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人有哪些令人敬佩或者令人恐怖畏惧的细节?

回答
英国人身上确实有一些令人敬佩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细节,这些特质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令人敬佩的细节:

坚韧不拔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精神:
历史根源: 这句口号源自二战时期,政府为鼓舞民心而制作的宣传海报。尽管最终并未广泛分发,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却深深植根于英国人的国民性格中。
具体表现: 在面临危机、困难或不确定性时,英国人倾向于保持一种镇定和沉着,不轻易惊慌失措。这不代表他们没有情绪,而是他们更擅长将情绪控制在内部,并专注于解决问题。例如,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时,你会看到人们仍然排队购买必需品,相互帮助,并尝试维持正常生活。
深层含义: 这是一种内在的韧性,是对逆境的从容应对,而不是绝望的妥协。它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面对挫折时继续努力;也体现在国家层面,比如在战争时期保持抵抗意志。

发达的幽默感,尤其是自嘲和讽刺:
类型多样: 英国幽默是出了名的,它包含了大量的自嘲(selfdeprecation)、讽刺(sarcasm)、黑色幽默(dark humor)和微妙的戏谑(wit)。
自嘲的智慧: 英国人非常擅长取笑自己,这并不是真的否定自己,而是一种谦逊和避免自大的方式。当一个英国人说“Oh, I'm terribly sorry, that was my fault”时,通常是真的认为自己有错,但即使是小错误,他们也会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表达,避免给别人添麻烦。
讽刺的艺术: 讽刺在英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通过字面意思之外的含义来传达观点,常常带着一种冷淡或挖苦的语气。这需要听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才能领会。例如,当天气非常糟糕时,一个英国人可能会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完全取决于语境和语气。
黑色幽默的境界: 英国人对死亡、失败等禁忌话题也常常运用幽默,这是一种处理负面情绪和减轻痛苦的方式,显示了他们面对现实的勇气。

注重礼仪和“Fair Play”(公平竞争):
规矩的尊重: 尽管有时会显得古板,但英国人普遍尊重规则和秩序。排队(queuing)是一种文化象征,是社会秩序和对他人的尊重的体现。即使在拥挤的环境中,人们也会自觉地排成一条线。
公正的追求: “Fair Play”不仅体现在体育比赛中,也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人对公平的强调意味着他们不喜欢不劳而获,不喜欢作弊,并且希望所有人都能遵守同样的规则。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
体现在日常: 从对邻居的尊重,到公共场合的安静,再到信守承诺,这些都体现了对规则和公平的重视。

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以及一种独特的民族自豪感:
文化遗产: 英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老的城堡、庄园到文学艺术,都深深地影响着英国人的身份认同。他们会为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感到骄傲,并且愿意去保护和传承。
传统仪式: 许多传统仪式,如皇家卫队换岗、议会开幕大典等,虽然在外人看来可能有些繁琐或形式化,但在英国人眼中,它们是国家身份和连续性的重要象征。
历史的沉淀: 英国人常常能够以一种历史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这让他们在面对变革时,也能保持一份对过往的敬意,并从中汲取经验。

令人恐怖畏惧的细节(更多的是指其强大、难以捉摸或令人警惕的方面):

冷漠和距离感(Reserved Nature):
“Stiff Upper Lip”: 这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英国特质,指的是在情感上表现出克制和坚强,不轻易表露内心的痛苦或激动。
社交的界限: 英国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与人建立深厚的友谊。他们通常不会轻易与陌生人分享个人信息,也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或过度表达情感。这种保持距离的方式,有时会让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感到难以接近,甚至冷漠。
潜在的洞察力: 虽然表面可能冷淡,但这种克制也可能意味着他们更加善于观察和分析,并且在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不会轻易下判断。这种“看不透”的感觉,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畏惧。

难以捉摸的讽刺和委婉的批评:
双重含义的陷阱: 正如前面提到的幽默,英国的讽刺和委婉也可以成为一种“武器”。如果一个英国人对你非常礼貌,但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揶揄,那么你可能无意中做了一些他们不太赞同的事情。
“Understatement”的运用: 英国人非常擅长使用“understatement”,即轻描淡写。例如,当遇到一个严重的事故时,他们可能会说“A bit of a bother”(有点麻烦),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灾难。这种轻描淡写,一方面是为了保持镇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避免直接面对或承认问题的严重性,有时会让外人觉得难以理解其真实意图。
“PassiveAggressive”的倾向: 有时,直接冲突对英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更间接、更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这可能是一种不太直接的抵抗或批评,让对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对“规则”的坚持和潜在的刻板印象:
僵化的保守: 虽然对规则的尊重令人敬佩,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对传统和规则的固守也可能显得僵化和保守,难以接受新的事物或改变。
对“不属于”的排斥: 英国社会在包容性方面虽然在进步,但有时也会存在一种“圈内人”和“圈外人”的界限感。如果你不熟悉他们的文化习俗,或者言行举止与他们有较大差异,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微妙的被排斥感。这种界限感并非恶意,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正确”行为方式的理解。

帝国主义的历史遗留和某种程度的文化优越感(尽管在现代有所减弱):
历史的烙印: 英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这段历史在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现代英国更强调多元文化和全球合作,但历史上的某些习惯或思维模式有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例如对某些非英语国家或文化的评价标准可能依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对英语的自豪: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英国人对其自然会有一种自豪感。然而,有时这种自豪感也可能转化为对非英语使用者的一种潜在的“优越感”,尤其是在沟通不畅时。

总而言之,英国人的特质是复杂而多面的。他们身上既有令人欣赏的坚韧、幽默和礼仪,也有因为其克制、委婉而带来的难以捉摸和潜在的挑战。理解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在食物造假上的造诣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点虽然被同根同源的美国有所继承,但还好并没有“发扬光大”。


例一,英国人爱喝茶,尤其是中国茶。但毕竟19世纪时候清朝把海关把的严严的,英国人倒腾鸦片都赚不来几箱正经茶,导致英伦三岛茶价极高。然而,英国人对茶又是刚需,于是造假的机会就出现了。不法商人的目光落到伦敦周围有一种叫黑刺李的灌木,它的叶子尺寸和茶非常接近,于是把这种灌木的叶子薅下来,然后烘培制造出褶皱,炒糊一点颜色也就差不多了。

当时有大量这样的假茶叶流通入伦敦的茶叶市场,而且价格卖的和进口的真茶差不多(这样刘强东之流就分不出真假了。。)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坚信灌木叶子的味道才是茶的真实味道,那些在花园品茶的贵妇不敢相信她们津津有味喝的东西可能就产自她们旁边小树上。

你说你不喜欢喝茶喜欢喝咖啡,很抱歉,同样的手段也用在了咖啡上。当时英国的咖啡有个特点,苦但是不香,原因也很简单,一般杂货店的咖啡都是用烧焦的豌豆做的。绝大多数的英国咖啡都只能称作“带颜色的苦水”。


例二,胡椒。胡椒作为香料之王,至今都在主流饮食的调味品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胡椒的价格是极其之贵的(这点很多书籍中都有更详尽的描述)。19世纪的英国人当时也面临这种问题,胡椒价格太贵,而新兴中产对这种奢侈品的需求又是如此旺盛,因此造假的市场又出现了。

造假者是怎么造假胡椒粉的呢?工序很简单,1 先搞一点真胡椒粉(得进点儿真的胡椒粉,胡椒味这么浓而且可辨性强不能像假茶叶那样瞒天过海),2 然后把胡椒粉撒到地上,3 再把这些胡椒粉从地上扫起来,嗯,你会发现,胡椒粉变多了!反复做几遍,一块钱的胡椒,就能卖出好几块了!

然而吃胡椒的也不都是脑残,大家都发现吃一块肉撒的胡椒量好像越来越多了,而且似乎不是自己口味变重了,于是开始怀疑做胡椒粉的掺假。出于对胡椒粉的不信任,大家开始买推崇买一罐胡椒粒,然后现磨出胡椒粉。万万没想到,道高一英尺,魔高一英里,造假者的新工艺也出来了--1 搞一些压榨亚麻籽剩下的油饼,2 掺一点胡椒和辣椒进去提味,3 再掺土,4 最后把这种粉撺成胡椒粒大小的球。。。据当时的业内人士介绍,一罐胡椒粒里一般也会加几粒真胡椒,真胡椒粒的比例大概是16%。。


例三,金属调色。如果你说吃点黑刺李、焦豌豆、灰尘小球对身体似乎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接下来这个就真有点愚蠢加邪恶了。当时的英国人化学理论普遍一无所知,倒是在化学实践上颇有心得。比如当时的蔬菜不新鲜,餐馆的叶子看上去不绿,怎么办?厨师宝典告诉你,为了把叶子炖绿,你应该加上半便士铜币!最好再加点醋!在另外一本《女性宝典》里,腌渍酸黄瓜的一大诀窍就是要先在铜锅里把醋煮沸。有个主妇就是听从了这个建议,在品尝自己做的绿绿的腌小黄瓜后痛苦地死去。

其他的重金属也丝毫没有被铜的气场压下来。比如儿童的糖果里,红色的你猜该怎么做?首先放草莓什么的肯定是不可能的,安全的人工色素那时候也还没被发明,于是英国的糖果商想到了朱砂(硫化汞)。除此之外,铅的一种化合物,四氧化三铅,俗称红丹,则被用于给奶酪调色。当时有一位英国绅士坚信在一个有名餐厅吃的奶酪有问题,每次一点奶酪就很难受,但老板娘坚称奶酪来自很好的渠道,直到最后一次绅士难受的快把胆汁吐出来了,并且老板娘家的猫吃了奶酪皮也中招了,才让老板娘意识到,即使是很“靠谱”的奶酪,也会掺入红丹这种致命的东西。


例四,除了较为奢侈的食物外,每日三餐的必需品也是造假的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重点关照了一种危害面比上述几种都要广泛的造假:面包漂白。当时的英国人过分崇尚白色的面包,就好像亚洲人曾经过分崇尚精米一样。但是劣质面粉只能做出灰灰的面包,于是,精明的面包商开始在面包里掺明矾--它可以把面包变得白白的,尽管大量食用明矾会对消化道造成严重的破坏。尽管如此,大量的英国人仍然信奉挂相而便宜的明矾面包,“加了明矾的面包,让满嘴黄牙的英国人露出满嘴白牙的好莱坞式的笑容。”

英国的饮水不安全,还曾造成了霍乱爆发。相比而言,带酒精的啤酒反而是更健康的饮料。然而,啤酒里的有害添加剂花样最多。绿矾帮助增加啤酒泡沫,英国人认啤酒泡沫,最好是在啤酒杯上堆出菜花形;有毒性的苦木艾用于增加啤酒有魅力的苦味。当然,柠檬汁似乎也可以靠酸性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因此也比较安全?然而,你从19世纪的伦敦买到的大多数柠檬汁都是酒石酸兑出来的,一点柠檬都不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注水肉、掺水奶、假芥末、假番茄酱、假黄油。。。你能想到的英国人吃的东西几乎无一幸免。究其原因,可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并没有怎么增长的购买力的矛盾”吧。当然,也包含了英式的自欺欺人和对食物口味的极度麻痹。

以上例子均出自《美味欺诈》

user avatar

我来讲几个英国人和茶的故事吧。

1.第一个故事来自于一位参加了一战的英国陆军士兵的口述。

背景:在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机枪扫遍了每一寸土地,地上躺满了死伤的士兵。一辆英国MkIV坦克进入了战场,却撞上了一棵树,不能动弹。车内的车组人员用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法让坦克再次移动,筋疲力尽的士兵们决定冒死离开坦克,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伸了伸懒腰,挠了挠头,士兵们缓慢、谨慎地沿着坦克走了一圈,检查了每一个角落,开了一个小会讨论,却发现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束手无策的士兵们呆呆地站了几分钟,然后从坦克中拿出一个煤油炉子,借助坦克的一侧来遮挡敌人的火力,坐下来为自己煮了一些茶。”——Bert Chaney, 第七伦敦TA步兵营。

——在枪林弹雨中冒死跑出坦克,想到的却是要喝上一杯茶。可以,这很British。


2. 后来,吸取经验的英军为海陆空军都配备了更加方便的、在车内舱内就可以使用的器具:

而这一标配为提升英国军队战斗力起到了巨大作用。除了士兵们可以更安全地在车内、舱内喝茶之外,还曾有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用茶壶拯救过自己:RAF repair plane with teapot

据该报道,一架“猎迷”(Nimrod)飞机在完成任务返航的路上遇到了故障。机组人员在打开舱门,将声纳浮标丢到海里后,却发现舱门卡住了,怎么也关不上,于是寒冷的空气开始吹进机舱。这时,机智的英国皇家空军士兵巧妙地利用手边的茶壶堵住了舱门的漏洞,从而安全返航。

——当飞机发生故障后,英国人没有一团慌乱,没有报警或迫降,而是用他们最熟悉的茶壶解决了故障。可以,这很British。


3. 第三个故事同样来自于一个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在他的回忆录《Life’s Too Short to Cry》中描述了他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这位飞行员参加了二战中的不列颠空战。当时,他所驾驶的飞机被德军击中,在他的努力控制之下,飞机最终坠落在伦敦的一块空地上。

在灰尘落定之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活着。于是他打开了舱门,环顾四周,发现飞机坠落在了一个民宅的后院,后院小得勉强容得下飞机的残余体。

这时候,房子的后门打开了,走来了一位端着一杯茶的女士。

“我觉得你需要这个。”女士对他说。

——当一个英国人看到一个人从一架坠落的飞机中死里逃生后,没有说thank god,没有问他是否受伤,而是“我认为你需要一杯茶”。可以,这很British。







-----------------------------------------------------------

补充一个:

英国人为了喝茶,专门修建了不少水电站。

在英国有个词语叫“ TV pickup”。意思是,在比较焦点的电视节目的广告期间,因为有太多人同时在这个时候使用大功率电器,尤其是用电热水壶烧热水泡茶,导致整个国家的电网出现用电高峰。

TV pickup通常出现在肥皂剧或重大体育比赛的广告期间,或节目刚结束时。比如,据统计,当年著名肥皂剧《Eastenders》在每集结束的时候,电网要面对175万个同时启动的电热水壶。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出现在1990年世界杯的半决赛,在英格兰和西德的点球大赛结束后,悲伤的英国人民只能选择用茶来安慰自己的心情。于是这导致了一个额外的28亿瓦的用电高峰,国家电网险些瘫痪。。。

好在如今的英国政府已经为解决TV pickup做出了巨大努力,其主要解决方案就是——建造专为TV pickup准备的水电站。这是一种抽水蓄能水电站,它将离峰电力以水的势能储存起来,然后工作人员会密切关注电视节目的动态,准确预测出TV pickup,并在用电尖峰时间到来时瞬间发电。如今这种水电站遍布英国。如图为正在建的Dinorwig 水电站,它能够在12秒的时间内生产功率为1320 MW 的电。







-----------------------------------------------------------

经评论区 jean luo 同学建议,决定再补充一个:

伦敦恐袭之后,据说地铁中出现了这么一个牌子(虽然牌子的真实性存疑,但即使是电脑仿真的,也是由英国人写的):

翻译:礼貌地提醒一下所有的恐怖主义者:这里是伦敦,无论你们对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会喝茶 ,并继续前行。谢谢。


从做法,到内容,再到语气,都British极了。。

user avatar

因为刚刚看了Quora上面对“what is the most British thing ever“ 笑得半死,来这里答一发。举例内容都来自Quora上该问题的答案。

英国人最自豪的(同时外国人也相当表示敬佩的)民族特点就是处变不惊。以下几个小小例子:

1: 躲避恐袭时也不放下啤酒


图中小哥在最近的伦敦桥附近恐袭事件中与大家一起小跑着撤离酒吧,但他绝没有忘记带上手中的啤酒!照片登上媒体后全国反响巨大,英国同胞纷纷称赞这位小哥“绝对正港不列颠精神”


2:747四发全停,机长轻描淡写

1982年六月二十四日,由伦敦飞往奥克兰(新西兰城市)的英航9号航班,一架四引擎的波音七四七,途径印尼上空时发动机吸入火山灰,四发全停。飞机骤降数千米。机长Eric Moody对乘客做的情况通报后来被称为“轻描淡写的顶尖杰作”(Masterpiece of understatement)。他是这么说的:

"Ladies and gentlemen, this is your captain speaking. We have a small problem. All four engines have stopped. We are doing our damnedest to get them going again. I trust you are not in too much distress."

很难翻译,尤其是最后一句。大概意思是:“女士们先生们,我是机长。我们遇到了点小问题,四个发动机全停了。我们正尽全力让它们重新发动。我相信你们没啥好担心的。"

万幸后来飞机还是安全降落了。


3:遭遇劫机,与劫匪合影留念

2016年三月二十九日,埃航MS181遭一名号称身带炸弹的男子劫持,转降塞浦路斯Larnaca机场。降落后劫机者释放了大部分人质,只留下了三名乘客和四名机组人员。

其中一名留下的乘客是英国小哥Ben Innes。他居然要求和劫匪来一个自拍。劫匪居然也答应了。下图:


看这小哥笑得多开心!

后来Ben Innes 接受采访时说“我也不知道当时为啥这么干,只是觉得面对灾难时要保持情绪高昂些。"

此事后来和平解决。所有人质安全获救,劫机者的炸弹被发现是假的。小哥的举动被安全专家斥责为“Reckless"。他的妈妈也对他不满,批评他说:

“你那根本就不是自拍好吗?照片上明显看得出,是别人帮你拍的好不好!"



附加补充一条:

4:空袭期间照常开放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饱受德军空袭。空袭后第二天,街上照常营业的商店常常树一块牌子,写着:

"Open As Usual (照常开放)"

某些店刚好附近挨了炸弹,门面,橱窗什么的都被炸飞了,有的甚至一面墙都炸没了,店主仍旧营业,把牌子稍改为:

"More Open Than Usual (更加开放)"

user avatar

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一支650人的英军被中国志愿军一个整装师1万人包围。美军少将Robert H. Soule怕他们扛不住,马上和英军取得联系询问战场情况,英军准将Tom Brodie回复说,A bit sticky, things are pretty sticky down there(有点麻烦,这边有些麻烦)。对美国人来说,这话听起来像是「我们遇到了一点困难,但我们会坚守到底」,感觉也不是那么绝望,于是就没有增援。最后这650人有只有49人逃脱,剩下的不是被俘就是被歼。

这是英国人最著名的understatement,中文翻译成「低调陈述」,就是把一件很大的事故意轻描淡写,即「夸张」的反义词,是一种大题小做的说法。

英国和中国一样也是有悠久历史文化,语言上都非常世故,有话不直说,喜欢拐弯抹角。其中understatement就是英国人说话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说话方式有时候都让同文同种的 美国人误会,只是有时候造成的后果有点严重,比如以上例子。

understatement具体表现就是对话中出现大量的a bit/a little或者small,其实都是指very或者big。也包括pretty/rather/fairly,对应中文里的「有些...儿」或者「比较...」

*澄清一下pretty不是「非常」的意思,我们平时说pretty good,其实比very good的程度弱一些, 是「比较好」,而不是「非常好」。



当英国人在朝鲜战场说A bit sticky,things are pretty sticky down there的时候,其中a bit其实是「很严重」但被刻意淡化了,就连后面的pretty也是不是表示很困难。如果他说really或者extremely,就不至于几乎全军覆没了。

当然,美国人在日常口语中也有一些understatement,但是远远没有英国人那么多。

比如美国人也会说:

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modify the drawing a little bit?

这是一种礼貌用语,特别是在求别人办事的时候,不给别人增加太多压力。

但英国人则有一种把黑的说成白的感觉。

比如明明下了一场thunderstorm(暴雨),英国人则会说 Oh, it rained a bit。



明明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他却会说We have a little trouble。

比他中了五百万大奖,他会说I'm kind of excited。别人问他中了奖之后打算怎么办,他会说Oh, that changes my life a little。

当英国人说by the way的时候,你要注意了,可能后面要说的才是他的重点。

当英国人看了你的报告说 I only have a few minor comments,表面上只是说一点点小小意见,实际恐怕是要你rewrite。

当英国人通宵加班,明明累到秒睡了,会给你来一句 I just need to rest my eyes for a minite.

当英国人看到别人不小心掉东西了,会说 Sir/Ma'am, you might have dropped something(你可能掉东西了),其实是明摆着的事,偏要说「可能」(其实中文里也是这样说)。

当英国人描述一个有钱的亲戚时,不会说 He is rich/He has a lot of money,而是说 He has some money。

其次就是对于已经是事实很明显的事,偏偏要说It seems(美国人也常常这样),比如He is late,偏偏要偏偏要说 It seems that he is late(或He seems to be late)。在地铁里有人不小心踩到英国人的脚了,英国人会说 Sir, it seems that you are stepping on my foot。

当然,英国人这种understatement也有好的方面,比如:

  • 说一道菜不好吃时,用I wouldn't say it tasted great代替It's terrible。
  • 说某个人很胖,用I wouldn't say she is slim代替She is fat。
  • 说你不喜欢一个东西时,用 It's my not my favourite 代替 I don't like it。
  • 当批评下属某件事做得不好时,You can do better 代替 You messed it up。
  • 用You are better than that 代替 You shouldn't do that。
  • 用 It's not the best way 代替 It's not what I expect。
  • 用That's one way to look at it代替 I think you are wrong。
  • 用He has a condition代替He is sick。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史蒂芬的专栏」,主攻商务英语和职场内幕,五百强外企高级工程师,学英语可以关注我,有求职困惑也可以关注我,想知道职场内幕也也可以关注我。

user avatar

街上和学校里经常能看到无人陪同的残疾人和老人(年龄大到你看到他走路都忍不住上前扶一把的那种),而且残疾人能自己工作,我上次去邮局领资料,跟一个前台聊了两句才发现她坐轮椅,无障碍设施做得特别好。定期有火警演习,会挨个统计每间宿舍住户有没有腿部残疾和听觉障碍,以便有火灾的时候安排人救援。每个房间都有火警器,学校里的门几乎都是会自动关闭的防火门。

猫粮狗粮狗零食那些超便宜,一镑店能买到国内几十块一个的大骨头和大袋狗粮狗饼干。宠物生病是正当请假理由。

对每个生命都很尊重。

但我还是忍不住吐槽一句,他们的政治体系真心跟我们国家没法比,上次跟老师聊民主的问题,我说要让每个人都有投票权就得保证每个人都是 highly educated,否则就会出现很多非理性的结果。还跟他说我们的义务教育那些。最后他感叹中国很幸运,因为政权有连贯性,且领导人都不傻。

user avatar

英国似乎永远站在胜利者的一边…
前脚和俄国人打的头破血流,后脚就能和俄国人联合起来打中国人
前脚和法国人打仗,后脚就联合法国人打俄国人
该抢殖民地的时候疯狂扩张,殖民地的民族意识崛起,该扔就扔掉
美国崛起,英国就坚决跟着老美跑
英国也是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
能够好几百年都back the right horse我觉得也是没谁了…
如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找个榜样…
我觉得这个榜样就应该是英国( ^3^ )╱~~


2019年2月19日 update…

美国打压华为,英国又是第一个跳出来表示“华为风险可控”…

啧…大英又出来站队啦!!

买定离手!

user avatar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有趣的生存节目,一位英国冒险家挑战在荒岛上生存60天,光着身子上岛的他,在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饮用水的情况下,马上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找了些树叶草根什么的煮了,喝了杯下午茶_(:з」∠)_

user avatar

英国人特有的勤劳与忍耐可以让中国人都自愧不足。

在工业时代,工厂主能把男人当畜生用,女人当男人用,孩子当成人用,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一书中,详细的介绍英国人民的勤劳与忍耐,工人们为了建设现代君主立宪国家,把自己的寿命缩短到平均三十岁可谓是可歌可泣。

这种舍己为人,一心为国的精神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国家才存在,反观后世东方某独裁大国,从上台以后提高工人阶级福利,提高妇女权利,简直是侮辱人民!

同时英国人的料理天赋可谓是世界第一,仰望星空派这种富有民主气息的食物是独裁国家一辈子都想不到的。

早在中世纪,英国人就开发出把活鸽子塞进馅饼里献给国王的美食,除了鸽子因为高温不断排泄导致有点臭味以外,这种烹饪手法可以说是世界料理界的一朵奇葩。

同时英国人的医疗水平也是领先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就诞生在这个国家,作为现代医学的起源地,英国率先使发现鸦片的妙用,开始全民大鸦片时代。

上班看不了小孩子怎么办?来管鸦片压压惊,保证婴儿不哭不闹多省事。

阑尾猩红什么传染病来了怎么办?来管鸦片压压惊,保证药到病除,让你感受不到痛苦的死去。

同时英国的医生也是掌握核心科技,精通放血,吞粪(催吐),灌肠三大疗法,在整个欧洲都是遥遥领先,不知道比什么野蛮人国家的用草治疗病人巫医强到哪里去了。

虽然我们敬爱的国王陛下因为先是被放了大半盆血,又被催吐加上用铁棍通通下面,以及伤口被粪便覆盖导致感染让我们敬爱的陛下非常痛苦的死去,但是陛下很是体谅英国医生的技术,说道:“你们尽力了,我不怪你们。”

还得说一下,英国搅屎棍的技术,作为一个海权国家,英国搅屎棍技术可谓是蓝星第一,自由民主的灯塔国都不及鸦片牛的十分之一。

先说个近点的栗子:

印度作为被英国殖民几百年之久的国家,在独立建国就被英国给搅一棍子。

先是煽动边缘的地区独立了,比如斯里兰卡,又搞了一个印巴分治。

理由似乎冠冕堂皇,防止宗教迫害,毕竟巴基斯坦基本都信仰绿教,而印度主要地区则以印度教为主。

原本就被英国煽起来的宗教冲突,在印度独立以后更是愈演愈烈,而且英国人还往这里面火上浇油了一把。

如果对于历史书有印象的话,大家就能想到克什米尔了吧!

克什米尔,属于伊斯兰信仰的绿教和印度教信仰的过渡地区,克什米尔究竟算谁的,英国人发挥搅屎棍精神,故意不说。

然后就是双方拉锯战,一直到现在都是争议地区,笔者觉得与其指望三哥们军队的战斗力,还不如让两家一起比赛摩托车特技,说不定还能申请吉尼斯纪录。

作为大英帝国虚弱期的搅屎行为,足足让印度恶心了半个世纪,不出意外的话以后还会继续被恶心。

在大英帝国巅峰时期,整个欧洲就没有统一过。

荷兰强联合法国搞他!

法国强联合欧洲一起打!

俄国有复兴的苗子喊法国打!

总而言之把欧洲挑动得战火不断。然后鸦片牛就高贵冷艳的喊“光荣独立”在海边看风景。

主题就是谁是第二,就联合第三怼他!

就如同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这个大陆均衡政策也是英国的基本国策。

后来玩脱了,一战来临,光荣独立也光荣不起来,联合俄,法来压制二德子,一战结束以后,杨基佬和高卢鸡还是被英国坑了一把,前者白白出兵,出力还没有落着好,导致二战美国参战时间晚。

后者,英国为了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没有把德国一棒子打死,给留了种,为第三帝国上台创造了机会。

苏联成立以后,英国人又准备搞个联合国军去镇压红军,不过一战以后太虚弱没有人愿意陪他而已,也就是日本跑远东去烧杀抢掠。

至于英国在远东的搅屎棍行为,那更是数不省数,有空再详细介绍










总而言之,英国人很伟大,谁黑她就是五毛!

user avatar

英国是现代政治的鼻祖,也是全球所有国家中最具现代政治智慧的国家,具体体现在,哪里只要有过英国人的统治,哪里就具备火药桶的潜质,英国人在撤离的时候,一定能挑的骨肉相残手足撕逼,从耶路撒冷到香港,坚定不移,从未失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人身上确实有一些令人敬佩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细节,这些特质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令人敬佩的细节: 坚韧不拔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精神: 历史根源: 这句口号源自二战时期,政府为鼓舞民心而制作的宣传海报。尽管最终并.............
  • 回答
    哈哈,说到日式英文(Engrish),这可是个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充满文化碰撞的有趣话题!它就像是在语言的画布上,日本人民用他们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表达习惯,随性泼洒出的充满创意和惊喜的色彩。不像那些严谨的学术论文,日式英文就是一种活生生、接地气的语言现象,充满了个人风格。我们先从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触发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文化差异就像是两面镜子,照出来的景象总是会让人觉得对方的习以为常,是自己的惊奇之处。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又在英国待了更久,我确实观察到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对比。关于“排队”这件事,那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断层。在中国,虽然也讲究秩序,但“插队”现象在很多场合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人多拥.............
  • 回答
    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些不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差异: 一、 individualism vs. Community/Tradition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
  • 回答
    英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徒步路线多样,适合不同经验和需求的旅行者。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徒步路线,涵盖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按区域分类并详细说明: 一、英格兰:湖区(Lake District)路线名称:湖区环线(Lake District Circular Walk) 长度:约160公.............
  • 回答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无数场关键的战役和行动,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也深刻地塑造了现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认同。以下是一些最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战役和行动,力求在讲述中注入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而非生硬的陈述。1. 不列颠空战(Battle of Britain,1940年夏秋)这是二战初期英.............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14世纪到16世纪这段英国历史,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剧烈变革、充满活力与冲突的时代的窗户。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世纪晚期”到“都铎王朝早期”,见证了黑死病的冲击、百年战争的起伏、社会结构的重塑、宗教改革的前奏,以及文艺复兴的种子在英国的萌芽。想要透彻地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
  • 回答
    英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且持续了数十年的议题,没有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帝国解体及其后果: 殖民地独立导致经济基础动摇: 大英帝国在二战后迅速瓦解,几乎所有殖民地都获得了独立。帝国曾是英国经济的支柱,提供了原材料、市场和廉价劳动力。.............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英国海军那些闪耀的巡洋舰。英国海军在巡洋舰的设计和应用上,那可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辉煌的传统,从早期的装甲巡洋舰到后来的导弹巡洋舰,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巡洋舰的“前世今生”在深入具体舰型之前,得先明白巡洋舰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嘛的。简单来说,巡洋舰就是介于驱逐舰和战列舰之间的一类军舰,它.............
  • 回答
    说起英国菜,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炸鱼薯条、炸肉排、布丁之类的画面,或许还会带点“粗糙”、“乏味”的标签。但其实,英格兰的饮食文化远比这些刻板印象要丰富和有趣得多,它就像英国的历史一样,融合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早餐:开启一日能量的“大满贯”英国的早餐,尤其是传统的“Full Eng.............
  • 回答
    在英国历史上,君主们拥有过不少头衔和尊号,这些称谓的背后,不仅是权力象征,更是历史变迁、政治格局和宗教信仰的缩影。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大英帝国如日中天之时,君主的头衔更是包罗万象,远非现代所能比拟。首先,最核心的头衔自然是“国王”(King)或“女王”(Queen)。这个称谓代表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 回答
    英国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不少堪称“神操作”的外交手腕,这些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复杂局势下的高明博弈,往往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下面我就来聊聊其中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脉络和操作的精妙之处:1. 征服者威廉登陆诺曼底:与其说是外交,不如说是“军事外交”的先声严格来.............
  • 回答
    准备去英国读研究生,申请材料这块儿可得好好梳理一番,别看清单不长,里面门道可不少。我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让你看得明明白白,心里头踏实。首先,也是最基础的,就是你的学术成绩单(Academic Transcripts)。 本科阶段的成绩单:这个是证明你学习能力最直接的证据。通常需要包含你本科所有学期.............
  • 回答
    去英国攻读商科,选择一所顶尖学府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为你打下坚实的商业理论基础,更能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就一条宽广的道路。在众多的选择中,有几所大学的商学院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与业界的紧密联系而闻名遐迩,它们通常在各大权威排名中稳居前列,是商科留学的热门之选。首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回答
    英国历史浩瀚而复杂,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令人惊叹的“冷知识”。这些冷知识往往能帮助我们以更生动、更具象的方式理解历史的进程,打破教科书的刻板印象。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述一些关于英国历史的冷知识: 1. 伦敦曾有过“公共鼻子”服务:详细讲述: 在维多利亚时代,尤其是19世纪,伦敦的公共卫生状况并不理想,.............
  • 回答
    去英国之前,我脑子里对它的印象,大概就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女王、大本钟、福尔摩斯、英式早餐、以及永远下不完的雨。这些标签都对,但远不是全部。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很多之前“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现实中是那么鲜活,又带着些我未曾想到的细微之处。一、关于“下雨”这件小事:我一直以为英国就是个阴雨绵绵的地.............
  • 回答
    要寻找能与《东晋门阀政治》或休谟《英国史》相媲美的欧洲历史著作,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衡量:思想的深度、史料的驾驭能力、行文的精妙以及对后世历史研究的启发性。 这两部著作都有着各自的时代意义和学术范式。《东晋门阀政治》以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精微分析而著称,它不仅梳理了门阀士族如何在特定.............
  • 回答
    好吧,英国留学选专业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纠结到怀疑人生。别看英国大学名头响亮,专业设置也五花八门,可真到自己头上,那股“选择困难症”就能把你折磨得够呛。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具体有哪些烦恼,让你也能感同身受。一、 眼花缭乱的专业名称,和实际内容的巨大鸿沟这是最直接的烦恼。你看着大学官网上的专业介绍,什.............
  • 回答
    英国的“光荣孤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外政策,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因其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走向而泾渭分明。要理解它们,我们得深入探究各自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以及实施后的影响。相似之处: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表面上看,两者都带有“不主动介入”或“限制接触.............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留学咨询师,我深知家长和学生在选择留学中介时,最看重的就是性价比。这不仅仅是价格高低的问题,更是服务质量、成功率、以及是否真正帮助学生规划出最适合自己的留学道路。市面上留学中介众多,良莠不齐,想要找到一家性价比高的并不容易。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行业经验,为大家梳理一份英国留学中介的“性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