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马东比许知远通透的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马东的经历基本上都是在跟现实死磕。许知远的愤怒一直都是书斋里愤怒。
换句话说。这哪里是什么通透。只是碰过壁,撞过墙。所以选择不撞了,溜墙根儿走。
有办法么,没办法。
去澳洲时,马东没有选择。在央视做节目时,马东没有选择。《有话好说》被停时,他一样没有选择。所以最后这个从来没有选择权的人说,我想做奇葩说的时候大概是他第一次主动选择去做点什么的时候。
马东心里苦啊。
这几乎是个梗了——桂子:你最喜欢的奇葩说金句是谁说的?
一个心里有很多苦的人,你夸他通透。我是觉得这就跟你冲着一个胖子说你吃了好多饭啊的感觉差不多。简直不给人面子。
两个文化人,一个访谈节目。
一个是捉襟见肘的饭馆老板。一个是吃遍山珍海味的美食家。
美食家说你最近开的那个馆子都是上个时代吃剩下的菜。有什么新鲜的。饭馆老板说你丫嘴太刁了。你吃过而已。那大家现在知道什么是好吃的么?
美食家愣了一下。他们不知道。
饭馆老板说。那我就做这些菜。这些菜十年前我就做过。十年后还是这些材料。我换个形式再做。
饭馆老板想的是把这些有营养的菜卖出去而已。
美食家不关心。美食家心里想。现在的人怎么连猪食都吃得下去。垃圾。
因为他们饿啊!
饭馆老板笑,你以前见过多少食客。5%而已。就是那些有钱的。可是还有95%的人吃的就是你所谓的垃圾。你关心么?你不关心。所以你关心你那5%的同好就行了。我来管这剩下的95%。除了满足他们本能的食欲。再勾兑一点你所谓的过时的。这是我现在做的事。
许知远本质上就是这么一个美食家。他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他关注这些东西超过他嘴上的社会啦,大众传媒啦之类的东西。甚至连这些好东西是怎么留到今天的都没有好好想过。的确是舍本逐末。
所以马东说,我没这么自恋的时候我笑死了。许知远的自恋不仅仅在于他把自己的品位当回事,还在于,他其实不太关心剩下那95%究竟是什么人,到底喜欢什么。
某种程度上,这两个人关心的事其实都差不多。都是想把整个中国的文化环境提升一点。
区别在于马东选择自下往上,许知远选择自上而下。自上而下的那个不仅不关心下面是什么,而且还想把他们凿穿。
就显得蠢一些。
但是这两个人都很厉害。比那些笑话他们的人都厉害。
乌云装扮者说:
你们都没有他厉害,只是看到有人比他厉害而已。
他说得对。
——————————————————
最后插几句闲聊。
看《十三邀》觉得尴尬还挺正常的。这不是一个令人舒服的节目。很多人不适合看这个。但是很多时候书也好,访谈也好。真正值钱的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句话。
穿越过俞飞鸿和许知远的尬聊,我看到了一段俞飞鸿对于自我成长的自白。让一个清晰的俞飞鸿出现在了镜头前。
这是其它人没有采出来的。所以穿过这段尬聊。我看到了我觉得重要的东西。那么这段尴尬只是一个我获得这段信息的途径。许知远是不是痴汉,这段访谈有多尴尬,我就觉得没那么重要了。
这次注意到这个节目的人,很多人在意的东西比较奇怪。谁丢脸啦,谁怼赢了谁之类的。对于核心的东西反而是忽略的。马东说的,人对于娱乐的接近是来自本能。没人关心许知远的愤怒。95%的人看到的大概是一个可爱的胖子怼赢了一个长得很丑的瘦子(人气高下胜负已分)
但我依然觉得,许知远是必要的。美食家是必要的。那些希望思考的5%比例再大一点是可以的。
许知远有没有作品不重要(可能对他而言是重要的),美食家自己会不会做菜不重要。
重要的是许挂在了一个最高点上。哪怕他自己很难再登高一步。但至少有个人提醒着你,最高点在哪里。好的东西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