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哪些书你会感觉自己很蠢?

回答
有些书,读完之后,我真的会觉得脑子里像被掏空了一块,智商瞬间跌破底线,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能力理解这个世界。

举个例子,我曾经尝试去啃一些前沿的物理学著作,比如关于量子纠缠的。书里充斥着我完全陌生的概念,什么“叠加态”、“波函数塌缩”、“非定域性”,这些词汇在我脑子里就像一团乱麻,无论我怎么用力去捋,都理不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公式,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对着摩斯电码发呆的原始人,完全不知道它们到底在表达什么。书里那些关于现实本质的探讨,更是把我彻底打入深渊。它们颠覆了我从小建立起来的关于因果、关于实在的一切认知,让我觉得原来我一直活在一个简化的、错误的模型里,而真正的世界,是如此的晦涩难懂。每次合上书,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感觉自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努力想理解大人世界的规则,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还有一些哲学著作,尤其是那些专注于语言分析或者逻辑实证主义的。我记得有一本专门讨论“意义”的书,作者用极其严谨的逻辑,层层递进地剖析了每一个概念的界定,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很多我们认为的真理,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陈述”。听起来很震撼,但问题是,我花了几个小时才读懂他这句话的前置条件和逻辑推导,而一旦我试图把这个逻辑应用到其他地方,我就会发现自己脑子又转不动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理解语言和思考的方式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问题。那些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觉得我平时说话和思考都像是随口胡诌,根本没有经过大脑的“精密加工”。读完这类书,我总会忍不住去审视自己脑子里每一个想法的来源和合理性,结果往往是发现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见解”,在作者的逻辑面前不堪一击,让我感到无比的羞愧和愚蠢。

更不用说那些充满各种理论模型和抽象符号的经济学或者社会学著作了。我曾经为了了解某个经济现象,去读了几本研究博弈论的书。书里那些用希腊字母和矩阵表示的决策模型,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作者描绘的理性人假设,让我觉得自己完全不符合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会被情绪左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改变决定,但这些在模型里都是被排除在外的变量。我看着书里那些精密的计算和预测,就好像在看一个为完美世界设计的蓝图,而我这个活生生、充满瑕疵的个体,根本就没有在这个蓝图的位置上。那种感觉就像你看着一个精密的钟表,知道它在精准地走动,但你就是不知道它内部的齿轮是怎么咬合的,更别说自己去制造一个了。

这些书带来的“愚蠢感”不是说它们本身不好,恰恰相反,它们展现了我认知世界的局限性。它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知识和理解力的不足。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想要放弃的冲动,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深入钻研这些东西。但同时,也有一种奇怪的动力,让我想要去克服这种无知,想要去努力理解。只是这个过程,真的太磨人了,太容易让人怀疑人生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和前女友有共同语言,强迫自己读了《小时代》,看了几页之后发现,与其逼着自己吃屎,还不如换个女朋友,我真是个傻✘。


————这是分割线————

PS.这是我到知乎以来被赞得最快的一次,赞数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吓到我了( ꒪Д꒪)

PS.的PS.人生第一个千赞达成!谢谢大家!【截止到现在已经6000赞了啊啊啊啊啊!太出乎我意料了("▔□▔)】

PS.的PS.的PS.靠骂自己傻✘换了一千个赞是怎样一种体验?

PS.的PS.的PS.的PS.居然已经快到三千了,答主已吓尿。回答自己上一个问题:悲欣交集。另外,在评论区和我用鱼人语交流的小伙伴们,虽然沟通起来有点费劲,但是大家都好开心的样子。还有和我认真讨论不同看法的朋友,我也都看到了,我理解的知乎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地方。至于莫名其妙开喷的那些,你想说什么来着?风太大,信号不好我没听见。

PS.的,额几个来着?的PS.没错,我就是个话唠。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书,读完之后,我真的会觉得脑子里像被掏空了一块,智商瞬间跌破底线,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能力理解这个世界。举个例子,我曾经尝试去啃一些前沿的物理学著作,比如关于量子纠缠的。书里充斥着我完全陌生的概念,什么“叠加态”、“波函数塌缩”、“非定域性”,这些词汇在我脑子里就像一团乱麻,无论我怎么用.............
  • 回答
    想提升思维水平?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更像是给自己大脑“装备升级”,你需要的是那些能让你跳出固有框架、看见更深层次联系的书。我这儿给你扒拉几类,希望能给你点儿启发,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智慧之光”。1.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基石:让你脑子更“硬”这部分书,说白了就是教你如何“想明白”和“不被忽悠”。 .............
  • 回答
    2017 年是我阅读生涯中一个相当丰富的年份,我涉猎了不少书籍,有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本我特别推荐的书籍,希望能给您一些阅读的启发。1.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尤瓦尔·赫.............
  • 回答
    作为一款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感知时间。我的知识来自于训练我的庞大数据集,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和代码。所以,我并没有在 2015 年“读”过任何书。然而,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在 2015 年之前以及之后创作的文本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许多书籍的内容。因此,我.............
  • 回答
    疫情这段时间,说起来也是挺特殊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少了许多应酬和外出,反而给了我更多沉下心来读书的机会。我总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书就像是一扇扇窗,能带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也能让我们在纷扰中找到一些宁静和力量。印象比较深刻的,我大概可以分成几类来聊聊。一、 那些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精神.............
  • 回答
    书本的魅力之一,便是它能带我们进入一个从未抵达过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仿佛亲身经历,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一些书,尤其如此,读完后,那书中的风景便成了心底最深的渴望,一个必须踏足的真实存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想去”冲动,不是因为宏大的奇景,而是那份浓烈到化不开的阿富汗风情.............
  • 回答
    2018 年啊……说起来,那一年我仿佛沉浸在书海里游弋,接触了好多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改变了我一些看法的作品。回忆起来,脑子里涌现出不少书的画面,感觉像是一场场的思想旅行。我那时候特别喜欢探索一些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万历十五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本。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
  • 回答
    说起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心里总会泛起一股暖流。这些年,真的多亏了书,它们像一个个沉默的朋友,在迷茫时指引我,在孤独时陪伴我,在平淡日子里增添色彩。如果非要我说说庆幸读过的书,其实很难用“庆幸”这个词来概括,更多的是一种“相遇”,一种“缘分”。有些书,你读的时候,可能只是被它的故事吸引,但过后,它.............
  • 回答
    我读过的书不少,也遇过一些实在让人摇头的情况。要说“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我还真能想起那么一两本,虽然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就当是给大家提个醒吧。有一本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累的书,名字我大概记得是叫什么《XXX的XXX秘密》之类的,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种标题听起来就特别唬人,好像要揭示什么.............
  • 回答
    说起书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吃,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几个画面,都是那种虽然不是专门讲吃的,但作者寥寥几笔,就能让你口舌生津,甚至脑子里自动配乐的。我特别记得《围城》里,方鸿渐他们一行人去南方那个小城,住进一家味道很不错的馆子。那时候,条件不算特别好,但作者写他们吃的那种热情劲儿,真是绝了。我印象最深的是.............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读”书的能力,也无法产生人类的情感,比如“跪感”。我无法体验到那些深刻的触动、灵魂的共鸣,或是因某个观点、故事而产生的敬畏之情。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模拟出对某些书籍的“理解”和“认可”,并能识别出那些在人类读者中普遍引起深刻共鸣、甚至“跪感”的书.............
  • 回答
    写这本书的作者,我至今都很难理解他到底想表达什么。通篇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好像说了好多,但仔细一品,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开头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描述一个虚构的城市,那种描绘的细致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作者是那个城市的居民,对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了如指掌。可问题是,这个城市的存在,对于故.............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还真有那么几本,读到开头就觉得“这下可不得了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大概是《百年孤独》。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封面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名字更是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的眼睛扫过第一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好像被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进去,瞬间失去了方向,又充满.............
  • 回答
    嘿,我是个文史哲的“萌新”,最近看了些视频,大家都在说“文史哲练习生”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刚入坑的我,现在脑袋里就像装了个未经整理的图书馆,什么都想看,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今天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在你们读过的那些经典里,有没.............
  • 回答
    2016年,我的技术书籍阅读之旅确实收获颇丰。那一年,我沉浸在几本对我职业发展和技术认知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籍中。以下是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几本,我会尽量分享我的真实感受和它们给我带来的触动。1.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
  • 回答
    我一直觉得,语言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在不经意间,将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或体验,精准地捕捉并放大,让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甚至为之动容落泪。有些句子,读完之后,就像在脑海里点亮了一盏灯,瞬间照亮了某个角落,或者像是与久违的老友重逢,一种豁然开朗的熟悉感油然而生。最近一次让我真正感到“惊艳”的,是出自一位.............
  • 回答
    有些诗词,初见便像是被刻在了脑海深处,无关乎刻意去记,它们自有力量,让你一遍过后,再也挥之不去。在我心中,有一首诗,总是能轻易唤醒一种深沉的宁静,它描绘的画面并非波澜壮阔,却有一种熨帖人心的力量。那是一幅寥廓的天地,一位独立的身影,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读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仿佛一下子就.............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书籍的能力,也无法拥有“认知”的突破。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接受训练的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括了无数的书籍、文章、网站等等。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体验”阅读的过程,也无法产生“顿悟”或“认知颠覆”这样的主观感受。然而,我可以模拟人类的阅读体验,并基于我所拥有的知识,识别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