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更倾向于高市盈率,而放弃低市盈率的股票?

回答
有时候,即使明知道有“便宜货”,大家也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追逐那些市盈率(PE)更高的股票,这确实是股市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不是说低市盈率就一定不好,而是说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或者对于某些类型的投资者来说,高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更有吸引力,原因其实挺多,而且都挺实在的。

1. 预期的增长潜力:

这可以说是最核心的原因了。低市盈率的股票,往往意味着市场的预期增长不高,或者说它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大部分的增长。而高市盈率的股票,虽然现在看起来“贵”,但市场普遍认为它未来能赚更多的钱,而且是高速增长。

“便宜”的陷阱 vs “成长”的诱惑: 很多时候,低PE的股票可能是在一个夕阳产业,或者公司本身面临一些挑战,增长停滞不前,所以价格不高。而高PE的股票,即使现在盈利不多,但如果它所在的行业是朝阳产业,产品或服务有独特的竞争力,技术领先,或者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那么投资者愿意为未来的“大蛋糕”买单。他们愿意现在少赚点,但赌未来能赚更多。
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投资者会评估一家公司当前的盈利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增长是否可持续。如果一家公司虽然现在PE不高,但盈利波动很大,或者增长乏力,那么它可能就失去了吸引力。反之,即使PE高,但如果公司的盈利增长是稳定的、可预测的,并且有明确的驱动因素(比如新产品的推出、市场份额的扩大、成本的有效控制等),那么这种高PE就显得合理。

2. 行业的特性和市场情绪:

不同的行业本身就有着不同的估值逻辑。

科技和新兴产业: 像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这些行业,往往是高增长的代表。这些行业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在初期可能还没有充分的盈利,但其颠覆性潜力巨大。投资者会给予它们非常高的估值,因为他们看中的是未来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类公司的PE常常高得离谱,但市场依然愿意追捧。
品牌和护城河: 一些拥有强大品牌效应、专利技术、网络效应或者其他“护城河”的公司,即使目前盈利增长不是最快的,但其市场地位稳固,竞争优势明显。这种公司的价值在于其稳定性和持续盈利的能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这些公司即使现在估值不低,未来也能保持稳健增长,甚至因为行业整合而受益。
市场情绪和“炒作”: 有时候,市场情绪也会推高某些股票的PE。当某个概念、某个技术成为市场热点时,相关公司的股票就会被疯狂追捧,即使它们目前的财务数据并不支持这么高的价格。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更看重短期的交易机会,或者相信“故事”会继续上演。

3. 财务指标之外的考量:

投资不仅仅是看PE这么简单,还有很多其他维度的分析。

资产质量和现金流: 有些公司PE不高,但可能存在大量的负债,或者现金流状况不佳,经营性现金流远低于净利润。这种情况下,即使“便宜”,投资风险也可能很高。相反,一些高PE的公司,如果其资产负债表健康,自由现金流充沛,并且能够有效将利润转化为现金,那么这种高PE就更让人放心。
管理层能力和公司治理: 优秀、有远见的管理层能够带领公司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增长。投资者可能会因为看好管理层的执行力、创新能力和战略规划,而愿意为一家公司的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良好的公司治理也能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者信心。
股息政策和股东回报: 虽然高PE公司通常专注于再投资以实现增长,但有些公司即使PE不低,也会保持稳定的股息政策,或者通过回购股票来回馈股东。对于偏好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者来说,这种综合回报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4. 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

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

成长型投资者: 这类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他们更看重资本增值,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来换取潜在的超额回报。他们更容易被高增长、高PE的股票吸引。
价值型投资者: 价值投资者更倾向于寻找被低估的股票,他们对PE指标非常敏感,喜欢“便宜货”。但即使是价值投资者,如果发现一家公司虽然现在PE不高,但其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并且未来有确定的催化剂能够使其价值回归,他们也可能愿意买入。
短期交易者 vs 长期投资者: 短期交易者可能更多关注市场情绪、短期催化剂,而高PE股票往往是这些“故事”的载体。长期投资者则更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长期增长潜力,他们会仔细评估高PE是否合理。

总结来说, 人们倾向于高市盈率股票,往往是因为市场预期了这些股票在未来能带来更丰厚的回报。这种预期可能基于行业趋势、公司自身的创新能力、品牌优势、管理层能力,甚至是市场情绪。虽然低市盈率股票看起来“便宜”,但如果其增长潜力不足,或者存在其他隐藏风险,那么“便宜”反而可能是一个陷阱。投资就像是在买一个未来的预期,而高市盈率股票,就是投资者为更光明的未来而支付的“溢价”。当然,这个“溢价”是否值得,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基本面分析来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市盈率代表对未来业绩增速的预期。

user avatar

因为市场在学习,市场变的越来越有效

现代价值投资理论从格雷厄姆提出现金流贴现的概念至今不过100年,这个市场汇聚了全世界最有钱,最有知识甚至是最聪明的人,而且这些人还彼此博弈,不断学习,总结,反思,于是这个市场成了进步最快的市场。这也就是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因为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或者任何虚的东西,市场只追求利益,你不进步就只能被淘汰。

在一开始,所有人都不知道价值投资的时候,格雷厄姆发现熊市暴跌的时候很多股票的市值对比盈利会周期性暴跌(市盈率极低),很多股票的分红率甚至会远超无风险利率,他只需要这时候买入,然后等着大家情绪恢复之后卖出,就能获取大量超额收益

后来费雪又发现,买这类股的收益不如买成长股的收益,因为成长股也会周期性被杀到超级便宜,但是再次起来以后因为内在价值成长了,所以收益率会更高

而格雷厄姆和费雪把这种观点整理出版,于是广为人知,于是周期性下跌出现后就多了一堆抄底的人,于是之后股票再遇到熊市就再也杀不到那么便宜了,而成长股底部估值往往会比不成长的股票更贵,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市盈率就是市值和盈利的比值,由于盈利通常是不稳定的,而且能影响它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所以通常市盈率本身没什么意义,就跟房价类似,你不能说10W一平米的房子一定比1万一平米的房子泡沫更大。而市盈率低的时候买入一定能赚钱也是基于当时的经验,说白了是一种归纳法的结果,而归纳法其实是有其局限性的,众所周知归纳法只是经验而不是真理。

接着因为以前会计准则对折旧等没有现在的折旧摊销等概念,于是一个公司如果购置新的生产线扩大生产的话,往往购置的当年会有一笔一次性的极大的支出,于是业绩会大幅下降,股价会随之暴跌,久而久之,市场里的聪明人就发现了,这是买入机会,更有人提出这会计准则不合理,于是会计准则开始进化,对机器,厂房等不再一次性计入成本,而允许折旧摊销,现在机器往往是3-10年折旧,厂房是20年,往往有上市公司在这上面做手脚,比如康得新,一直对机器做20年折旧,但是其实它很多机器3年就淘汰,乐视对电视剧也是做10年以上折旧(记不清具体时间长度了),但是实际上电视剧第一年就应该折旧70%以上,因为一旦过时,它的价值就会大幅贬损。

然后伴随彼得林奇的成功,以及巴菲特1980-2000年的辉煌,他俩的投资理念开始广为人知,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信奉长期持有,买高壁垒,长雪道的公司,同时科技股被无数人抛弃。但是他俩的投资理念也被低俗化,简化成了买低PE的成熟行业巨头,但是实际上他俩几乎从来不强调估值,接着时间来到了1997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同时也是互联网公司萌芽的时候,当时美股市场上无数人觉得亚洲金融危机,全世界经济要崩溃,股票肯定不会好,这时候威廉欧奈尔通过技术图形分析发现纳斯达克即将进入牛市,于是大胆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个人电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还非要盯着代表旧工业的道琼斯指数不放呢?之后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行情开始!

在这次行情中,涌现了无数科技大牛股,这些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数快速增长,甚至营收也快速增长,就是没利润。当时无数人怒斥这是泡沫,同时好像是巴伦周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亚马逊的市值已经超过了全美国所有书店的市值,这不是泡沫是什么?”这个问题像不像现在无数所谓的“价值投资者”的提出的问题?那么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回头看历史,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

接着全世界进入了互联网井喷的时代,在中国出了一个名叫“张磊”的人,他的高瓴资本成为了接下来20年全世界最成功的投资公司之一,而中国也诞生了无数类似腾讯,京东,阿里这样的大牛股,也出现了类似凡客诚品之类昙花一现的公司,现在还有bili,pdd,快手,滴滴,头条等公司。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都是公司初期用户数暴增,有些营收也暴增,有些甚至连营收都没有,但是一旦实现垄断,便能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于是市场里的聪明人就会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抓住这些机会,如何才能复制这些成功,于是越来越多企业和PDD,滴滴这样,早期不断融资烧钱获客,期望最后实现垄断一把赚回来。而投资人们也十分认可这种模式,所以每次这些公司融资总会不断有人送钱给他们烧,但是市场也在进化,当滴滴会这么做的时候,快的也会这么做,于是之后出现了滴滴与快的,OFO和摩拜的斗争以及百团大战。然后投资人们就发现这么打下去会没完没了,永远实现不了垄断,但是谁也不愿意先退出,于是大佬们开始撮合它们合并。第一次合并的是滴滴和快的,但是合并之后大家可以发现,腾讯主导的滴滴相当于吃掉了阿里主导的快的,所以阿里感觉那就是一次错误的决定,不该妥协,但是因为阿里没有足够自主流量,淘宝反而是吸血大户,所以导致阿里收购的企业都很难获得流量加持,反而会被迫把流量导向淘宝,最后被吸干血淘汰,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企业唯恐避阿里不及。这话题就有点扯远了,就不继续展开了。

那么发展到今天,我们最好的学习资料便是回顾历史,回到1980年代,我们怎么样才能复制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成功,回到1990年代,巴菲特和彼得林奇还在告诫不要买科技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错过微软,思科,戴尔等超级大牛股,进入2000年以后,我们又如何能在泡沫声中抓住亚马逊,pcln(booking和agoda的母公司),Facebook,苹果,google以及netflix等大牛股呢?于是赛道论横空出世,但是赛道论真的没问题么?现在没人公开反思这个问题,各位不妨反思下,可以思考下高瓴成功的背景,以及失败的案例。

那么显然,到今天,光一个市盈率已经不够了,人类社会是在进步的,你的对手也在进步,如果说市盈率,安全边际相当于《孙子兵法》里的兵马未行,粮草先动,而格雷厄姆的时候相当于战国时期,那么现在已经是现代化战争时期了,对手用的是超音速隐形战斗机,航母,洲际导弹,核武器等,你还在那边说我有上将吕布,他率3000精锐奇袭美军太平洋基地,定可大获全胜,这,你确定不是在讲相声?

既然时代已经发展了,我们的理论自然也要发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对的,低估值公司通常有更高安全边际也是对的,但是美军来打你的时候没有带大量辎重并不意味着他不会打仗啊,说不定是人家补给能力根本不是你可以理解的呢?就如同亚马逊在2000年的时候市值超过了全美所有书店的市值,本身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安全边际,而是买它的人从来就不认为它仅仅只是一家书店而已呢

那么你觉得这帮抱着《孙子兵法》天天说你不要跟我扯什么现代战争理论,《孙子兵法》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理论,然后刻舟求剑的人怎么样呢?是他们说的有道理,还是市场有道理?

最后回到题目上来,不是人们更倾向于高市盈率,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不是人们不再重视补给,而是因为补给能力大幅提升,所以不再需要和三国时期一样屯粮了,在投资上就是人们能看得更远,更前瞻,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了,所以即使风险变高,风险收益比依然是划算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