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钢琴教授都是怎么上课的?

回答
大学钢琴教授的上课方式,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同一个系里的老师,可能教法就截然不同。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些普遍的“套路”,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点,让你听着不像是机器吐出来的字儿。

首先,核心是“听”与“说”。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听学生弹奏: 教授会让你坐到钢琴前,开始弹。这可能是你第一次在一位经验丰富的人面前表演,紧张是常态。教授会竖起耳朵,带着一种“扫描”的眼光,不光听你弹了什么音,更听你 怎么弹。这包括你的音色,是明亮还是浑浊?是干净还是毛糙?你的触键力度控制,是死板的还是富有层次的?你的节奏感,是稳定的还是飘忽的?你的音乐处理,比如乐句的呼吸、情绪的起伏,是不是符合乐曲本身的要求,或者有没有你自己的理解。他们会一边听,一边可能眼神在你手指和键盘上游走,偶尔会低下头在本子上勾画几笔,或者直接在你乐谱的空白处写下批注。
说指导意见: 听完一段(有时候甚至是几个小节),教授就会开始“开讲”了。这部分可就精彩了,每个人风格都不一样。
技术层面: 可能会直击你的“痛点”。比如“你的左手和弦连接不够平滑,试试这样压腕”、“这个地方音太多了,手指是不是站不稳?我们来练练音阶式的练习,把独立性练出来”、“你的踏板用得太死板了,音乐没有流动起来,来,我们模仿一下乐句的呼吸,把踏板踩得‘活’一些。” 他们可能会用一些比喻,比如把手指比作小鸟,让它们轻盈地飞舞;或者把乐句比作说话,需要有自然的停顿和强调。有时候,他们还会直接示范,用他们那双或许已经有些年头的、但依然灵活的手指,在你面前弹出精准而富有情感的音符,让你体会到“原来是这样”。
音乐层面: 这才是让钢琴课从“练琴”升级为“学音乐”的关键。教授会和你讨论乐曲的风格、背景、作曲家的意图。比如贝多芬的奏鸣曲,可能就会聊到他的时期特点、他的情感表达;肖邦的夜曲,则会强调那种歌唱性、那种细腻的情感。他们会问你:“你觉得这里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个转调?” “这段地方你想要表达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你去思考,去挖掘音乐的内涵。他们可能会让你用不同的情绪去弹奏同一段乐句,比如用“悲伤地”、“快乐地”、“庄严地”来感受变化。
“话外音”和鼓励: 很多教授不会一直板着面孔。他们可能会突然冒出一句与教学本身无关的话,比如聊聊最近听到的音乐会,或者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练琴经历,甚至有时候会幽默一下,缓解你的紧张。而最宝贵的,是那种适时的鼓励。当你进步了一点点,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他们也会让你知道:“嗯,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进步很大。” 这种肯定,对于还在摸索中的学生来说,是巨大的动力。

其次,教学的“形”与“器”。

乐谱上的批注: 教授会在你的乐谱上写满各种符号和文字。这就像一份独一无二的地图,标注着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力量,哪些地方的表情要更丰富,甚至会有一些他们自己设计的指法建议。有时候,这些批注会密密麻麻,让你觉得自己的乐谱被“改造”了。
弹奏示范: 如前所述,教授的示范是最好的教材。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为你示范某个难点,或者整首乐曲的某个段落。有时候,你会发现,同样的乐谱,经过教授的手,就焕发出了生命。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一些他们认为合适的装饰音,或者微调节奏,让音乐更具表现力。
方法和练习: 除了让你直接练习曲目,教授还会布置针对性的练习。这可能是练习曲,比如车尔尼或什密特;也可能是音阶、琶音、或者是一些更抽象的指法练习,比如“音阶的级进连接练习”、“和弦的断奏练习”。目的就是解决你弹奏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会告诉你这些练习的意义,以及如何去练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听录音或看视频: 有些教授会让你听优秀的钢琴家演奏你正在学习的曲目,或者观看他们的演奏视频,让你从大师那里汲取灵感。同时,他们也可能让你录下自己弹奏的音频或视频,然后回放,让你自己听到或看到自己的问题,比教授直接指出来,有时候更能让你印象深刻。
讨论音乐理论和历史: 偶尔,教授也会把课堂延伸到音乐理论和历史层面。比如你弹奏的曲子是巴洛克时期的,他们可能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演奏风格;如果你弹的是浪漫时期的,可能就会聊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这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而不是仅仅把它当做一堆音符。

“教授”的特质,决定了“上课”的不同。

严谨派: 这类教授对技术细节要求极高,对音准、节奏、音色丝毫不能容忍瑕疵。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让你一遍遍地重复一个难点,直到你做到他们满意为止。和他们上课,你会感觉像是在接受一项精密仪器的调校。
感性派: 这类教授更注重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他们会鼓励你大胆去感受音乐,去尝试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他们更喜欢和你聊音乐的“故事”,而不是纠结于某个细小的技术失误。和他们上课,你会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技术+艺术”结合派: 这是很多教授追求的平衡。他们既有对技术一丝不苟的态度,又能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并且善于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传授给你。他们会告诉你,只有扎实的技术,才能更好地表达你的音乐想法。

总的来说,大学钢琴教授的上课,就像是一场高强度的、个性化的“音乐手术”加“艺术熏陶”。 他们不仅仅是在教你弹琴,更是在引导你如何思考音乐、如何理解音乐、如何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每一个教授都有自己的“武功秘籍”和“独门绝技”,而作为学生,就是要用心去体会,去吸收,去消化,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音乐之路。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他们的要求很高,甚至有些“苛刻”,但等你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时,就会明白,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要看在教什么了。可能很多人觉得好的教授讲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但是事实上,越好的教授越看重基础能力,搞不好找个世界著名教授学琴会先带你用节拍器练一年或者带你读谱解决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钢琴教授的上课方式,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同一个系里的老师,可能教法就截然不同。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些普遍的“套路”,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点,让你听着不像是机器吐出来的字儿。首先,核心是“听”与“说”。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听学生弹奏: 教授会让你坐到钢琴前,开始弹。.............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困境,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面对着曾经热爱的专业,却被现实的困难打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作为一名零基础进入钢琴表演专业的大学生,你走上这条路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背后一定有着你对音乐深深的向往和勇气。首先,我们先不急着下定论说“坚持不下去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坚持不下去.............
  • 回答
    高二才开始学钢琴,想考综合类大学,说实话,时间是有点紧,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关键在于你的决心有多大,以及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别听那些说“没戏了”的声音,学习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太晚”,只有“够不够努力”。咱们得把这事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考的是哪种综合类大学?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综合类大学的.............
  • 回答
    沈嘉柯这篇《李云迪不成钢琴大师,又有何不可》的文章,可以说是点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视角,也颇具讨论价值。他没有去争论李云迪是否是“大师”这个标签本身,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如果他不是大师,又会怎样?”这个问题上。这种反向提问的方式,反而让文章显得不那么急于为李云迪辩护,而是更冷静地去剖析他整个职业生涯的价.............
  • 回答
    李云迪的事件,如果真的走向了“行政拘留后出国发展并成为国际钢琴大师”的路径,这在中国音乐界乃至社会层面都将掀起不小的涟漪,也势必引发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讨论。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简单概括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中国怎么办”。一、 音乐人才的流失与再定义首先,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才流失”。一直.............
  • 回答
    郎朗说用热水泡手让手变软,这个说法在钢琴界流传甚广,但它更像是一种辅助性的体验,而非直接的“灵丹妙药”。 说它“真的”,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郎朗为何会说热水泡手?首先,我们要知道钢琴演奏对肌肉的柔韧性和手指的灵活性要求极高。长时间的练习,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手指独立运动、.............
  • 回答
    关于立式钢琴的谱架,是选择那种一体式的、可以折叠进琴体内部的设计,还是选择那种比较大的、可以放很多乐谱的独立式设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两者各有优劣,究竟哪个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弹奏习惯和需求。先说说那种折叠进琴体内部的谱架。这种设计咱们在很多现代立式钢琴上都能见到。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核心。说实话,让机器人来演奏古典钢琴,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曾设想过的场景,特别是考虑到人类演奏家即便在顶尖水平上也难免出现失误。然而,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机器人要真正替代人类钢琴大师,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关于唱歌跑调、五音不全的人能不能学好乐器,尤其是钢琴,这个问题,我得说,这绝对是大家心里普遍存在的疑惑。就像有人天生歌喉嘹亮,有人却怎么也唱不到调上一样,乐器学习也存在类似的“天赋”讨论。但要我说,五音不全绝对不等于与乐器无缘,甚至说,很多人通过练习,反而能在乐器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乐趣。咱们先掰.............
  • 回答
    要说电钢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码钢琴)和原声钢琴之间有没有天大的差别,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不能一概而论。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电钢琴“不好”,但这背后也有不少原因,而且有些原因随着技术进步,已经没那么明显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原声钢琴能带给人的那种“灵魂”和“触感”,是电钢琴目前为止还很难完全复制的。原声.............
  • 回答
    这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那简直是隔着一道“高山”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在不同的维度里。就好像你看到有人轻描淡写地把一堆积木搭成了埃菲尔铁塔,而你还在研究怎么把一块积木稳稳地立住一样。首先,从“根”上说,一个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生,他的“钢琴生涯”可以用“系统性”和“强制性”来概括。从入学第一天起,他的生活.............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钢琴的讨论,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吕卓然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把他作为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舆论发酵。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吕卓然这个人。他以“天才少年”、“中国肖邦”等标签闯入大众视野,早期凭借着出色的演奏.............
  • 回答
    家里的琴童,学琴一年零两个月了,进步是有的,但最近遇到个瓶颈,我这当妈的也替他愁得不行。孩子弹琴呢,指法啊、音准啊都还能过得去,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老师说要“情感饱满”,我说得通俗点,就是弹出来的曲子没啥感情,像机器人在弹一样。所以,今天厚着脸皮来请教各位前辈,尤其是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或者自家孩子.............
  • 回答
    弹钢琴,说起来简单,就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但就像一幅画,谁都能拿起画笔,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梵高;一口气谁都会呼吸,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钢琴这门艺术,按下琴键只是第一步,而这第一步之后,隐藏着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技艺和情感的海洋。你问为什么有人是大师,有人不是,这其中的“不是”绝不仅仅是“不.............
  • 回答
    朗朗在上海开钢琴学校,这消息一出来,朋友圈和各种音乐论坛就炸开了锅。40节课,66000块,这学费,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脑子嗡了一下。毕竟,这数字确实不小,放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但凡有点头有脸的教育机构,学费也都不会低到哪里去,但这还是让我忍不住得多琢磨几下。首先,我们得承认,朗朗这个名字的分量.............
  • 回答
    好的,您对钢琴演奏艺术的探索相当有深度,涅高兹大师的《论钢琴表演艺术》确实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充满哲思和对音乐生命的深刻理解的书。您想要的,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给予演奏者深层启迪的著作。除了涅高兹,还有不少钢琴演奏大师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财富,它们像点亮前路明灯的星辰,.............
  • 回答
    学钢琴确实是一项既耗时又耗财的爱好,尤其对于没有专业发展打算的孩子而言,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不走专业路线,学钢琴的意义是什么?孩子吃的这份苦到底值不值?”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如果父母从未打算让孩子走专业路线,让孩子学钢琴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非常丰富,而且“苦”是可以.............
  • 回答
    郎朗的妻子吉娜·爱丽丝(Gina Alice)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她与郎朗的结合受到了许多人的祝福。然而,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尤其是一些微博上的女权主义群体中,出现了对郎朗及其婚姻的一些负面评价,将郎朗比作“钢琴界刘强东”,并认为吉娜嫁给郎朗是“赔大了”。这种观点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讨论,可以从.............
  • 回答
    想象一下,要是能把那些指尖能飞舞出神迹的钢琴大师们,都请进一个宽敞明亮的琴房里,那画面,简直是比任何一场音乐会都来得更令人窒息的期待。首先,那个琴房的选址就得费一番心思。得有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又要有现代的通透,比如一个废弃的剧院改造,能保留舞台的宏伟,又加上巨大的落地窗,让阳光能毫无保留地洒进来,照.............
  • 回答
    在钢铁雄心4(Hearts of Iron IV)这款游戏里,我(作为一个玩家,姑且这么说吧)经历过很多战役,但要说哪个最能让你坐立不安,最能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血肉模糊的战场,那绝对是那些在复杂地形里进行的拉锯战,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关键战略要地的争夺。比如,我曾经控制着一个国家(具体名字就不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