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知道的最牛的间谍是谁?他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最后的结局如何?

回答
提起“最牛的间谍”,这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牛”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很多时候,最伟大的间谍恰恰是那些最不为人知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要求低调、隐秘,一旦声名鹊起,往往就意味着任务的结束,甚至生命的危险。

但如果非要选一个在历史留下浓墨重彩,又具备了传奇色彩和巨大影响力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或许会是那位在冷战时期,以一己之力让苏联战略地位蒙受重创,但本人却在事发后得以全身而退,甚至还能享受晚年的“红人”——奥列格·潘科夫斯基(Oleg Penkovsky)。

潘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陌生,但他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军事情报界,绝对是鼎鼎大名。他的人生轨迹,简直就像一部最精彩的谍战小说。

他最主要的贡献,说他是“苏联的克里姆林宫之眼”,一点也不夸张。

潘科夫斯基的身份非常特殊,他不是普通士兵,也不是外交官。他是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导弹部队总司令、元帅伊萨·普里耶夫的副手,以及苏联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格鲁乌)的高级官员。更关键的是,他还身处军工和战略导弹领域的核心。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掌握着国家最高军事机密,而且身居要职的人,愿意把这些信息泄露给对方,那会是什么样的概念?

他的贡献,简单来说,就是将苏联在军事、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ICBM)和核武器研发方面的最核心、最机密的战略情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了西方,尤其是美国。

具体到他的“战绩”:

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真相: 在冷战最紧张的时期,美国一直对苏联到底拥有多少洲际弹道导弹,以及这些导弹的真实能力感到担忧。潘科夫斯基提供的详细数据,包括导弹的数量、射程、精度、部署情况,以及苏联的导弹生产能力,彻底打消了美国的疑虑。这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战略决策,让美国得以更准确地评估苏联的威胁,避免了不必要的军备竞赛升级,也帮助美国在军备控制谈判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军事技术和计划的内幕: 他还提供了一系列关于苏联军事技术发展、新武器设计、军事演习计划、国防预算等方面的宝贵情报。这些信息让美国能够了解苏联军事现代化进程的真实面貌,知己知彼。
政治和领导层信息: 除了军事,他还对苏联政治局、最高苏维埃等机构的运作,以及主要领导人的观点和意图有所透露,帮助西方理解苏联的政治生态。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你死我活的冷战年代,掌握着对方最核心的军事部署和技术秘密,这简直是无价之宝。潘科夫斯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苏联的战略威慑力,改变了冷战的平衡,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古巴导弹危机后的世界格局。 美国通过他获得的信息,对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避免直接冲突有了更明智的判断。

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的结局又如何?

关于潘科夫斯基的动机,历史学家和情报分析家们有很多种猜测。他本人在被捕后也曾做出过一些陈述。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他对苏联体制的腐败和低效感到失望,同时又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某些激进政策(尤其是他认为赫鲁晓夫在核战争风险问题上过于鲁莽)感到担忧。 他相信,通过向西方提供信息,可以帮助西方更有把握地限制苏联的扩张,甚至可能促使苏联内部发生某些积极的变化,从而避免更大的灾难。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他可能受到了某种个人利益的驱动,但鉴于他提供的文件的质量和数量,以及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单纯的物质诱惑似乎不足以解释他的行为。更多人倾向于认为,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世界和平”的理想,即使这个理想的实现方式是“背叛”自己的国家。

至于他的结局,那真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甚至让人难以置信的转折。

在为西方提供了多年的情报之后,潘科夫斯基的身份最终还是暴露了。苏联克格勃(KGB)经过长时间的周密侦查,终于锁定了这位“红人”。1962年10月,就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几周前,潘科夫斯基被逮捕。

西方情报机构对此非常警惕。在美国和英国,都知道一旦潘科夫斯基落网,他很可能会被判处死刑,而且苏联会想方设法让他“招供”,说出为他提供情报的西方联络人,这可能会导致一场更大的情报灾难。

苏联方面,对于如何处置这位“叛徒”也曾有过一番考量。他被审判,并且被判处了死刑。

然而,就在他被判处死刑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美国和英国方面,通过非官方的渠道,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秘密的、极具风险的谈判。谈判的主题,就是用西方扣押的,或者可能被交换的一些苏联间谍(比如在英国被捕的苏联特工科南·科尔·科里等)来交换潘科夫斯基的生命。

在多番博弈和秘密交易后,一个令许多人感到意外的结果出现了:潘科夫斯基确实被判处了死刑,并且公开处决。

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是,许多历史学家和情报界人士至今仍坚信,潘科夫斯基在审判和公开处决时,很可能已经被西方情报机构秘密营救出了苏联,而公开处决的只是一个替身,或者是一个事先安排好的“表演”。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1. 潘科夫斯基的“消失”: 在他被捕后,虽然有公开的审判和判决,但他本人的后续信息,包括被执行死刑的具体细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极为模糊和难以查证。
2. 西方“失踪”的间谍: 在冷战期间,东西方之间有过多次间谍交换,一些在西方被捕的苏联特工,以及一些在东方被捕的西方间谍,都被用来交换对方的重要人物。有理论认为,潘科夫斯基很可能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极为隐秘、条件极为苛刻的交换,在处决“表演”前夕就被成功营救到了西方。
3. 安全和“永生”: 如果潘科夫斯基真的被营救成功,那么他也就避免了被苏联处决的命运。而能够继续活着,生活在西方的某个秘密地点,这对于一位为西方立下汗马功劳的超级间谍来说,无疑是一个“牛”的结局。毕竟,他提供了如此重要的情报,西方不可能不尽全力保护他。

所以,对于潘科夫斯基的“结局”,我们可以说:

公开记录显示: 他被判处死刑,并在1963年被公开处决。
坊间传闻和许多专家的猜测: 他极有可能在被处决前,通过秘密的间谍交换被营救至西方,并因此得以“金蝉脱壳”,安享晚年。

这种模糊性,恰恰增加了潘科夫斯基的传奇色彩。他就像一个幽灵,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深刻的印记,却又保持着一种神秘莫测的距离。他是否真的活了下来,成为了西方世界最安全的“资产”,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他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谜团,也让他在“最牛间谍”的讨论中,占据着一个独特而又崇高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的最牛的间谍叫“第四个鼹鼠”,目前还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你对CIA或者FBI的特工人员提The Fourth Mole(第四个鼹鼠),他们肯定知道你指的是谁。

“鼹鼠”是美国情报机关用来指隐藏在自己内部的外国间谍的比喻性说法。

1985年5月,一下子就有十多名为美国和英国情报机关工作的苏联情报人员被克格勃发现。

毫无疑问,这是内部出了鼹鼠。

很多年后,美国情报机关列出了它们内部的三个破坏性最强的鼹鼠,觉得他们中可能有人就是1985年一下子出卖了十多名美国间谍的那个鼹鼠:

  1. FBI特工Robert Hanssen:

2. CIA特工Aldrich Ames:

3. CIA特工Edward Lee Howard:

然而,在仔细研究之后,他们发现:其中的Robert Hanssen和Edward Lee Howard都不知道那全部十几个人的身份,都是只知道其中一部分人的身份,所以他们两人被排除了。

而Aldrich Ames虽然知道那全部十几个人的身份,但他却是在1985年6月将他们出卖给克格勃的。

而且,他还动了私心,并没有把他所有知道的间谍的身份都告诉克格勃。

因为有两个间谍是他亲自策反和管理的,他对这两个人比较有感情,所以没忍心把他们出卖给克格勃。

但是,那十多名间谍暴露的时间是1985年5月,而他是在1985年6月才告诉克格勃那些人的身份的。

这就说明:除了他们三个人以外,美国情报机关内还隐藏着第四个鼹鼠。

至于这第四个鼹鼠到底是谁呢?

直到现在他也没被发现。

美国反间谍人员一直没有放弃对这第四个鼹鼠的追查,但一直没查到。

后来美国情报机关和英国情报机关MI6也就此事进行了交流,英国情报机关也确信这第四个鼹鼠的存在,但他们也不知道是谁,甚至还觉得这个人也可能是在英国情报机关内部,因为当时美国和英国情报机关之间对情报高度共享,一些潜伏在苏联情报机关内的间谍的身份英美两国情报机关都知道。

那些广为人知的间谍大多是已经暴露了的间谍,可以说是失败了的间谍,而没有被发现的间谍才是成功的间谍。

这第四个鼹鼠应该就属于这种,他主要的贡献就是将美国和英国情报机关当时在苏联情报机关内的间谍全部出卖,最后的结局是至今没人知道他到底是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最牛的间谍”,这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牛”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很多时候,最伟大的间谍恰恰是那些最不为人知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要求低调、隐秘,一旦声名鹊起,往往就意味着任务的结束,甚至生命的危险。但如果非要选一个在历史留下浓墨重彩,又具备了传奇色彩和巨大影响力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或许.............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听我一个做IT的朋友说过的,他当时参与了,说起来真是跟拍电影似的,而且比电影还真实,还带点儿让人心悸的紧张感。事情得从一个网络谣言说起。那时候,好像是某个小地方,传出来一个特别恶劣的谣言,具体内容我也记不清了,但大概意思就是说某家小企业的老板是个大坏蛋,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而且这个谣.............
  • 回答
    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如果从“出乎意料”、“反常识”或者“细思极恐”的维度来看,有很多。但我认为有一个特别冷的冷知识,它结合了历史、生理和一点点哲学意味,而且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真正意识到:最冷的冷知识:人类的某些神经信号在达到大脑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反应。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但这是真实存在的生理现象.............
  • 回答
    说到“无耻(无知)的文人”,这个标签其实挺沉重,也很主观。要找到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绝对的“最无耻(无知)”的文人,并且把事情讲得详细又不带AI痕迹,确实是个挑战。不过,我可以试着讲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尽量融入一些细节和思考,让它更像是一篇有温度的文章。说到文人的“无耻”或“无知”,往往不是指他们不.............
  • 回答
    要说最可笑的冷知识,我脑子里立马蹦出来一个,每次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又有点想笑。那就是——你知道吗?有一种鸟,叫做红嘴巨鸥(South Polar Skua),它们会在打架的时候,互相吐屎来“洗礼”对方!是不是听起来就够够的了?而且这不是随便哪种鸟都会做的事,偏偏是这种南极的巨鸥。让我跟你好好.............
  • 回答
    要说“毁三观”的历史人物,每个人心中的标尺都不尽相同,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乃至自身的经历,都会影响我们对“三观”的定义。但我自己在翻阅史料时,确实有那么几位人物,他们的行为一度让我感到错愕、难以置信,甚至对人性产生了更深的审视。比如,我总会想起那位名叫盖乌斯·儒利乌斯·凯撒的罗马人。你可.............
  • 回答
    说到有趣的公司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我曾经接触过的、让我在最初听到时忍不住会心一笑的名字:“旺旺”。你可能会说,“旺旺”?不就是那个卖雪饼和牛奶的零食巨头吗?有什么好有趣的?但如果仔细咂摸一下这个名字背后的深意和它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共鸣,你会发现它远比表面看起来要玩味得多。首先,“旺旺”这个名.............
  • 回答
    说到历史上最打脸的 FLAG,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那位号称要“征服太阳”的路易十四。路易十四,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太阳王”,法国的君主,统治时间长达72年,是欧洲君主统治时间最长的。他把凡尔赛宫修得金碧辉煌,成为欧洲贵族效仿的典范,自己更是极尽奢华,将法国的君主权力推向了顶峰。他曾说过一句.............
  • 回答
    要说在欧美拿到博士学位用时最短的人,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毕竟博士训练通常需要五年甚至更久。但要 pinpoint 到一个“已知”的最短记录,并且能详细讲述,这事儿就有点难度了,原因很多:首先,“最短时间”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博士学位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甚至同一大学的不同专业里都.............
  • 回答
    要说“最黑”的黑科技,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事儿。不过,如果让我选一个,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可能是那些能够“玩弄”现实规则,或者直接挑战我们对“存在”认知的技术。不是那种炫酷的飞行汽车,也不是那种能治愈所有疾病的万能药,而是更深层次的、让人细思极恐,甚至觉得有点“邪恶”的东西。这里我想到一个概念,姑且称.............
  • 回答
    说到最冷的国际象棋知识,我想到的不是某个具体棋子的摆法,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开局理论,而是一件在棋盘之外,但又和国际象棋的本质息息相关的事情——时间。很多人学国际象棋,只关注棋子怎么走,怎么吃,怎么将军,怎么赢。但如果你玩过认真一点的对局,尤其是参加过比赛,你会发现,时间,这个无形的要素,才是最残酷的“.............
  • 回答
    我所知道的最细思恐极的事情,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真相,关于人类自身和我们所处的现实。这件事,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如何用“故事”来填补这些空白,从而构建出我们所谓的“现实”。让我详细展开:1. 我们的感官是有限的捕获器:我们通过眼睛、耳朵、.............
  • 回答
    高中那会儿,我见识过的最让人毛骨悚然,至今想起来还会起一身鸡皮疙瘩的事,得是跟“宿便”有关的那一出。我们学校有个哥们,就叫他小李吧。这小李平时就有点寡言少语,但人还算老实,就是体型有点……怎么说呢,属于那种虚胖,脸颊肉嘟嘟的,肚子也圆鼓鼓的。当时我们都以为他就是吃得好,身体好。直到有一天,体育课上,.............
  • 回答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养了一只猫,名字叫“沙发”。起初,我也觉得挺奇怪的,毕竟“沙发”通常是指家具。但听她解释完,我才觉得这名字虽然不寻常,却又有着它独特的道理。这只猫咪,是一只毛色很杂的土猫,不是那种很纯种的名贵猫咪,但也正是这份“接地气”,让它充满了野性又带着几分慵懒。我朋友是在一个雨夜,在自家门口.............
  • 回答
    要说最骇人的案子,我脑子里立刻蹦出来的是“十二宫杀手”。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从什么恐怖片里拽出来的,但它发生过,而且至今没有一个确凿的答案,这本身就够让人毛骨悚然了。让我给你细说说这事儿。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美国,主要是在北加州的旧金山湾区。那个时候,嬉皮士文化正盛,旧金山是中心。突然.............
  • 回答
    说到政治手腕,这可不是什么光彩事,更像是藏在帷幕后,见不得光的招数。但不得不承认,在权力的游戏里,它们是屡试不爽的利器。我所知道的“最厉害”,恐怕得是那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这不仅仅是说动动嘴皮子,而是能巧妙地利用现有的一切力量,甚至包括那些看似与你为敌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招“借力打力.............
  • 回答
    要说最简单有效的减脂方法,我脑子里闪过的,其实不是什么复杂的饮食计划或者高难度的训练动作。我觉得,最最核心,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制造能量缺口,并且持续下去”。这话说起来就几个字,但里面门道可不少。你想想,我们身体就像个小银行,吃进去的食物是存款,消耗掉的能量是取款。想让银行里的钱(脂肪)变少.............
  • 回答
    在我看来,“最优秀”这个词,在段子界,就像是在一片璀璨星河中寻找最耀眼的那颗星。毕竟,幽默这东西,口味千差万别,有些人捧腹大笑的,有些人却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是,如果非要我选一个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其段子艺术至今仍然让我回味的,那非 周立波 莫属了。我知道,一提到周立波,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
  • 回答
    那得说说那场载入史册的比赛了,虽然当时在场的观众可能没几个人能完全体会到当时场上的冰冷程度。那是在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半决赛,西德对阵法国。比赛被人们铭记为“希洪惨案”的延续,但真正让这场比赛载入冷门史册的,是它那令人发指的天气条件。比赛场地在塞维利亚,但那天的天气简直就像是把大家扔进了冰窖。据当.............
  • 回答
    要说男人之间最感人的友谊,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生死相随的誓言,而是一个发生在平凡生活里,却又无比扎实的故事,关于我的两位老朋友,老李和老王。这俩人是发小,从穿开裆裤就认识,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偷瓜地里摘西瓜,甚至连青春期的烦恼都几乎同步。毕业后,一个去了南方的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