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的有49年加入国民党的人吗?

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国民党在1949年及其前后是一个庞大的政党,其成员构成非常复杂,历史背景也相当深厚。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

1949年的国民党,历史的洪流与个人选择

1949年,对于中国国民党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一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失利,中华民国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党,从大陆迁往台湾。这个过程充满了动荡、选择和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转折。

那么,真的有在1949年“加入”国民党的人吗?

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来说,“加入”这个词在1949年这个特定节点上,可能会有些微妙的含义。 因为国民党作为一个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政党,其党员数量早已庞大。在1949年,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原有党员在大陆失陷后,继续追随国民党(或其残余力量)迁台,并在台湾继续保持党员身份。
在台湾或其他国民党控制区域,在1949年(或之后不久)登记成为国民党党员。

我们不能排除的是,在那个历史的特殊时期,确实存在着:

1. 在国民党迁台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在新形势下重新确认或登记为国民党党员的人。 比如,一些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生活的人,为了生计、安全或政治上的考量,可能会选择加入或继续保持与国民党的联系。
2. 一些随着国民党军队或政府人员迁台的家属,以及在台湾本土出生或成长,在那个时期被动或主动地成为国民党党员的年轻人。 历史的惯性、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族传承等因素,都可能促使他们在当时成为党员。
3. 一些原本对政治不那么关心,但在时代巨变下,为了“站队”或寻求某种归属感而加入国民党的人。

需要区分的是“加入”和“曾经是党员”

国民党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在抗日战争时期等关键节点,其党员数量非常庞大,并且国民党也有过不同时期的入党审查标准和方式。所以,在1949年这个时间点,大量的人早已是国民党党员。

如果提问的是“在1949年这个年份,成为国民党新党员”的人,那么这部分人是存在的,但他们的数量和具体经历,会因年代久远而难以精确统计。他们的加入背景可能非常多元:

政治理想与认同: 一些人可能仍然认同国民党的政治理念,或者对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抱有希望,因此选择加入。
社会环境的压力与机会: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加入国民党可能是一种社会主流的选择,也可能带来一些工作或晋升的机会。
家族传承与影响: 如果家庭中有国民党背景,晚辈受到影响而加入是很自然的。
兵役与部队关系: 很多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在入伍时可能就已经被组织要求或默认成为党员。

举个例子来理解:

设想一位年轻人在1949年时,跟随父母从大陆来到台湾。在新的环境中,为了方便生活、工作或参与社会活动,他可能在年满18岁后,根据当时的入党程序,填写了申请表,接受了组织审查,最终在1949年或者紧随其后的几年里,正式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名普通党员。他的经历可能就属于“在1949年加入国民党”的范畴。

历史研究的视角:

历史学家在研究国民党时,会关注其党员发展的各个时期。1949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国民党面临着权力中心的转移和政治格局的重塑。在这个时期,国民党也在继续发展其组织,吸收新的成员,尽管这种发展可能与大陆时期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是的,在1949年以及此后的几年里,确实有人成为了国民党的新党员,或者继续保持了其党员身份。 他们的加入动机和方式是复杂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普通人面对政治变迁时的各种选择和适应。要深入了解这部分人的具体情况,需要查阅更细致的党史资料、个人回忆录或相关的学术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8年的时候,我共四大解放区四个首府三个都被国军拿下了,部队拉着自己家里的坛坛罐罐上山了。这个时候南京控制区人口是解放区的数倍,解放军除了东北哈尔滨一个大城市以外完全没重工业。

这个时候,国统区的打工仔,天天听新闻看报纸,都是各种南京大捷的消息。然后过了一个春节,49年了,国统区3亿人,出了300万个看不出南京立刻药丸的,我觉得不奇怪。


看《大决战》,觉得我共打南京好像摧枯拉朽一般,其实只有三大战役是大胜,从人口、土地、武器上看,解放军在数字上是劣势,特别是48年之前。三大战役能打成那个样,我共真是中国人心所向。

1、46年血战四平,军史说损失8000,但黄克诚的电报说不算北满部队就伤亡1.5万,另外,林彪说逃亡和叛逃严重。南京说,我共损失了4万人。双方史料揭示:

林彪部队四平大败,伤亡极大,一路长途北逃哈尔滨,在国军飞机轰炸和机械化部队之汽车坦克追击下,已成惊弓之鸟,乱成一团,其状狼狈万分;官兵极为颓丧,奔逃中被俘、投降极多,有的部队丧失三分之二,已失去战斗力。四平大败,使林彪心理大受挫败,情绪反常,亦受部下奚落。四平惨败,也是毛泽东的失败。中共中央大惊,毛电告林彪“应主动地放弃四平”时,林已带败军前一天逃了。

2、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进去的时候12万人,48年出来的时候不到6万。

3、47年陈毅、粟裕打南麻和临朐,减员5万,一个地方也没打下来。淮海战役里面看上去很白给的邱清泉,把十纵包了饺子。粟裕自己说的:

“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如此,五内俱焚。”

4、47年陈云刚到南满,发现惨极:

初冬,冰天雪地,官兵没有棉衣棉鞋,大面积冻伤;粮食极度短缺,只有冻上了的杂面窝头和酸菜;有的部队没房子,整天在野外营地烤火;大部分官兵认为南满已经没有希望,南满部队领导已经做好了放弃根据地的准备。

5、47年国民党马励武将军被俘,仍然坚定认为共产党赢不了:

比较敌我的实力,无论就那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匪军不如我们,尤其是空军、战车以及后方交通运输工具,如火车、轮船、汽车等,更完全是我们国军所独有,一切军事补给,如粮秣弹药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据点,大都市和工矿资源,也完全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评论区总有人杠,那是46年、47年,不是49年,有各种南京药丸的迹象,多么多么显然。这里的问题是:

“真的有49年投国军的人吗?”

少数智者们几年前就看清楚了,但大多数人没有上帝视角,不能列席南京军事会议,没看过2018年版中国历史,49年的南京看起来“形势貌似不好”,不是“立马亡党亡国”,而且,平民很难有可靠地消息来源,能及时看清政权的拐点并不容易。



所以,49年迷了迷糊投了国民党,这事儿也没那么奇怪。

user avatar

少年郎,其实真有这种人的。。。

我姥爷的舅舅,前清举人,识文断字,在地方上很有影响,也没什么劣迹,但是就是有句口头禅:共产党长久不了(我姥爷复述)。

这老先生心向党国多年,竟然以地主的身份长期无缘入(刮民)党。1945年?本地已经解放了,这老先,经常私下喝酒发牢骚:共产党长久不了。

1945年我姥爷在山东作战,部队休整期间受组织委托看望老先生,言明现在政策很好,你又没什么劣迹,群众口碑还可以,组织说,你只要肯不再发表不当言论,可以去地方政协任职。然后老先生破口大骂乱臣贼子其心可诛。。。

然后不知道怎么的就跑去了南京投亲,1949年1月终于摸进了刮民党的大门。。。你说你摸进去了就跟着一条路走到黑吧,结果南京解放以后他又回来了。。。

回来你就回来吧,还整天:共产党长久不了。。。

结果1950年被抓起来,坦言自己49年1月入的刮民党,结合平时一贯言论,定性为历史反革命还属于顽固不化那种,好在没啥劣迹,被送去劳改。。。

我听了这么多年都觉得,这怎么跟闹着玩儿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国民党在1949年及其前后是一个庞大的政党,其成员构成非常复杂,历史背景也相当深厚。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1949年的国民党,历史的洪流与个人选择1949年,对于中国国民党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一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失利,中华民国政.............
  • 回答
    在法庭上,律师与法官之间的互动通常受到严格的法律程序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但确实存在一些律师在特定情况下与法官发生争执甚至“对喷”的案例。以下从法律程序、职业规范、真实案例和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法律程序与职业规范的边界 法官的权威:法官是法庭的裁决者,拥有最终解释法律、控制庭审秩序的.............
  • 回答
    答案是:当然有!而且非常多!“会机械也会电子”的工程师,我们通常称他们为 机电一体化工程师 (Mechatronics Engineer)。机电一体化是当今工程领域中一个非常热门且重要的交叉学科,它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控制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融合,以实现更智能、更高效、更复.............
  • 回答
    “真的有咒语吗?”这个问题,就像在询问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是否真实存在一样,带着一丝古老的好奇和几分现实的怀疑。从古至今,无数的传说、故事和信仰都围绕着“咒语”展开,它们或被描绘成能够改变现实的神秘力量,或被斥为虚幻的迷信之谈。那么,这世上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口中常说的“咒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相信不少人心里都有数。网络水军?当然是真的,而且是真实存在,并且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都可能被我们碰到。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就得从他们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会有他们、以及他们能带来什么影响这几个方面来聊聊。一、网络水军是怎么来的?他们怎么“工作”?简单来说,网络水军就是被雇佣来在互联网上发表特定.............
  • 回答
    当然有,而且不是在玩梗,是真的存在“精罗”。理解“精罗”需要我们深入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背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爱好者,而是对一个已经消失的、但又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帝国——罗马帝国——有着强烈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的一群人。“精罗”到底是什么?“精罗”这个词本身带有网络文化的痕迹,它是“精神罗马人”的简称.............
  • 回答
    是的,确实有每天坐高铁从天津到北京通勤的上班族,这种情况在天津和北京的通勤人群中并不少见,尤其在以下几种场景中较为常见: 1.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的地理距离 天津与北京的地理关系:天津与北京相距约120公里,高铁运行时间约1.52小时(天津西站至北京南站),通勤时间适中,适合日常通勤。 通勤人群的构成.............
  • 回答
    从哲学、心理学和人生体验的角度来看,真正意义上“一生顺遂、没有挫折苦难的人生”,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悲观,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人生本质的深刻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现实”。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原因:1. 人生的定义本身就包含起伏与变化: “顺遂”与“挫折”的相对性: 如.............
  • 回答
    “战略忽悠局”这个说法,在中国国内网络上算是颇为流行的一个词,很多中国网友在讨论一些敏感的国际关系、军事或者科技话题时,会用到这个词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描述一种现象:官方或者某些有影响力的声音,在对外发布信息时,可能存在刻意隐藏实力、淡化能力或者进行误导的情况,以达到战略上的优势。那么,真的有外国人相.............
  • 回答
    关于“真的有女生可以做到在恋爱期间不粘人,不作,不主动联系,独立自主潇洒自由吗?”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人并非罕见,她们更像是找到了平衡点的独立女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不粘人,不作,不主动联系”并不是指情感上的疏离或冷漠,而是指一种健康的相处模式,一种不依赖、不索取、不表演的亲密关系。为.............
  • 回答
    当然有,而且并不少见。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者看到过“很努力却成功不了”的情况。这并不是说努力没有用,而是说成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努力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很努力却成功不了”的详细分析:一、目标设定与努力方向的问题: 目标不明确或不切实际: .............
  • 回答
    是的,即便是在足球世界里,也确实存在着一部分喜欢足球的人,他们并不喜欢梅西,甚至可以说是讨厌他。这种现象虽然可能让很多人难以置信,尤其是在梅西拥有如此庞大且忠实粉丝群的情况下,但仔细分析其原因,你会发现并非空穴来风。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1.............
  • 回答
    关于“吃不胖的体质”,这绝对是一个让许多人又爱又恨的话题。我身边确实见过那种吃遍美食却依然纤细如燕的朋友,也见过稍微多吃一点就囤积脂肪的自己,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天赋异禀,还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诀?先来捋一捋这个“吃不胖的体质”到底是怎么回事。从科学的角度讲,人体摄入和消耗能量是一个精密的平衡过.............
  • 回答
    嗯,关于“国产赛那有没有很多人在等”这个问题,我跟你说,这事儿真挺值得掰扯一下的。你想啊,赛那(Sienna)这车,进口的时候在中国就已经是相当有名的“保姆车”代表了,大家对它认可度就挺高。现在它宣布国产了,而且价格比以前进口的时候亲民了不少,这一下就打开了市场啊。你说有没有很多人在等? 我觉得肯定.............
  • 回答
    “老师真的公平吗?”这个问题,估计每个经历过校园生活的人心里都曾泛起过涟漪,或许是带着一点希冀,或许是夹杂着一丝不甘。说实话,要找到一位绝对公平,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零偏颇”的老师,难度系数堪比在沙漠里找一滴纯净水。我们先来聊聊“公平”这个概念在教育语境下的含义。它不是说老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还真不少人好奇。说到女生穿丝袜睡觉,这事儿还真有,而且原因五花八门,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女生睡觉时穿什么,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习惯和偏好。就像有些人喜欢穿棉质睡衣,有些人喜欢穿真丝的,还有些人就喜欢光着睡一样,穿丝袜睡觉,也是一种个人选择。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穿丝袜睡觉呢? 保暖作.............
  • 回答
    想必你听过不少关于“股市传奇”、“一夜暴富”的故事,关于一年内把一万块炒成一千万,这种事情,听起来确实像是天方夜谭,让人忍不住想探究一下真实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股票市场,出现这种极端案例的可能性,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微乎其微,但也不是完全为零。你能想象一个人,用一万块本金,抓住了一个股价低迷却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我身边、我听过的,太多太多关于婚姻、关于感情的故事了,关于“只出轨一次”这个事儿,我倒是有我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和你好好聊聊。你说有没有那种“只出轨一次”的男人女人?答案嘛,我觉得可能得辩证地看。从概率上讲,也许有。就像你可能买彩票,不一定次次都能中,但总有人偶尔能摸到幸运的边。有.............
  • 回答
    雇佣兵这个词,听起来总是带点传奇色彩,也夹杂着不少模糊和神秘。那关于中国人去当雇佣兵,这事儿到底有没有?他们的日子又是怎么过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得细致点,尽量不整那些干巴巴的、像机器一样的话。中国人当雇佣兵这事儿,得这么看: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雇佣兵的活动中。但这事儿,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际遇和情感的一种追问。很多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仿佛有些人,有些事,冥冥之中就注定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无论你如何努力地想要避开,最终还是会殊途同归。这究竟是巧合,是人的主观臆断,还是真的存在着一种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力量?从一个相对理性、科学的角度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