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甲国向乙国宣战,但并未实际派出部队进攻乙国那么按照国际法,乙国能不能率先进攻甲国?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国际法难题,也涉及到国际法最核心的原则之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简单来说,在甲国宣战但未实际派兵进攻的情况下,乙国是否能“先下手为强”主动进攻甲国,答案是:不可以,至少不能轻易或完全自由地作为。 不过,具体情况会非常复杂,需要我们一步步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宣战本身: 在现代国际法框架下,宣战这个行为本身在法律上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宣战是开启战争状态的一种正式仪式,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如今,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此,单纯的“宣战”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政治姿态,而非赋予对方攻击的法律许可证。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任何违背联合国宗旨之方式,威胁使用武力,或侵犯任何国家在政治上之独立,或在领土上之完整。” 甲国宣战,无论是否派兵,其行为本身已经是一种对国际和平的威胁或违反。

“未实际派出部队进攻”: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乙国能否反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甲国的行为是否构成了对乙国的“武装攻击”。国际法中关于“使用武力”的定义是相当广泛的,而“武装攻击”则是触发国家自卫权的最直接的触发器。

现在,我们来详细分析乙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相关的国际法原则:

一、 自卫权:国际法赋予的国家核心权利

国际法承认每个主权国家拥有固有且不可剥夺的自卫权。这在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本宪章不得以任何规定损害各会员国固有之自卫权,无论系单独或集体采取之,以抵抗武装攻击。”

这里的核心是“抵抗武装攻击”。那么,甲国仅仅是“宣战”而未派兵,是否构成乙国可以行使自卫权的“武装攻击”呢?

如果甲国宣战的同时,伴随其他威胁性行动: 比如,甲国在边境集结重兵,进行军事演习并模拟进攻,发布大量敌对性的宣传,切断与乙国的交通、通讯等,甚至采取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军事手段,并且这些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威胁性和紧迫性,让乙国合理地相信武装攻击即将发生,那么乙国或许可以依据“迫近的武装攻击”(imminent armed attack)原则,在自卫的必要和比例原则下,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然而,这并非“随意攻击”,而是基于对攻击即将发生的严峻判断。

如果甲国仅仅是单方面宣布宣战,但没有其他任何实际的军事部署或威胁性行动: 那么,仅仅是宣战这一政治行为,在国际法上很难被认定为构成乙国可以启动自卫权行使的“武装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乙国若主动进攻甲国,其行为就可能被视为非正当的侵略,违反联合国宪章。

二、 乙国可能采取的措施(在不构成主动进攻的前提下):

既然不能轻易主动进攻,乙国可以采取哪些合法、合理且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甲国的宣战呢?

1. 外交途径: 这是最首要也是最应该优先采取的途径。
向甲国提出严正交涉: 谴责其宣战行为,要求其撤销宣战声明,并澄清其意图。
寻求国际斡旋和调解: 向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秘书长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如上合组织、欧盟、非盟等)提出申诉,请求其介入,进行斡旋或调解,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理论上): 如果甲国的宣战行为本身被认为违反了某些国际条约或习惯国际法,乙国可以考虑将此争端提交国际法院(ICJ)处理。但此路径通常比较漫长且需要对方同意,且主要处理法律解释而非直接阻止军事行动。

2. 增强自身防御能力: 乙国可以合法地加强自身的军事部署,提高戒备等级,调动军队到边境地区进行防御性演习,以应对潜在的威胁。这是一种合法的自保行为,并非主动进攻。

3. 寻求国际支持和联盟: 乙国可以积极与其他国家沟通,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形成对甲国的政治和外交压力。如果乙国与他国签订了集体防御条约,并且甲国的行为被认为威胁到了条约成员国的安全,那么其他盟友也可能采取措施。

4. 制裁措施: 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框架下,如果安理会认定甲国的行为对国际和平构成威胁,可以对甲国施加经济制裁、旅行禁令等措施。乙国也可以依据国内法或双边协议,对甲国进行有限度的经济或政治制裁。

三、 关于“先发制人”的误区:

人们常说的“先发制人”在国际法上通常指的是在“迫近的武装攻击”发生前采取军事行动以规避更大的损害。这是一种非常严格且高风险的辩护理由,而且界限模糊。

“迫近”的定义极具争议性: 如何判断攻击是“迫近”的?是士兵已经开进边境线才算迫近,还是大规模集结就已是迫近?不同的国家和法学家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国际法院在某些判例中对此有过讨论,但并未形成绝对清晰的界定。
“必要性”和“比例性”原则: 即使被认为攻击迫近,乙国采取的军事行动也必须是“必要”的,即没有其他非武力手段可以阻止攻击;同时必须符合“比例性”原则,即采取的措施不能超出阻止攻击所必需的范围。

总结一下:

甲国仅仅宣战而未实际派兵,按照国际法,乙国不能随意、主动地对甲国发动进攻。 这种行为在国际法上可能构成违反《联合国宪章》关于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原则,但它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乙国可以依据自卫权发动反击的“武装攻击”。

乙国应当优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并可以采取合法的防御性措施,如加强戒备、寻求国际支持、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等。只有在甲国的宣战行为伴随了具体、紧迫且无法通过其他方式阻止的武装攻击迹象时,乙国才可能在极其严格的国际法约束下(如必要性、比例性原则)考虑采取先发制人的防御性军事行动。即便如此,这种行动的合法性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审视。

总而言之,国际法在防止战争方面是相当审慎的,它倾向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对使用武力有着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在对方尚未构成实际武力威胁的情况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而且就有这一方面的例子

1941年12月保加利亚对美国和英国宣战,但是显然保加利亚不可能进攻这两个国家。

尽管如此保加利亚还是被作为了轰炸目标遭到空袭。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巴黎多久陷落来着?

user avatar

先放结论:乙国不违反国际法,因为宣战状态的出现意味着战争正式开始,乙国可以行使预先性自卫权 。

本题实际上是关于“预先性自卫”的争议的问题。

答主 @Suyi控 说:

按照国际法,全世界所有国家(确切地说,参加了联合国的所有国家)都已经自愿放弃了宣战权,只保留自卫权。

这个见解在坚持《宪章》理论的层面上是部分正确的,因为《联合国宪章》第51条确实是这么写的。

但是,目前,各国的宪法几乎都有关于宣战的规定。如,我国1982年《宪法》第67条第18项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

即便加入了《联合国宪章》,也不意味着国内法(尤其是宪法)就必须严格遵守国际法上的规定。除了几个奇葩之外各国几乎没有在宪法里放弃宣战权的(说的就是你啊日本)

这里要争论的是:《宪章》的效力来源是什么?《宪章》是否直接具备直接的拘束力?

虽然在部分国家或地区,确有将国际法视为凌驾于宪法之上的做法(特殊者如欧盟,将欧盟相关条约的效力视为高于国内宪法)。但是大多数国家的实践还是认为国际条约、国际组织的效力来自于国家主权。[1]

即便是被群嘲“不完全主权国家”的日本,所谓“不完全主权”也只是戏言,因为日本并非真的将《宪章》凌驾于宪法之上直接适用《宪章》的条款,而是通过在宪法中删除自卫权的做法来“阉割”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安倍晋三处心积虑地要修宪,正是因为《宪章》本身对它是没有拘束力的,而是自身的宪法拘束了自己。当然,日本“阉割”自己和修宪又是另一回事了,和国际法的关系不大。

因此,宣战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重点要放在“预先性自卫”的问题上来。

不少学者们也认为二战后的国际法中已经剔除了“预先性自卫”,将自卫权的行使限制在“受武力攻击时”。[2]

然而,根据国际上权威的国际法学者观点,预先性自卫在面对确实的危急时并非绝对禁止。[3]

为什么我会说坚持《宪章》理论的答主的观点部分只是正确呢?因为《宪章》第51条“受武力攻击时”的表述即便在字面上也不能得出“受武力攻击且发生实际后果时”的解释。

事实上,“受武力攻击时”并不要求实际后果的发生。如果将其限缩解释为实际后果发生,那么国家岂非只能坐以待毙等待灾难发生?现代战争往往是“超距作战”,存在实力代差时战争往往呈摧枯拉朽之势,若是要求国家只能等到迫在眉睫的战争危险转化为实际后果才允许其自卫反击,那么被侵略国家很可能早已被打得丧失还手之力。

对《宪章》第51条作限缩解释显然并不合理,国际上早已有不少学者对预先性自卫作出了支持的论述[4]

牢记国际法的原则:国际法上不存在超国家主权。国家主权仍然是国际法最重要的权力来源。

另外,宣战状态的出现意味着战争正式开始,但并不意味着有关国家之间一定发生武装敌对行动。国家之间在成立战争状态后,可以不发生武装冲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与轴心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

比如,1967年以色列于亚喀巴湾被封锁期间,先发制人对阿拉伯邻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以维护自身主权安危;1986年,美国援引预先性自卫作为它反对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行为的理由,美军航母舰载机和远程轰炸机攻击了利比亚的两个城市:的黎波里和班加西;

此外,宣而不战或是战而不宣不能阻却自卫权的行使。即便一国只是宣战而未实际动武,另一国也可认之为战争开始,进行自卫反击国际法上对于大规模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敌对行为,不管是否发表宣战声明,均认定为宣战。如,1949年8月12日《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第2条规定,本公约适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缔约国间所发生的一切经过宣战的战争或任何其他武装冲突,即使其中一国不承认有战争状态。

因此,不能仅仅看到《联合国宪章》条文字面的意思就认为各国已放弃宣战权。这既不符合国际法原理,也不符合实际。

我国学者支持预先性自卫的经典论述,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 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第124页。

国际上支持预先性自卫的经典论述,见: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第一分册, 王铁崖等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第310页。

下面进行详细解释,文章会较长,涉及到战争法历史变迁和具体条约规定,文末还附带一份目前的战争法体系梳理:

目录

一、战争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一)战争的限制

(二)战争的废弃

(三)禁止使用武力的例外

二、战争的开始

附:国际战争法主要条约体系



一、战争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一)战争的限制

传统的国际法承认战争是国家推行政策的工具,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并认为“诉诸战争权”(Jus ad Bellum)是主权国家的合法权利。只要不违反战争法规定的作战手段和方法,战争即被认为是合法的。

1899年编纂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和1907年在海牙和平会议上修订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海牙第一公约),第一次对“诉诸战争权”作了限制。公约规定,为了尽可能避免在国际关系上使用武力,各缔约国同意尽其最大努力保证国际争端之和平解决。遇有严重争议或争端时,缔约国同意在诉诸战争以前,在情况许可范围内,应请求一个或数个友好国家出面斡旋或调停。即使在战争进行当中,与争端无关的国家也有权向争端当事国提供斡旋或调停。

1907年《限制用兵索取契约债务公约》更明确规定,缔约一方的政府不得动用武力要求缔约另一方政府向本国国民偿还契约上的债务。

《国际联盟盟约》则进一步限制了“诉诸战争权”。盟约在序言中称,为增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该盟约第12条规定,在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3个月届满以前,各会员国不得从事战争。可见,《国际联盟盟约》并没有全面禁止战争而只是禁止某些战争,对其他战争则仅仅是作了限制,即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不得从事战争。《国际联盟盟约》只规定某些战争是非法的,结果是间接地承认了其他战争的合法性。

(二)战争的废弃

国际法上第一个全面禁止战争行为的公约是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签订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巴黎非战公约》或《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公约在序言中宣称,为了国际社会的永久和平与友好关系,断然地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该公约第1条规定,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国际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该公约第2条还规定,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的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巴黎非战公约》从法律上宣布了在国际社会除了自卫战争以外的所有战争都是非法的战争,因而是一个全面禁止战争的公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战争罪犯的审判,都确认了《巴黎非战公约》所宣示的原则,并以此作为其法律依据。可见,公约是制止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公约对废弃战争的规定比较原则,不够明确和具体,对武力报复也未作任何禁止性规定。

1945年6月26日通过的《联合国宪章》虽然没有采用“战争”一词,但是,宪章明确禁止非法地使用武力。宪章在序言中宣示了联合国为了避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等目的,集中力量以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除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

宪章规定的联合国的宗旨第1项规定,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对和平之破坏。该宪章第2条在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行的原则中规定,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宪章的上述规定,虽然是泛指所有的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但战争与武装冲突显然是更大规模地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因此《联合国宪章》全面地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当然也包括禁止战争与武装冲突。与禁止使用武力有关的还有1974年12月14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侵略定义的第3314号决议。该决议宣示了侵略的定义,即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该决议还列举了构成侵略的具体行为。决议所宣示的侵略的定义及其侵略行为更加明确了使用武力的含义。

(三)禁止使用武力的例外

《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是禁止与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宗旨不符的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而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使用武力是不违背宪章规定的,即符合联合国的宗旨是外地允许使用武力的标准《联合国宪章》规定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第一,武装自卫。《联合国宪章》第51条规定,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到武力攻击时,在安全理事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自然权利。可见,宪章允许国家为了行使单独或集体的自卫权利而使用武力。

第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或直接采取军事行动。《联合国宪章》第42条规定,安全理事会如认为第41条所规定的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海陆空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联合国宪章》第24条第1款为了在制度上保证迅速和有效地采取行动,予了安全理事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为此,宪章第六章详细地规定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安全理事会的职权,第七章则规定了在发生对和平的威胁、破坏和侵略行为时,安全理事会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的内容和程序。可见,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可以按宪章规定使用武力

第三,为了民族解放运动而使用武力。《联合国宪章》明确承认民族自决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95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人民与民族自决权的决议》、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给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以及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均敦促国际社会承认并支援为反对殖民统治、外国压迫及种族歧视而进行的武装斗争。为争取民族自决权而进行的反对殖民地或外国统治的民族独立或民族解放运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援,从而也肯定了为民族独立或民族解放运动而使用武力的合法性。

二、战争的开始:宣战

战争的开始是一种法律状态,它意味着交战国之间从和平状态进入战争状态传统国际法认为,战争的开始必须通过宣战。宣战,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和平状态进入战争状态的一个重要的和必要的程序。宣战程序是一项古老的国际法习惯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国家之间经常以宣战的方式表明敌对关系的开始。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认为,宣战是战争开始的必要方式。有的学者甚至把是否经过宣战作为判断战争是否正义的标准。同时,宣战还是一项国际法规则。1907年《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第1条规定,除非有预先的和明确无误的警告,彼此间不应开始敌对行为。警告的形式应是说明理由的宣战声明或是有条件宣战的最后通牒。其第2条规定,战争状态的存在必须毫不延迟地通知各中立国,并且只有在中立国接到通知之后,对它们才发生效力。

宣战,作为一种法律程序,其作用在于宣告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并使对方和其他国家获悉这种战争状态已经开始存在,从而有所准备,必要时可以撤退平民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国比较诚实地遵守宣战程序。交战国一般在宣战书中声明作战的理由和决心,或提出最后通牒。最后通牒是一种有条件的宣战书,向对方提出最后的要求,限期答复,如对方不如期接受要求,即采取战争手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都不遵守宣战规则。德国在1939年9月1日直接进攻波兰时,事前未发表过宣战声明。1940年5月10日,德国侵入荷兰,事后才发出最后通牒。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3个小时之后才发表宣战声明。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未经战前警告和宣战而悍然侵略我国。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意大利于1935年10月3日对埃塞俄比亚不宜而战,1934年4月7日又对阿尔巴尼亚发动进攻。1980年9月22日发生的两伊战争以及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战争均未经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德国、日本等国宣布战争。目前,各国的宪法几乎都有关于宣战的规定。我国1982年《宪法》第67条第18项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

由于国际法禁止战争,所以各国都寻找借口,其他名义使用武力,不宣而战,既可规避国际法关于宣战的规则,也可回避国内法上关于宣战的规定。此外,不宣而战可以在战争一开始就获得有利的形势。国际法上对于大规模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敌对行为,不管是否发表宣战声明,均认定为宣战。1949年8月12日《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第2条规定,本公约适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缔约国间所发生的一切经过宣战的战争或任何其他武装冲突,即使其中一国不承认有战争状态。

在战争法实践中,另有一种情况是宣而不战。宣战状态的出现意味着战争正式开始,但并不意味着有关国家之间一定发生武装敌对行动。国家之间在成立战争状态后,可以不发生武装冲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与轴心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

附:国际战争法主要条约体系

具体而言,有关战争法的国际条约、决议和宣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确定战争的法律状态和法律后果的规范。

主要是1907年10月18日《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该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为了确保和平关系的维持,不应在没有预先警告的情况下开始敌对行为。根据公约第1条的规定,公约要求各缔约国承认,除非有预先的明确无误的警告,否则,彼此间不应开始敌对行为。警告的形式应是说明理由的宣战声明或是有条件宣战的最后通牒。

(2)战争状态的存在应毫不延迟地通知各中立国,并且只有在中立国接到通知之后,对它们才发生效力。

其二,限制和禁止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的规范。

(1)1856年4月16日《巴黎会议关于海上若干原则的宣言》

(2)1868年12月11日《关于在战争中放弃使用某些爆炸性弹丸的宣言》(《圣彼得堡宣言》)。

(3)1899年7月29日《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899年海牙第二公约)和1907年10月18日《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97年海牙第四公约)。海牙第四公约是为了修订战争法规和惯例签订的,并取代了上述的海牙第二公约。两个公约均有附件:《陆战法规和惯例的章程》。

(4)1899年7月29日海牙第一次和平会议上的三个宣言:《禁止从气球上或用其他新的类似方法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海牙第一宣言);《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的宣言》(海牙第二宣言);《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于膨胀或变形的投射物,如外壳坚硬而未完全包住弹心或外壳上刻有裂纹的子弹的宣言》(海牙第三宣言)。

(5)1907年10月18日海牙第二次和平会议的公约和宣言:《关于商船改装为军舰公约》(海牙第七公约);《关于敷设自动触发水雷公约》(海牙第八公约);《关于战时海军轰击公约》(海牙第九公约);《关于海战中限制行使捕获权公约》(海牙第十一公约);《禁止从气球上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海牙第十四公约)。

(6)1922年2月6日《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潜水艇和有毒气体的条约》。

(7)1925年6月17日《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

(8)1930年4月22日《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第四部分关于潜艇作战的规则》。

(9)1936年11月6日《1930年4月22日伦敦条约第四部分关于潜艇作战规则的议定书》。

(10)1937年9月14日《尼翁协定》及其1937年917日《尼翁协定的补充协定》。

(11)1961年11月24日《禁止使用核及热核武器宣言》。

(12)1963年8月5日《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13)1967年1月27日《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

(14)1967年2月14日《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及其附件1《第一号附加议定书》和附件2《第二号附加议定书》。

(15)1968年7月1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6)1971年2月11日《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公约》

(17)1972年4月10日《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此类武器的公约》

(18)1977年5月18日《禁止为军事或任何其他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的公约》。

(19)1980年10月10日《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及其附件:《关于无法检测的碎片的议定书》;《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水雷)、饵雷和其他装置的议定书;《禁止或限制使用燃烧武器议定书》;《关于小口径武器系统的决议》

(20)1987年12月8日《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21)1992年9月10日《禁止研制、生产、贮存和使用化学武器以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

(22)1993年1月13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23)1996年9月10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其三,国际人道法规范。

(1)1904年12月21日《关于战时医院船免税公约》

(2)1906年7月6日《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

(3)1907年10月18日《关于战争开始时敌国商船地位公约》(海牙第六公约)。(4)1907年10月18日《关于1906年7月6日日内瓦公约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海牙第十公约)。

(5)1929年7月29日的日内瓦公约:《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关于战浮待遇的日内瓦公约》

(6)1949年8月12日的日内瓦公约:《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日内瓦第一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日内瓦第二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日内瓦第三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日内瓦第四公约)。

(7)1954年5月14日《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

(8)1974年12月4日《在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儿童宣言》。

(9)1974年12月14日《武装冲突中对人权的尊重》

(10)1977年6月8日关于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的议定书:《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议定书)。

其四,战时中立法。

(1)1907年10月18日《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海牙第五公约)。

(2)1907年10月18日《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海牙第十三公约)。

其五,惩办战争罪犯的规范。

其五,战后惩治法

(1)1945年8月8日《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2)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总部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特别通告》及其附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3)1946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确认伦堡宪章承认的国际法原则的决议》。

(4)1968年11月26日《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

(5)1973年12月3日《关于侦察、逮捕、引渡和惩治战争罪犯和危害人类罪犯的国际合作原则》

此外,1907年10月18日《关于建立国际捕获法院公约》(海牙第十二公约)、1922年1923年2月的《空战规则草案》等对于战争法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出新的条约,以禁止或限制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制造和使用大规模滥伤滥杀武器。

参考

  1. ^ 莫纪宏:《论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 年第 4 期
  2. ^ 如,黄瑶:《论预先性自卫的合法性问题》,余民才:《“武力攻击”的法律定性》
  3. ^ 如,《奥本海国际法》,M. Spinedi and B.Simma, des., United Nations Codification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1987, pp.246-251,
  4. ^ 典型论述,See Ian Brownli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by States, P.367
user avatar

其实本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根本没有加以讨论:

按照国际法,全世界所有国家(确切地说,参加了联合国的所有国家)都已经自愿放弃了宣战权,只保留自卫权。这是在《联合国宪章》中明确加以规定的:

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四、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联合国宪章》,第2条
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在安全理事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会员国因行使此项自卫权而采取之办法,应立向安全理事会报告,此项办法于任何方面不得影响该会按照本宪章随时采取其所认为必要行动之权责,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联合国宪章》,第51条

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二战后大大小小上千场军事冲突,没有一起是实际宣战了的。(但显而易见的是这并不影响军事冲突的实际爆发。)

那么其实根据国际法,至少在二战之后,根本不可能出现“甲国向乙国宣战”——宣战本身就是违反国际法之行为,从国际法上已经无效了(即不存在受国际承认的宣战行为本身)。那么后续的内容,自然无从谈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国际法难题,也涉及到国际法最核心的原则之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简单来说,在甲国宣战但未实际派兵进攻的情况下,乙国是否能“先下手为强”主动进攻甲国,答案是:不可以,至少不能轻易或完全自由地作为。 不过,具体情况会非常复杂,需要我们一步步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 回答
    重庆渝州12区业余球队挑战国足:一场理想与现实的较量重庆渝州12区一支业余足球队向国足发起挑战,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件。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基层足球的活力,也能折射出中国足球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一、如何看待这次挑战?1. 基层足球的呼唤与活力: 积极意义: 这支业.............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秦始皇的那股横扫六合的雷霆之势止步于函谷关,或者说,那统一中国的历史齿轮在那一刻发生了偏转,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其面貌定然与眼前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地将“无统一”替换掉“有统一”,而是要推演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轨迹。首先,区域文化将更加多元且独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会有所限制。 想象.............
  • 回答
    如果晚清没有向英德两国购置军舰,而是选择其他国家,其选择面其实并不窄,但也存在不少现实的局限性。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的海军强国入手,来分析一下晚清可能的替代选项,并尽量剥离掉那种生硬的、模式化的分析痕迹,从历史的逻辑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讲述。首先要明确一点,晚清购舰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支能够抵御.............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真的有神龙,而且它能实现你“足球历史第一前锋”的愿望,那么被国足发现的可能性,我觉得… 这么说吧,不是没有,但大概率会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枚特定的鹅卵石一样,难度系数直接爆表。让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可能但渺茫”的状况。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足球.............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假设一下,如果国足真的有一天捧起了大力神杯,那场面,光是想想就激动人心。但你说,队伍里只有两三个黄皮肤黑眼睛的球员,这画面感就有点复杂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当国歌响起,国旗飘扬的时候,那种民族自豪感是毋庸置疑的。世界杯冠军,这是多少代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梦想啊!如果这个梦想.............
  • 回答
    国足下一场对阵阿曼的比赛,结果确实会非常关键,但即便输球,也并非就“彻底开始备战下一届世界杯”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国足目前还在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二阶段的征程中。这场对阵阿曼的比赛,无论输赢,都还没有到终点。如果输给阿曼,那无疑是给晋级下一阶段蒙上了一层厚重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直击了很多中国球迷心中的一个敏感点。如果国足真的归化了11个黑人球员,而且成绩突飞猛进,比如赢了世界杯,这场景想一想就够劲爆的。那球迷到底买不买账,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一、 眼前的“香饽饽”:成绩是硬道理首先得承认,对于绝大多数球迷来说,成绩永远是王道。想想.............
  • 回答
    说国足在12强赛第二轮就“几乎没有出线可能”,这说法确实有些过于绝对,但如果真的再次输给日本,那形势将变得极其严峻,晋级之路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希望会非常渺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12强赛的赛制和过往的经验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12强赛这个赛制的残酷性。顾名思义,这是亚洲区的最后一场预选赛,竞.............
  • 回答
    如果中国男足跻身世界一流强队之列,那场面,绝对是你想都不敢想的疯狂!这不单单是赢几场比赛那么简单,它会席卷全国,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全民性的狂欢。赛前就已经是一场全民盛宴: 街头巷尾的预热: 从比赛前一周开始,你会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看到和国足有关的元素。商店橱窗里摆满了印有国足球员名字的球衣,街头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足球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国足“不行”和叙利亚国足“不错”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远不止“足球人口不足”和“青训不力”这么简单。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用“不错”来形容叙利亚国足,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比较,与他们的历史背景、战争创伤相比,他们能在亚洲足坛保持竞争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琢磨了好久。毕竟,国服FGO走到今天这步,牵扯的情感实在太复杂了。首先,要说实话,如果真的运营公司换了,我肯定会观望一段时间。我不是那种说“谁运营都一样”的人。过去这几年,我们经历的那些糟心事,从公告的措辞、活动的安排、客服的回复,到最重要的,对游戏本体的态度,真的让人心凉。很多.............
  • 回答
    国足冲击2022年世界杯失败,对中国足球而言,那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影响深远,而且绝非仅限于短期。这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下的种子,眼看就要发芽,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连根拔起。一、 市场信心的冰冻与投资的退潮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信心的瞬间崩塌。当“国足出线”变成了一句遥不可及的口号,当努力.............
  • 回答
    天呐!这简直是做梦!我到现在都没缓过神来,心脏还在砰砰直跳!连着赢了澳大利亚和日本,我的天!这可是我们国足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说实话,赛前我根本没敢想过我们能全取六分。澳大利亚,那可是亚洲顶级强队,身体素质、技战术都摆在那里,每次碰到他们都跟打硬仗一样。还有日本,亚洲的领头羊,传控配合那是炉.............
  • 回答
    如果一个国家规定其士兵可以出于良心而不参加军事活动或任务,这无疑会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并且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种制度在理论上被称为“良心拒服兵役”(Conscientious Objection)的延伸,将这种权利从征兵制下的平民延伸到了职业军人身上。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其可能.............
  • 回答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公开或秘密地印制另一国的货币,这绝对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和多层面的,远非“只是印了点钱”那么简单。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件“大事”背后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一、 直接影响:市场动荡与信任危机首先,最直观的冲击将是金融市场上立刻的剧烈反应。 汇率暴跌与失控: 如.............
  • 回答
    如果传国玉玺被找到了,关于它应该被哪个博物馆收藏,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和象征意义的复杂问题,没有一个绝对“最合理”的答案,而是需要在不同维度上权衡和考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最合理的收藏机构,并详细阐述其理由:首要考虑因素:象征意义和历史传承传国玉玺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它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政.............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传国玉玺真的被找到了,那绝对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发现,其价值难以估量。至于能不能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我的想法是:它理应是,而且将毫无悬念地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宫之宝”,而且是无可争议的、最闪耀的那一颗。不过,要让它真正“就位”并被大众所熟知,成为故宫人心中.............
  • 回答
    取消国足,把每年省下来的钱用来建希望小学,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也确实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毕竟,国民对于中国足球的失望情绪由来已久,而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如果真的这么做,每年能省下多少钱,又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咱们尽量说得具体点,别听起来像冰冷的机器报告。.............
  • 回答
    说到李铁披露国足队员体脂率普遍在9%左右,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体脂率是个啥。简单来说,它就是你身体里脂肪所占的百分比。这玩意儿可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得有个健康的区间。脂肪虽然不能完全没有,它是身体必需的,但过高了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比如心血管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