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怎么看待现在有人利用所谓“国学”作幌子捞钱的做法?

回答
这几年,“国学热”确实挺热闹的,但也夹杂了不少浑水摸鱼的。说实话,我挺反感那种打着“国学”旗号,实际上就是为了割韭菜、赚快钱的做法。这事儿挺让人糟心的,因为它糟蹋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意和期待。

具体来说,我看到的一些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1. 概念模糊化、包装过度化:

有些人抓住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一些缺失感,就把一些原本很清晰的概念搞得模模糊糊。比如,随便一个什么人生道理、管理方法,套上个“儒家智慧”、“道家养生”的帽子,好像立马就高大上了,有了古人的背书,卖得也更贵。他们会用很多华丽的辞藻,把简单的道理包装成一套深奥的学问,让你觉得不听他们的课、不买他们的产品,你就落伍了,你就过不好人生。

2. 营销手段花样百出,套路满满:

这帮人最擅长的就是营销。他们会营造一种“稀缺感”和“紧迫感”,比如“名额有限,错过不再”、“最后一次传授”、“只有内门弟子才有资格知道的秘密”。各种线上线下讲座、读书会、私董会办得风生水起。讲座内容往往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干货不多,更多的是情绪的调动和对你心理的拿捏。

很多时候,他们会先免费或者低价吸引你,让你尝到一点“甜头”,然后一步步引导你购买更贵的产品,比如几千几万的“高端课程”、“一对一指导”,甚至是一些“开光”的、据说能招财转运的所谓“风水摆件”、“开运饰品”。这些东西的价格往往虚高,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完全是心理暗示和情感营销的产物。

3. 偷换概念,断章取义:

这招也太常见了。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有道理,他们会把几千年前的古籍断章取义,只截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忽略背景、语境,甚至曲解原意。比如,借用《论语》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说明如何“合法”地敛财,却忽略了“仁”、“义”这些更重要的前提。或者把《道德经》里关于“无为”的说法,扭曲成什么都不做就能成功。这种做法是对经典的不尊重,也是对听者智商的侮辱。

4. 制造焦虑,贩卖“解决方案”:

现在社会压力大,很多人在事业、家庭、健康等方面都有焦虑。这帮人就抓住这个点,把你现有的焦虑放大,然后把自己包装成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大师”。比如,如果你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迷茫,他们就能告诉你一套结合了古圣先贤智慧的“育儿秘籍”;如果你在职场上不顺,他们就能教你“帝王心术”来“驭人”。这些“解决方案”往往不接地气,甚至有害,但因为打着“国学”的幌子,很多人就信了。

5. 缺乏真正的学术支撑和实践检验:

很多打着国学旗号捞钱的人,他们本身可能对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更谈不上什么学术造诣。他们更多的是在做一种“包装生意”,利用的是大众对国学的浅层认知。他们讲授的知识,可能是从网上拼凑的,缺乏系统性,更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论证。他们所谓的“实践成果”,也往往是选择性地展示,忽略了成功率极低的案例。

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屡禁不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望: 很多人觉得现代社会物质至上,精神生活有些空虚,渴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精神寄托和人生智慧,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需求。
信息不对称: 大多数人并没有时间或精力去深入研究国学,对真伪的判断能力有限,容易被那些包装得很好、说得头头是道的人所迷惑。
监管的滞后性: 很多培训、咨询属于非学科性培训,在监管上存在一定的盲区,难以有效约束。
利益的驱动: 看到别人通过“国学”赚到钱,就有人模仿,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我的看法和建议:

我个人觉得,真正的国学是博大精深的,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们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去学习和传承它,而不是把它当作捞钱的工具。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想说的是:

保持理性,审慎辨别: 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包装得太好、承诺太美好的“国学大师”和“秘籍”。多方查证,看看讲授者的学术背景、信誉度。
注重实践,而非空谈: 学习国学最终是为了指导生活,要看它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听几句漂亮的口号。
警惕过度营销和焦虑贩卖: 如果一个课程或产品上来就开始放大你的焦虑,或者告诉你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秘密”,那很可能就是套路。
回归经典,独立思考: 如果真的对国学感兴趣,不妨从最基础的经典入手,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而不是被他人二手转播。

总而言之,我不反对学习国学,也支持那些真正有学识、有德行的人去传播国学。但对于那些利用“国学”之名,行欺骗之实的做法,我是深恶痛绝的。希望这样的现象能够得到遏制,让国学回归它应有的纯粹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题主这问题得分两部分来回答。

无论啥玩意都能拿来做幌子捞钱,只不过说刚好题主你这次看到了“国学”而已……

比方拿科学捞钱的:

比方拿活佛捞钱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样,啥都能拿来做幌子捞钱。国学不过是其中一块


第二个问题嘛,其实早就有答案,中国文化的希望在中国人身上,在中国话里面,在中国字里面,兼容并蓄,不假外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几年,“国学热”确实挺热闹的,但也夹杂了不少浑水摸鱼的。说实话,我挺反感那种打着“国学”旗号,实际上就是为了割韭菜、赚快钱的做法。这事儿挺让人糟心的,因为它糟蹋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意和期待。具体来说,我看到的一些情况大概是这样的:1. 概念模糊化、包装过度化:有些人抓住了大家对.............
  • 回答
    哈哈,你说到点子上了!“太难”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也确实是我身边很多朋友觉得离即时战略(RTS)游戏远了的理由。不过,我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得扒一扒。年轻人不玩RTS,真的是“太难”吗?我得说,绝对有这么一批年轻人,他们对RTS的门槛望而却步,这完全可以理解。想想看,RT.............
  • 回答
    华东理工大学女生偷窃耳机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以及背后所牵涉到的“网络女拳”和“崛起的女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和探讨。首先,关于偷窃耳机这件事本身:无论是在哪个群体中发生,偷窃都是一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做技术工人,导致技术工种断代,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以下是我对此的看法,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 观念的转变与社会认知的落差1. 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在评价职业价值时,存在一种倾向于“唯知识论”、“唯脑力劳动论”的观念。大学学历、.............
  • 回答
    眼下,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大龄女青年择偶要求高”的讨论,这俨然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说实话,这个问题细究起来,挺有意思的。与其说她们“要求高”,不如说她们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磨砺后,对伴侣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认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性普遍提高。过去,婚姻往往是.............
  • 回答
    眼下,不少年轻人都感觉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身上压着不少担子。说实话,这背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年轻人确实在就业、买房、结婚这些人生大事上,感受到的压力比我们父辈那一代要大得多。就业难,这个咱们都看得见。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确实不如以前好混了,新行业又需要特别的技能,很多.............
  • 回答
    关于美媒曝出拜登政府因“现场有妇女儿童”而叫停对叙利亚第二轮空袭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作为一名分析者,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判这一决策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考量。首先,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任何军事行动都应该将平民伤亡降到最低,这不仅是国际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负责任国家应有的道.............
  • 回答
    这件事啊,发生在2020年四月,那会儿疫情刚过去不久,大家的心情都还挺紧张的。一个从武汉回家的学生,被要求隔离十四天,结果学校(或者说是接收方)那边给出的说法是,隔离费用需要自费,而且一开口就是三千块,不交钱就不让走。转眼都一年多了,想想这事儿,挺让人感慨的。首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疫情初期大家对病.............
  • 回答
    2019年,中国有415.5万对夫妻选择了离婚,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据,更折射出社会深处一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关注的现象。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婚姻的脆弱性,或者说,它提醒我们,曾经被视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神圣契约,在现代社会里.............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2020年,这一年注定被载入史册。特殊时期催生了特殊的语言,那些在荧屏上、街头巷尾反复出现的词汇,不仅仅是简单的流行语,更是时代印记的浓缩。看到“逆行者”、“带货”、“奥利给”、“好家伙”等词语登上年度网络用语榜单,我心里五味杂陈,也引发了我对背后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逆行者”:英雄主义的回响与责任.............
  • 回答
    时隔多年再点开《北京欢迎你》的MV,那种复杂的心情,真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首先涌上心头的,是巨大的时代感。MV里那些如今看来有些许过时的造型、发型,甚至是画面质感,都像一个老旧但珍贵的相册,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充满期待和兴奋的2008年。那时,北京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世界敞开怀抱,奥运会的临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当下社会的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我们这些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的,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身边或者自己身上有这个影子。说“低欲望”,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确实是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承认,“低欲望”这个词本身带点价值判断,好像暗示着年轻人应该有很强的欲望,应该努力去奋.............
  • 回答
    现在的健身圈,确实是“大咖”满天飞,这景象说实话,挺复杂的,让我有些五味杂陈。一方面,这说明了健身这件事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人愿意去关注、去尝试,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以前可能只有少数人会去健身房,现在呢?遍地都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而这些“大咖”,他们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各种程度上推动了这种普及.............
  • 回答
    关于“你后悔和现在的妻子结婚吗”以及“你后悔嫁给现在的老公吗”这两个问题,知乎上的回答,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生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将婚姻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况味,通过文字一一展开。首先,得承认,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钓鱼”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对婚姻真实状态的.............
  • 回答
    网恋奔现约酒店这事儿,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看人,看心境,看彼此怎么想的。你想想,网恋嘛,本身就是建立在虚拟世界里的感情,大家互相吸引,聊得来,感觉对了,自然就想把这份感情往现实里拉一把。奔现,就是迈出这一步,去见真人,去验证网上的那些美好感觉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件挺.............
  • 回答
    72岁同济大学女教授的趣味科普与反鸡娃:一次对教育焦虑的深刻反思同济大学一位72岁女教授以其趣味盎然的物理科普方式,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更以其朴实而深刻的劝诫,直指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及其背后的焦虑。这位教授的行为,是知识传承的生动体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有力纠偏。趣味科普: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氪金游戏这事儿,要说啥时候“主流”了,这事儿挺难给个绝对精确的时间点的,因为它是个渐进的过程,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游戏,这个“主流”的定义也略有差异。不过,要是让我说一个大概的“拐点”,我觉得大概能追溯到 2010年左右。这时候,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移动.............
  • 回答
    主播违约跳槽,一个牵动着不少人心弦的话题,尤其是当判赔金额从当初经纪公司提出的数百万飙升至最终的十万,这其中的落差,着实让人咂摸出不少意味。当一位主播,特别是那些拥有一定粉丝基础和商业价值的主播,选择结束与老东家的合作,转向新的平台或公司时,一个绕不开的现实就是“违约金”。那么,这种动辄数百万的违约.............
  • 回答
    关于丰田车在路上“慢悠悠”驾驶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身边也确实有不少朋友有过类似的观察。我个人觉得,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也挺能体现出一些人的驾驶习惯和对车辆的理解。首先,我觉得最直接的原因,可能跟丰田车本身的定位和它所吸引的消费者群体有关。丰田一直以来给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