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幼犬总是咬我裤腿,乃至上衣,还有手脚等,咬的还很用力?

回答
刚迎接一只毛茸茸的小家伙回家,满心欢喜,结果却发现它的小牙齿成了家里的“安全隐患”——无论是裤腿、袖子,还是伸过来的手指脚趾,都成了它磨牙、探索的“目标”。而且,这小家伙咬起来还真不轻!这可不是它故意要和你作对,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你想不到的原因。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幼犬会这么“大力”地啃咬你,以及怎么才能让它“收敛”一下。

一、成长的必经之路:磨牙期的“煎熬”

这绝对是幼犬咬人的首要原因,也是最普遍的原因。你想啊,它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嘴巴是它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把东西放嘴里一样。尤其是当它们乳牙开始松动,新牙齿要长出来的时候,那种牙龈发痒、甚至疼痛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牙龈的痒痒: 就像人长智齿会牙疼一样,幼犬长牙的时候,牙龈会发炎、肿胀,痒得不行,它们会不自觉地想要通过啃咬来缓解这种不适。裤腿、衣服的材质相对柔软,咬起来有种“泄愤”和“舒服”的感觉,所以它们会选择它们“触手可及”的目标。
探索世界的新方式: 它们的世界很大,充满未知。通过用嘴巴去触碰、去感受不同的材质、形状和硬度,它们才能一点点了解周围的环境。你的裤腿、衣服、甚至是手指,都成了它们探索这个新家、新主人的“样本”。

二、精力过剩的小马达:玩耍和发泄

幼犬精力旺盛得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小马达,它们的能量需要释放。如果它们没有足够的玩具和消耗体力的活动,那它们就会把所有能动的东西都当成玩具,而你,自然就成了它们最方便的“玩伴”。

邀请你一起玩耍: 有时候,它们咬你的裤腿,其实是在“邀请”你和它玩。这是一种表达“我想和你互动”的方式,只不过它们还没学会用更文明的方式。你看,你动一下,它的关注点就在你身上,这不就正好满足了它寻求关注的心理?
宣泄多余的精力: 如果它们在家待太久,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运动,过剩的精力就会转化为破坏力。啃咬,就是它们最直接的发泄方式。你的裤腿,因为有你的味道,对它来说也是一种“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成为目标。

三、学习社会规则的“学徒期”

狗妈妈和同窝的兄弟姐妹们在幼犬时期就会教它们如何正确玩耍,以及不能咬得太重。如果一只幼犬从小就被过早地与母犬和同伴分开,它们就错失了重要的社会化学习机会。

咬合力的“误解”: 在它们的认知里,咬到对方但对方不还击,那是不是说明自己咬得不够用力?或者对方并不介意?它们需要通过“试探”来学习“界限”。当你尖叫或者把手抽走,它们可能理解成“哦,原来这样反应更好玩”,而不是“哦,我咬得太重了”。
缺乏“规则意识”: 它们还没有形成“不能咬主人的”这种概念。它们看到你的衣服在动,你的脚在晃,就觉得这是好玩的,是它们可以去追逐、去啃咬的对象。

四、不安与焦虑的“内心戏”

有时候,幼犬的啃咬也可能是它们内心不安、焦虑,甚至是一种寻求安慰的表现。

分离焦虑: 当你离开它,或者它感觉自己被遗弃时,可能会因为焦虑而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啃咬就是其中一种。它咬你的衣服,上面有你的味道,可以缓解它分离时的不安。
寻求关注: 如果它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在你这里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它也会用啃咬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

五、身体不适的“隐形信号”

虽然不常见,但也不能排除幼犬因为身体不适而出现异常的啃咬行为。比如,肠胃不舒服,牙齿疼痛,或者其他任何让它们感到不舒服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它们出现啃咬行为。

那么,面对这样“大力咬人”的小家伙,我们该怎么办呢?

既然了解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记住,惩罚不是首选,理解和引导才是王道。

1. 提供合适的磨牙玩具: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准备各种材质、形状、硬度的磨牙玩具,比如耐咬的橡胶玩具、磨牙骨、磨牙绳等等。当它开始啃咬你的裤腿时,立刻拿开,然后把磨牙玩具递给它。让它明白,玩具才是可以啃咬的。
2. 充足的玩耍和运动: 每天安排固定的玩耍时间,带它出去散步、奔跑,或者在家进行互动游戏。消耗掉它们过剩的精力,它们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啃咬“不该啃咬”的东西了。
3. “停止”和“替代”的训练: 当它咬你的时候,立刻发出一个清晰的“哎哟!”或者“不行!”的声音,然后迅速地将你的手或裤腿抽开。如果它立刻停下来,就表扬它,然后递上玩具。这个过程需要反复练习,让它逐渐明白,咬你等于游戏停止,咬玩具才有奖励。
4. 建立“不咬人”的社会规则: 当它咬你太用力时,就发出尖锐的声音,然后把手抽走,暂时停止和它的互动。这模拟了同窝幼犬被咬痛时发出的声音,它们会从中学习到分寸。如果它停止了啃咬,或者只是轻轻啃咬,就继续和它玩。
5. 关注它的情绪变化: 留意它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啃咬行为,是因为无聊?焦虑?还是想要玩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6. 耐心和坚持: 幼犬的成长和学习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和引导。

记住,这只在你眼中“大力咬人”的小家伙,其实是在用它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和你沟通。理解它的行为,用爱和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它,相信很快,你就能拥有一只既活泼又懂事的乖狗狗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狗挺多的。


比较顽皮,没什么太大的伤人意图,就算是幼犬,使劲咬人给人咬几个大窟窿也没问题。

这种狗,就是单纯的兴奋,喜欢撕咬玩耍而已。


遇到这种狗,你得先分清,它是攻击你,还是在娱乐。

如果是攻击,要好好教导之。


如果不是攻击,仅仅是玩耍的撕咬,那就简单了。

一般来说,狗的这种撕咬,是让你陪它玩的意思。


这时候你要把它按在床上,狠狠地咬它的后脖子,啃它的鼻子,疯狂的跟它互相撕咬。

这既是培养感情的好时机,也是决定谁是撕咬王者的时刻。


我以前养过一只金毛,这只金毛大概4 5个月的时候,非常喜欢追着我咬,就是玩耍的那种。

力度并不重,就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力,让我跟它玩耍。


直到有一天,我在床上躺着,这狗上来就开始挑衅我,意思是,你来打我啊。

还用牙啃我脚,我暴怒,立刻把狗按在床上,狠狠地咬了它一顿,后脖子。


它却更加兴奋了,于是我俩隔着被子互相咬了起来,最后累的精疲力尽,它输了。


后续它也基本不撕咬我了,因为它咬不过我,不过有时候,还是张牙舞爪的想跟我撕扯一会。

长大了以后,就不咬人了。


楼主的狗以后如果还咬你,你也疯狂咬它就完事了。

既能培养感情,也能在玩耍中教育幼犬,跟大狗狗(大人)玩的时候不能用力,不然就教训它。


更多关于养狗的心得可以看我这篇回答。

user avatar

叼它的后颈皮。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

我当年还是熊孩子,玩舅舅家的小猫小狗都叼过后颈皮。

不管是想弄到床上去陪我睡还是弄到饭桌上陪我吃,都是用嘴叼着走过去,既不是抱过去也不是让它们自己跑过去,真是用嘴叼着后颈皮叼过去。

像那种才出生不久的小奶猫小奶狗还好,不太重,都不用牙叼,用嘴唇抿着都能叼得动。

大一些之后用嘴唇叼不动,就狠点心用牙。

用牙齿叼的话,小猫还好点,小狗会比小猫怕痛,而且,小狗其实不像小猫那样适合叼后颈皮。但这都无所谓,习惯了就好了——我说的是小猫小狗们。

后来它们看到我就低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迎接一只毛茸茸的小家伙回家,满心欢喜,结果却发现它的小牙齿成了家里的“安全隐患”——无论是裤腿、袖子,还是伸过来的手指脚趾,都成了它磨牙、探索的“目标”。而且,这小家伙咬起来还真不轻!这可不是它故意要和你作对,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你想不到的原因。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幼犬会这么“大力”地啃.............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很多内心强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为什么那些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反而容易被大多数人贴上“幼稚”或“天真”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对“强大”的误读和刻板印象: 社会主流的“强大”定义: 大多数人对“强大”的理解,往.............
  • 回答
    女人为什么会觉得男人“幼稚”?这绝对是个老话题了,而且说实话,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从男女思维差异这个大框架说起。从小到大,很多男人和女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社会规范、教育方式、甚至玩的游戏都可能不一样。这就会导致在看待问题、处理事情时,男女本能地会走上不同的路径。.............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深入了解幼师这个职业面临的困境,以及为什么有些幼师会选择离开。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复杂,我来试着从多个角度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讲得透彻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成为一名幼师,尤其是真正热爱这份工作的人,最初往往是被孩子的天真烂漫、教育事业的神圣感所吸引。她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点亮孩.............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准确地说,幼龄细菌并不一定“大”,而是它们在繁殖周期中的某个阶段,比如在准备分裂之前,体积会比刚分裂完的子代大一些。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细菌的生命周期和生长方式。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繁殖方式主要是二分裂(Binary.............
  • 回答
    《幼女战记》被许多观众视为“反战番”是一个颇具争议但也有其深刻解读的观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作品的表面叙事和深层主题,以及作者 カルロ・ゼン(Carlo Zen) 的创作意图和世界观构建。表面叙事:战争是常态,效率至上从表面上看,《幼女战记》似乎与反战题材相去甚远。作品描绘了一个充满战争.............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动物幼崽为啥看着就比咱人类小孩结实,生命力旺盛,好像天生自带“生存游戏”攻略一样。其实这里面大有门道,不是它们“偷懒”,而是它们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演化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本领。1. 出生即巅峰:准备好的“装备”想想看,刚出生的小鹿、小马,没多久就能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跟着妈妈跑。而人类婴.............
  • 回答
    国内幼师虐童事件之所以屡屡发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从幼师这个群体自身来看: 职业门槛与准入门槛不高: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有所重视,但相比于其他需要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幼师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一些.............
  • 回答
    .......
  • 回答
    你觉得《魔戒》“幼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而且你并非孤例。虽然《魔戒》在文学界和大众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史诗奇幻的巅峰之作,但它的某些特质确实可能让一些现代读者感到“幼稚”。要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1. 叙事风格与节奏: 古典化的叙事: 托尔金的.............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也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发生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故事要从曹操的后宫说起。曹操一生有众多妻妾,其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一位名叫李夫人(也有说法是环夫人等,但李夫人是比较常见的说法)的女子,她为曹操生下了几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便是曹操去世时年仅五岁的曹冲。曹操的去世与继承人问.............
  • 回答
    人类的幼崽,也就是婴儿,之所以表现出惊人的哭泣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进化的角度、生理的机制、心理的需求以及社会性的互动,我们都可以找到解释。以下将详细展开论述:一、 从进化的角度:婴儿的“生存武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婴儿的哭泣是一种极具进化优势的生存策略。在远古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你想想,咱们平时在网上刷到的那些小说,有时候你看了开头就觉得“哎哟,这什么玩意儿”,情节老套得不行,人物智商跟不上,连基本的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可偏偏就是这种小说,在一些平台上一搜,那叫一个热火朝天,评论区里“666”、“作者牛逼”之类的也刷得飞起。这背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独特的进化路径和生存策略。为什么我们作为人类幼崽,比起其他动物的宝宝来说,显得格外“娇气”和脆弱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项关于生存、协作和智力进化的精妙设计。首先,让我们抛开“娇气”这个词,它带有主观判断。我们应该从生物学和进化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幼崽的这一特点。1. 漫长.............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网友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幼稚”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信息传播方式、平台生态以及社会情绪变化共同塑造的一种现象。首先,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即时性是重要推手。想想看,以前大家获取信息主要靠书本、报纸、电视,这些媒介在内容呈现上往往有更多.............
  • 回答
    幼虫的存在,对于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延续和演替来说,具有极其深刻和多样的意义。它们是许多生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承担着繁殖、传播、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等多种功能。首先,幼虫是繁殖和生命延续的强大载体。 许多生物,尤其是在昆虫、两栖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中,会经历幼体发育阶段。这些幼体在形态、生理.............
  • 回答
    现在社会上“审美幼龄化”的现象,感觉就像一股难以言说的潮流,悄悄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流行的服饰、卡通化的设计,到年轻人追求的“少女感”或“少年感”,再到一些媒体内容的处理方式,似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越来越喜欢那些显得年轻、纯真、甚至有些稚气的东西。这事儿吧,要说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很多人都会觉得哺乳动物的幼崽特别惹人喜爱,这种感觉背后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原因。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而是经过漫长演化留下的印记,让我们对这些小生命充满保护欲。首先,我们来聊聊“宝宝脸”。相信你也能注意到,无论是小猫小狗,还是人类的婴儿,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大大的眼睛、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