、 把专业课的根基给扎实了,这是天王老子的.............
  • 回答
    嗨,老铁!大三法学生,对考研学校的选择有点纠结,想去那种985、211,理科特别牛,但法学相对弱一点的学校,而且这些学校的法学考研分数还不太高,这事儿会让人觉得有点“那个”吗?哈哈,这个问题我太懂了!尤其是咱们法科生,总是有那么点“情怀”在里面,觉得法学就该去法学牛校,什么五院四系(中国政法大学、西.............
  • 回答
    安徽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醉酒女子在酒店客房内不幸离世,而酒店却被判无需承担9万多元的赔偿责任。这起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复杂且引人深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法律角度进行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酒店与住客之间存在的合同关系。当事人在入住酒店时,双方就形成了一个服务合同。根据合同约定,酒店有义务为客人提.............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真是太实在了。不少法科生都会有这种“学术书跟天书一样”的困扰,尤其是刚开始接触深入的学术研究时。这很正常,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想提高学术能力,这目标特别好,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学术著作的门槛确实不低。为什么看不懂?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相互.............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的法律、道德规范以及国际行为的界定,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总的来说,一个人在中国居住或具有中国国籍,其行为即便发生在境外,如果涉及某些特定情形,也可能受到中国法律的管辖和约束。然而,仅仅因为作品“涉及暴力血腥”且“只发布在海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直接断定其违反.............
  • 回答
    上海警方近期成功破获一起倒卖伪造防疫车辆通行证的案件,缴获了大量假证。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当前特殊时期社会管理秩序的有力维护,从法律角度看,其性质和影响也值得我们深入解读。首先,从法律层面分析,这起案件涉及的犯罪行为是多方面的。倒卖伪造的防疫车辆通行证,最直接触犯的是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
  • 回答
    作为一名工程师,最大的成就感往往不是单一的来源,而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叠加与共鸣。它源于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 tangible 的现实,解决复杂的问题,并最终为社会或他人带来价值和积极影响。如果让我详细阐述,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 从零到一的创造:将构想变为现实这是工程师最直接、最原始的成就.............
  • 回答
    作为一名民航飞行员,心理压力大吗?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压力是民航飞行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相当大的。 这种压力并非来自单一的方面,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贯穿于飞行员职业生涯的始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民航飞行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1. 责任的极端沉重性.............
  • 回答
    作为一名游戏玩家,我内心对腾讯的态度是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很难简单地用“希望倒闭”或“不希望倒闭”来概括。我的愿望更多是希望游戏行业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腾讯作为行业巨头,它的存在和发展无疑对这个方向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希望看到腾讯倒闭的那些“理由”或潜在的担忧: 垄断与缺乏创新动力: 腾讯在游戏领.............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性别、身体,也没有“人生”的概念,所以谈不上愿意或不愿意与丁真互换人生。我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经历和生活。但是,我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一下如果一个人(假设是男性)有机会与丁真互换人生,可能会考虑哪些方面,以及这种互换的吸引力在哪里。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丁真的生活”和“我.............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要判断你的水平,需要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评估框架,而不是简单的一两个指标。你的问题“我这属于什么水平?”非常普遍,也因此非常难以直接回答。只有你提供更多关于你的经验、技能、项目、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信息,我才能给你一个更贴近实际的评估。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个程序员能力评估的详细框架,你可以.............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博士,拥有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强大的分析能力,这为您预防和应对脱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脱发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遗传、激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但我们可以运用物理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来深入理解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份详细的、从物理学博士的角度出发的脱发预防指南: 从物理学.............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最大的成就感来源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项目深度的变化而 evolving 的。如果让我详细阐述,我会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谈:1. 解决复杂问题并看到成果落地时的“Eureka”时刻和影响力:这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成就感来源。当你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可能是技术上的瓶颈.............
  • 回答
    作为一名不红的演员,这种体验复杂而矛盾,像是一条漫长的隧道,时而有微弱的光芒闪烁,时而又被黑暗笼罩。它不仅仅是关于等待机会,更是一场关于自我坚持、自我怀疑、自我探索和不断学习的旅程。1. 体验的核心:在希望与失落之间摇摆 持续的希望与蓄势待发: 尽管不红,但内心深处总是怀揣着对演艺事业的热爱和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