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只要血供获得重建就可以连起来。
答主的专业是口腔颌面外科肿瘤方向,也就是治疗脸上、脖子上、嘴里的肿瘤。口腔颌面部肿瘤现在的主要治疗手段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
想象一下,脸上切掉一部分,留下一个大洞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吞咽,语言,咀嚼功能大部分丧失,并且遗留恐怖的外观,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
(由于专业图片太恐怖,容易引起不适,我尽量不放手术的图,有兴趣看图的知友可以翻看 @巩玺 的这篇回答)
因此,历代口腔颌面外科人都在研究题主所说的这个问题,即把别的地方的组织搬运到脸上,再让他们长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技术”。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组织移植。
最初的组织移植设计思路其实跟题主所说的一样。比如历史上曾经运用的“管状皮瓣”:
这样这个上臂的切口确实能跟面部的切口“连在一起”。
但有两个问题。一是创伤很大。二是血供的获得需要时间!!也就是说,不是把这两块肉连在一起就长在一起了,他们需要时间!!
为了获得这个时间,我们会在第一次手术的时候将“上臂的口子”和“面部的口子”连在一起,然后需要等3周左右,再做一次“断蒂”手术,把它们分开。
这么做,患者会非常痛苦。因为,在术后的3周左右,患者需要保持这个把手放在脸边上的姿势,我们普通人一天不动胳膊都会很难受吧,更何况3周不动。但如果乱动,皮瓣就容易被扯坏,导致修复的失败。因此,后来也有学者采用石膏固定的方法,将胳膊和面部相对固定,这样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但患者术后的痛苦程度也可想而知。
好在,现在,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了“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revascularized or vascularized free flap transfer)”技术,已经很少用这种管状皮瓣了。
简单来说,就是患从患者身体其他地方取一块皮/肉/骨头,并带上它的动脉和静脉,把它补在我们的脸上时,将它的动静脉和患者脖子上原有的动静脉接到一起,他们就愉快地长在一起了。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不仅可以修复颌面部的软组织缺损,让患者不留面洞,还可以修复骨组织缺损,恢复患者的脸部轮廓,甚至可以在移植骨上种牙,恢复患者的咬合功能。
还可以行游离的血管化的器官移植,我们课题组也做过用分泌口水的器官替代分泌泪水的器官,治疗重症干眼症,具体我以前也写过:
总之,这样的技术,就是“从你身体任意一个地方切下来的一块肉/骨头/器官,都可以放到任意另外一个地方愉快的重新生长。只要能重建血液循环。”
以上。
路过强答一番, 顺便长长盐值。 啃腚会长起来。
这种情况可以看作吻合两个基底部很宽血供完好的皮瓣, 也许会有血肿形成, 但是一般情况下应该能一期愈合。
类似的情况如(吻合)血管肌皮瓣可以用于修复外伤引起的大面积组织缺损, 例如烧伤、车祸、动物咬伤或者肿瘤切除以后形成的面瘘或者其他部位组织缺损。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供区的皮肤缺损可以从腹部或者其他张力低的其他供区借用。
皮瓣的定义
皮瓣是一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组织所形成。在皮瓣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与本体(供皮瓣区)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部,以保持血液供应,其他在面及深面均与本体分离,转移到另一创面后(受皮瓣区),暂时仍由蒂部血运供应营养,等受皮瓣区创面血管长入皮瓣,建立新的血运后,再将蒂部切断,始完成皮瓣转移的全过程,故又名带蒂皮瓣,但局部皮瓣或岛状皮瓣转移后则不需要断蒂。
分类
既往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类,
其一是按形态分,可分为扁平皮瓣与管形皮瓣(即皮管),
其二是按取材及修复缺损部位的远近而分为局部皮瓣与远位皮瓣(带蒂皮瓣)七十年代后由于对皮瓣血液供应,血管分布研究的深入,而提出了按皮瓣血循环类型的分类法,即将皮瓣分为任意皮瓣与轴型皮瓣二大类,在轴型皮瓣中又有直接皮肤动脉、肌皮动脉、动脉于网状血管及肌间隙或肌间隔血管等类型。后三种血管供应若在手术时不能将深部的血管干包含在皮瓣内,则只能作为任意皮瓣应用。新的分类如下:
(一)任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1)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2)旋转皮瓣
(3)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2.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二)轴型皮瓣
1.一般轴型皮瓣
2.岛状皮瓣
3.肌皮瓣
4.游离皮瓣(又称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
5.含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移植
皮管型皮瓣(皮管)及筋膜皮瓣是按形状及层次而描述的,可分属于前二大类,即按其是否包含有知名血管为轴心而定。
用途或适应证
由于皮瓣自身有血液供应,同时又有皮下脂肪待优点,因而它的用途也就不同于游离皮片,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一)修复有肌腱、骨、关节 、大血管、神经干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伤。对有深部组织(肌腱、大血管、神经)缺损或外露的创面,不稳定疤痕紧贴骨面或合并有溃疡的瘢痕,为了加强局部软组织的厚度,或为后期进行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的修复,都应该施行皮瓣修复。
(二)器官再造 如鼻、唇、眼睑、眉毛、耳、阴茎、手指的再造皆以皮瓣为基础,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如软骨、骨、筋膜等)的移植。
(三)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如面颊部洞穿性缺损,除制作衬里外亦常需要具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此外鼻梁、上腭等处的洞穿性缺损,阴道膀胱瘘或直肠瘘的修复亦须按照洞穿性缺损的治疗原则施行手术,包括衬里组织和覆盖组织两部分。
(四)增强局部血运 改善营养状态如放射性溃疡,褥疮等,局部营养贫乏,伤口很难愈合,通过皮瓣输送血液,改善局部营养状态,因而这种皮瓣最好是局部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且不需作断蒂手术,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修复区的良好血供,并可望有较好的感觉恢复。
这些例子有:
臂外侧皮瓣
本皮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变异少,血管直径及长度适合显微外科操作,皮瓣部位隐蔽,皮色及厚度适宜,可包含一条皮神经,有利于修复四肢皮肤缺损,适于修复手部及足跟部皮肤缺损。
臂内侧皮瓣
臂内侧皮瓣部位隐蔽,可包含一条皮神经,皮薄有弹性,色泽适中,可用修复手部或前臂部皮肤缺损。
前臂皮瓣
前臂皮瓣有桡动脉,尺动脉及骨间背动脉为蒂的前臂皮瓣,其中最常用的是桡动脉前臂皮瓣。桡动脉前臂皮瓣的血管恒定,蒂长、口径大,易于吻合,皮肤色质好,可切取大面积或各种形状的皮瓣。故在整形外科广泛用于修复面颌颈部皮肤缺损。但由于前臂皮瓣的供区不隐蔽,不能直接缝合。需要厚层皮片移植覆盖,有损外形美观,且当皮片植皮技术不够熟练时,植皮不理想,常留有瘢痕,有碍手部功能,特别是手部功能则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故不应将前臂皮瓣用于四肢其他部位的修复。尤其不应用于修复小腿或足部皮肤缺损。
小腿上部内侧皮瓣
小腿内侧上部皮瓣也称隐动脉皮瓣,其部位隐蔽,可包含一条皮神经,色泽适中,故可利用其修复前臂及手部或是跟部皮肤缺损,由于皮下脂肪厚,也可用于修复组织缺损较多的部位。
小腿内侧皮瓣
小腿内侧部皮瓣的部位隐蔽,皮瓣厚度适中、胫后动脉及大隐静脉的血管蒂长,口径粗,易于吻合成功,还可包含一条神经,适合用于修复跟部,手部及前臂部皮肤缺损。
小腿外侧皮瓣
小腿外侧皮瓣以腓血管为蒂,对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比较适合,还可以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
小腿前侧部皮瓣
小腿部前侧部皮瓣,根据血管分布,可分为小腿前部皮瓣和小腿外侧皮瓣两种,小腿前部皮瓣是以胫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而小腿前外侧皮瓣是以腓动脉及其伴行静脉皮支为蒂。两皮瓣血管相互有丰富的吻合支,所以既可分别以一个血管为蒂切取皮瓣,也可以两个血管蒂同时切取为联合皮瓣,从而扩大皮瓣面积。该皮瓣适用于修复中等范围的皮肤缺损。
足背皮瓣
由于足背皮瓣可切取带感觉神经的复合皮瓣,特别适合修复手部及足跟部的皮肤缺损,但却损伤了足部一条主要血管,足部皮瓣切取后需植皮修复,对从事田间劳动者有一定的影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不一而足。
详情请看课本和教育网站等:
A Textbook of Advanced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Volume 2edited by Mohammad Hosein Motamedi
Raising of Microvascular Flaps: A Systematic Approach By Klaus-Dietrich Wolff, Frank Hölzle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By Henk Giele, Oliver Cassell
Grabb's Encyclopedia of Flaps: Upper Extremities, Torso, Pelvis, and Lower Extremities
by Berish Strauch, Luis O. Vasconez, Charles K. Herman, Bernard T. Lee
Atlas of Microvascular Surgery: Anatomy and Operative Approaches by Berish Strauch
Handbook on Flaps in Crush Injuries of the Hand By Dhiren Mahida
Flaps in Hand and Upper Limb Reconstruction: Surgical Anatomy, Operative ...
edited by Robert Hierner, Reinhard Putz, Allen T. Bishop, Zun-Li Shen, Klaus Wilhelm
Atlas of Regional and Free Flaps for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Flap ...
By Mark L. Urken, Mack L. Cheney, Keith E. Blackwell, Jeffrey R. Harris, Tessa A. Hadlock, Neal Futran
Art of Microsurgical Hand Reconstruction edited by David J. Slutsky
。。。。。。
不一而足。
会的,伤口不会区别左右手,都是自身组织,也不会发生排异反应。甚至你把左手砍下来,然后右手开个口子,把血管吻合好,它也能活下来。
有时候,断掉的手臂暂时不适合接上,医生还会把断掉的手臂寄养在腿上,先让其在腿上成活,等条件成熟了再移植回来。正如评论中小伙们所说,有时候也会寄养在腹部。
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接回原来的手臂上,暂时不适合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伤口炎症还没有处理好,皮肤大面积缺损等等,皮肤缺损的情况,就会从寄养处拉扯出一块皮肤,跟手部皮肤缝合在一起,等它们长在一起了,再把这块皮肤一块移植到手臂上。
下面的图片有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不适,虽然我已经把更恐怖的画面都过滤去掉了。
评论中有人问手在腿上寄养时能不能动,在腿上寄养只是保障营养供给,神经不接通,是不会动的,当然也没有感觉。手在腿上只是临时寄养,等移植回手臂以后神经也需要重新接,功能可以一定程度恢复,也会有受损,肯定不如原装原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