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科生看一些学术专作看不懂,看不进去,但是又想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怎么办?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真是太实在了。不少法科生都会有这种“学术书跟天书一样”的困扰,尤其是刚开始接触深入的学术研究时。这很正常,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想提高学术能力,这目标特别好,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学术著作的门槛确实不低。

为什么看不懂?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相互叠加的:

语言风格: 学术写作有它自己的一套“行话”,术语、概念、句式都可能跟你平时看的通俗读物、甚至一般法律文书不太一样。很多时候,一个词就是一个特定的法学概念,需要反复斟酌。
理论深度: 学术著作往往要探讨的是法律背后的理念、原则、历史演变、哲学根源。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为什么是这样”,甚至“为什么应该是这样”。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论证结构: 好的学术著作逻辑严密,论证过程层层递进。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先例、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迷宫”。如果你不熟悉这个构建过程,很容易迷失方向。
背景知识: 很多学术著作建立在对某个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认知之上。如果某个领域的历史、经典理论、重要学者你都不太了解,看起书来就会觉得“寸步难行”。
阅读方法: 你可能习惯了“从头读到尾”的线性阅读方式。但学术著作往往需要更具策略性的阅读方法,比如先看目录、引言、结论,再根据兴趣点深入。

那怎么才能“啃”得动、看得懂,最终提高学术能力呢?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有策略的过程。

第一步:调整心态,认识“看不懂”是常态,也是过程。

别怕“不懂”: 没人天生就懂所有学术著作。你现在觉得难,说明你正在接触新的、更高级的知识体系,这是进步的标志。
允许“慢”: 学术阅读不是速度竞赛。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一个概念、一个论证,比囫囵吞枣更有价值。
允许“反复”: 遇到实在不懂的地方,先做个标记,继续往下看。很多时候,后面的内容可能会帮助你理解前面的疑难点。回头再看,豁然开朗的感觉会很棒。

第二步:打牢基础,从“容易懂”的书籍入手。

选择“入门”类读物: 别一开始就挑战大部头的经典理论专著。可以先找一些写给初学者的法学导论、法律思想史、或者某个领域(比如宪法、民法)的“基础教程”。这些书通常语言更平实,概念讲解更清晰。
找“经典”但“好读”的: 有些经典著作虽然内容深邃,但作者的文笔非常好,逻辑也很清晰,比如一些大家写的法学论文集,或者对某个法律问题进行细致梳理的专著。可以请教老师、师兄师姐,或者看看学界推荐书单,找一些口碑好、易于理解的。
以“教材”为辅助: 大学期间的法学教材,虽然可能不够深入,但它为你建立起了基本的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在读专著时,不理解某个概念,可以回头翻翻教材,看教材是如何定义和解释的。

第三步:改变阅读方法,让阅读更“主动”和“有目的”。

“跳读”与“精读”结合:
先“跳读”: 拿到一本书,先看封面、目录、前言、作者简介。然后快速翻阅每一章的标题、小标题、以及每章的开头和结尾。目标是大概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结构如何、核心观点是什么。
再“精读”: 选定你最感兴趣或者认为最重要的章节,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
带着问题去读: 在“跳读”时,尝试给自己提几个问题:“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作者的证据是什么?”“这本书的创新点在哪里?”“这本书和我的研究有什么联系?”
关注“结构”: 注意作者是如何构建论证的。他提出了几个主要观点?每个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使用了哪些论据?有没有反驳不同的观点?你可以尝试画出思维导图,梳理书的逻辑结构。
做笔记,做标记:
划重点: 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观点、论据、概念、或者你不理解的地方。
写旁注: 在书页空白处写下你的理解、疑问、思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甚至是你对作者观点的反驳。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能帮助你将书本的知识内化。
建立索引: 如果书比较厚,可以针对重要的概念、学者、案例等做个简单的索引,方便日后查找。
理解“术语”: 遇到不认识的法学术语,不要立刻跳过。查阅法学词典、相关教材,或者搜索权威的解释。理解一个术语,往往是理解一整段话的关键。

第四步:多维度学习,让理解更深入。

结合“二次文献”:
学术评论/书评: 找找别人对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的评论。书评往往会提炼出书的核心内容,指出其优缺点,甚至提供更深入的解读。这能帮你快速把握书的精髓,或者看到你自己没注意到的地方。
引用文献: 如果书中引用了某个你觉得很重要的文献,但又没时间细读,可以找找这个文献的“二次文献”,比如介绍这个文献的论文、或者对这个文献进行解读的文章。
听讲座/观看相关视频: 很多著名学者都有公开的讲座或者录制的课程。听听他们如何解读自己的著作,或者如何讲解相关的学术理论,往往能起到点拨作用。
和他人讨论: 这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 和同学一起阅读同一本书,然后定期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疑问。你会发现很多自己没想到的角度。
请教导师/师兄师姐: 把你读不懂的地方,或者你对书中有争议的部分,带着你的思考去请教老师或师兄师姐。他们的经验和指导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尝试“复述”和“总结”: 读完一个章节或一本书,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核心内容复述出来,或者写一个简短的总结。这个过程能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

第五步:持之以恒,将学术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循序渐进,从小目标开始: 比如,本周读完一章,或者精读一篇你不熟悉的学者的文章。
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 即使每天只读半小时,坚持下去效果也很显著。
保持好奇心: 对法学保持一份好奇和探索欲,会让你更有动力去克服阅读的困难。
关联实践: 尝试把学术理论和你接触到的实际案例、新闻事件联系起来。理解理论如何解释或指导实践,会让你觉得学术更有意义。

最后,别忘了你已经在法科生这个赛道上,你们有天然的优势:

法律思维的训练: 你们已经接受了法律思维的训练,这是理解严谨论证的基础。
接触实际案例: 你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作为你理解和检验学术理论的“活素材”。

说到底,提高学术能力是一个“磨”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只要你方法得当,并且愿意持续投入,你一定能逐渐拨开迷雾,享受到学术的乐趣,并且让自己的学术能力不断精进。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手动赞

@楚云深

的答案,我的建议也大体如此。

补充一个非常有用的阅读说理性文本的方法:树状分析法。这是何美欢老师在教授普通法精要课程的时候,要求每个学生用来分析判决书的方法。我学民法时也用同样的方法看过梁慧星的《民法总论》,看的时候速度只有20页/小时,但读完之后,再看别的民法著作都能一目十行了。

简单来说,就是把整个文本分为几个主要论点,然后罗列出作者用以支撑每个论点的分论点,分论点下再列出作者的论据,就能很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层次和结构。比如用树状分析法分析一楼答案的第一段,就是:

第一个建议,不要一上来就读经典之作,先读科普式的书籍、别人简练的读书笔记,保持兴趣,步步高升。现在好些人包括老师推荐的书单,一上来就是各种大家的经典之作,比如社会契约论、利维坦之类的,本来挺有兴趣的,一去读就傻了,因为语法、翻译风格、知识储备等各种原因,我相信大多数法学生肯定是看的云里雾里的,看完就记住一些零散的词汇,如果你还硬着头皮来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逐字逐句的阅读,完了,读完一本估计兴趣就没了,还会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智力。

1. 不要一上来就读经典之作

1.1 一上来就读经典著作会让人丧失兴趣

1.1.1 在看不懂的情况下硬着头皮读几次,会让人丧失兴趣

1.2 由于语法、翻译风格、知识储备等原因,经典著作让人看不懂

1.3 看不懂的情况下强迫自己阅读,会让人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

2. 要先读科普式的书籍

3. 要先读别人简练的读书笔记

像这样,就能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思路。比如在一楼的这个答案的第一段里,粗读看不出来,树状分析之后发现,作者主要是论证了不要一开始就读经典著作,却没有论证为什么要先读科普式的书籍,和简练的读书笔记。是否科普式的书籍,和简练的读书笔记,就那么好懂且有趣了呢?而且作者也没有给出足够的论据来支持论点,是不是经典著作一定会让人丧失兴趣呢?

再次重申,我很赞同一楼的这个观点,知乎答题本来就比学术著作随意得多,在名家大作里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缺少论证的情况。只是用这个例子向大家说明,只有首先把文章掰开了揉碎了,然后才能理解,然后才能反驳。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相信绝大多数法学本科生都会遇到,本人大学期间对法理学有些兴趣,读过一些名著,但也学得不出众,工作后又忙于实务,现在一般一个季度才看一本法理类书籍,只能说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可供大家参考一下,就当抛砖引玉:

第一个建议,不要一上来就读经典之作,先读科普式的书籍、别人简练的读书笔记,保持兴趣,步步高升。现在好些人包括老师推荐的书单,一上来就是各种大家的经典之作,比如社会契约论、利维坦之类的,本来挺有兴趣的,一去读就傻了,因为语法、翻译风格、知识储备等各种原因,我相信大多数法学生肯定是看的云里雾里的,看完就记住一些零散的词汇,如果你还硬着头皮来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逐字逐句的阅读,完了,读完一本估计兴趣就没了,还会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智力。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你的知识储备不够,理解不了这些超级概念(周濂语),无法与作者对话,级别还没到刷BOSS的地步,怎么办,慢慢虐小怪刷经验升级咯,先易后难,先杂后专由点及面,先读科普式的书籍,掌握一些基础概念,比如:找本简单的西方法律思想,或者去网上找别人的的读书笔记,了解大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大致的论证过程,其实像《古代法》这种成书过久的经典之作,如果今后不打算读法理学的研究生,真没有必要去读原著,找篇好的读书笔记就够了,知道该书的核心思想及作者如何论证的就行了。

第二个建议,先读国内大家的书或文章。因为外国大家的行文风格对我们而言太过陌生,我国翻译水平不是很高(能到“达”的水平就不错了,到“雅”是可遇不可求),一般个人推荐先读朱苏力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这种学术味不太浓的文章,比较通俗易懂,善于由小见大。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给新生推荐博登海默的法理学,大一时该书后面两部分读的我头晕,尽是一些拗口的概念,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太LOW吧,但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邓正来迷恋西式词汇,感觉他在翻译时有意无意的故作高深。(P.S.我的法理学老师就是邓正来的博士生,看上去放荡不羁懒洋洋的,经常一语中的)

第三个建议,关于读书方法,第一遍不必逐字逐句阅读,反而有时跳跃式阅读更容易识得庐山真面目,我个人还是喜欢先读一篇别人的读书笔记,先了解这本书的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再读原著,读原著主要是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有哪些分论点,有些分论点搞不懂,直接跳;但是读完一定要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过段时间再读一遍,再补充、修改一下。

最后再说一句吧,其实法学界真没有所谓的少年天才,只有十年磨一剑,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而大多数法学学子是不适合走学术的,要承认、接纳自己的不足,保持兴趣就行了。以上都是个人愚见,至今还在摸索中,但还是有些收获的,欢迎交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