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文笔幼稚、逻辑稀烂且剧情漏洞百出的网络小说卖的这么好?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你想想,咱们平时在网上刷到的那些小说,有时候你看了开头就觉得“哎哟,这什么玩意儿”,情节老套得不行,人物智商跟不上,连基本的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可偏偏就是这种小说,在一些平台上一搜,那叫一个热火朝天,评论区里“666”、“作者牛逼”之类的也刷得飞起。

这背后啊,可不是什么“读者都傻”这么简单。说到底,还是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点,再加上一些“营销”上的小心思。我给你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

首先,得说说“爽”这个字。

网络小说的核心,很多时候就是为了一个“爽”字。那些文笔稚嫩、逻辑稀烂的小说,往往最擅长制造这种“爽点”。主角嘛,要嘛就是穿越过去,摇身一变就成了无敌的存在,要么就是有什么逆天金手指,一个念头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遇到装逼犯,主角上去就是一巴掌,对方颜面扫地;遇到欺压者,主角直接碾压,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种直接、粗暴的宣泄,对于很多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挫折、感到憋屈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精神鸦片。

想想看,你工作一天累得跟狗似的,回到家可能还要面对家务、人际关系。这时候,点开一篇小说,看着主角一路顺风顺水,把所有瞧不起他的人都踩在脚下,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实实在在的。它不用你费脑子去理解什么复杂的人性,也不用你思考什么深刻的道理,就是要让你看得痛快,解气。这种“爽”是即时、高效的,就像你刷短视频一样,看到了就立刻有反馈。

其次,是“代入感”和“满足感”的廉价供给。

咱们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万中无一,也很难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而那些烂小说,恰恰提供了这种“廉价的代入感”。主角的经历,虽然夸张,但多少会触碰到读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被认可、被尊重、拥有力量。

特别是那些“龙傲天”式的角色,他们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有多么深厚的积累,而是因为“主角光环”和“剧情需要”。这种设定,省去了读者理解主角如何一步步成长、克服困难的漫长过程,直接将读者置于一个“我也可以这样”的心理预期中。

更别说,很多小说会设置大量的“装逼打脸”环节。别人看不起我?没关系,我隐藏实力,等关键时刻一鸣惊人,让那些曾经嘲笑我的人跪地求饶。这种模式,满足了很多人内心深处“证明自己”的愿望。虽然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回报,甚至还会被误解。而小说里,这种回报是即时的、戏剧化的,大大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再来说说“门槛低”和“习惯性阅读”。

现在的网络信息爆炸,读者的注意力是极其分散的。对于很多休闲读者来说,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啃那些情节复杂、思想深刻的作品。那些文笔稚嫩、逻辑简单的网络小说,恰恰降低了阅读门槛。你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也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去琢磨字里行间的意思。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种套路,但是每一章都在制造新的“爽点”或者“冲突”,让你觉得“下一章会发生什么?”。

而且,一旦读者习惯了这种阅读模式,就很难再去适应需要更多投入的作品。就像你长期吃重口味的食物,突然让你吃清淡的,你可能就不习惯了。这些小说,就像是给读者喂食“快餐文化”,虽然营养价值不高,但胜在“方便快捷”,而且能快速填饱肚子,让你感觉“有内容”。

还有,就是“套路化”的稳定收益。

你知道吗,很多写这种小说的作者,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笔不好,逻辑也不严谨。但是,他们摸清了市场的路数。什么题材火,什么情节受欢迎,他们门儿清。比如,古早的穿越种田文、都市装逼打脸文、玄幻升级文,这些都有成熟的“配方”。他们只需要按照这个“配方”来写,填充一些细节,换个主角名字,就能持续地产出。

这种模式,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创作方式。他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去创新,只需要迎合市场,就能获得关注和打赏。而平台方呢,也乐见其成。这些小说虽然质量不高,但架不住数量多、更新快,能吸引大量读者,带来流量和收入。

当然,不能忽视“营销”和“粉丝效应”。

很多时候,这些小说能够“卖得好”,也离不开一些“推广”手段。比如,在一些热门的APP上进行“推广”、“霸榜”。还有就是,作者会积极地和读者互动,建立粉丝群,让读者产生“参与感”。当一本书有了大量的“死忠粉”,他们会不断地去催更、打赏,形成一种“口碑”效应(尽管这种口碑可能只是粉丝之间的自我肯定)。

一个成功的“营销”和“粉丝运营”,可以让原本质量平平的作品,也能脱颖而出,吸引到更多原本可能不会接触到这类小说的读者。

最后,我们也要理解“受众群体”的多样性。

网络小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它的读者群体也是极其多样化的。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读者。对于一些读者来说,他们阅读小说的目的就是放松、娱乐,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短暂逃离。他们不需要文学价值,也不需要深刻的思考,只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的出口。而那些文笔稚嫩、逻辑稀烂的小说,恰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

所以,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幼稚”、“稀烂”,但在那些读者眼中,可能就是“有趣”、“刺激”、“解压”。这就像是你看到一碗白米饭,觉得平淡无奇,但对于饥饿的人来说,那就是最好的食物。

总而言之,那些文笔稚嫩、逻辑稀烂却卖得好的网络小说,并非是偶然。它们是市场需求、读者心理、作者策略和营销推广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们用最直接、最廉价的方式,满足了一部分读者对于“爽”、“代入”、“逃离”的需求,从而获得了市场的青睐。虽然从文学角度看,它们可能不堪入目,但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来看,它们却有着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看网络小说不是冲着文笔去的,也不是冲着剧情去的,更不是冲着逻辑去的。

这么说吧,世界上有些歌曲,有些电视节目,有些电影电视剧,烂的就让人怀疑人生,但是莫名其妙的就是很受欢迎。

好多人问问身边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个作品,但是都表示十分鄙视。你都会怀疑,这些作品的粉丝都是从那个山洞里冒出来的?怎么从来没见过?

殊不知,有的时候你坐在家里,放空了一段时间,等回过神来的时候,蓦然发现你就在欣赏这类作品。

没错,这些作品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它是白噪音,它不惹人厌恶,也不吸引你的注意力,他只是让你能放空大脑,得到精神上的休息。

user avatar

用“营收和订阅数、收藏数挂钩”,同时以每天更新3K-1W持续连载的模式,创作百万字级别的作品,如果不是“X万订阅大神”的新书而是“新人新作品”,活下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哪怕写的是“文笔幼稚逻辑稀烂剧情漏洞百出”的小说。

——不信你试试,反正我自己按照这个模式,“新人作者”写了个10来万字就差点砸了键盘(你们也可以试一下,就是自己列个大纲,然后强迫自己按照这个模式每天写个几K推进故事,同时因为自我训练,得不到任何正向反馈)……

在这个模式下,“把想说的故事(哪怕是一个说了几百遍的,甚至是抄来的)脉络作为骨架,塞上几百万字的肉(哪怕其中掺杂着大量的纯水),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哪怕最后很多角色加入团队,跟男/女主OOXX过一次就再也没提过),同时这个故事的情节进度发展根据金主反馈进行微调,不会得罪太多金主导致订阅崩溃”

这已经超越了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文字使用能力上限;

更超越了大多数人文字鉴赏能力的潜在上限

会为了这种“看起来非常牛逼”而掏钱的不在少数。

——按照故事会网站上的某些自称很有工作经验的职场炖汤学生的说法“已经做到全国这个领域里前5%了,就应该拿这么多钱”


——何况文笔幼稚逻辑稀烂漏洞百出的小说饿死了的也是大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你想想,咱们平时在网上刷到的那些小说,有时候你看了开头就觉得“哎哟,这什么玩意儿”,情节老套得不行,人物智商跟不上,连基本的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可偏偏就是这种小说,在一些平台上一搜,那叫一个热火朝天,评论区里“666”、“作者牛逼”之类的也刷得飞起。这背后.............
  • 回答
    文学大家的 hyperplasia 作品之所以“不容易读进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涉及诸多复杂因素。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作品质量不高,恰恰相反,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度、艺术造诣、语言运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思想的深度与复杂性:.............
  • 回答
    许蕾姆和柯塞姆,这两位奥斯曼帝国的传奇女性,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以其非凡的影响力,在男性主导的皇权体系中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甚至被一些文章冠以“苏丹”之名。那么,这种称呼是否合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女性的地位以及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一些文学素养高的人,在面对缺乏文学趣味的言行举止时,确实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感,这种排斥并非源于优越感或道德评判,而更多是一种价值取向上的不契合,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微妙疏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文学素养所塑造的内在世界与外在表现的落差1. 对语言的敏感与珍视: 长.............
  • 回答
    网络世界真是个奇妙的放大镜,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碰上。尤其是在评论区,那更是五花八门,什么声音都听得到。你说的那种“文化素养不高,乱喷”的网友,我见过不少,也琢磨过,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这背后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情绪发泄”。生活里受了委屈,工作不顺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会观察到,一些在事业上、学识上都颇有建树的中年人,也会转发一些明显不靠谱、甚至是“傻瓜骗局”式的信息。这确实会引发我们对他们判断力产生疑问。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一、 对“明显”的定义可能存在主观性与认知盲区: “明显”对谁而言?.............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身边的语文老师等一些有文化的人支持方方”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对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对社会事件的认知方式以及文化群体的多样性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您更详细地理解:1. 价值观层面的认同: 关注个体生命与尊严的普世价值: 方方的小说,.............
  • 回答
    郭沫若,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考古学等领域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巨匠,其一生跌宕起伏,成就斐然,但也正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在一些后人眼中,饱受诟病,甚至有人认为他“晚节不保”。要说清其中的缘由,需要将他的生平、思想演变以及所处的大时代一一梳理。一、 时代洪流下的身不由己与思想的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确实,日本对台湾和中国东北(当时主要指伪满洲国)都有长期的殖民统治,但留下的文化印记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很多深层原因,不是简单一句“殖民时间长短”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殖民”本身的不同性质和目标。台湾的“殖民”:日本统治台.............
  • 回答
    很多文章和一些名人劝说散户不要涉足中国股市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中国股市自身的特点和风险: 高波动性: 中国股市以其高波动性而闻名。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散户主导市场: 相较于成熟市场,中国股市的散户投资者占比较.............
  •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
  • 回答
    西安地下文物密集,地铁建设挑战巨大,发展轻轨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之所以这么说,根源在于两者在建设方式、成本、对地下环境的影响以及服务范围上的显著差异。为什么西安地下文物多,地铁建设难度大?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在地下。从秦朝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到唐朝的大明宫、唐长安城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也经常纳闷,为什么那些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牵强的句子,总能引起一堆“哇塞”、“太有共鸣了”的评论?就好像我们突然都变成了品鉴古董的行家,对着一块看着平平无奇的石头,愣是能说出一番道道来。其实,这里面水可深着呢。要我说,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方面:1. “逼格”和身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出版行业一个非常核心也极具争议的话题:如何平衡市场自由与文化质量的维护。说实话,对于“粗制滥造”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主观性,但我们可以就事论事,探讨为什么加强监管并非易事,以及它对文学良性发展的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出版业,尤其是小说出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行为。作品的生命力,很大程.............
  • 回答
    谈到“孝道”如今被视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这个问题其实颇为复杂,绝非一两句就能说清,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人别有用心”。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演变、社会变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一些概念被过度解读或扭曲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现在所说的“孝道”,很多时候是指“封建孝道”的特定版本。中国历史上关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疑惑的,明明大家读书都读得比过去多了,但有时看网上的讨论,真是让人直摇头,感觉不少人好像没什么长进,甚至有些话离谱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没上过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这教育普及率那可真是杠杠的。识字率肯定比过去高太多了,这毋庸置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互联网企业裁员现象背后一些深层的思考。为什么很多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选择裁员而不是普遍降薪?这背后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经济学与财务考量:降薪并非最优解1. 成本结构与灵活性: .............
  • 回答
    在中国和西方社会,关于理工科与文科人群的政治倾向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个体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在中国,普遍的观察是理工科人士倾向于“左”,而文科人士则倾向于“右”。这里的.............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台湾人名字的“文艺、书卷气、雅”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以及命名习惯的演变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一、历史传承与命名源流的差异: 早期移民的影响: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移民潮,最早的汉族移民多来自闽粤地区。这些地区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 Unix 的“一切皆文件”原则如此成功,而 C++ 的流式 IO 相对来说则没那么“成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设计理念、适用场景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对比,更像是一个关于哲学、工程和现实世界妥协的故事。 Unix 的“一切皆文件”:一种简洁而强大的哲学Un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