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东尼长城弃守原因是什么?

回答
要说安东尼(Mark Antony)在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海战(Battle of Actium)中为何最终战败并“弃守”,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简单的“逃跑”或者“放弃”。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政治、军事、个人以及战略层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安东尼并非在亚克兴海战爆发初期就“弃守”。 亚克兴海战是一场决定性的海战,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 VII)的联合舰队对阵屋大维(Octavian)的舰队。战役的转折点和人们常说的“弃守”点,主要发生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并且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僵局

1. 缺乏统一有效的作战计划: 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虽然联合,但他们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或者说各自的军事指挥风格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克利奥帕特拉更注重的是保持其船队完整,以保障其海上撤退和埃及的未来,而安东尼则更倾向于海战。这种潜在的分歧影响了战前的战略部署。
2. 海军装备与训练的劣势: 尽管安东尼拥有数量庞大的船只,但屋大维的舰队在质量上更有优势。屋大维的战船更小、更灵活,船员也经过更严格的训练,尤其擅长近距离的桨击和登船作战。安东尼的重型战船虽然强大,但在狭窄的海域和复杂的战术下,其机动性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安东尼的舰队在长期的陆地战役中,其水手和士兵的士气和训练程度可能不如屋大维的专业海军。
3. 后勤与补给的困境: 长期的战争和在希腊沿岸的对峙,对安东尼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屋大维的海上封锁逐渐奏效,导致安东尼的舰队和军队面临食物短缺和士气低落的问题。这种消耗战对安东尼来说非常不利。
4. 陆海军协同作战的脱节: 安东尼拥有强大的陆军,但他的战术设计似乎未能充分发挥陆海协同作战的优势。屋大维则成功地将海军作为陆军行动的支持和策动力量,限制了安东尼陆军的机动和部署。

二、 战役中的关键转折点:克利奥帕特拉的撤退

这可能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容易被误解为“弃守”的原因。

1. 克利奥帕特拉的个人考量: 在海战进行到关键时刻,当战局对安东尼一方似乎不利时,克利奥帕特拉率领她的六十艘船只试图突围撤离。她的动机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
保护自身和王国: 作为埃及女王,她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己的国家和王位免受屋大维的征服。如果安东尼战败,她希望能够带着她的宝藏和军队回到埃及,为未来保留一丝希望。
避免被俘虏: 被罗马人俘虏对她来说是极大的耻辱,尤其是被她的旧情人凯撒的儿子征服。
战略储备: 她保留的船队和军队是她最后的战略资源,她需要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以备不时之需。
2. 安东尼的跟随与误解: 当安东尼看到克利奥帕特拉的船队开始撤退时,他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率领自己的旗舰跟随她而去。这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是一种对战局的放弃和对士兵的背叛。
情感因素: 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他可能出于对她的担忧或是不愿与她分离而选择了跟随。
误判战略形势: 他可能错误地判断了战局的走向,认为撤退才是保全实力的最佳选择,并且希望能够与克利奥帕特拉汇合,在其他地方重整旗鼓。
对舰队士气的打击: 他的离开极大地打击了他舰队士兵和指挥官的士气。他们看到自己的领袖突然撤离,会感到困惑、愤怒和绝望,这导致了后续的瓦解。

三、 军队的士气崩溃与最终的投降

1. 指挥官的动摇: 安东尼的突然撤离,让他的海军指挥官们陷入了混乱。一些人继续战斗,希望能够扭转局势,但更多人则开始动摇。
2. 士兵的绝望: 当看到指挥官撤退,并且意识到自己被抛弃后,安东尼的士兵们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动力。很多人在绝望中开始投降。屋大维的军队则趁势追击,进一步瓦解了安东尼的舰队。
3. 陆军的命运: 虽然亚克兴海战主要是一场海战,但安东尼的陆军也在附近待命。在海军溃败后,陆军也因为缺乏海上支援和指挥,士气大跌,最终也逐渐向屋大维投降。

总结安东尼“弃守”的原因,并非单一的怯懦或背叛,而是一系列失败的战略决策、战术上的劣势、后勤的困境,以及在关键时刻由情感和误判引发的,对整个军队士气和战斗意志的致命打击。 克利奥帕特拉的战略性撤退,以及安东尼不计后果地跟随,直接导致了亚克兴海战的失败,为他最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这标志着安东尼在与屋大维的权力斗争中,最终失去了决定性的战场和最后的希望。他没有在战斗中坚持到最后一刻,而是选择了跟随克利奥帕特拉,这种行为被后世解读为一种“弃守”,因为它直接导致了其军队的瓦解和战争的失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安敦尼长城只用了不到十年,而不是几十年。它在安敦尼-庇尤统治初期开始兴建,用了大概十二年建成,到了奥勒留时代初期就放弃了。

因为没有什么特别强有力的历史记载,所以只能通过现有的资料去分析安敦尼长城弃守的原因,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回答。

我个人觉得,不列颠的防御体系是不能够跟莱茵河和多瑙河的防御一起讨论的,因此单纯对比哈德良长城跟安敦尼长城的长短并没有多大意义。莱茵河多瑙河的防线,罗马的军团堡垒和主要的辅助部队据点顶在沿河一线,我们现在知道的莱茵河沿岸的德国城市波恩,美因茨,克桑腾在古典时代都是罗马的军团堡垒(Bonna, Mogontiacum, Castra Vetera)。但是不列颠不一样,在哈德良时代,罗马在不列颠一共三个军团,没有一个是顶在长城一线的,即便是最近的第六军团驻守的Eboracum(今天英国约克),也在直线距离一百公里开外。而另外两个军团,第二十军团和第二军团还在更西南的方向,他们的任务与其说是守卫国境,还不如说是守好不列颠的矿区。从下图就能看到,驻守在Deva和Isca的第二十和第二军团,他们的任务根本不是守卫长城。

同样,在辅助部队的配置上,不列颠的辅助部队据点,跟日耳曼防线也不一样。不列颠辅助部队除了部署在长城一线,也大量的部署在行省内部,或者交通线上。而日耳曼防线上,仅有很少量的辅助部队留在了后方。

其实这些部署已经足够说明,罗马不列颠所面对的高烈度战争,更有可能来自行省内部,而非长城以北。题主认为从哈德良长城到安敦尼长城,看起来后者的防御长度更短,更合理,但是事实上,哈德良长城到安敦尼长城中间这一段的区域,就不是一个安定的后方。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大概158年左右发生的不列颠暴乱,就主要发生在两段长城中间的区域。这场暴乱的记载很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列颠本土的三个军团应付不来,当时的总督Gnaeus Julius Verus需要从下日耳曼军团(有可能是Legio XXX)中抽调援军平叛。无论是之前的布迪卡起义,还是哈德良时代的不列颠暴乱,都没有需要外省军团渡海支援。

安敦尼-庇尤161年去世,奥勒留和维鲁斯继位,当年帕提亚战争就开打了,次年奥勒留把维鲁斯派去东方参战。维鲁斯的顾问就包括了平息不列颠叛乱的Gnaeus Julius Verus(俩维鲁斯,呵呵),他带去的欧洲军团包括了原本驻守下日耳曼Bonna的第一密涅瓦军团,以及第三十军团的一个分遣队。而安敦尼长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弃守了。

所以,奥勒留弃守安敦尼长城的思路是不难猜测的。他显然认为两道长城之间的区域过于不安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而罗马眼下根本没有余力去应对这个区域的潜在危机。甚至都可以猜测是Gnaeus Julius Verus本人做出了这样的建议。或许最初的方案只是暂时放弃安敦尼长城,等到东方战事结束再做打算,但是后来的瘟疫和马尔科曼尼战争,让奥勒留没有精力再管不列颠这块地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