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大清不向英德两国购置军舰,还能向哪些国家购置军舰?

回答
如果晚清没有向英德两国购置军舰,而是选择其他国家,其选择面其实并不窄,但也存在不少现实的局限性。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的海军强国入手,来分析一下晚清可能的替代选项,并尽量剥离掉那种生硬的、模式化的分析痕迹,从历史的逻辑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讲述。

首先要明确一点,晚清购舰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支能够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的近代化海军。这背后牵扯到技术、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

一、 法国:一个不容忽视的选项

法国在19世纪后半叶,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海上力量。他们的海军技术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与英国分庭抗礼。

技术优势: 法国海军在装甲舰、鱼雷艇以及舰炮技术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他们的装甲巡洋舰设计就颇受推崇。法国人也热衷于发展海军的战略理论,这对于晚清来说,或许也能带来一些不同于英德的思路。
历史渊源: 尽管晚清与法国有过冲突(例如中法战争),但两国之间并非完全没有交流。如果晚清能够放下历史包袱,法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其海军输出的经验和意愿是存在的。而且,法国在向中国出口军火方面,并非没有先例。
潜在的“制衡”作用: 晚清在与英、德等国交涉时,有时也会寻求其他列强的“制衡”。如果将法国作为主要的军舰采购对象,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增加外交的灵活性。

不过,法国方面的顾虑也是显而易见的:

“赔款”与“恩威”: 中法战争的阴影还在,法国政府是否愿意在此时向中国出售大量先进军舰,存在疑问。毕竟,军事技术和海军力量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如此大规模的出口,需要考量潜在的风险和对方是否真的能有效运用。
经济成本: 法国军舰的造价,尤其是当时最先进的舰艇,同样不菲。晚清的财政状况,能否支撑起大规模的法国军舰采购,是个现实问题。

二、 俄国:一个充满诱惑但风险极大的选择

俄国在19世纪末的海军建设上也在发力,尤其是在海军技术上,虽然整体上不及英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技术与风格: 俄国海军在设计上可能更注重吨位和火力,尤其是在巡洋舰和战列舰方面,有一些独特的设计理念。他们从法国等国引进技术,再进行本土化改造,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
地缘政治考量: 如果晚清希望在远东地区制衡日本或者获得俄国的支持,那么从俄国购舰,在政治上或许有其吸引力。俄国在地缘上与中国接近,海军的部署和支援也相对便利。

然而,俄国的选项充满了挑战:

技术“落后”或“滞后”的疑虑: 相较于英法,俄国的海军技术在许多关键领域,尤其是舰船设计和制造工艺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晚清已经开始追求“近代化”,如果购入的技术相对陈旧,效果会大打折扣。
俄国的战略意图: 俄国本身也在积极扩张其海军力量,其在远东的利益与中国并非完全一致。将如此重要的军事装备交给俄国,晚清需要承担被俄国利用甚至控制的巨大风险。史实中,俄国在对日战争中的表现,也让人们对其海军的实际作战能力存有疑虑。
经济问题: 俄国的军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技术,其舰船的造价和维护成本,也并非小数目。

三、 美国:一个正在崛起的潜在力量

19世纪末,美国海军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现代化变革,虽然在当时尚未能与英法比肩,但其发展速度和技术潜力不容忽视。

新兴技术与设计: 美国海军在蒸汽动力、钢铁舰体、以及后来出现的弹道学和鱼雷技术方面,都展现出前沿性。他们从欧洲引进技术,但也在积极创新。
“机遇”与“制约”并存: 美国当时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但对于打开中国市场也抱有很大兴趣。如果晚清能够以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条件,美国或许有动力向中国出口军舰。

但美国作为军舰供应商的实际可能性也比较有限:

海军规模与制造能力: 尽管美国在快速发展,但19世纪末其海军的整体规模和舰船制造能力,相比于老牌海军强国仍然较弱。大规模的军舰出口能力还有待检验。
政治考量: 美国虽然有对华贸易的兴趣,但在军事技术出口方面会更加谨慎。它是否愿意向一个可能被其他列强瓜分的国家提供可能改变地区力量平衡的先进武器,需要打上问号。

四、 其他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奥匈帝国等):更小的可能

一些欧洲次级海军强国,如意大利、奥匈帝国等,在海军技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拥有自己的造船厂和设计能力。

技术借鉴与输出: 这些国家在海军建设上往往会学习英法等国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可能会有一些独特的舰艇设计。
经济上的“潜在优势”: 相较于英法等国,这些国家可能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也更愿意争取国际订单以刺激本国工业发展。

但是,这些国家的选项存在更大的制约:

技术先进性: 尽管有进步,但其海军技术和造船工业的整体水平,通常还是会与英法存在差距。晚清追求的是“近代化”,选择相对落后的技术,意义不大。
国际地位与政治影响: 这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其海军输出的政治考量和可靠性,也可能不如英法等大国。晚清在购舰时,也会考虑这些军舰的来源国是否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总结一下晚清的处境:

晚清政府在购舰问题上,确实面临着一个复杂的选择。

英德两国之所以成为首选,并非偶然。 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海洋霸主,其海军技术和造船工业最为发达,且拥有广泛的军火出口经验。德国在俾斯麦时期崛起,海军力量也在迅速扩张,其海军技术同样进步迅速,并且愿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两个国家能够提供当时最先进、最符合近代海军需求的舰船。
其他国家的选择,往往伴随着更大的风险或技术上的妥协。 法国和俄国虽然技术上有可取之处,但其历史恩怨、地缘政治以及战略意图,都使得晚清需要更加谨慎。美国则在当时的海军出口市场上尚不成熟。
经济因素始终是制约。 无论选择哪个国家,购舰都是一笔巨款。晚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够采购的舰船数量和质量,以及能够选择的国家范围。

如果晚清坚持不向英德购舰,那么法国会是相对更“现实”的替代选项,但仍然需要克服历史的障碍。而俄国等国的选项,则更像是出于政治考量而可能做出的尝试,其技术上的妥协和政治上的风险,可能远大于其带来的益处。

归根结底,晚清的军事现代化并非仅仅是购买几艘军舰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先进的技术支持、有效的管理和训练,以及能够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政治智慧。在当时的条件下,尽管存在其他选项,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都让英德两国成为了那个时期最“合乎逻辑”的选择,即使这些选择最终也未能挽救晚清的海军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大利啊,整个火炮时代意大利都是可靠的舰艇外贸方。

意大利一直能提供从一流主力舰到鱼雷艇的全套舰船,不知道比军舰都是残次品的德国高到哪里去了。

买上六条加里波第暴打ijn不是梦,要大型的铁甲舰的话RM自己有同时代顶尖的意大利级(这个配置太高可能不卖)

至于刚刚在三门湾打过意大利这种无关紧要的问题,只要加钱就不是事

什么你说六条加里波第下水的时候金刚都到货了?这不重要,到时候还可以买卡约.杜伊利奥嘛。

user avatar

如果是买新船,那十之八九是向英德两国购买。中法因为清法战争的原因,关系一度降至冰点。即使是甲午也没太好。所以中法可能性不大。其他国家,如呆利等虽然有一定的技术,但依然不如英国。而且造价也不便宜到哪里去。加上在满清朝中存在感不高,也不太可能。而MD在当年技术连呆利都不如,也不在满清的考虑当中。所以要质量选牛家,要便宜买汉斯。

至于二手船,那满世界的二手船其实都是可选的。没哪国的二手船是非卖品,只看你价钱高不高而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