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师主动在班上孤立我家孩子怎么办最恰当?

回答
老师主动在班上孤立自家孩子,这无疑是让家长非常焦虑和痛心的情况。处理这种情况需要细致、策略和耐心。以下是一些最恰当的处理方法,并尽量详细讲述:

核心原则:

冷静与理性: 情绪是解决问题的阻碍,务必保持冷静,理性分析,不被情绪冲昏头脑。
以孩子为中心: 所有行动都应该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收集证据: 任何指控都需要有事实依据,为后续沟通提供支持。
多方沟通: 与老师、学校领导、其他家长都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保护孩子: 在整个过程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安全感。

具体处理步骤:

第一阶段:观察、了解和初步沟通(在采取正式行动前)

1. 细致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情况:
孩子的主观感受: 耐心倾听孩子在学校的经历,特别是关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问开放式问题,例如:“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呀?”“和老师、同学们玩得开心吗?”“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觉得不开心的事情?”避免引导性提问,如“老师是不是不理你?”
孩子行为的改变: 注意孩子在放学后的行为变化,比如:是否不愿意上学、找借口生病、情绪低落、易怒、失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不愿与人交流等。
孩子与同学的互动: 观察孩子在家与同学的互动情况,是否还有玩伴,还是变得孤僻。
学习上的变化: 孩子是否出现对某个科目突然失去兴趣、课堂作业不完成、考试成绩异常等情况。

2. 收集间接证据(如果可能):
与班级其他家长沟通: 在不引起非议的前提下,可以与其他家长聊聊孩子的学校生活。如果其他家长也注意到类似的现象,或者他们的孩子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可以作为一种佐证。但要注意方式,避免变成“告状团”,而是以了解情况为目的。
关注孩子带回家的作业、试卷等: 看看老师在批改作业时的态度,是否有针对性地忽略、批评或冷漠的痕迹。
如果孩子有参加课外活动或小组合作,观察孩子在该项目中的待遇。

3. 与老师进行一次非正式的、温和的沟通:
选择合适的时机: 可以在家长会上,或者通过班级群私聊,或者主动联系老师约一个简短的沟通时间(最好是在老师不忙的时候)。
态度要友好和合作: 不要一开始就带着指责的口吻。可以先表达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从关心孩子学习进步的角度切入: 例如:“老师您好,我注意到孩子最近在XX方面好像遇到一些困难,学习积极性不如以前了,想向您请教一下,看看在家里我能怎么配合您,帮助他提高。”
观察老师的反应: 看老师是否愿意沟通,是否能给出具体的解释,还是回避或推诿。
模糊提及问题,不直接点破“孤立”: 例如:“我感觉孩子在班上好像有点融入不了,特别是课间活动的时候,感觉他好像不太有玩伴,不知道是不是我多虑了,想听听您的观察。”

第二阶段:深入沟通和寻求解释(如果初步沟通无效或情况严重)

1. 预约正式的、一对一的沟通:
提前预约: 通过电话、信息或邮件与班主任预约一个详细沟通的时间,最好是放学后或学校允许的时间段。
准备好沟通内容:
列出具体事例: 详细列出孩子反映的或者你观察到的老师可能存在不当行为的具体事例,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经过。例如:“孩子说上次小组讨论,他举手了几次您都没有看到;或者孩子说您在回答问题时,经常跳过他的名字。”
表达您的担忧: 清晰、坚定地表达您对孩子被孤立的担忧,以及这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
询问老师的看法: 真诚地询问老师对孩子在班级表现的看法,以及他认为孩子为什么会处于目前的状态。
沟通时的技巧:
保持冷静和尊重: 即使内心焦躁,也要保持礼貌和尊重的态度。您的目的不是争吵,而是解决问题。
用“我”的感受来表达: 例如:“我感觉孩子最近不太开心。”比“你孤立我的孩子”更易接受。
倾听老师的解释: 认真听取老师的说法,即使您不认同。
提问开放性问题: 例如:“您认为在班级里,孩子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您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融入集体?”
提出具体期望: 例如:“我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多鼓励他参与课堂互动。”“我希望老师能注意一下孩子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

2. 如果沟通仍无效或老师反应负面:
向上级反映:
学校德育主任/教导主任: 如果班主任无法解决,可以联系学校的德育主任或教导主任,将您收集到的证据和与班主任的沟通情况汇报给他们。
校长: 如果德育主任或教导主任也无法解决,可以直接向校长反映。
如何向上级反映:
书面材料: 准备一份书面材料,详细陈述情况,包括您观察到的事实、与班主任的沟通记录以及您的诉求。
预约面谈: 预约与学校领导的面谈,携带书面材料。
保持客观: 在汇报时,保持客观公正,只陈述事实,避免个人情绪化的语言。

第三阶段:寻求外部支持和保护孩子

1. 加强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和支持:
倾听和共情: 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相信你,也爱你。”
肯定孩子的价值: 无论老师的态度如何,都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中的价值。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在孩子擅长的领域给予更多鼓励和发展机会,让他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
教孩子应对策略: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点名: 教孩子主动举手,即使被忽略也要坚持。
如果老师在活动中不安排: 教孩子主动寻求参与的机会,或者找其他愿意和他一起玩的同学。
教孩子识别和区分: 明白老师的行为不代表自己的价值,这可能只是老师的某个特定问题。
引导孩子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 鼓励孩子主动与友善的同学交往,参与集体活动。
观察并寻求心理辅导: 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很大,或者出现明显的心理创伤迹象,及时寻求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 联系其他支持性资源(谨慎使用):
教育局: 在学校内部沟通渠道全部无效,且情况非常严重,确凿无疑时,可以考虑向教育局反映。但这是最后的手段,因为可能会引起更广泛的矛盾。
法律途径(极少情况): 如果老师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歧视、侮辱或体罚,并且对孩子造成了实质性伤害,可以咨询律师了解是否涉及法律问题。但这通常需要非常充分的证据支持。

第四阶段:后续跟进和监督

1. 持续关注孩子在校情况: 定期与孩子沟通,与班主任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老师的态度是否有改变。
2. 评估学校处理的有效性: 看看学校采取的措施是否真的改善了孩子的处境。
3. 必要时考虑转学: 如果经过所有努力,情况仍未改善,或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长期伤害,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转学也可能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选择。

一些需要注意的陷阱和误区: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 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抱怨老师,以免让孩子对老师产生更深的负面情绪,或者让孩子觉得老师是个不负责任的坏人,从而破坏了孩子对学校的信任感。
不要立刻与老师对峙: 避免在孩子面前或公共场合与老师发生激烈争吵。这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不要轻信“老师都是为了你好”的说辞: 如果老师的行为明显不当,并且伤害了孩子,不要因为这句话而放弃为孩子争取权益。
不要过于情绪化地表达: 即使非常愤怒,也要尽量克制,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础进行沟通。
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极端”建议: 要结合实际情况,理性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处理老师主动孤立孩子的情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孩子那里了解情况,收集证据,与老师进行平和沟通,如果无效则层层上报。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足够的爱和支持。希望这些详细的步骤能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家孩子叫孩子,别人家孩子叫捣蛋鬼。

你家孩子本质不坏,别人就是公开课故意主动“挑衅”,本质坏的要命。

你家孩子说的话一定是一五一十,老师的话一定是包藏祸心。

你家孩子的作业做不好,事情办的不好,你不去陪着孩子成长,不去督促孩子改正,反而觉得别的人不够体谅包容,觉得是别人的错。

这种心态,你什么都不做对孩子最好。

老师为什么让你去找英语老师知道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不愿意接受自己孩子表现差,不停的解释,总觉得自己孩子好,全是别人错,老师已经听的很烦了。她自己有判断,而且很大概率责任在你孩子,可你又不接受,觉得孩子很好。老师就想换种方法让你知道:你孩子不只是在我这表现差,他一直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如果你真的是跟老师道歉去的,态度诚恳也不推脱,那老师有啥必要走呢。安心接受你的道歉,让自己心情也能平复点不好吗?老师非偷偷走掉不听道歉,故意憋自己一肚子气?你隐去自己的做法只说别人还行?

大概率是你表面上道歉,实际上全把责任推给对方孩子,说话也难听,老师越来越生气,支开你让你知道自家孩子没你想的那么好,然后自己走掉不惹这份气了。

你家孩子和你说话方式一样,把责任归给别的孩子,永远都是别人有错,自己清清白白。明明自己做错了,不承认自己的错,永远找别人原因,揪别人错的更多。

他在学校这样,你也这样。再者你凭什么说你孩子说的是真的?是调查过?是别的孩子都看见了你孩子没错?还是全靠自己臆想的?

总这样怪不得老师不喜欢孩子。

在你的表述里,你的孩子不聪明也不可爱,学习学习不行,作业作业写不明白,事情事情不会办,课堂纪律还不好,会跟同学动手,跟老师顶嘴。如果是我家孩子,在学校遇到了这样的同学,我会告诉他离你孩子远远的。毕竟他是未成年人,一旦打了骂了我的孩子,搅和了我孩子学习,家长又这幅德行,我孩子只能干吃亏了。我教育不了你的孩子,让我的孩子离他远点还不行吗。老师也是一样,你的孩子总影响别人,又不让管,老师除了让大家离他远点,还有什么保护别的孩子的措施吗?没有了。

你记住,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并不是你口中的“捣蛋鬼。”反而是你的孩子才是。

加更~~~

我就想问一句,为什么和老师有关的事,只要不骂老师,而是指出家长和孩子问题,就是给老师洗地?

再者,我为什么要体谅熊孩子家长心疼孩子的心情?他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他又会心疼吗?

最诡异的逻辑就是,怪别人不该指责,毕竟孩子还小/家长心疼孩子情有可原。如果真的是脸皮那么薄,怕人批评,那就别做伤害别人的事呀。自己做了不让人说嘛......


更~~

评论里的杠精讲不过讲不过,闪了闪了哈哈。

不管我怎么说,孩子不改变转学也没有用。家长的问题自己该改变一下,别老找别人问题。转学真的很难很难。但是他就就是一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就是你极端,就是孩子可怜,就是网友做知乎小将要逼死孩子。

我都怀疑这个问题里的小孩子来评论我了。

~~~~~~

再更

不知道那些杠神们哪儿看出来,我说孩子罪无可恕,老师孤立合理了。

我明明说的是,孩子和家长总是逃避责任,永远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没错。所以他们说的话不可信,要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别什么事都赖同学赖老师。孩子没人一起玩,要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太惹人厌,别老是觉得别人不好。

再者,老师孤立这事,大概率是不可能的。他一会儿说老师孤立孩子一呼百应,一会说老师管不住课堂,别的孩子上课吵闹,打人不是他孩子的错。

这老师一会儿说话好用的要命,一会屁用没有,风向还永远都朝他家孩子那边吹,他家孩子永远清清白白,老师罪无可恕,请问可能性有多少?

还有些人,yinyangguaiqi的,说家长这么想情有可原,每个家长都偏爱自己孩子。我这样指责家长,是从小过得太苦,没被家长偏爱过,心理阴暗。

偏爱自己孩子的我见得多了,但是还真的第一次见到偏爱自己孩子到任其为所欲为,还不许别人反抗的,反抗就是老师同学的错。我家人也偏爱我,有好吃的先给我,爸妈少吃,在生活上照顾我,自己舍不得买的东西给我买绝不含糊。但是我要是敢在学校打人骂人还理直气壮 ,下课走下地往人身上浇牛奶,我估计一顿揍是跑不了的。我自己孩子我也这么教育,惯吃惯喝不可能惯毛病,做人都做不好,那不是偏爱。

user avatar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老师的身上。

课堂控制的终极目标/目的不是让孩子们闭嘴和安安静静地听课, 而是引导学生们顺着大纲的要求吸取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老师的作用更多应该是引和导, 引指的是 INSPIRATION 和 IGNITION, 导一方面是带路(GUIDANCE)一方面是陪伴(COMPANY)。而教育部或者教育局的大纲就是工作的核心之一。一个只会通过命令让学生闭嘴的老师, 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 或者说得委婉一点是一个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老师。




如果俺去参观公开课, 俺不会因为一两个孩子恶作剧而负面评价课堂, 但是俺会对老师怎么处理恶作剧做出自己的评价。每个班上都可能有一两个刺头, 不管是中国的课堂还是外国的课堂。既然是公开课事先就应该有预案。

当然俺不会因为 “班主任在班上说以后不要跟我家孩子玩” 这样的一面之辞而看衰班主任, 但是俺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班主任对题主的孩子确实很绝望。不然也不会使出这种正常老师不会轻易做出的手段。


老师主动在班上孤立我家孩子怎么办最恰当?

最简单的就是和校长谈一谈, 换一个班。



【未完待续】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6亿 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半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0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希望借此长 1 点盐值。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千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不用点赞, 万一有用您收藏或者转发就好了。

user avatar

谢好几个人邀,如果不是你们反复邀,我是决计不会回答的......因为,我总觉得在近期家长狂怼老师的情境下,我的观点是要被喷的。所以,先提示一下,如果你希望我是站家长,并能提供切实有效的针对教师方案,还是看别的答主吧。(新增:真有先见之明和自知之明,觉得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讲老师个人发展问题就是自私不配做老师的,求别看......)

一、关于事件逻辑

看前半段家长描述的时候,总感觉逻辑不太通。

问他为什么敢上公开课扔纸团,他一五一十的跟我说是因为另一个孩子总是挑衅他,他举手跟上课老师说后老师没有及时制止而是让他坐下,最后动静越来越大

不太想说孩子撒谎,但是就家长的主观描述上看,我怎么就这么不相信呢?!先用“一五一十”带了一下节奏,怎么确保的一五一十?其实,了解些孩子的,多少都知道,犯了错的孩子但凡解释绝对少不了推脱之词。我信不信不重要,反正家长是信了的,而且还是非常相信,这才有了后续和老师的沟通障碍。

我的主观臆测和家长的主观认知,没啥好碰撞的。那么我们往前推逻辑:这还不是正常的一节课,这是节有校外老师和本校校长一起听的公开课。也就是说,教室后边满满的坐了一群人。在这种类型的公开课情况下,一般老师都会提前提示学生了的,不说有没有彩排吧,反正正常调皮的三年级男生们基本都不敢出幺蛾子。但是题主的孩子就敢!

说另一个孩子挑衅他才导致的。这也是我不太相信的根源。倒不是说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而是一般这类男生之间的友谊,就是互相挑逗。这互扔纸条的玩法相信也不是第一次吧。一个老师众多的课上都能无所顾忌,那么平时情况可想而知。这班级纪律还是蛮堪忧的。

二、家长和老师的沟通问题出在哪?

总感觉后边能发生孤立孩子这事儿倒不一定完全是孩子纪律的原因,家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实,如果家长只是像另一个“捣蛋鬼”的家长那样,单单纯纯认认真真道歉了,可能还没这个问题。

“还把别的家长道歉内容截图给我看”

但偏偏家长不只是是道歉,还解释了孩子说的情况。

“他本意不是不想听课,是受干扰后寻求解决未果才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话的意思就是,孩子本来不会这样的,是有问题你老师没能力解决才发生了这事儿!哎哟喂,别忘了,之前我们也分析过,孩子平时在课堂上的纪律估计也好不了。出了问题,你家长还推卸责任。所以老师才会表达:

“班主任说我没认识到问题严重性”

此刻,在老师心里,这位家长的形象,绝对是“熊孩子的熊家长”。事实上,这是位熊家长吗?抛开那一堆的道歉了、理解了的内容,这位家长的主观心境还真特么就像是个“你们都应该原谅这个好孩子,因为我的心好痛”的熊家长。

“他本质不坏啊”
“你看我揪心的吧!”
“一个老师想毁掉一个孩子真是轻而易举,世间最大的恶莫过于杀人诛心,你这是在诛我儿子的心啊!”

坦白说,看这段话挖出点客观事实真的挺不容易。里面实在是有大量的主观情绪。要知道主观情绪绝对是带节奏的王者。这也是为什么有大量舆论型新闻大反转的原因......

三、老师有引导孤立这个孩子吗?

前面我有讨论过,对孩子行为的解释之词大概率是推脱,但我也不认为后边孤立这块属于孩子撒谎。因为,这位老师发生这种情绪宣泄可能性不是一般的大。

为什么呢?

先不提老师搞这一出肯定是不对,且违反师德师风的。我们单纯来讨论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为什么可能性极大:

1.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有校长跟外校老师听课的公开课——也就是说,这要么是个外校来本校考察展示课,要么是个本校什么课改经验的展示课。

2.这位老师年纪不会很大:如果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大概率已经把班级的纪律问题收拾好了。

3.这是个有职业追求的老师:年轻却能去上对外校的公开课,表示挺有劲儿的,基本教学能力也不差,学校也蛮想培养给机会的。

4.展示课变成了纠错课:机会变成了危机。校长连着一起丢死个人了。一个公开课连纪律都搞不好,这就是个严重的教学事故。如果我是个来看公开课的外校老师,那我那天一定高兴坏了,大约跟上次在CBA现场看到一群人砸瓶子的心情是一样的。这,真的,就是个笑话。这个老师如果我能有印象,那一定是个长久的笑话印象;这个老师如果我没啥印象了,那这个学校就是个笑话印象。作为经常参加外校听评课活动的人,相信我,给我这种印象,对于一个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5.短期职业生涯受阻:年轻老师可不止这一个两个,机会也不是遍地都是。短期一两年吧,校长、校领导看到这位老师就觉得丢人。倒霉的话,三五年;如果影响很大又一直没有机会扭转印象的话,也许又蹉跎了芸芸众生中一个曾经很有职业梦想的老师。这个“滑铁卢”又有谁知道会“滑”向何方。

综上,不要上到道德层面讲情怀、讲师德,就单纯从一个年轻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你说,气不气、恨不恨?就这这种愤怒,做出情绪发泄的举动可能性真的挺大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与其说告诉家长怎么处理妥当,认真道歉别瞎解释最妥当;但是,如果可以,最想说的还是,告诉这位老师怎么应对当下的职业困局更有意义。


评论区一些挺有意思的问题

知友 @太空少女 :公开课的时候,学生举手,老师如果当作正常课堂情况处理了,比如让孩子认真听课,而且在公开课上代表了班级和学校,要有集体荣誉感,然后孩子听懂了照做了。那么这个公开课算失败吗?

公开课当正常处理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一般情况下公开课老师的处理方式都是像这个老师那样:示意学生坐下。因为公开课是有既定流程的,时间安排还是很精确。而大多数情况下,示意后惹事学生也相当于受到了警告,不会再继续闹腾。接下来继续公开课,课后再处理就好了。

本次事件相当于遇上了个“真”坑,学生继续闹腾本不是常态。之后发生扔纸球就很尴尬了。这个时候,老师的处理方式则不能漠视,而是要直接在课堂上处理。此时,对自身最好的方式,还不是纪律处理的方式,因为一个纪律问题还要拿到公开课上处理,不管处理得怎么样,作为老师基本都是有过无功的。因此,处理方式带到多动症儿童行为引导上那就会最利于老师。一方面这是不可控的,不会对老师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能体现本校在融合教育上的水平与举措。

知友@杨洋:这种情况具体如何把问题带到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引导上?

首先,表达一个前提。把问题带过去是为了解决应激事件,不表达标签化好动儿童。这里也说明一下,大多数调皮孩子偏向于好动,诊断多动其实是比较重的事情。

相对简单,也有问题导向的做法在此举个例子:老师顺着正在讲的一个点,或者空一个节奏后开始说——我知道,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这么多严肃的陌生人让一些同学有些紧张了(边说边走到问题最大的孩子身边)。(安抚性轻柔地轻拍孩子肩膀)我们全班一起来做三个深呼吸......我们是不是不害怕了,有勇气了,相信我们自己可以好好认真上课了?(指导语按现场情况调整)

课后的公开课交流上,直接表达多动症儿童课堂应对观点,并向参与公开课的专家与老师们进行交流与讨教。

以上,是让老师避过一次职场危机的一种方式,应对得好还能化为契机。

更多心理与教育分享, @晴天

user avatar

人家家长向老师认错还不允许对事情经过进行解释了???哪怕是公安局在审讯犯人的时候也允许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事实前因后果的说明吧?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也还是允许被告进行陈述的吧?

一个班主任咋就那么大的官架子,除了道歉就听不进任何解释了?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的陈述权力就被你这样剥夺了?这班主任也真是太牛逼了吧?

这个问题下的这些为班主任摇旗呐喊的答主,你们怎么就能一个个的在这大摇大摆地在这对家长进行冷嘲热讽的?还有还对家长的话逐句剖析解析挖苦的。只怕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师的吧?你们也是这样进行教育工作的吗?

如果事件中的这个老师真的存在故意鼓励学生的行为,那这个老师就是违背师德!说得严重一些就是对学生进行校园欺凌!既是背德也是违法!怎么就没看见你们对这种事实进行批判的?好像很多人对这个事情选择性无视了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