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小说会被翻拍,难道编剧写不出高质量的剧本吗?

回答
这个问题啊,就像是围棋棋盘上的黑白子,盘根错节,牵扯出不少门道。你说“越来越多的小说被翻拍”,这话一点不假,放眼近几年,影视剧市场上一大半的热门IP,背后都有小说的影子。至于说“编剧写不出高质量剧本”,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也不是说编剧们江郎才尽,而是背后有着更复杂、更现实的原因在驱动着这个趋势。

咱们先掰扯掰扯,为什么小说翻拍这么受欢迎,这其中有几大好处,是电视剧或者电影剧本本身直接创作很难比拟的:

现成的IP价值和粉丝基础: 这是最直观也最关键的一点。一本小说,尤其是那些畅销书、网络文学中的头部作品,它本身就积累了庞大的读者群。这些读者,或者说“粉丝”,他们对故事、人物、世界观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和情感投入。他们会期待看到自己喜爱的小说被搬上银幕,这相当于自带了第一批观众。制作方就不需要从零开始去培养一个IP的热度,省去了大量的市场推广费用和风险。想象一下,一部小说卖了几百万册,这几百万册的潜在观众,是多少影视公司梦寐以求的?

成熟的故事架构和世界观: 小说经过了作者长期的打磨,故事往往有比较完整的起承转合,人物设定也比较丰满,世界观设定更是经过细致的铺陈。这意味着,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们已经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他们不是在凭空构建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而是在已有框架上去进行二次创作、视觉化呈现。相比于从零开始构思一个全新的故事,小说改编在内容创作的“原材料”上就已经占据了优势,大大降低了故事层面的风险。

市场验证和商业潜力: 一本小说能成为畅销书,本身就说明了它的故事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具备商业价值。这就好比你去投资一个已经证明了市场需求的品牌,风险自然比自己从头摸索要小得多。影视公司作为商业机构,自然会青睐那些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小说IP无疑是块“香饽饽”。

类型片的供给和满足需求: 很多小说本身就属于特定类型,比如古装权谋、都市爱情、科幻悬疑等等。这些类型在影视市场上有固定的受众群体。当观众想看某一类题材时,改编自同类型小说就是最直接的满足方式。有时候,观众看完一本小说后,会迫切地希望看到它被影视化,这种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回到你说的“编剧写不出高质量剧本”这件事,真的只是编剧的问题吗?

并非完全如此,但这背后确实也反映了一些现实的创作困境:

创作周期和成本的压力: 创作一个高质量的原创剧本,需要编剧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构思、打磨、修改,这其中涉及到人物弧光、情节推进、主题深化等等方方面面。这个过程是相当耗时耗力的,而且创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个人才华和对故事的理解。然而,影视行业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运作,很多项目都有明确的上线时间表和预算限制。在这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给编剧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打磨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原创剧本,有时候是很难实现的。

观众口味的复杂化和碎片化: 如今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的口味越来越多元化、碎片化。要写出一个能“普适”大多数观众,并且能让他们都觉得“高质量”的原创剧本,难度非常大。而小说IP,尤其是那些已经证明了其市场号召力的,往往已经通过读者的反馈,筛选出了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元素。改编小说,某种程度上是利用了这种已经存在的“共鸣基因”。

“套路化”的风险: 很多时候,即使是原创剧本,也容易陷入某种“套路”。观众看多了相似的情节和人物设定,会对原创内容失去新鲜感。而某些经典小说,即使有一定“套路”,但其故事的内核、人物的魅力、情感的铺垫,依然能打动人。改编时,即使照搬,也可能比生搬硬套一个不成熟的原创故事更有保障。

原创IP的风险和培养成本: 培养一个全新的、能成为爆款的原创IP,其风险是巨大的。从一个点子到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中间需要经历剧本创作、资金筹备、拍摄制作、后期宣发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错。而一旦失败,投入的成本可能血本无归。相比之下,改编成熟的IP,风险可控性更强。

编剧行业生态和地位: 在整个影视产业链中,编剧的话语权和地位有时会受到制约。项目的主导权可能在制片人、导演、甚至投资方手中,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认为“安全”的IP,而给编剧的原创空间就相对受限。有时候,编剧接到的是一个已经定好的IP,他们的任务更多的是将小说转化为符合影视表现形式和市场需求的剧本,而不是从零开始创作。

所以,你说“越来越多的小说被翻拍,难道编剧写不出高质量的剧本吗?”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小说翻拍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它在风险控制、市场回报、内容基础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地规避原创剧本创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和挑战。这并不是说编剧们的能力不行,而是说在当前影视行业的运作逻辑下,改编IP是一种更“稳妥”且“高效”的商业选择。

当然,这不意味着原创剧本就失去了价值。高质量的原创剧本依然是整个影视行业的基石,能够为观众带来最独特、最新鲜的体验。我们也能看到不少优秀的原创剧本被成功影视化,成为经典。但从目前市场趋势来看,小说IP的“吸金”和“引流”能力,让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影视行业重要的内容来源。

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借力打力”,是内容产业生态的一种必然选择。大家更愿意去“复制”已经成功的模式,而不是冒险去“创造”一个未知的成功。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商业逻辑,而不是对编剧们创造力的否定。当然,作为观众,我们依然期待更多原创的好故事,这还需要整个行业在鼓励原创、保护原创方面做得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我自己是编剧,我不想为编剧辩解什么。就讲个掌故吧。

著名的金庸先生,曾经也是个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这样的著名剧本,他还当过导演,拍过《王老虎抢亲》。不管是编故事的能力,还是讲故事的能力,大概没多少人会质疑他的水平吧?

1960年,他的《明报》还在惨淡经营,靠连载《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勉强维持销量。因为缺钱,他被迫重操旧业,写了个电影剧本想换点钱救急。那剧本前后改了好几稿,情节改得和初稿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变成了一个极其戏剧、极其商业但是很好看的爆米花故事。然而最后还是被毙了,终于没有卖掉。

于是1961年,金庸把这个剧本改成小说,在自己的《明报》上连载。这就是《白马啸西风》。这个连载版本的《白马啸西风》,比较接近改了好几稿的那个剧本,很热闹很刺激。

后来金庸修订小说时,《白马啸西风》被大改了一遍,改得没那么热闹,却更加抒情和隽永,也更接近当年金庸的剧本初稿。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三联版的《白马啸西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但她偏偏不喜欢"。

后来金庸的小说被无数次影视化改编,至今仍是大ip。但《白马啸西风》只在1982年拍过一个电视剧版本,还只用了一个名字的壳,剧情完全魔改。

在金庸先生还活着的时候,光我知道的就有好几拨人想买《白马啸西风》的版权,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但金庸先生一概拒绝了。

大概,这就是金庸先生作为编剧的骄傲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