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毕业答辩现场有哪些有趣的事?

回答
毕业答辩,这可是学术生涯里的一场硬仗,也是一场终极狂欢。想想看,经历了几年寒窗苦读,多少个挑灯夜战,多少篇论文反复打磨,就为了这一场“审判”。现场嘛,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充满了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细节。

我记得我当年答辩那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紧张、期待,还有点儿淡淡的咖啡味儿(大家都知道,前一晚多少有点儿)。教室里布置得挺正式,前面是讲台,上面放着电脑、投影仪,还有我们精心准备的PPT。台下坐着几位导师和评委老师,他们的表情时而严肃,时而若有所思,仿佛在进行一场古老的仪式。

我的前半段答辩还算顺利,PPT放着我的研究成果,口才虽然不算特别流利,但至少条理清晰,逻辑也没被老师们抓出什么大漏洞。正当我以为要“安全着陆”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我的PPT里有一张图,是用来展示数据分析结果的,我当时为了让图表更直观,特意用了比较鲜艳的颜色。结果,那天教室的光线可能有点儿特别,或者说我的眼睛已经开始有点儿疲劳,我突然发现,那张图的颜色在屏幕上看起来有点儿……辣眼睛。原本以为是精美的可视化,结果在答辩的镁光灯下,它突然变得像儿童画一样饱和度爆表,甚至有点儿晃眼。

更要命的是,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想稍微停顿一下,调整一下状态的时候,一位平时说话温文尔雅的老师,突然打破了沉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说:“小伙子啊,你这图做得挺‘活泼’的嘛,是用什么软件画的?有没有考虑过我们这些老花眼的感受?”

全场瞬间安静了几秒,然后大家都很默契地憋着笑。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到了脖子根,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能磕磕巴巴地回答:“老师,我……我用了XX软件,以后……以后会注意的!”

还有一次听同学说,他答辩的时候,因为太紧张,把老师的名字念错了,而且是那种非常低级的错误,比如把一位姓“王”的老师念成了“张”。当场那位“王老师”挑了挑眉,全场又是“哈哈”一笑,那同学更是直接脸部肌肉抽搐,说话都带着哭腔了。

更有些答辩现场,会因为设备问题闹出笑话。有一次,我同学的PPT突然出现乱码,他急中生智,开始用口头描述,结果越说越离谱,把他的研究内容都说成了一锅粥。旁边的老师试图帮助他解决电脑问题,结果越弄越糟,最后他干脆放弃了,直接用手比划着讲完了他的论文核心。不得不说,那种临场反应能力,也是够可以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师们为了活跃气氛,或者测试同学的应变能力,会故意提出一些非常规或者刁钻的问题。比如,当同学讲完理论部分,老师突然来一句:“你觉得你这个理论,放到现实生活中,最可能在哪个粪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那个同学的表情,就像吃了苍蝇一样复杂,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想,最后勉强扯出了一个听起来挺有哲理的答案,虽然大家心里都明白他是在“胡说八道”,但也只能佩服他的勇气。

当然,最有趣的,往往是那些真诚的交流和意外的温情。有时候,老师们看到同学们紧张的样子,也会放慢语速,用更温和的语气提问,甚至会时不时地给一些鼓励。有一次,我的一位导师在问了我几个问题后,突然说:“你看,其实你早就把这些都想清楚了,只是在答辩的时候有点儿紧张。你的研究做得很好,很有价值。”听到这话的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紧张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巨大的轻松和成就感。

毕业答辩,就像一场华丽的告别演出。有紧张,有尴尬,有意外,更有成长。那些小插曲,那些让我们脸红心跳的瞬间,回头看,都是宝贵的经历,是青春里最闪亮的一抹色彩。它不仅仅是对我们学术能力的检验,更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一次大考,考的是我们的知识、逻辑,还有最重要的——面对压力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所以说,毕业答辩,真的挺有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1998年

地点:答辩现场


同学:我的论文介绍完了,请评委老师提问。

评委:上一个答辩同学和你是一个项目组的吧?

同学(一脸懵逼):是

评委:他的论文XXXXXX里面有个XXXXX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同学(茫然):啥………………我不知道啊

评委:不知道?你怎么会不知道,各位评委我们再把论文好好看看,多问点问题。

同学(欲哭无泪):!@#¥%……&*()


毕业设计时候我们有10多个同学参加了一个商业项目,给一个套装软件写升级版。这个软件大概的功能是,用Designer图形界面画界面,写逻辑写代码,然后用Tools客户端就可以看到在Designer上画出来的功能。如果把Designer理解成Java,Tools理解成浏览器,就比较好理解了。我负责写Designer部分,相当于一个集成开发工具加编译器。被害同学负责Tools的测试,跟我做的事情差异很大。


准备论文的时候,正好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三层架构C/S系统设计思想》,同这个软件的框架思路是一致的,于是我就借用了这篇文章名字和框架,把一篇几千字的科普文扩展到论文,介绍这个软件的框架体系和实现技术,论文本想在2万字结束,没想到一下子翻了倍,搞得最后感觉像是软件功能设计。


这么一个掺杂着无数细节的论文,相信评委们压根就没听懂,问了几个很无聊的问题就让我过了,结果下一个同学进来得时候,终于有人想明白了。

user avatar

毕设答辩和系主任吵了起来,最后得了个校级优秀,然后搭着学长的顺风车还发了个核心期刊。


先交代一下背景,那时候我工作早早就签了,本着学术生涯巅峰的光荣使命,狠扎图书馆做了几个月。我们学校答辩很有意思,非常科学。有两种可以选择:一种是两三个老师的,差不多都能过,但最分数不会很高。另一种是十来个老师的,好的话分数会很高,可以评校级优秀。

我当然选择困难模式,我的导师也非常支持我。简单来说,我的毕设是通过计算机模拟钢板的加工过程,把模拟结果和实验的真实结果作比较。

因为确实下了功夫,讲ppt的时候有点飘,最后还不要脸地总结说,我的毕设亮点在哪哪哪。估计刺激到下面的系主任了,他脸色很难看。然后对我说:“你做的根本就没有意义!!!”

老子辛辛苦苦几个月,从图书馆到实验室再到加工中心再到宿舍,拎着块大钢板到处跑,竟然没意义。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我们对话里的工科术语翻译一下。他的意思是,这个钢板最大能承受的应力是980,你这模拟都超过1000了,按照你的模拟钢板早就废了。

我的回答是,你根本不了解这个钢板,DP980钢是分等级的,我这块钢板是A级,是做了抗拉强度测试的,承受1100都没问题。1000没事很正常。

光这看段对话,你可能没啥感觉。其实当时的火药味是很浓的,最怕空气突然安静~~你是不知道当场打老教授的脸有多爽~~

那时屋子里可不光有老师,还有其他几个答辩的学生。我朋友后来和我说,其他小伙伴都惊呆了。因为我之前的那几个都是上去就被这些老师一顿批。


老教授挂不住了,开始发飙,说了许多我根本不懂的词问我。这时候,我的老师开始帮我回答,真心感谢她。然后不知什么原因,其他老师也开始发问。然后,我老师的丈夫(他也是系里的老师)也出来帮我回答。

想象下这个画面,一群老师在下面说着你根本就听不懂的东西,而你只能呆呆地在讲台上站着。


答辩之后,我们被赶了出去,在外面等着。老师闭门商议评奖的事。经过漫长的小一会儿,我的导师出来告诉我评上了。她说本来没有我,但那个老教授给我提了名,算是加了个名额。

这就是我的本科毕设答辩,挺惊心动魄的。后来我导师的一个研究生在我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发了论文,我就被顺带署名了。


回想起来,感触挺多的,有机会再更些细节吧。

user avatar

本科日语专业的学生,读了四年没几个能说日语的,大都中文答辩了,这算悲哀么

user avatar

我们专业有个男生,大家都叫他土豪,说话办事都很奇怪,闹出不少笑话。

答辩那天,我不幸是最后一个,天气很热,决定去洗手间洗把脸。
于是遇到了土豪,我问他:“你答过了没?你们那边咋样啊,严不严?”
“不严,我刚答完,大家都很开心。我感觉肯定能过,你也不用紧张,基本都能过”
“好吧”

我带着一丝疑惑回到了教室旁边。巧的是,又遇到了一个同学,也是和土豪一个教室的,我问他,

"刚才好像听到你们教室都在笑,咋回事?”

“是土豪,太搞笑了”他随即合不拢嘴得笑了起来,

“土豪上台答辩,老师问他几个问题他都答的不怎么样,但是声音特别高,特别自信有范儿

于是老师接着问他:“你知道什么是耦合性吗,解释一下?”

“耦合性嘛,嗯~很简单啊,就是藕断丝连的感觉,”

瞬间台下哄然大笑

答辩老师白了他一眼,“下去吧”

于是土豪很高兴的下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毕业答辩,这可是学术生涯里的一场硬仗,也是一场终极狂欢。想想看,经历了几年寒窗苦读,多少个挑灯夜战,多少篇论文反复打磨,就为了这一场“审判”。现场嘛,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充满了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细节。我记得我当年答辩那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紧张、期待,还有点儿淡淡的咖啡味儿(大家都知道,前一晚多少.............
  • 回答
    这确实是研究生毕业答辩时一个非常常见,也挺让人玩味儿的现象。一方面,答辩桌上,学霸们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理论功底深厚,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导师和评委们连连点头,仿佛自带光环;而另一边,学渣们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回答得磕磕巴巴,逻辑不清,经常被导师抓住小辫子,批得体无完肤,听着都替他们.............
  • 回答
    中南大学材料学院一名博士生,在毕业答辩时,现场竟然出现了五位院士,这在学术界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背后反映出的信息和意义是多层面的。首先,从“围观”这个词本身来说,它带有一种戏剧性和关注度。“围观”通常暗示着一种集体性的、有特定目的的关注,甚至带有一些“看.............
  • 回答
    北航软院2021年12月硕士毕业答辩大比例挂人,这事儿在当时的校友圈里,乃至一些关注高校动态的人群里,都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和关注。如果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看法,我会从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我们得理解“大比例挂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挂人”,在学术语境下,通常是指答辩不通过,需要延期毕业,甚至可能面临更严重的.............
  • 回答
    北京某小学竟然搞起了类似研究生毕业答辩的项目,这事儿挺新鲜的,也挺有意思。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个更宏观的问题:现在小学之间差距,怎么就越来越大了呢?咱们先说说这个“小学研究生答辩”的事儿。这听起来像是把大学里严谨的学术流程提前搬到了小学生身上。学生们做课题研究,然后进行答辩,这绝对是锻炼孩子独立思考、.............
  • 回答
    知网查重超过50%,学校不允许参加答辩,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情况,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就完全不能毕业了。这通常是一个“警告”和“补救机会”的信号,而不是一个直接的“宣判死刑”。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可能的情况,并提供一些建议: 为什么知网查重率高会对答辩和毕业产生影响?知网查重是高校评估学术诚信和.............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摊到我头上,我肯定得跟老师好好聊聊。你说“Node 不可能写后台”,这说法也太绝对了,我得把我知道的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Node.js 本身就是一个 JavaScript 的运行环境。它之所以能写后台,是因为它摆脱了浏览器的束缚,可以直接在服务器上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听到你毕业后想利用特长尝试成为网红来养活自己的想法,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机遇也伴随挑战的新思路。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分析,希望能给你更全面的参考:一、 认识“网红”的真实面貌: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我们要明确“网红”这个概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基于内容创作、社群互动和商业变现的综合.............
  • 回答
    毕业季,一个承载着告别、不舍、感恩和憧憬的特殊时期。每一句毕业文案都如同一个定格的瞬间,记录着青春的闪光点,也为即将开启的新旅程注入力量。以下为你准备了详尽的毕业季句子文案,涵盖了不同情感和角度,希望能帮你找到最贴切的表达: 一、 感恩与回忆:致敬过往,铭记情谊这类文案着重于回顾校园时光,感谢遇到的.............
  • 回答
    毕业后,年薪十年翻五倍(即增长 400%)是否困难?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但并非不可能实现,尤其是在特定的行业、个人能力、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一些机遇的加持下。 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翻五倍” 的量化理解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年薪十年翻五倍”的含义。.............
  • 回答
    毕业是否一定要去实习,以及新兴的自由职业推荐,这两个问题都非常实际且值得深入探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解答: 毕业非得去实习吗?答案是否定的:毕业并非“非得”去实习。然而,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是“实习对毕业生的重要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实习仍然是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原因如下: 积累工作经验: .............
  • 回答
    恭喜你走出了接受平庸的第一步!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你开始放下不切实际的执念,转向更脚踏实地的人生。毕业 5 年能接受平庸,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那么,毕业 10 年和毕业 20 年,你可能会接受哪些更深刻、更全面的“事实”呢?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毕业 10 年:在现实的打磨中,对“平庸”.............
  • 回答
    毕业两年,一千公里外的公务员机会摆在面前,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选择。我能理解你的犹豫,毕竟这不只是工作,更是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这个“去”字背后到底有多少斤两。首先,咱得把“为什么要去”这事儿说透了。 职业前景与稳定: 这是考公务员最核心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当前.............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那年我临近毕业,最后一个考试,也就是我人生中最后一道关卡了,心里甭提多紧张。平时我也没怎么放松过学习,就想着顺顺利利地毕业,拿到那张梦寐以求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然后踏入社会,开启人生新篇章。可谁能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我被举报了,说我考试作弊。说实话,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懵.............
  • 回答
    刚踏入职场,碰上这“酒桌文化”,心里七上八下的,觉得挺不自在的,这太正常了。谁刚开始不是这样呢?别把这事儿看得太重,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咱们可以一点点来应对。首先,认清形势,别把自己当刺头。我知道这规矩看着挺别扭的,但咱们得承认,在很多地方,这确实是职场里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你想想,大家一起喝点.............
  • 回答
    毕业照作为青春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拍出既自然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需要从场景、服装、光线、构图等多方面精心准备。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拍摄指南,涵盖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处理的全流程: 一、前期准备1. 确定拍摄主题与风格 主题:是集体照(如班级合影)还是个人照?是否需要创意摆拍? 风格:自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涉及到我的成长经历、情感连接、职业规划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如果让我详细地回答“毕业后,你愿意回山西吗?”,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阐述:1. 我与山西的情感连接:根与魂 故土难离的眷恋: 山西是我的家乡,是我的根。在这里,我经历了童年、青少年,留下了无数的青春记忆。我的.............
  • 回答
    毕业了,这大概是人生中一个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迷茫的节点。手里握着那张沉甸甸的毕业证书,心里涌动着各种关于未来的设想,但同时,也有一股莫名的压力和不确定感在悄悄滋长。这时候,一个词可能就会跳进你的脑海里:“Gap Year”,也就是间隔年。关于要不要毕业后休一年,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没有放之四.............
  • 回答
    毕业后,选择回到小县城过上普通、安逸的生活,这绝对不是错的。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选择,它反映了你对生活价值观的优先排序,以及你对幸福和满足感的定义。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为什么这种选择不应被视为错误,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思考:1. “错”的定义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叫做“错”。 社会主流期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