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怎样看待2019年有415.5万对夫妻离婚这一现象?

回答
2019年,中国有415.5万对夫妻选择了离婚,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据,更折射出社会深处一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关注的现象。

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婚姻的脆弱性,或者说,它提醒我们,曾经被视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神圣契约,在现代社会里,似乎变得不那么坚不可摧了。415.5万对,意味着背后有800多万人,以及他们可能还有的孩子、家庭,都经历了婚姻关系的破裂。这背后牵扯到的情感、经济、社会关系,是相当复杂和沉重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个数字的出现,可以解读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婚姻的认知和期待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女性地位和意识的提升。 过去,女性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相对弱势,即使婚姻不幸福,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经济保障,很多女性会选择忍耐。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独立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将婚姻视为唯一的归宿。当婚姻不再能提供幸福感、尊重和个人发展空间时,她们也敢于勇敢地结束,去追求更符合自己期待的生活。这种“底气”的增长,自然会让离婚率有所反应。

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带来的影响。 快速的城市化、人口流动,让人们的社交圈子扩大,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婚姻的维系,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契合,也包括了现实层面的考量,比如共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对未来的规划等等。当人们的移动性增强,异地工作、长距离沟通成为常态,婚姻的经营难度也在增加。此外,经济压力、生活节奏加快,也会让夫妻双方承担更大的压力,如果沟通不畅,很容易产生矛盾。

再者,社会对离婚的接受度在提高。 离婚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视为“丢人”的事情,社会舆论的包容度在提升。这意味着,那些曾经因为社会压力而选择维持有名无实的婚姻的夫妻,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这种接受度的提高,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离婚人数的增多,使得它成为一种更普遍的社会现象。

更细致地去看,我们可以关注到一些具体的因素:

沟通的缺失和误解: 很多婚姻走到尽头,并非一夜之间,而是日积月累的沟通不畅。生活琐事、工作压力、彼此的忽视,都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当双方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无法倾听对方的心声时,隔阂就会越来越深。
期望值的落差: 现代社会,人们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情感的满足,还要求精神上的契合、共同成长、甚至事业上的支持。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时,失望和不满情绪就会滋生。
经济因素的复杂化: 虽然经济独立为女性提供了更多选择,但经济压力本身也是婚姻的“试金石”。负债、消费观念的差异、财产分配的纠纷,都可能成为婚姻的导火索。
家庭暴力和精神虐待: 这是最直接、最不应该被忽视的离婚原因。遭受家庭暴力或精神虐待的个体,离婚是保护自己、重建生活的必要途径。
婚外情和情感出轨: 虽然不是所有离婚的原因,但婚外情无疑是导致婚姻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信任被打破,感情基础动摇,婚姻就很难维系。
缺乏婚姻经营的能力: 很多年轻夫妇,虽然在恋爱时激情四射,但一旦进入婚姻生活,面对柴米油盐、家庭责任,却不知道如何经营。他们可能缺乏处理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对婚姻长久维护的耐心和智慧。

这415.5万的数字,也提醒我们,婚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离婚率的攀升,不一定意味着人们不再相信爱情,而是可能意味着人们更不愿意将就,更追求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夫妻双方提升婚姻经营能力,如何提供更有效的婚姻咨询和支持,如何让婚姻成为一个真正带来幸福和成长的港湾,而不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牢笼。

总而言之,2019年415.5万对夫妻离婚,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社会现象。它既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某些侧面,也揭示了现代婚姻面临的挑战。理解这个数字,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批判或赞扬,去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如何为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婚姻关系贡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很赞同温酒的观点:

婚姻是找一个无限责任制公司的合伙人,而大多数期待的是找一个天使投资。


最近在阅读一本书,武志红老师的《中国式的情与爱》,其中有这样一段,揭示了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对很多人来说,结婚的原因只是由于自己心里有太多来自原生家庭的“不满足”和对现实利益的“不安全”, 自己在心理上还是个需索无度的“孩子”,于是婚姻便成了“父母”,结婚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来要”,而不是“来给”的。
我们放大了幼童时期未能被满足的自恋的需要,走进一段婚姻里,期待被对方看重、被对方拯救、被对方成全、被对方给予,而不是重视自己在经营关系上能做的努力
婚姻里的种种不可爱,是因为初心不是出于“我爱你”,而是来自“你给我”——不是婚姻有错,是“巨婴”们向婚姻要的太多了!
因此,看上去两人养着小孩子,过着小日子,其实是结了一个“假”的婚,只有相互抱怨,不肯成长和推卸责任,没有彼此支持,赞赏和亲密,
那些对婚姻的失望,其实是对自己的失望。


一直以来,宏桑都坚持一个观点:爱不仅仅是一种意愿,更是一种能力。

在中国家庭中,始终都缺少关于爱的教育,在我成长那个年代,很多同龄人在情感中的经历是这样的:

在高中乃至大学时代,被父母耳提面命”不许早恋“,在迈入社会短短几年后,又被父母像着急配种一样推向婚姻。

可是好的感情,从来都不是遇见一个所谓”对的人“,而是遇见在感情中”对的自己“,

那个坦荡的自己,赤诚的自己,那个懂得如何表达和聆听的自己,那个知道自身在爱中优劣的自己,那个清楚想要什么的自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愿意为之努力,而把婚姻当作摆脱现状困境的阶梯,只能让自己坠入失望。

从来就没有命中注定的伴侣,我们这么相爱,是努力的结果啊。





2.

我曾经参加一场婚礼,在典礼的中间,主持人为了打趣,问了新娘子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说说,新郎有什么优点,为啥要嫁给他。

新娘接过话筒不假思索地说,”因为他老实,知道疼人,我妈说嫁给这样的男人准没错。“

全场掌声雷动。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没什么,甚至自己择偶也参考了这样的标准,

只是现场的来宾一直讨论和称赞的是,新郎和新娘的工作是多么体面,双方的家境多吗优渥,

好像很少有人关心,这两个年轻人,因为什么相爱。

如果完美婚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实用主义的结合,

那么或许我们得考虑:婚姻真的是一个必需品吗?


最后分享一个多年前的段子:

一个中国小伙子和一个美国小伙子谈论婚姻。

中国小伙说:“你们美国人真随便,一谈恋爱就上床!”

美国小伙答:“你们中国人才随便呢,一上床就结婚!”



最后给出这本《中国式的情与爱》购买链接,

https://j.youzan.com/JcWLQ9

或许这本书能让你用一种更理性的视角,看到婚姻真实的样子。


以上。

我是宏桑,一个心理咨询师。

同名公众号:宏桑(hongsang1989),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2020/10/28更新

刚刚查询民政部2019年公报,数据有所改变,因为笔记本不在身边,所以就不改图表了。

2019年我国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比上年下降8.5%,离婚登记470.1万对,比上年增长5.4%。

根据公开数据计算,2019年离结比为50.70%又创历史新高,首次达到50%。

更新,把两条重要的数据放到了前面

2018年离结比已经高达44%!

2019年结婚数12年来首次降到1000万对以下

刚好做了一份1987-2018年的统计,给大家看下具体数据。(更新下,有知友评论2019年数据只是民政部初步发布的数据,一般正式公报出来后,离婚数据大多数都会提升,应该有诉讼类离婚可能还未统计,所以等2019年报公报我再更新下,这只是一份数据,只给大家看做了几张表,让大家看的更直观些,另外讨论结婚率和离婚率的计算方式的,感觉结果跟大家心里固有印象可能不同,大家不必要深究公式的正确性与否,离结比这个数据是我添加的,可能更能符合大家对“离婚率”的印象,大家综合各个数据查看就好)




第一,1987年我国离婚率是0.55‰,2018年我国离婚率是3.2‰。离婚率翻了几倍


第二,1987年我国结婚率是8.6‰,2018年我国结婚率是7.3‰,成略微下降趋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结婚率最低是在2002年,只有6.1‰,个人浅见结婚率跟上世纪婴儿潮也有很大关系


第三,离结比,这个是大家一直误传的离婚率,就是离婚数/结婚数*100%,1987年我国离结比为6.28%,2018离结比为44%,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次,2019年数据,来看离结比为43.86%,略微下降了(感谢评论区知友指出,目前诉讼类的数据应该还没有统计到,等公报出来或许会增加很多,到时候更新)

第四,要注意的是,2019年结婚对数只有947万对,是近12年来首次降到1000万对以下的数据。结婚高峰期出现在2013年,当年结婚对数为1341.4万对,后面逐年下降。2014年1306.7万对,2015年1224.7万对,2016年1142.8万对,2017年1063.1万对,2018年1013万对。原因嘛,我想主要还是上世纪90年代婴儿潮诞生的大多数已经步入结婚殿堂了,第二个是生活各方面的压力

我之前比较关注这个问题,我是从民政部官网下载的从1987-2018年的所有公报,手工添加到一张表上,再加上几个图,看的话会比较清楚。

user avatar

正常现象,而且在以后离婚率还会不断增加,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普遍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未来单身人士会越来越多,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婚姻已经不是人生的必需品了。

我甚至觉得离婚率提高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在婚姻里,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时具有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很多人能意识到结婚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但是他们意识不到,离婚同样具备高成本。

所以在经济水平低的时代,很多人一旦结婚,除非实在无法维持,绝不离婚,凑合着过呗还能离咋地是绝大部分人的心态。

看看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人,应该深有体会,不是不想离,而是离不起。

尤其是女性,教育水平低,经济水平更低,一旦离婚,不要说养活自己,连个栖身场所都没有,所以离婚率很低。

但是你要是认为不离婚就意味着幸福,那就是太天真,很多人在半死不活的婚姻里度日如年。

所以,现在经济水平提高了,尤其是女性经济独立的比例越来越高,对男性没有经济依附,由女性提出的离婚率不断在增加。

再加上社会服务到位,对男性而言,曾经只有妻子才能带来的各项服务,比如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全部可以通过家用电器以及外包的形式完成,对女性的依赖也降低了。

两性双方对彼此的依赖同时降低,你说婚姻还是必需品吗?

再加上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加剧了这一点,在以往,要想获得性,必须通过婚姻,婚姻以外,获得性代价是非常高的,绝非一般人能承受。而现在,可能不结婚,更性福,毕竟无性婚姻非常常见。

当然,资本也推波助澜了一波,高房价,996,可不仅仅是避孕药。

综上,在未来结婚率会越来越低,离婚率会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可以称得上规律。

面对社会发展的混流,两性与其互相指责谩骂,不如思考思考,在这样的趋势下,自己如何选择,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数,婚姻不一定幸福,单身也不一定痛苦。

把自己所有时间花在网上指责异性打嘴炮,而从来不思考现象背后的规律,不仅非常愚蠢,而且绝对不会幸福的,毕竟上天造出两性不是为了让你们打嘴炮。

user avatar

这帮人结婚前,或者全款,或者六个钱包,一共买单了大约415.5万套楼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中国有415.5万对夫妻选择了离婚,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据,更折射出社会深处一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关注的现象。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婚姻的脆弱性,或者说,它提醒我们,曾经被视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神圣契约,在现代社会里.............
  • 回答
    2019年8月3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El Paso)一家沃尔玛超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造成了包括儿童在内的至少23人死亡,23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了全美乃至全世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事件经过(根据当时报道的详细信息): 时间与地点: 当地时间2019年8月3日上午10.............
  • 回答
    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1041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看待它。一、 数据本身的含义和意义 国民总收入(GNI):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初次分配收入总和。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略有不同,GNI更侧重于一个国家.............
  • 回答
    《2019 年白领 996 工作制专题调研报告》指出,加班最“狠”的并非互联网行业,这一结论确实引人深思,也与大众普遍认知存在一定反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大众认知的形成与局限性:首先要承认,互联网行业确实因其“996”工作模式而广为人知,甚至成为一种代名词。这种认知.............
  • 回答
    看到2020年上海女性平均初育年龄达到了30.73岁,比前一年又提高了0.44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它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年轻人观念的转变,值得我们仔细掰扯。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晚育?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人选择交织的结果。我.............
  • 回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报告指出,2019年12月新冠病毒(SARSCoV2)已在美国传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磅且令人深思的发现,它释放出多重信号,对我们理解疫情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防控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NIH报告释放出的信号:1. 疫情的全球化和隐匿性比预期更早: 最直接的信号是.............
  • 回答
    《三国志14》在2019年冬季的发售,对于我这样的策略游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年底最令人期待的“压轴大戏”之一。提起“三国志”系列,这可是我从小到大接触的第一批策略游戏,也因此积累了深厚的感情。每次新作发售,都像是一次与老朋友重聚,带着熟悉感,又对新变化充满了好奇。重回“块状”地图:怀旧与创新的结合《.............
  • 回答
    用“三观正不正”来衡量电视剧、电影的品质,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颇具争议的现象。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三观”的含义及其在影视评价中的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观”在这里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当下语境中,人们讨论影视作品的“三观”,往往涵盖了: 世界观 (Worldv.............
  • 回答
    少数民族加分这个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的,里面门道多着呢。要说我的看法,得从几个角度去掰扯掰扯。首先,这政策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你想啊,咱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发展水平肯定是有差异的。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可能因为历史、地理或者经济原因,教育资源没那么丰富,孩子们能获得的学习机会.............
  • 回答
    北京,这座城市,总让我有一种复杂又着迷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呼吸着的个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洋溢着蓬勃的现代气息。初次来到北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大”。不是那种空旷荒凉的大,而是那种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繁华与密度。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宇,以及在这庞大空间里川流不息.............
  • 回答
    中医的未来,在我看来,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它并非如某些激进派所言的“过时落伍”,也非一些传统守旧者所认为的“完美无缺”。它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方有广阔的天地,但也需要审慎前行。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医的独特价值和潜力。中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沉淀了无数经验和理论,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
  • 回答
    《三体》中雷迪亚兹回国时被人民用石头砸死的情节,确实是小说中最令人震惊和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这个事件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人性层面的思考。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解析这个情节,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一、 情节概述:绝望中的狂怒与背叛在《三体II:黑暗森林》的“古筝行动”之后,地球文明进入了危机纪元.............
  • 回答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中国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以业控人”、“以房控人”到“以学控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背后牵扯到深厚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原因。我将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还原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教育资源倾斜:现实.............
  • 回答
    说实话,一个女生说脏话,在我看来,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得承认,如果是我自己,或者是我身边比较亲近的人,听到她们偶尔冒出几句脏话,我可能不会觉得特别惊讶,甚至是有点……怎么说呢,反而觉得她挺真实的。生活嘛,哪有那么多规规矩矩,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谁能保证舌头不打.............
  • 回答
    我倒觉得绘圈那些繁复的水印,与其说是“防盗”,不如说是“身份的标记”更贴切。你想想,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一点进去,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东西扑面而来,有时候都不知道眼睛该往哪儿放。你想啊,一个画师辛辛苦苦画出来的图,冒着被抄袭、被滥用的风险,发到网上,就这么白白送出去了?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水印这东西.............
  • 回答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这话题可不小,也挺复杂,牵扯到太多方方面面了。我一直觉得,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一旦动了,那影响可就大了。你想想,咱们现在的大学,尤其是那些部属高校,身上的行政色彩那叫一个浓厚。校长、书记这些人,很多时候跟政府部门的官员似的,权力大,事儿也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这些听.............
  • 回答
    美国运动员不愿离开中国,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门道,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不舍得”就概括了。这其中牵扯到的因素挺复杂的,有事业发展上的考量,也有生活方式上的吸引力,甚至还有一些情感上的纽带。咱们就从他们在中国能获得什么来聊聊吧。首先,从竞技层面来说,中国对很多体育项目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不论是场.............
  • 回答
    谈论四大名著里的地理错误,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地图精度极高的时代。这些经典作品毕竟诞生在几个世纪前,当时人们对地理的认识、测绘技术,以及信息传播的渠道,都和现在截然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它们,反而应该理解这些“错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那个时.............
  • 回答
    相亲啊,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门玄学,也挺实在的。我嘛,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多了身边朋友们的故事,也自己琢磨过一些。首先,得承认,相亲这玩意儿,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咱们这儿,大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社交圈子也容易变得狭窄。很多年轻人,每天忙得团团转,想认识新朋友都难,更别说有心仪的对象.............
  • 回答
    关于MTF(生理男性,但认同自己为女性)这个议题,我们不应该用标签化的思维去简单概括,而是要尝试去理解其背后复杂的个体经历和性别认同的微妙之处。首先,要明确的是,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一个人对自己性别的内在感受,它可能与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Sex Assigned at B.............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