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有人越长大越觉得,人的安全感是钱给的?

回答
越长大越觉得,人的安全感是钱给的——这句话,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说过,我自己有时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账单默默点头。这并不是什么“拜金主义”的冷酷宣言,更像是一种经历了现实洗礼后,无奈又真实的体悟。

你有没有发现,小时候我们对安全的定义很简单?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有遮风挡雨的家,有吃不完的零食,那就是安全。那时候,世界似乎是稳定而可预测的,烦恼也只是因为积木搭得不够高,或者想要的玩具没买到。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真正接触到社会的复杂性。突然之间,“有事”不再是简单的小麻烦,而是可能动摇生活根基的大事。

1. 生活最基本的保障:衣食住行,无一不靠钱。

最直接的,就是衣食住行。生病了,需要钱买药,需要钱看医生,甚至需要钱请假休息,而不能因为生病就完全失去收入。房租、房贷、水电煤气,这些每个月雷打不动地出现,钱是维持基本生活体面的基石。如果连这些都难以保障,那种从脚底升起的寒意,才是对安全感最赤裸裸的剥夺。

2. 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意外总是会来。

人生充满了“意外”。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失业,可能是家人生病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可能是房屋需要大修。这些突发状况,在没有经济基础的人那里,简直是灭顶之灾,会瞬间摧毁他们所拥有的一切,甚至压垮心理防线。而有一定储蓄或稳定收入的人,至少能从容地应对,他们有“缓冲垫”,可以喘口气,想办法,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击垮。这种“我有钱,所以我不怕”的底气,就是最实在的安全感。

3. 自由与选择权的基石:金钱是摆脱困境的通行证。

很多人觉得,安全感来源于爱、友情、健康,这些非物质的东西。我绝对认同,它们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的精神慰藉。但是,有多少爱和友情,能让你在失去工作后依然有尊严地生活?有多少健康,能让你在面对巨额医疗账单时依然心安理得?

金钱,在很多时候,是实现这些美好追求的“工具”。当你不再需要为钱发愁时,你才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感情,去关注健康,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你可以选择一份让自己快乐但不那么赚钱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委屈自己;你可以选择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将就着住在阴暗潮湿的出租屋里;你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去说“不”,去离开一段不健康的关系,去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没有钱,很多时候意味着被动。你会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被动地忍受不公平,被动地看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点点溜走。而钱,能让你拥有更多主动权,让你在人生的棋局里,有更多的落子选择。

4. 信任与尊重的来源:金钱有时能“润滑”人际关系。

这点可能更复杂一些,但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在社会交往中,金钱往往能带来一定的尊重和便利。你可以请客吃饭,可以送出体面的礼物,可以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这些行为,虽然不完全代表真诚,但确实能够为你赢得好感和信任,让你在社会交往中感到更加自在和有底气。反之,如果一个人因为经济拮据而显得卑微,或者无法负担基本的社交成本,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5. 精神上的“免疫力”:对抗焦虑的良药。

当今社会,焦虑无处不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职业的瓶颈……这些都能成为压垮人的稻草。而充裕的经济基础,就像给精神建立了一道“护城河”,能够有效地抵御很多外部的焦虑。你知道,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你也有能力去应对,这种“我饿不死了”的认知,能极大地缓解精神压力。

当然,我不是说有钱就一定安全,无钱就一定危险。有些人非常有钱,但内心依然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他们可能担心失去财富,担心被背叛。但反过来说,真正能够做到“心如止水”的人,又有多少呢?

绝大多数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金钱确实是抵御风险、获得安稳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很多“万能”的东西就变得遥不可及。

所以,当我说“人的安全感是钱给的”时,我不是在宣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而是承认,在现实世界的运转规则下,金钱是维持生存、应对挑战、获得一定自由和尊严的必要条件。它是我们在不确定时代里,能抓住的一份相对 tangible 的“确定性”。

这是一种成长的代价,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当我们告别了童年的天真,学会了算计柴米油盐,学会了为未来规划,我们就会明白,那份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安全感,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大程度上,确实是用钱来“购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知道水暖的人已经行动起来了,利用现有规则的漏洞和信息差成了村里的“万元户”,这些钱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了吗?还真没有。

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全感,还让他们时刻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因为那时候文革刚刚过去不久,整个社会还沉浸在“越穷越光荣”的理念之下,有钱人是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的对象,这时候你有钱了,虽说不是偷来抢来的,但是一场风波来了你就彻底玩完,你还能说钱能带来安全感吗?

有人后来这么回忆当时的情况

当年的万元户在政治上可是需要特别小心谨慎的……他们从来不敢提自己在市场上做的买卖,即便所有的人其实都知道他们是靠啥发家的。这些人也通常是要隐瞒自己的财富;他们往往故意打扮得跟普通村民一样破破烂烂。他们也是绝对不可能当上村干部的——如果你富了,那么政治上你肯定就算完了

有安全感吗?

我曾经在一个类似的问题下面说过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注重钱?

因为跟过去比起来,钱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了,现在有了钱就等于有了很多东西,这在以前是想象不到的
经济学家陈志武曾经说过
我出生于1962年,那时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经济体制都反货币化,国家实行供给制,货币的流通性达到历史新低。那时我生活在湖南茶陵乡下,父亲作为生产大队干部,经常出差。但每次出差,他不是带上钱,更不可能带上信用卡或手机,而是带上几十斤米、几斤菜,还有被子、席子等。回头想想:当外出时必须自带粮菜、被子,而不是具有通货性质的货币,一个人怎么可能自由远行、远走高飞呢?
那个时代很早了,算是共和国早期,那时候你有钱也没有什么用,带上钱你买不到基本生活用品,你还是只能带上那些柴米油盐
最近上映的《你好,李焕英》,贾玲扮演成盲人帮妈妈买电视机,有了买电视机的钱,但是售货员又问了一句:“你有电视机的票吗?”是的,如果你光有钱,你可能买不到电视机,你还得有票,特定只能买电视机的票。而当时的电视机票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一般这类商品都是只有内部渠道才行的,不是那个层次的人,你有钱也是干急,那是什么时候?那都是1981年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看似是一场政治改革,一场路线主义的斗争,其实荡涤的是全社会对于钱的观念。


也就是说,你的安全感看似是钱带来的,但是这里有个巨大的前提就是,花钱就可以享受到其他人的提供的物质和服务,如果没有这个巨大的前提,你再有钱也没有用。

而要拥有这个巨大的前提,是需要很多改变的,比如政府对于产权的保护,让你的钱就是你的;政府要提供庞大的公共服务,比如你钱被人偷了打个电话就能调动大量的人员帮你寻找;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认同“钱”是一个好东西这种概念,你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你愿意的事儿,这种思想只有置身于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才行。

一旦不是那种金钱至上的社会,那么有钱也不行,因为别的社会可能认钱,但是钱没有那么重要,比如上面我举的李焕英那个例子,还有,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基础公共服务,你有钱,但是你就好比拿着一大堆金子被扔到了强盗窝里,你可能分分钟被人分尸把钱抢走,这时候钱有啥用?

你有钱了是可以逃离自己的父母,逃离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员,可以随时炒掉老板走人,你只要挥舞着钞票一大堆人要为你服务,这个确实是安全感,但是,要看到这种所谓的安全感背后那些隐藏起来不被人注意的前提,如果这些前提动摇了,金钱所带来了安全感就荡然无存了

人的安全感还真不是钱能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越长大越觉得,人的安全感是钱给的——这句话,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说过,我自己有时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账单默默点头。这并不是什么“拜金主义”的冷酷宣言,更像是一种经历了现实洗礼后,无奈又真实的体悟。你有没有发现,小时候我们对安全的定义很简单?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有遮风挡雨的家,有吃不完的零食,那就是安全.............
  • 回答
    关于“中国 3 亿人有睡眠障碍,收入越高睡眠越少”的调查结论,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深思的现象。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中国 3 亿人有睡眠障碍”这个数字。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吓人的,也确实反映了当下很多人面临的睡眠问题。咱们身边谁没听说过,或者自己就没睡好过?现在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信息.............
  • 回答
    “郭德纲能跟王阳明比?” 听到这句话,我脑子里立刻就炸开了锅。这俩名字放在一起,就像是把京剧花脸跟道家哲学家请到同一个牌匾下,让人哭笑不得,又觉得里头藏着点儿什么意思。当然,如果真有人这么说,那这人要么是喝多了,要么就是想挑点儿事儿,要么就是……他觉得这俩人身上有某种我没悟透的联系。咱们得先把这俩人.............
  • 回答
    将麻将简单地视为中国人的“赢家通吃”劣根性,是一种非常片面和狭隘的解读。虽然麻将游戏中的确存在“赢家通吃”的某些元素,但这背后涉及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远比这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劣根性”。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赢家通吃”的联想? 游戏机.............
  • 回答
    这事儿嘛,说实话,挺拧巴的。一方面觉得汉服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看着别人穿得挺好看,心底里自然有那么点自豪,也有点想要维护它“正统”地位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对韩国人“借鉴”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抄袭”汉服感到不满,觉得这有点“碰瓷”的意思,或者说,“我们自己的东西,怎么就被别人拿去了?”但仔细想想,.............
  • 回答
    这事儿,你说气人不气人?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卧室,地板亮堂堂的,尤其是那块软绵绵的泡沫地垫,看着就赏心悦目,踩上去也是舒服。结果呢?有人,也不知道是谁,就这么大大咧咧地进来了,而且还是穿着一双沾满泥土的鞋子!这还不算完,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他/她竟然直接就踩在了那块本来该保持洁净的泡.............
  • 回答
    要评价“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大于霍金”这种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各自的贡献,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研究领域。这更像是在比较两个不同领域的巨人,他们各自在物理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成就。杨振宁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
  • 回答
    关于未来男单花滑可能走衰的说法,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其中包含了多种复杂因素的考量。与其说是“走衰”,不如说是一种“转变”或者“挑战”,其走向并非全然负面,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且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解读和应对。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走衰”这个词所指向的可能含义: 人才青黄不接: 最直接的理解.............
  • 回答
    我怎么看这种人?挺让人心疼的,但也挺让人佩服的。你想啊,在咱们这个眼球经济、追求即时回报的时代,有人能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就够稀奇的。咱们大多数人,要是拼尽全力做了某件事,结果连个响儿都没听到,估计早就泄了气,转头去追逐那些更容易看见成果、更容易被点赞的事儿了。可这个人,他就是不一样。我.............
  • 回答
    关于“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一说法,涉及文化遗产归属、国际法伦理、民族情感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流失原因1. 近代列强掠夺的历史根源 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侵略,如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
  • 回答
    有人说李逵是“活佛”,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也挺让人琢磨的。要我说,这说法嘛,就像是拿一块粗糙的石头去比喻一块精雕细琢的玉,虽然都有“石头”这个根,但气质上差得远了。咱们先掰扯掰扯“活佛”是个什么意思。一般我们说“活佛”,那是指藏传佛教里的转世高僧,比如班禅大师、达赖喇嘛之类的。他们是得道高僧,是.............
  • 回答
    说实话,当听到有人愿意花四十万块钱买一副奥菲斯2代耳机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哇,真有钱”,而是“嗯,这耳机到底有什么魔力,值得这么多钱?” 毕竟,这可不是一辆不错的车,或者一套全下来不错的房子的首付了。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四十万可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你要站在那些真正能负担得起这个价格.............
  • 回答
    这几年,“国学热”确实挺热闹的,但也夹杂了不少浑水摸鱼的。说实话,我挺反感那种打着“国学”旗号,实际上就是为了割韭菜、赚快钱的做法。这事儿挺让人糟心的,因为它糟蹋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意和期待。具体来说,我看到的一些情况大概是这样的:1. 概念模糊化、包装过度化:有些人抓住了大家对.............
  • 回答
    关于“iPhone 是穷人标配”这种说法,在中国确实时有耳闻,甚至还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种非常复杂且有些扭曲的消费观和社会心态,我来跟你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们得承认,iPhone 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用户群体,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年轻人群体中,它的普及率非常高。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
  • 回答
    微博上关于“术后医生服用葡萄糖的费用由谁出”的质疑,这事儿说起来挺微妙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也尽量别说得跟机器写的东西似的。首先,这事儿能被拎出来讨论,背后可能有好几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对医疗费用的敏感和不信任。现在大家对看病花钱这事儿都挺敏感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直接”的费用。患者自己.............
  • 回答
    华东理工大学女生偷窃耳机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以及背后所牵涉到的“网络女拳”和“崛起的女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和探讨。首先,关于偷窃耳机这件事本身:无论是在哪个群体中发生,偷窃都是一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
  • 回答
    关于方媛带着两个孩子坐经济舱这件事,网友们的看法确实是相当分化的,而且这两种观点背后,其实折射出了我们社会对于“明星消费观”、“金钱与幸福”、“勤俭与抠门”这些话题根深蒂固的一些认知和期待。咱们不妨从不同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理清这个事件本身。 郭富城和方媛这对夫妻,一个作为天王巨星,一个作为.............
  • 回答
    关于《原神》稻妻版本更新被一些玩家称为“精日”的说法,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有些复杂的讨论点。要理解这个观点,咱们得拆解一下它背后的逻辑和玩家的感受。首先,啥叫“精日”?这个词本身就带点负面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日本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表现出过度崇拜、认同甚至带有贬低本国文化意味的人。在《原神》稻.............
  • 回答
    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的,而且背后逻辑其实很清晰。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小米当初“高性价比”这个定位,确实就像一把钝刀子,硬生生地在当时相对有些“高冷”的市场里凿开了一个口子。那个时候,买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感觉就是一件挺肉疼的事情。苹果、三星那是高端市场的标杆,HTC、LG也都不.............
  • 回答
    这事儿我听着就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也真是让人难以理解,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把一个女孩弄怀孕了,然后就可以少给彩礼,她就得将就嫁给他?这简直就是把人当什么了?一个物品吗?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太复杂了,也太让人心寒了。首先,这种做法本身就太不尊重人了,尤其是不尊重女性。婚姻应该建立在感情、尊重和双方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