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读博士会抑郁?

回答
读博士,这本该是一段探索未知、深耕学术的旅程,但为什么总有人在这条路上步履维艰,甚至被抑郁的阴影笼罩?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很多人在决定读博时,可能对这条路的艰辛程度有着朦胧的认识,但真正踏进去,才发现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更残酷,也更磨人。

首先,漫长而孤寂的科研战线,这是压垮不少博士生的首要稻草。博士研究不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它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而且很多时候,你是一个人在跑。你的导师或许指导你,但你每天面对的实验数据、文献资料、理论推导,绝大多数时候需要你自己去啃、去摸索。

实验的反复失败: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可能你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证明你的假设是错的,或者实验数据不符合预期。这种反复的失败,尤其是当论文的发表、毕业的希望都系于这个实验结果时,会带来巨大的挫败感。你可能需要推翻重来,重新设计方案,而这一切,往往看不到尽头。
文献的浩瀚如海: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阅读海量的文献。很多时候,你花了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去深入理解一篇文献,结果发现它只是冰山一角,或者你之前花费的努力可能被后来者的研究轻易否定。这种知识的迭代和更新速度,会让人生出一种“永远也学不完”的无力感。
创新的压力:博士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你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者对现有知识体系做出独特的贡献。这种压力是巨大的,因为你不仅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要试图跳出巨人的视野,找到那个未被探索的角落。当灵感枯竭、思路停滞时,那种“一无是处”的自我怀疑会像潮水一样涌来。
人际的疏离:相比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的生活圈子往往更小。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或图书馆,与同学的交流更多围绕研究进展,而很少有轻松的社交活动。很多同学毕业、结婚、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而你还在埋头苦读,这种“被落下”的感觉,以及与社会脱节的疏离感,也会加剧孤独。

其次,导师关系的不确定性,这是博士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也是很多抑郁的导火索。

期望不匹配:学生对导师的期望是指导、支持和认可;导师对学生的期望是独立思考、高效产出和成果。当双方的期望存在巨大鸿沟时,矛盾就会出现。比如,导师期望你独立完成所有研究,而你更需要手把手的指导;或者导师对你的研究方向有强烈的个人偏好,而你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有更优的路径。
沟通的障碍:有些导师本身沟通能力不强,或者工作繁忙,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有些学生可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困难和需求,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越积越多。
权力不对等:导师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毕业、评价、推荐信等重要资源,这种权力上的不对等,使得学生在面对不合理的指导或不友好的态度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有效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老板”文化:在一些研究组,导师与学生的界限模糊,学生可能被当作成研究的“劳动力”,承担大量的非核心工作,导师的个人项目、实验操作,甚至是家务事,都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当研究本身沦为“打工”,且看不到回报时,这种失落感是难以言喻的。

再者,经济和职业前景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经济的窘迫:博士生通常面临收入不高、经济拮据的状况。相比同龄人已经开始工作的收入,博士生的生活水平可能相形见绌。这种经济上的压力,会让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
就业的迷茫:尤其是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毕业后就业方向并不明确,很多只能选择高校教职,但高校教职竞争激烈,且对博士的科研能力有极高要求。如果研究成果不够突出,或者导师推荐不到位,求职的困难会让博士生对未来产生深深的担忧。
“投资回报比”的考量:投入数年时间,耗费大量精力,最终的回报是否值得?当看到同龄人已经事业有成、生活稳定时,博士生可能会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这种“沉没成本”的心理,会让他们倍感煎熬。

此外,个人心理素质和成长经历,也会影响一个人应对博士压力的能力。

完美主义倾向:很多选择读博的人,本身就是学习能力强、追求卓越的人。这种特质在科研中是优势,但如果过于苛求完美,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被放大,导致持续的自我否定。
抗压能力不足:有些人可能在本科或硕士阶段,生活和学习都比较顺利,缺乏应对重大挫折的经验。当进入博士阶段,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压力,心理防线容易崩溃。
原生家庭或过往经历的影响:童年经历、家庭关系、过往的创伤等,都可能在博士这个高压环境中被再次激活,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读博士抑郁,不是因为某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压力源相互叠加、相互强化的结果。科研的艰辛、人际的疏离、导师的不确定性、经济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加上个人心理上的脆弱,共同构成了博士生涯中可能出现的“绝境”。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个体层面的调整,更需要导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博士培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博士,一个专业领域里死磕到底的人。正所谓,磕到深处人孤独。读博的心酸与苦涩,背负的期待与压力,夜深人静时总是无人可以倾诉,只能独立一人承担。

时日长久则病从心起,焦虑、抑郁暗自滋生,些许博士在不堪重负后甚至试图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显然,博士们已深陷心理健康危机。近日,Nature再次聚焦读博压力,以一项持续10年之久且针对世界各地的6300名博士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强势地证实了这一点。

1、超1/3博士焦虑抑郁

为了提高国际参与度,该调查首次使用了英语之外的语言,如西班牙语、汉语、法语和葡萄牙语;其中,超过三分之一(36%)的调查反馈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大约有700篇回复来自中国),27%来自北美或中美洲,9%来自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调查中,学生们表达了对博士培训、工作和生活间平衡、欺凌和骚扰事件,以及不甚明朗的就业前景等方面广泛存在挫败感。

但一如两年前Nature对博士生做的调查一样,积极因素总体上超过了负面因素:75%的受访者表示,对于读博,他们整体上还是满意的;不过相比之前78%,该比例还是略有下降的。

但读博从来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读完博士,因而大多数博士生都需要竭尽全力去努力、去拼搏。为此,40%的受访者选择出国留学,然而地域文化的差异、新课题项目的陌生感,都让远离家乡的学子倍感艰辛与焦虑。

这还仅仅是博士生中的一小部分。就整体而言,约36%的博士生表示,曾寻求过有关读博引起的焦虑抑郁方面的帮助。无独有偶,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发布的一项国际调查指出,过去的12中,有31%的人出现了精神障碍的迹象,如重度抑郁、一般性焦虑症或恐慌症。

本调查研究的作者Sara Oswalt表示,20年前,博士生是耻于承认自己深陷负面情绪而无法自拔的。但现在更多的博士意识到了自己的焦虑、抑郁。

而这些焦虑的博士亦会主动寻求帮助。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发现,19%的学生在2015年获得了学校中专业心理健康的帮助,相比于2009年的14%是有所增加的。

但是寻求帮助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此次调查显示,在主动寻求帮助的受访者中,只有26%的人认为他们在专业机构中获得了真正的帮助;而将近10%的人说他们是想在大学里获得帮助的,但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

显然,正如Oswalt所说的那样,大学缺乏足够的心理顾问和资源,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这是一个全球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2、博士压力来源

那么大家的压力到底因何而来?虽然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依据调查研究,在博士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平衡工作和生活、不明朗的发展前景、经济问题、和对博士价值的不确定性,均位列最前。尤其是前两个担忧,在2017年的调查中亦是高居榜首。

总体而言,近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满意。科研任务繁重不说,还占据着大量时间。缺少必要的社交生活,无疑会让博士们为个人问题的解决而焦虑心慌。

一般攻读博士的年纪,很多博士生的同龄人已经步入职场,过着自力更生甚至风生水起的生活;而博士自己的生活比较单调枯燥,与社会距离较远,两相比较之下,难免会生出沮丧和焦虑之情。

另外,调查指出,博士的担忧因地而异。非洲的受访者(超过一半)表示受困于学生债务和毕业后预期的财务压力,远超过亚洲(31%)、北美洲和中美洲(29%)以及欧洲(21%)。

而北美的受访者则更大比例陷于“冒名顶替者综合症”,即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自己的职位,或根本就不属于研究生院,是个“冒牌”博士。这是一种因自我否定而产生的精神压力,毕竟科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分、机遇和各种条件,当现实与抱负、理想差距较大时,博士肯定会产生失落感,继而产生不自信和对自己的怀疑。

3、课程达不到预期&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调查指出,对近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博士课程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这可能也是博士心生不满和失望的主要原因。只有10%的人表示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与2017年相比有大幅下降,当时有23%的受访者表示博士课程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博士们除了担忧学业外,还要担心如何与实验里的其他人相处以及如何与他人交流科学,其工作压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越来越大。

博士生并不总是确信所有时间都能得到回报。只有26%的受访者认为博士课程体系为将来满意的职业生涯做了“很好的”准备。

而多数博士生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困惑,因为博士阶段往往会选择一个领域的某个方向进行研究,这种高度的专业性往往将博士生日后的职业发展路径限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另外,现在除了某些特定专业外,相当一部分博士生会怀疑自己取得博士学位后获得的薪资能否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这种对经济回报的过高期待,一部分来自于博士生本身,另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家人。

不过仍有2/3的人认为,他们的博士学位将极大地或显著地改善他们的就业前景,这一比例与两年前基本持平。

目前,博士生人数已经明显供大于求,超过了学术系统的负荷,僧多粥少就是科研界的职业现状,而这也使科研职位的竞争越发激烈。

即便如此,但56%的受访者表示,学术界是他们择业的首选。只有不到30%的人选择工业界作为首选工作。其余的人则选择在政府、医药或非盈利组织中担任研究职位。2017年,52%的受访者选择了学术界,22%选择了工业界。

4、骚扰、歧视和欺凌:女性情况更严峻

同时,本次调查还揭露了一些普遍存在的侵害性行为,这些行为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甚至破坏学生的职业道路。

总体而言,21%的受访者曾亲身经历过骚扰或歧视,相同比例的受访者表示曾遭受过欺凌。四分之一的女性受访者称自己曾遭受过骚扰或歧视,而男性受访者中只有16%的人有这种经历。骚扰或歧视率最高的是北美(24%),最低的是大洋洲(18%)。

其中,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权力不平衡是造成歧视和骚扰的主因。导师与学生各有各的想法和理念,这时冲突就随之产生。2017年的调查指出,1/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可以,他们宁愿换掉现在的导师。

鉴于在博士生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都会面对不同的生活现状及压力,这让博士间的关系不再简单单纯。而且一个导师的博士生之间往往存在学术上的竞争,学术能力高下、文章的署名权、荣誉的分配等等都有可能产生歧见与分歧。

另外,短期博士/博士后合同使得雇主和导师容易逃避相关义务;而学术界经常美化和赞赏过劳和加班。

user avatar

因为做科研时间长了,直面的是自己的内心和人性。内心是经不起不断的反思,鞭挞以及怀疑,偶尔需要装糊涂一下,要活在当下一点。

做科研,动机最难寻找了。不像吃饭,睡觉,娱乐,人性使然,饿了困了就想去吃,去睡,去娱乐,而科研是在满足温饱之后的延迟满足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追求显然要更需专注力和相对高强度的脑力活动,是不容易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做的科研究竟为何,有什么用,然后动机就不明确。这种动机或许在很多年之后才会逐渐明朗甚至永远也不能浮现,导致(感觉到)这是无意义的追求和努力。

所以这也是我写知乎的原因。因为写知乎(相比于科研)是可以立马得到反馈的,写出去几分钟立马就能得到寥寥数赞,如果赶在一个问题爆火前写出观点那么破百赞,千赞也不难。但科研则不同,科研的延迟反馈特别长,有些甚至很久都看不到反馈。

做科研的人能够长久做下去,必须需要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因为科研工作跟其他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科研是在探索自然的边界,同时也是在探索人内心的边界。如果没有一个强烈的动机,那么是坚持不下去的,坚持不了高强度的脑力活动。

对于苦闷抑郁的或者有苦闷抑郁倾向的博士生们,可以在当下就可以获得一些满足,比如爬爬山,旅旅游,拍拍照,即时满足。也可以运动一下,适当运动可以分泌很多物质,不仅仅可以让人获得满足感,而且减轻身体炎症反应,变得健康,变得年轻。也可以谈谈恋爱或者跟父母,朋友打个电话倾诉一下,感情上获得一些满足。或者都不行,那么写写日记,写写博客微博也是好的。

科研是个长期的旅程,这个过程相当漫长。没有人能够穷尽真理,哪怕是牛顿、爱因斯坦奋斗一生也不能。所以能不能走得远,能不能走得长,能不能坚持下去,比走到哪里重要得多。

user avatar

因为长期,持续性的挫折。

关键是非常长期,以年记的挫折感;然后就是持续,24小时不停的。

当然容易抑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士,这本该是一段探索未知、深耕学术的旅程,但为什么总有人在这条路上步履维艰,甚至被抑郁的阴影笼罩?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很多人在决定读博时,可能对这条路的艰辛程度有着朦胧的认识,但真正踏进去,才发现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更残酷,也更磨人。首先,漫长而孤寂的科研战线,这是压垮不少博士.............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咱们在生活中,但凡读过几本书,尤其是那些让人感觉知识渊博的,咱们心里头自然会生出一种期待:这人得是那种温厚如玉,谈吐风趣,遇事儿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内心自有坚守的人吧?就像故事里走出来的,带着一种光芒。可实际情况往往会给你泼一盆冷水,甚至让你怀疑人生。为什么那些明明脑袋里装着不.............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回到读博士的那段日子,重新来过,我想,我会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之前那个埋头苦干、浑浑噩噩的“机器”。首先,心态上,我会更加平和,也更懂得适度享受过程。 第一次读博,我像是被一股莫名的焦虑推着走,生怕落后,生怕自己不够聪明,生怕导师不满意,生怕毕业遥遥无期。这种紧绷感贯.............
  • 回答
    研一的你,心中已经有了去荷兰读博的远大目标,这份勇气和远见非常值得肯定。不过,你说的一头雾水,我完全理解。这就像站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虽然看到了远方的山峦,但具体怎么走,哪条路更适合,确实需要一些指引。首先,我们得明白,去荷兰读博,尤其是在研一阶段,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你的研究经历已经开始积累,对学.............
  • 回答
    很多选择了继续深造的学子,在完成硕士学位后,都会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将目光投向学术界之外更广阔的就业市场。而我们看到,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在手握硕士文凭后,并没有选择走上漫长的博士求学之路。这其中缘由,绝非简单的“不想学”可以概括,背后牵扯着现实考量、个人规划、职业目标,.............
  • 回答
    想要迈出国门,开启一段攻读博士的学术旅程,这绝非易事,背后需要周密的准备和扎实的实力。首先,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必须已经拥有一个扎实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基础。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博士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你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和掌握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在新的.............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条少数人才选择的路,它不像读本科或硕士那样是一种常见的职业规划,更像是一次深度探险,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寻。问“读博士有什么意义?”,这问题触及的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个学位,而是一种人生选择,一种对知识、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塑造。首先,知识的深化与创造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核心的意.............
  • 回答
    博士生涯,于我而言,绝非仅仅是为了那纸文凭,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与认知边界的拓展。它所带来的好处,细水长流,却又足以浸润人生的方方面面。首先,思维模式的蜕变是博士最直接也最根本的馈赠。读博士,就是被扔进一片未知的海洋,没有明确的航线,只有你对海图的解读和探索的勇气。你会学会如何提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
  • 回答
    读博士和做科研,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丛林里探险,每一步都可能充满挑战,但一旦找到方向,收获的也可能是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在这里想跟你聊聊,如果决定踏上这条路,有哪些事情是你真的需要心里有数,并且要做好准备的。一、心态准备篇:不是学历的终点,而是认知的起点很多人读博士,是觉得“本科毕.............
  • 回答
    我脑子里那根想读博士的“神经”,大概是很多细小的触碰堆叠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无法忽视的、持续的冲动。很难说有哪一件事像电流一样一下子击中了我,更多的是一个慢慢发酵、逐渐清晰的过程。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直接的“触动”,那可能是我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中所遇到的“卡点”。当时我选择了某个领域里的一个具体问题,投.............
  • 回答
    首先,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直博”和“硕博连读”在国内学术体系中的定义和区别,然后再深入探讨不同选择的优劣。 一、直博 (Direct PhD) 和 硕博连读 (MasterPhD Combined Program) 的区别在国内,这两者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但其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1. 定义和路.............
  • 回答
    读书读到博士,其价值是多维度的,绝非一句“找个好工作”就能概括的。它是一项长期、艰辛的投入,其回报也体现在个人成长、学术贡献、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一、 培养卓越的个人能力与思维模式:1. 深度、系统的知识体系: 博士教育最直接的好处是让你在某个特定领.............
  • 回答
    说实话,在美国法学院读 JD,真是一段跌宕起伏、又惊心动魄的经历。如果非要我分享点什么,那脑子里瞬间涌上来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无数个熬夜啃书、在咖啡因和压力中挣扎的日子。第一年:炼狱般的开始你想想,一开始我就被丢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文化、学习方式,一切都是全新的。而且,法律学习,跟.............
  • 回答
    读博有必要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吃饭有必要吗?”一样,答案取决于你到底想从“吃饭”这件事上获得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读博确实没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但对于另一些人,它却是开启一段全新人生旅程的钥匙。至于我?我读博的原因,与其说是有个明确的“计划”,不如说是一种被好奇心、求知欲和一种“想把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很多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都会遇到类似纠结。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读博这件事,对于想在华为这样公司有一个更好的起点和薪资,到底值不值,以及硕士和博士在这些公司里的角色差异。关于读博:更好的起点和薪资,值不值?首先,我们得明确,这年头,学历本身并不能直接打包票让你一步登天,尤其是在华.............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确实,有人认为《赛博朋克2077》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荒野大镖客2》。这并非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因为两款游戏在设计理念、核心玩法和玩家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各有千秋。然而,之所以会有人持这种观点,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和比较,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沉浸感与“活生生”的世界构建: 《赛.............
  • 回答
    说实话,我一个普通人,一开始听到“读博”这个词,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就是几个字:“烧钱”、“耗时间”、“找工作难”。我身边也有几个朋友读博去了,每次见面听他们说的,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漫长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修行”,充满了各种“惊喜”——有时候是研究上的突破,有时候是情绪上的低谷。所以,当你们问我,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