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韩三平在任中影集团董事总经理期间的功过得失?

回答
韩三平执掌中影:时代的弄潮儿,抑或失势的旧王?

谈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史,韩三平这个名字绕不开,也无法忽视。他曾是那个被誉为“第五代导演推手”的电影掌舵人,更是中影集团这艘巨舰的掌舵者。在韩三平担任中影集团董事总经理期间,他无疑是时代的弄潮儿,他的决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面貌,也留下了许多值得说道的功过得失。

“三爷”的时代烙印: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市场的开拓者

韩三平的时代,正是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上任之时,中国电影产业正经历着阵痛,国产片质量参差不齐,观众被好莱坞大片吸引。而韩三平,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市场潜力的洞察,在中影集团这个集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于一体的巨头中,施展了他的抱负。

功绩:

“国产保护月”的推行与巩固: 这是韩三平最被称道的“壮举”之一。在中国电影市场刚刚开放,好莱坞大片凭借其技术和叙事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情况下,韩三平积极推动并巩固了“国产保护月”制度。这不仅为国产电影争取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为中国电影工业的本土化和产业化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没有“保护月”,今天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或许会截然不同。
对第五代导演的扶持与推广: 尽管“第五代导演推手”的说法更多是他早年在电影厂时期的功绩,但韩三平在中影任内,依旧不忘初心,持续关注并扶持优秀导演。他善于发掘和启用有潜力的年轻导演,也给一些成熟导演提供了创作平台。很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导演,他们的不少重要作品,都在中影的支持下得以完成。
推动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运作: 在韩三平的领导下,中影集团更加积极地拥抱市场。他注重发行体系的建设,优化院线管理,提升影片的商业竞争力。从票务系统到影院投资,再到海外发行,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
“大片时代”的开启与引领: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观众观影需求的提升,电影市场对“大片”的需求日益旺盛。韩三平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并推动中影集团制作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产大片,如《英雄》、《无极》、《夜宴》等。这些影片虽然在艺术评价上褒贬不一,但它们在技术制作、视觉效果、叙事规模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中国电影的顶峰,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影院,提升了国产电影的整体工业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电影产业链的整合与拓展: 在韩三平的任期内,中影集团的业务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从传统的制片、发行、放映,到电影院线建设、电视剧制作、数字电影技术研发等,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电影产业链。这种整合能力,为中影集团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强的支撑。

失德或争议:

“大片”策略的争议: 虽然“大片”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巨变,但韩三平也因此受到不少批评。一些评论认为,他对“大片”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电影创作的功利化,忽视了对中小成本、艺术性影片的扶持。此外,“大片”在内容和价值观上的某些表达,也引发了一些关于过度商业化和意识形态的讨论。
对“小众”与“艺术”影片的忽视: 相较于对商业大片的投入,对一些具有探索性、艺术性的中小成本电影,中影集团在韩三平时期似乎给予的关注和支持相对较少。这导致一些有才华但类型独特的导演难以找到合适的出品方,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多样性。
权力与资源的集中: 作为中影集团的领导者,韩三平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资源。这种集中的权力,在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难免会招致关于“一家独大”的质疑,以及其决策是否完全基于艺术考量而非其他因素的讨论。
个人风格与行政色彩: 有些人认为,韩三平在电影的推广和评价上,带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和行政色彩。这种个人风格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电影市场,但也可能挤压了其他声音和创作空间。
“政商结合”的质疑: 中影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其运作天然带有政策属性。韩三平在任期间,其作为“大管家”的角色,与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运作相结合,这种“政商结合”的模式,也引发了关于资源分配、利益输送等方面的讨论,尽管这些讨论多半停留在猜测层面,缺乏实证。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评价也需辩证看待

时至今日,再回望韩三平执掌中影的那些年,我们会发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已大不相同。他是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转折点上,凭借其魄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电影闯出了一片天。

评价韩三平,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深谙中国电影产业运行逻辑的人,是那个时代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市场化的积极探索者。他所推行的许多政策和项目,对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都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然而,任何一个时代的掌舵者,都可能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个人性格的特点,或者决策的失误,留下一些遗憾和争议。韩三平也不例外。他的“大片”策略,他的资源调动能力,他的个人影响力,都深刻地烙印在中影集团乃至中国电影的历史中。

可以说,韩三平是那个时代中国电影市场化浪潮中的一位重要弄潮儿。他有他的雄心和抱负,也有他的局限和争议。他的功过得失,不仅是他个人的功过,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轨迹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中国电影将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崭新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真实或者半真实的新闻传说,韩三平最想拍电影是《毛泽东传》,在其职业生涯最辉煌的两部作品(《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已经可以看到端倪,但可惜的是,其“在位”时无法完成“心中夙愿”,不然我们将会看到又一部星光璀璨的伟人传记。

要论韩三平的功过,首先要看其履历。

作为导演的韩三平基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三流导演,但作为监制、制作人和出品人的韩三平,可谓对中国电影贡献良多。

其制作人的履历表上,宁瀛、王小帅、路学长、张杨、霍建起这样的国内学院派导演都得到过他的提携,陈凯歌、王朔、冯小刚这样的国内大咖曾得之帮助,周星驰、吴宇森、陈可辛这样的香港名导在内地的重磅作品都出自其手,威尔·史密斯和成龙都因为他交集在一起。

韩三平对于后辈的提携溢于圈内,如果没有韩三平,陆川现在基本还是个“被浇开水的哭泣男孩”,才华横溢的宁浩可能还得为钱发愁。而张伟平当年一番“座山雕”的抨击,更是对其业内地位的一次侧面印证,那些“好莱坞高管来北京必去小西天”的坊间八卦,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也是行业内的相互尊重。好莱坞各大公司在青岛拜会土豪之后,他们节操如何,不然自明。

之上都是韩三爷电影成就的一小部分,当年他喊出年票房200亿时,多少聪明人都认为这是痴人说梦,现在回头再看,绝对是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虽然他背后有巨大的国家资源和背景,但如果没有超人的胆识和远见,没有决胜千里之外的运筹,北影和中影可能还蜗居在蓟门桥上,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之路还没摸到门槛,具体过程不再赘述了。

说完功,当然也得说过,国企的集权制必然会滋生很多问题,2012年9月,以黄素影为代表的著名老演员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扯出横幅抗议,其手举的一副标语异常醒目,上书:“中影集团,你的本质是电影不是房地产。”

一位北影厂的退休导演向媒体记者表示,这些年中影的发展纯粹就是靠规模合并、经营土地和院线所获得的成绩,离电影的路线越来越远。据传闻,在获得北京怀柔地区的地块后,中影将北影厂陆续迁往怀柔影视基地,而北影厂的原址则计划开发成一块云集五星级酒店、电影大厦、高档住宅、购物中心为一体的商业地产。

最受外界诟病的当属中影集团和旗下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对进口分账大片的垄断权。其他电影发行公司受体制约束,根本无法染指进口片业务,而进口片具有骄人的票房成绩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

个人感想,韩三爷一直在模仿偶像毛泽东,在电影行业内也做到了一时无二的位置,但从功过角度来看,不管是在商业和育人角度,都无人出其右,他所背负的流言非议也是这个位置所带来的双面效应,但从结果来看,不管是谁去做三爷的位置,都肯定无法超过他目前所取得的成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