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有人越长大越觉得,人的安全感是钱给的?

回答
越长大越觉得,人的安全感是钱给的——这句话,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说过,我自己有时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账单默默点头。这并不是什么“拜金主义”的冷酷宣言,更像是一种经历了现实洗礼后,无奈又真实的体悟。

你有没有发现,小时候我们对安全的定义很简单?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有遮风挡雨的家,有吃不完的零食,那就是安全。那时候,世界似乎是稳定而可预测的,烦恼也只是因为积木搭得不够高,或者想要的玩具没买到。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真正接触到社会的复杂性。突然之间,“有事”不再是简单的小麻烦,而是可能动摇生活根基的大事。

1. 生活最基本的保障:衣食住行,无一不靠钱。

最直接的,就是衣食住行。生病了,需要钱买药,需要钱看医生,甚至需要钱请假休息,而不能因为生病就完全失去收入。房租、房贷、水电煤气,这些每个月雷打不动地出现,钱是维持基本生活体面的基石。如果连这些都难以保障,那种从脚底升起的寒意,才是对安全感最赤裸裸的剥夺。

2. 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意外总是会来。

人生充满了“意外”。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失业,可能是家人生病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可能是房屋需要大修。这些突发状况,在没有经济基础的人那里,简直是灭顶之灾,会瞬间摧毁他们所拥有的一切,甚至压垮心理防线。而有一定储蓄或稳定收入的人,至少能从容地应对,他们有“缓冲垫”,可以喘口气,想办法,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击垮。这种“我有钱,所以我不怕”的底气,就是最实在的安全感。

3. 自由与选择权的基石:金钱是摆脱困境的通行证。

很多人觉得,安全感来源于爱、友情、健康,这些非物质的东西。我绝对认同,它们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的精神慰藉。但是,有多少爱和友情,能让你在失去工作后依然有尊严地生活?有多少健康,能让你在面对巨额医疗账单时依然心安理得?

金钱,在很多时候,是实现这些美好追求的“工具”。当你不再需要为钱发愁时,你才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感情,去关注健康,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你可以选择一份让自己快乐但不那么赚钱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委屈自己;你可以选择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将就着住在阴暗潮湿的出租屋里;你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去说“不”,去离开一段不健康的关系,去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没有钱,很多时候意味着被动。你会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被动地忍受不公平,被动地看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点点溜走。而钱,能让你拥有更多主动权,让你在人生的棋局里,有更多的落子选择。

4. 信任与尊重的来源:金钱有时能“润滑”人际关系。

这点可能更复杂一些,但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在社会交往中,金钱往往能带来一定的尊重和便利。你可以请客吃饭,可以送出体面的礼物,可以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这些行为,虽然不完全代表真诚,但确实能够为你赢得好感和信任,让你在社会交往中感到更加自在和有底气。反之,如果一个人因为经济拮据而显得卑微,或者无法负担基本的社交成本,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5. 精神上的“免疫力”:对抗焦虑的良药。

当今社会,焦虑无处不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职业的瓶颈……这些都能成为压垮人的稻草。而充裕的经济基础,就像给精神建立了一道“护城河”,能够有效地抵御很多外部的焦虑。你知道,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你也有能力去应对,这种“我饿不死了”的认知,能极大地缓解精神压力。

当然,我不是说有钱就一定安全,无钱就一定危险。有些人非常有钱,但内心依然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他们可能担心失去财富,担心被背叛。但反过来说,真正能够做到“心如止水”的人,又有多少呢?

绝大多数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金钱确实是抵御风险、获得安稳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很多“万能”的东西就变得遥不可及。

所以,当我说“人的安全感是钱给的”时,我不是在宣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而是承认,在现实世界的运转规则下,金钱是维持生存、应对挑战、获得一定自由和尊严的必要条件。它是我们在不确定时代里,能抓住的一份相对 tangible 的“确定性”。

这是一种成长的代价,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当我们告别了童年的天真,学会了算计柴米油盐,学会了为未来规划,我们就会明白,那份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安全感,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大程度上,确实是用钱来“购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知道水暖的人已经行动起来了,利用现有规则的漏洞和信息差成了村里的“万元户”,这些钱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了吗?还真没有。

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全感,还让他们时刻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因为那时候文革刚刚过去不久,整个社会还沉浸在“越穷越光荣”的理念之下,有钱人是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的对象,这时候你有钱了,虽说不是偷来抢来的,但是一场风波来了你就彻底玩完,你还能说钱能带来安全感吗?

有人后来这么回忆当时的情况

当年的万元户在政治上可是需要特别小心谨慎的……他们从来不敢提自己在市场上做的买卖,即便所有的人其实都知道他们是靠啥发家的。这些人也通常是要隐瞒自己的财富;他们往往故意打扮得跟普通村民一样破破烂烂。他们也是绝对不可能当上村干部的——如果你富了,那么政治上你肯定就算完了

有安全感吗?

我曾经在一个类似的问题下面说过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注重钱?

因为跟过去比起来,钱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了,现在有了钱就等于有了很多东西,这在以前是想象不到的
经济学家陈志武曾经说过
我出生于1962年,那时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经济体制都反货币化,国家实行供给制,货币的流通性达到历史新低。那时我生活在湖南茶陵乡下,父亲作为生产大队干部,经常出差。但每次出差,他不是带上钱,更不可能带上信用卡或手机,而是带上几十斤米、几斤菜,还有被子、席子等。回头想想:当外出时必须自带粮菜、被子,而不是具有通货性质的货币,一个人怎么可能自由远行、远走高飞呢?
那个时代很早了,算是共和国早期,那时候你有钱也没有什么用,带上钱你买不到基本生活用品,你还是只能带上那些柴米油盐
最近上映的《你好,李焕英》,贾玲扮演成盲人帮妈妈买电视机,有了买电视机的钱,但是售货员又问了一句:“你有电视机的票吗?”是的,如果你光有钱,你可能买不到电视机,你还得有票,特定只能买电视机的票。而当时的电视机票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一般这类商品都是只有内部渠道才行的,不是那个层次的人,你有钱也是干急,那是什么时候?那都是1981年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看似是一场政治改革,一场路线主义的斗争,其实荡涤的是全社会对于钱的观念。


也就是说,你的安全感看似是钱带来的,但是这里有个巨大的前提就是,花钱就可以享受到其他人的提供的物质和服务,如果没有这个巨大的前提,你再有钱也没有用。

而要拥有这个巨大的前提,是需要很多改变的,比如政府对于产权的保护,让你的钱就是你的;政府要提供庞大的公共服务,比如你钱被人偷了打个电话就能调动大量的人员帮你寻找;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认同“钱”是一个好东西这种概念,你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你愿意的事儿,这种思想只有置身于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才行。

一旦不是那种金钱至上的社会,那么有钱也不行,因为别的社会可能认钱,但是钱没有那么重要,比如上面我举的李焕英那个例子,还有,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基础公共服务,你有钱,但是你就好比拿着一大堆金子被扔到了强盗窝里,你可能分分钟被人分尸把钱抢走,这时候钱有啥用?

你有钱了是可以逃离自己的父母,逃离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员,可以随时炒掉老板走人,你只要挥舞着钞票一大堆人要为你服务,这个确实是安全感,但是,要看到这种所谓的安全感背后那些隐藏起来不被人注意的前提,如果这些前提动摇了,金钱所带来了安全感就荡然无存了

人的安全感还真不是钱能给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