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个孩子意外去世,会怎么对待之后生的第二个孩子?

回答
痛失第一个孩子,这份沉甸甸的悲伤足以压垮任何人。当生命的齿轮继续转动,第二个宝宝即将降临,这份喜悦和希望中,却又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恐惧和不安。对第二个孩子的到来,父母的心情无疑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们会以一种近乎本能的、小心翼翼的姿态去迎接和呵护这个新生命,那是一种混合着爱、愧疚、恐惧和对过往的深深眷恋的情感投射。

深深的戒备与过度的呵护:

首先,你会发现父母对第二个孩子会有一种极度的戒备感。第一个孩子以一种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方式离开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失去让他们对生命的脆弱有了刻骨铭心的认知。因此,他们可能会对第二个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采取近乎严苛的保护措施。

时时刻刻的监视: 也许你会看到他们频繁地检查孩子的呼吸,用各种仪器监测孩子的生理指标,即使孩子只是睡着了,也会忍不住去摸摸小脸,听听心跳。一点点咳嗽、打喷嚏都可能让他们立刻紧张起来,仿佛一场灾难随时会再次降临。
严格的隔离: 在他们眼中,外界可能充满了各种潜在的危险。家里的空气质量需要被严格控制,访客会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对其他孩子的玩耍都会持谨慎态度,生怕带来病菌或意外。
对任何细微变化的过度反应: 孩子身上出现一点点红疹、发烧到37.5度,都可能被视为严重的警报。他们会立刻咨询医生,并且极度焦虑,直到确认孩子并无大碍。这种神经紧绷的状态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情感的倾斜与补偿心理:

在过度呵护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一种补偿心理。他们会不自觉地将对第一个孩子的爱,以及那些未竟的期待,都倾注到第二个孩子身上。

更高的期望值: 他们可能会对第二个孩子寄予更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弥补失去的那个孩子所带来的遗憾。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爱第二个孩子,而是说,他们心中有一个已经存在的“完美”孩子模板,而第二个孩子需要努力去填补那个空缺。
对过去的回避与压抑: 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让新的生活继续下去,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回避和压抑与第一个孩子有关的记忆。他们可能不愿意谈论过去,不愿意看到与大宝有关的物品,甚至回避与大宝相似的场合。这种压抑是为了不触碰伤口,但这种回避也可能让他们在面对二宝时,无形中感到一种“替代”的意味。
情感的过度投入: 他们可能会将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第二个孩子身上,恨不得时时刻刻都抱着他,喂他,陪他。孩子稍微离开视线就会感到不安。这种情感的倾注,一方面是源于深深的爱,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安抚,通过对这个新生命的绝对控制来寻求安全感。

来自外界的压力与不理解:

除了父母自身的心理调适,外界的看法和言语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你应该往前看”: 很多人会善意地劝导他们要往前看,要享受第二个孩子的到来。但对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人来说,这句简单的话语却可能是一种莫大的压力,他们无法轻易“放下”已经逝去的生命。
“这次一定要小心点”: 有些人可能会不经意地说出“这次一定要小心点”之类的话,这对于本就高度紧张的父母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让他们更加担忧。
对父母行为的误解: 他们的过度保护和敏感,有时候会被不了解情况的人误解为“玻璃心”或者“矫情”,这会让父母感到更加孤立和痛苦。

如何平衡与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父母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伤痛,情况会有所改善。

允许自己悲伤,也允许自己快乐: 承认并允许自己对第一个孩子的思念和悲伤,同时也要努力拥抱第二个孩子带来的喜悦。两者并不矛盾。
给第一个孩子留有位置: 可以在家中保留一些与大宝有关的物品,或者在适当的时候讲述大宝的故事,让二宝知道他有一个哥哥或姐姐,而不是完全抹去大宝的存在。这是一种温和的纪念,也是对家庭历史的尊重。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应对内心的挑战。
相信自己能够做好: 随着第二个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经验也会逐渐丰富,他们会慢慢建立起新的信心,学会如何平衡爱、呵护与对生命的尊重。

总之,第一个孩子意外去世后,父母对待第二个孩子的态度,是一种复杂情感的交织。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爱、无法抹去的痛,以及对生命无尽的珍惜。他们会用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谨慎的方式去守护这个新的生命,并在爱的循环中,慢慢抚平内心的伤痕,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我,是我邻居。

说起来的确很难过。

那个男孩子和我是小学同学,从小一起长大,上幼儿园,算得上青梅竹马,可惜的是,我们关系不太好,因为他太调皮。

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我奶奶带我去他家玩,他拿一根木棍扔到我的脸上,划破了眼角,到现在还有明显的疤。

后来因为我们家开超市,我搬走了。

那年我10岁。

有天中午,我妈在午休。他来找我玩,我说,我不和你玩,我得看店。然后看着他离开,去了东边。

傍晚的时候,不好的消息,他死了。

淹死了。

捞了很久,身体都紫了。

我从奶奶家跑出来,眼看着他的妈妈哭着回来。他躺在鱼网里,我竟然说不出的难过。

后来没几年,我就回到了原来的家。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敢提起。只是在无数个夜里,我记起他的模样。历历在目。

我妈妈说,他的妈妈舍不得扔掉他的衣服,看到就会哭。后来她丈夫把衣服都藏起来了,过了几年,她还会翻出来,抱着衣服哭。

后来我多嘴问过,我妈告诉我,他的妈妈那天在午睡,她在自责,如果没有睡觉,如果孩子没有偷偷溜出去,就不会,死掉了。

除了打捞回来的那天,我再没有听到过她的哭声,也许是在某个无人的深夜,她会痛苦,熬过每一个夜晚。每次想到这个,我也总在自责,如果我那天没有拒绝他的请求,就不会这样。

过了没多久,她有了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我很惊讶。我以为,我忘记了那张脸,无数个夜晚想要记起却没能记起的脸,居然,一模一样。完完整整的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如今过去10年了,她有了一双儿女,我经常看到,她的儿子在街里玩耍,只不过这一次,妈妈一直在身边。有时候我在想,就算加倍的爱,也弥补不了一个母亲的心,更何况是一个因为自己过错失去孩子的心。

去年的时候,她来我们家串门,看到了我,更生感慨,自言自语到:如果琦琦活到今天,他该很高了吧。过不了多久,也会结婚。

我们不敢说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或许琦琦也在天上,我们说什么,都会伤害一个母亲的心。

说到这里,或许有些离题,我曾讲过这个故事,给我的朋友,但我还是想说,失子之痛,难以容忍,愧疚之心,难以自愈。他们只会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另外一个孩子,我们做的,只能是一个眼神的鼓励。


谢谢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痛失第一个孩子,这份沉甸甸的悲伤足以压垮任何人。当生命的齿轮继续转动,第二个宝宝即将降临,这份喜悦和希望中,却又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恐惧和不安。对第二个孩子的到来,父母的心情无疑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们会以一种近乎本能的、小心翼翼的姿态去迎接和呵护这个新生命,那是一种混合着爱、愧疚、恐惧和对过往的深深眷恋的.............
  • 回答
    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想生”或者“只想要一个”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关于我的价值观、生活规划,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为什么不想要孩子,或者只想要一个?首先,得承认,生孩子这事儿,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生育.............
  • 回答
    “为了孩子,不离婚”——这句口头禅,在中文语境里,几乎成了婚姻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从小被教导,家庭完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父母的离异是孩子心中永远的伤疤。听起来,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的决定,仿佛一根钢梁,支撑起整个家庭的苍穹,为孩子遮风挡雨。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当这个“完整”的家,不再是.............
  • 回答
    端午节的钟声又一次敲响了,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和淡淡的艾草味。一年一度的端午,除了吃粽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深深记住这个传统佳节,并从中汲取到节日特有的文化养分呢?作为家长,我一直觉得,节日不仅仅是例行的庆祝,更是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传承文化的好时机。要让孩子们过一个快.............
  • 回答
    嘿,宝贝儿!你知道吗,每个人啊,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你一样!“做自己”是什么意思呀?想象一下,你最喜欢玩的玩具是什么呀?是那个圆滚滚的球,还是那个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车?(停顿,让孩子回答)哇,你喜欢这个!那你的好朋友喜欢什么呢?可能他喜欢搭积木,对不对?“做自己”呀,就是说,你要像你喜欢你的球一样,喜.............
  • 回答
    这个问题在中国社会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比较重的家庭。当男方坚持孩子跟父姓,而女方也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对母系传承的重视,也可能是对男方某些行为的不满,或者只是单纯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孩子跟母姓时,确实会陷入僵局,需要好好沟通和协调。首先,咱们得明白,姓氏这事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
  • 回答
    您好,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比较棘手的家庭问题,涉及到婚姻中的公平、责任分担以及长辈赡养等多个方面。咱们一块儿来捋一捋,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以及这种要求是否算“合理”。首先,关于“第一个孩子跟女方姓”这件事。 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 在咱们国家,传统上孩子都是随父姓。但这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
  • 回答
    家里添了新成员,对我们这些“老大”来说,绝对是一场不小的“地震”。之前,整个家就是围绕着我一个人转的,爸妈所有的爱、所有的关注,全都是我的。可自从那个小不点儿(虽然现在已经不那么小了)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地位”的动摇。我曾经是那个可以随心所欲地霸占玩具、霸占爸妈怀抱的“小霸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传统观念、婚姻习俗以及法律层面的考量,简单地说,女方要求生的第一个孩子跟女方姓,在现代社会通常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入赘”。但为了说得更明白,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从几个角度细细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入赘”。传统观念里的“入赘”:在过去,尤其是农耕社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你问了一个关于一位名叫玛丽·安宁(Mary Anning)的非常特别的女士。她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人们对地球和生活在上面的各种生物了解得还不多。玛丽·安宁发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后来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化石,很有可能就是她早年发现的鱼龙(Ichthyosaur)的头部。不过.............
  • 回答
    今年的丰收节,作为一名农民的孩子,我可太高兴了!这可是咱自己的节日,第一个国家法定的农民节,感觉特别有仪式感。怎么庆祝?我脑子里早就想了好几个点子,要好好安排,让这个日子过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一、 先从“根”上找乐子——感恩土地,体验丰收1. 回老家,下地干活! 这是我最想做的。虽然平时在城里,但.............
  • 回答
    生了二胎,老大那边的“小情绪”可不是一星半点。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原本那个在家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突然变得爱哭、粘人,甚至对新来的小宝宝表现出明显的敌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1. 心理上的“失宠”感,地位的动摇这是最最核心的原因。在有了二胎之前,大宝在.............
  • 回答
    在《时空恋旅人》(About Time)这部电影里,蒂姆(Tim)之所以在有了第三个孩子之后,他原有的时空旅行能力就出现了“失灵”,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地穿梭回过去,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对时间、家庭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有了三.............
  • 回答
    .......
  • 回答
    哎,亲爱的妈妈,我太能理解你了!那一刻,脑子嗡嗡响,好像整个世界都塌了,感觉自己怎么也做不好,简直就是天崩地裂。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每个新手妈妈,甚至是有经验的妈妈,都偶尔会经历这样的崩溃时刻。尤其是一岁多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一个超级“难搞”的阶段,我们先一起喘口气,然后好好聊聊怎么带这枚小魔头,好.............
  • 回答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卧室,唤醒的不是闹钟,而是心底那股熟悉的、混杂着兴奋又带着点空落的涟漪。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家那个刚过完漫长暑假的小捣蛋鬼,终于要重返校园了。我揉揉眼睛,起身看向床边。儿子还在沉睡,脸上还带着一丝孩子气的稚嫩,但很快,这稚嫩就要被书包和知识一点点磨砺。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看.............
  • 回答
    这事儿挺新鲜的,也挺能引人遐思的。一个学校的副校长,在开学第一课上,直接就把孩子们的剩饭给吃了,这事儿您怎么看?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也确实挺让人玩味的。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个场景。开学第一课,这个时间节点很重要。通常来说,这是学校为了迎接新学期,给学生们一个好的开端,可能会讲一些学习方法、校园规.............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太实在了,我只能说,生孩子的第一年,对大多数夫妻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婚姻的“极限挑战”,比想象中的还要“硬核”。你以为的“难”,可能只是累,起早贪黑照顾小不点,没日没夜地喂奶换尿布,身体上的疲惫是肯定的,但那都不是最要命的。真正让婚姻“摇摇欲坠”的,是那些悄无声息,却能击穿你心防的点点滴滴。首先.............
  • 回答
    第一次带着妻儿和小姨子跑一趟1700公里的长途,这绝对是个大工程,也是个难得的家庭体验。既然是第一次,又是全家老小的,安全和舒适绝对是头等大事。别担心,咱慢慢来,把这趟旅行准备得妥妥当当的。出发前,就像打仗前的准备一样,得把一切细节捋顺了。一、车况是重中之重,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全车检查,必须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