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胎孩子对于第二胎孩子的抵触,可能会来自于哪些方面?

回答
生了二胎,老大那边的“小情绪”可不是一星半点。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原本那个在家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突然变得爱哭、粘人,甚至对新来的小宝宝表现出明显的敌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

1. 心理上的“失宠”感,地位的动摇

这是最最核心的原因。在有了二胎之前,大宝在家里的地位那是 undisputed 的,所有的关注、爱、资源,都是他的。他不用分享,不用等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突然间,一个什么都不会、只会哭闹的小家伙冒了出来,抢走了爸爸妈妈的时间、精力,甚至是床上的位置。

关注度被分流: 以前爸爸妈妈所有的时间都属于他,现在呢?喂奶、换尿布、哄睡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都挤占了原本属于他的陪伴时间。他会觉得,爸妈的心思都被弟弟妹妹勾走了,自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资源被瓜分: 以前买的玩具、穿的衣服,都是他一个人的。现在,好多东西都要给小宝宝用,甚至小宝宝的到来,可能意味着家里某些原本属于他的“特权”要被收回(比如,不能随便打扰小宝宝睡觉,或者自己玩的时候要小声点)。
身份的转变: 他从“唯一的宝贝”变成了“哥哥”或“姐姐”。这个新身份,对他来说并不一定好玩,反而可能是一种负担。他还没准备好,就要面对“照顾”、“分享”这些词汇,这会让他的安全感产生动摇。

2. 生活习惯的剧烈改变

新生儿的到来,不仅仅是多一个人,它会彻底颠覆一个家庭原本的运转模式。

噪音和被打扰: 宝宝哭闹是常态,尤其是在夜里。大宝可能因此睡不好觉,影响他的生活节奏和情绪。他会觉得,这个小不点儿的到来,让家里变得鸡犬不宁。
生活空间的变化: 以前属于大宝的房间,可能要腾出地方给小宝宝;以前他可以随意跑动玩耍的空间,现在可能需要小心翼翼,怕打扰到小宝宝。
父母状态的疲惫: 新生儿护理非常消耗精力,爸爸妈妈可能比以前更容易疲惫、没耐心。大宝可能会感受到父母的压力,甚至把父母的情绪波动也归咎于小宝宝的到来。

3. 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局限

大宝虽然是哥哥姐姐,但他终究是个孩子,他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无法理解“分享”的意义: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东西要给一个只会哭的小婴儿。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剥夺,而不是一种“爱的传递”。
无法理解“父母的爱是无限的”: 他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限的,有了小宝宝,分给他的爱就少了。他无法理性地思考父母会“一碗水端平”,或者“双倍的爱”。
对小宝宝的“威胁”感: 他可能认为小宝宝抢走了原本属于他的一切,小宝宝的哭闹、需求,在他眼里都是一种“占有”,一种“侵犯”。

4. 表现出抵触的方式

抵触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常见的有:

言语上的排斥: “我不喜欢弟弟/妹妹!”“把小宝宝送走!”“我不要这个妹妹!”
行为上的攻击: 可能会故意推搡小宝宝,抢小宝宝的玩具,甚至在小宝宝睡觉时故意制造噪音。
退行行为: 重新开始尿床、吸吮手指、要求抱抱,像小宝宝一样撒娇,试图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
情绪的波动: 容易吃醋、生气、焦虑,变得比以前更粘人,或者更加独立、沉默。
忽略小宝宝: 假装看不见小宝宝,不和小宝宝有任何互动,甚至躲避与小宝宝有关的话题。

5. 父母处理不当的放大

有时候,父母无意识的一些行为,也会让大宝的抵触情绪更加严重。

过度强调“哥哥/姐姐要让着妹妹”: 虽然这是对的,但如果一味地要求大宝“让”,而忽略了大宝的情感需求,反而会让他觉得不公平。
拿大宝和小宝宝比较: “你看妹妹多乖,你怎么就不能像她一样?”这样的比较,只会打击大宝的自尊心。
没有充分地和孩子沟通: 在小宝宝出生前,没有和孩子做好心理铺垫;在小宝宝出生后,没有抽出时间好好安抚和解释。
让大宝承担过多的“照顾”责任: 让他帮忙换尿布、喂奶,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压力,而不是一种“特权”。

总的来说,大宝对二胎的抵触,不是“坏”的表现,而是孩子在面对重大生活改变时,一种本能的反应,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安、焦虑和诉求。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父母,其次是祖父母,再再其次是邻居。

我妹家俩娃了,妹妹准备生二胎的时候,老大已经四岁,每天都气得不行,因为我妈和邻居会拿一些诸如“你是姐姐了,再不听话就只疼弟弟或者妹妹了”之类的话对她讲,我奶奶也总是念叨着盼着二胎生个男孩,并对二胎充满了期待。小孩子是很敏感的,她虽然小,但是什么都知道。我每次往家打电话都得把我妈教训一顿,尤其是她兴高采烈将孩子发脾气当成乐子讲述的时候,终于还是有些好转的吧,但是妹妹真的把儿子生下来以后,老大还是发过一阵的脾气。但是,现在弟弟一周岁多了,老大还是很喜欢弟弟的,而且妹夫对老大超级宠,小妮子发现有弟弟了并不像听说的那么恐怖,也开心多了。她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妹妹夫妻却在市里上班,今年她要去市里上幼儿园大班,跟父母弟弟一起生活了,一开始她是拒绝的,一提起这件事情就哭,年假的时候给她做了不少工作,她也明白了具体是怎么回事,现在特别开心,一方面能跟父母团聚,一方面去市里可以结交一些新朋友,而现在这边的朋友们,等放了假还可以一起玩。

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一个独立的人,并不是成年人可以随意支配的,用尊重的态度去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公平感和安全感,他们并不会胡闹。老二很粘老大,而且,老大也蛮有姐姐的样子了,因为从小长得大只,在小伙伴们中间也蛮有姐姐模样的。但是老大的心思还是特别纤细,希望我那个不省心的妹妹也可以好好待她吧。

user avatar

我结合我孩子说说。

1,这个70+% 以上是基因。

我对我两个女儿教育基本是一致的。我的大女儿就天然超嫉妒,不仅是对妹妹,从小对所有小孩子都如此。

一个最简单案例:

给小孩子发糖,小女儿就会先认真地吃完,吃完后到其他小朋友那儿去讨剩余的。只要自己有好处,

就不在乎别人有好处。

但是大女儿就会慢慢吃甚至不吃,等到其他人没有的时候,再显摆地在小孩子们前吃,

她特别享受这种别人没有自己才有的感觉。她可以吃苦,只要和别人对比有好就行了。

2,这种极端,就是个案,家长未必能发挥任何作用。

这个家长的错误,在于孩子有病,不去治疗孩子。反而依从孩子来成就自己的圣母心。

孩子有嫉妒心,很正常,但是类似自残,就是心理疾病。这时候要的是治疗。

比喻一下:

生病,大多不是自己生活方式的错误。但是自己没错,生病也要治病。

上面的答案,都太认为是生活/教育方式的错误,这是打错了板子。

这个父母的错误,在于老去纠结过错,不去治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