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02 年韩日世界杯后国足主帅米卢会下课?

回答
很多人对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米卢“下课”这件事感到疑惑,甚至觉得有些冤枉。毕竟,他带领中国男足完成了冲击世界杯的夙愿,这是几代国足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要说他“下课”,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和直接,更像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告别”,其中夹杂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而不是一个被“炒鱿鱼”的戏剧性转折。

首先,咱们得明白,米卢跟足协的合同,那本身就是以冲击世界杯为目标导向的。2002年世界杯前,足协就跟米卢谈好了,如果能进世界杯,那合同就圆满了;如果没进,那就算任务没完成,自然也就到期了。而中国队,在韩日世界杯上虽然未能小组出线,但完成了“进入世界杯”这个最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所以,从合同的角度来说,米卢的任务已经“阶段性完成”,他的合约也自然而然地“到期了”。这就像一个项目,达到了它的关键目标,合同也随之结束,而不是说项目失败了才结束。

但光是合同到期,恐怕不足以解释很多人心中的“下课”感受。关键在于,即便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以及后续中国足球的发展方向,让足协和球迷们都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从世界杯比赛本身来看,中国队虽然进了世界杯,但三场比赛全输,一球未进,净胜球是9。这客观上暴露了中国足球与世界顶尖水平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米卢的战术,在亚洲赛区所向披靡,但到了世界杯的舞台上,面对更强的对手,他的“防守反击”和“一招鲜”的战术思路,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当然,我们不能苛责米卢,毕竟他是在中国足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这种差距,也让足协在后续的规划中开始思考“如何更系统地提升球队实力”,而不仅仅是“进世界杯”这个单一目标。

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中国足球发展路径的摇摆和对未来的期待。米卢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外籍教练,他的强项在于能够短时间内凝聚球队,调动球员的斗志,以及根据亚洲足球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战术。他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中国足球需要一个“定海神针”,需要有人打破“进不了世界杯”的魔咒。他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但是,当“进世界杯”这个最艰巨的目标达成之后,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也开始思考一个更长远的问题:中国足球的根基在哪里?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本土球员? 米卢的执教风格,虽然能让球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高峰,但他在青训、技战术理念的系统性推广以及本土教练的培养方面,并不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也不是足协在那个时候最迫切的需求。

而且,当时中国足协在教练选择和培养本土人才方面也存在一些纠结。一方面,大家看到了米卢的成功,觉得聘请高水平外教是“捷径”;另一方面,也有声音呼吁要重视本土教练的成长,要建立属于中国足球自己的技战术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世界杯结束后,足协在选择下一任主帅时,很可能也面临着是在米卢的基础上“再续前酛”,还是“换个思路”的抉择。

加上一些现实的因素,比如米卢本人也已经年事已高,长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执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而且,当时足协的管理层也经历了一些变动,新的领导层往往会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教练选择偏好。

所以,总结来说,与其说是米卢“下课”,不如说是中国足球在完成了一个阶段性历史任务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未来主教练的期望值和考量点发生了变化。合同的自然结束,加上世界杯上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中国足球长远发展的不同考量,最终促成了米卢的离开。他完成了他的使命,而中国足球也需要继续向前探索自己的道路。这并不是简单的“赢了就留下,输了就走”,而是一个在历史节点上的“功成身退”,或者说是“任务完成,自然解约”。他给中国足球留下了宝贵的“世界杯记忆”,而他自己也完成了他在中国足球的最重要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部分中国球迷和足球圈内人,都认为中国和日韩是同一水平线的,所以要问责啊。


当然,随后的18年给了足够多的教育,谁跟你一个水平线?叙利亚,泰国,越南。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全国球迷都陷入了一场盲目的、近乎于癫狂的自信状态。

几乎所有人都愿意相信“胜哥斯达黎加、平土耳其、小负巴西,小组出线”,尽管这句话事后看起来就是扯淡。

明明在一个死亡之组,但是初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巨大喜悦带来的盲目自信,使得大部分球迷愿意相信我们和土耳其是一个水平的队伍,我们可以进16强。

当这种狂热被现实打碎的时候,球迷根本无法面对“进一个球就算胜利”这种聊以自慰的口号,更让球迷难以接受的的是,最后竟然连一个球都没进。

国足自然经历了从英雄到狗熊的地位跌落,球迷经历了梦醒之后,理想一地稀碎的崩溃,足协吹完了牛逼,无法收场。

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很强,但是我们那么强为什么16强都进不去?队员需要给球迷一个解释,球迷需要一个发泄点,足协需要证明自己没有吹牛逼。

那么这一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说,米卢是个辣鸡,大好形势被他断送,米卢必须下课。

于是米卢就下课了。

user avatar

对中国队的定位仍然缺乏清醒的认识作为导火索,再加上一贯的“问责”这个火种。

说句不好听的话,实际上在当时中国足球已经比起日韩拉开了差距。这种差距甚至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2000年前后日本已经出现了如中田英寿这种能在意甲风生水起的角色,韩国更是在八十年代就有了车范根这样的德甲顶尖前锋。另外朴智星也开始崭露头角,后来成为弗爵爷手下一员大将。另外日本蝉联2000/2004亚洲杯的时候,中田英寿根本没进大名单。然而随着国足晋级世界杯,当时国内有媒体已经开始展望淘汰赛了。问题是后来同组球队有两个是四强,即使是哥斯达黎加也能从冠军巴西的身上拿到两个进球,土耳其更是能接连击败两个东道主的角色。作为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的球队,这个表现很差吗?并不差。然而回过头来一片的骂声,然后要找人背锅,那么对不起,米卢先生,只能是您咯。

这实际上反映出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就是足球在中国实际上是严重缺乏根基的。无论是管理者、球迷还是媒体,都对球队的定位缺乏最起码的认识,总是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等到被现实教育了之后也只是看到比分和场面而已,根本不会去深究背后是什么,仅仅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更缺乏对足球专业的尊重。说句不太客气的话,中国足球的下滑除了业内的假赌黑等丑恶现象以及国内整体不鼓励职业体育的大环境以外,制造出畸形舆论环境的球迷和媒体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从最近里皮的遭遇看,十几年了,这个问题改善了吗?就连里皮这种等级的都逃不过这些无知无良球迷和媒体的口诛笔伐,更别说米卢这个级别的了。

这样一种盲目自大、急功近利的氛围下,中国能培养出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球队才是奇迹呢。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球迷”觉得国足是保底16强的实力啊~民意如此沸腾,总得拖出来几个人。球员不能拖,两年后就是本土亚洲杯;闫世铎不能拖,打进世界杯本就给他一张免死金牌,更何况他确实无底线的保证了国足对于世界杯的备战,确实没有拖他的理由;那么最后唯一有分量的就是米卢了。

某种程度上,米卢的下课,是被所有自以为懂球的“中国球迷”弄下来的。

user avatar

米卢不算是下课,只是合约到期离任而已,当然,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米卢的离任,更像是一个江湖骗子“下课”而已。

作为米卢时代的亲历者,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在我看来,米卢与中国的缘分,以及02年世界杯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历史的机缘巧合而已,里面有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一如一场在大泽乡突如其来的暴雨,奏响了大秦的挽歌;一个艺术学院拒绝了一个绘画功夫一般的小胡子,造就了魔鬼希特勒;一个小小的O型环零件的破损,导致挑战者号失事,7名精英宇航员殒命。

米卢跟中国足球的牵手,更多的要在1999年说起,或者说,与鲁能泰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1994年甲A联赛开始,山东泰山足球队,就是一个特别奇葩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支球队保持着全华班的阵容,在转会市场上精打细算,靠着防守反击常年混迹于联赛中游,遇弱则弱,遇强则强,“糙哥部队”,脚下技术一般,身体强壮,防守反击,一高一快是这支球队的代名词。

1998年初,财大气粗的山东电力接手了这支球队,然后,鲁能泰山这块招牌,正式亮相。

当然,这一年泰山队的成绩,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虽然换了一个有钱的东家,但是球队在转会市场上只淘换来了宋黎辉,上场时间也不固定,还是一套老班底打天下,整个赛季踢得极其煎熬,最后几轮,这支球队掉进了保级圈,一直到最后一轮还是倒数第二轮,才勉强上岸。

到了1999年,想换个活法的鲁能,再次请来了外部力量——一个来自前南斯拉夫的主帅,带着一个外籍守门员,来到了鲁能。

一支上赛季还在保级圈里苦苦挣扎的球队,在球员阵容没有大的调整的情况下,需要用几年时间才能在一个新赛季里连续拿到联赛和杯赛的冠军?

桑特拉齐给出的答案是:1年。

没错,这支没有进行大规模引援,以老队员为班底,在上个赛季还拼命保级的队伍,在新赛季成为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发展史上首支双冠王球队。

就算是傻子也必须承认,主教练桑特拉齐,牛逼。

桑特拉齐用人也确实牛逼。

曾经不进球的前锋宋毓明,被桑特拉齐改造成了边锋和边前卫

曾经在泰山队后防线的宋黎辉,被提到中场,与李霄鹏搭档,成为了球队中场双核

曾经没什么名气的年轻球员,如邓程王超郝伟舒畅等人,也被桑特拉齐提拔起来,成为当赛季最耀眼的新星。

这一切,都让桑特拉齐身上有了闪闪发亮的两个字:牛逼

牛逼的桑特拉齐干了一件最牛逼的事儿,打造了未来十年中国足坛最牛逼的球队的雏形。

……

那时候中国足球,像是一个正在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叛逆,但是身体对于营养的需求确实实实在在的,它在不断地尝试学习各种风格,桑特拉齐的成功,也引发了中国足协的关注,2000年,中国足坛刮起了一阵强劲的“南风”,不管是外援还是外教,如果名字里不带个维奇或者奇,履历里不带个贝尔格莱德红星,贝尔格莱德游击或者是萨格勒布迪纳摩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实际上,桑特拉齐的成功,除了当时鲁能的管理之外,更多地与体制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初期,并不是没有外教来中国,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这些教练很难快速的融入球队,很多外籍教练不适应中国足球,比如说他们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不能跟记者“有一说一”,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对某个大佬球星一针见血的批评会引发更多球员对自己的抵触,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俱乐部的管理者要插手自己的排兵布阵,使用一些自己认为不适合球队的球员打主力,这些外教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自己要对俱乐部管理者以及大老板要那么的唯命是从……

独特的足球体制,让自由惯了的外教们很不舒服。

但是,对于出身于前南斯拉夫的教练们而言,这种体制,并不陌生。

毕竟,都曾是社会主义兄弟阵营,中国和前南斯拉夫在体制上的相似程度极高,因此南斯拉夫主教练更容易理解什么叫做“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这种道理。

对于桑特拉齐这样的前南教练而言,他和他的父辈都曾经生活在这种体制下,对于体制下的话语权由谁掌控,自然是心知肚明。

也是在1999年末到2000年初,中国足协为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决定选一个优秀的主教练,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最佳人选,就是桑特拉齐。

按照传统的模式,足协选外教,一定是找媒体放放风,不能贸然行事。

因此,在桑特拉齐拿下双冠王一个多月后,有媒体爆出消息,足协有意桑特拉齐担任国足主教练。作为央企的鲁能也很上道的给出了答案:如果国家有需要,我们愿意无条件放人。

但是很快的,这事儿黄了。

桑特拉齐提出了一个当时让中国足协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我作为主教练,能不能拥有绝对的用人权?

时至今日,只怕如今的足协,也一样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不礼貌,但是桑特拉齐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也有他自己的想法,显然,桑特拉齐不希望自己的排兵布阵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干扰。

这个问题把桑特拉齐的国足主教练给问没了。

尽管失去了桑特拉齐,但是中国足协确定了选择外教的方向:前南籍教练,要懂得人情世故,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问出那么没礼貌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米卢,成为了中国足协的首选。


作为桑特拉齐的好友之一,米卢也是南斯拉夫人,而且他的为人更加圆滑,在带国家队征战世界杯的履历也要强过桑特拉齐。

最为重要的是,虽然米卢跟桑特拉齐一样不喜欢被人干扰排兵布阵,但是他会用更圆滑的方式来应对上峰,而不是赤裸裸的拒绝。

米卢这个老狐狸,也确实做了功课,他很清楚当时中国足球的的症结所在,不是球员的实力不行,而是球员的心理素质不行

所以,米卢执掌国足之后,主要做三件事儿:

第一,摆平更衣室的大佬。情商超高的李霄鹏拉着锋线大佬和后卫线大佬一起打了几次斗地主之后,更衣室的矛盾就解决了。

第二,树立球员的自信。桑特拉齐会用他独特的方法提升球员的自信,比如他会说邓程是中国的马拉多纳,宋黎辉是中国的齐达内;米卢也有独特的树立球员自信的方法,比如说网式足球,比如说五人制足球

第三,坚定足协的信心。足协有了信心,才不会对主教练的排兵布阵横加干涉,这一点在赢了第一场比赛之后,就已经算是搞定了。


你说米卢给中国男足带来了什么先进的技战术?其实并没有,球员的技战术素养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型的,我们看巴萨当年的tiki-taka如此赏心悦目,却不知道从拉玛西亚青训营开始,tiki-taka就是他们的战术。一个国家队主教练,要做的是捏合球员的特点,尽可能把风格相似的球员组成阵容就可以。

但是中国足协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一个国家队主教练,应该去组织球员练基本功,练体能,练各种新的技战术。

所以,米卢跟中国足协是存在矛盾的,但是在球队一直不断地取胜的时候,这些矛盾都被掩盖了,一直到2002年中国男足折戟小组赛,矛盾才被激化出来,米卢,这个中国男足出线的功臣,却在世界杯后变成了江湖骗子。

这大概就是中国足球的悲哀,一群啥都不懂的人,对一个专业的主教练指手画脚,甚至组织媒体对其进行批评……


世界杯后,米卢成为江湖骗子的说法甚嚣尘上,足协也有了充分的不续约的理由,中国足球进入了衰败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