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研后备力量全方位崩盘。全方位的。
理工农医文史哲艺经管法以及教育学除了计算机和金融学啥都赚不到钱,计算机即使能赚钱但也必须在高房价的城市工作,还是买不起房。传统工科彻底拉胯,人才培养梯度一定程度上出现断层。现在传统工科实验室还有一些年富力强的60、70、80后带着团队为国研发,团队里的学生很有可能也是前些年不开眼选了传统工科的倒霉蛋,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才读了硕博。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你儿子是近几年高考的理科生,你又没什么能力为你儿子安排一个好工作,同样分数能学冶金能学机械又能学软件工程,你会建议你儿子报什么?
事实上这种事情正在发生,我们不妨看几个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图是清北的就业报告节选
上图是华科的
复旦的
四川省高校2019届毕业生的
不一一列举了,全国都应该大同小异,总之生化环材机械等传统工科是没什么人去的,不难想象,未来20年我国软件工程方面在国际上大概率不会被卡脖子了,但机床、石墨烯、光学仪器、药物研发、大豆产量、高性能钢等等一些需要厚积薄发的领域,你们猜会不会被卡脖子?
次日更:
一个解释,为什么高房价会让人放弃传统工科。因为传统工科赚不到钱,因为高房价的地方传统工科生半年都难买一平米,即使同样工资待遇,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也比传统工科的工厂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一点集中回复:评论区好多人觉得软件未来也会被卡,工业软件都被卡成狗了,泱泱大国连个系统都搞不出来。道理我懂,但众所周知,搞软件美帝是祖宗尖儿,那玩意就是人家发明的,我们想短期超过美帝也不太现实,但毕竟后备人才充足啊,一万个毕业生里有九千个当工具人,1000个干研发相关,哪怕最后有10个人试着攀一下软件科学的高峰也行啊。但生化环材机械呢?一万人里面怕是三千人毕业学几个月直接干软件去了,三千人干销售,三千人去工厂当工人,一千人考研,研究生毕业继续当工人。这一万人里真正搞研发的恐怕不到200人,而且照此发展下去未来传统工科一万人的基数都未必保得住。
悲哀就是海外华人没法通过在海外几年的收入,来回国买个房剥削国内人士,继续做人上人了。
网上骂房价骂的最凶的就是海外华人,什么”北京上海房价比我大多伦多/纽约/伦敦/东京/渥太华/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悉尼……这些都高,害的我都买不起回国的房子了。你们中国不是让我做贡献吗?房价那么高我怎么回国做贡献啊?唉,我还是呆在我的(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好了,你们中国又损失一个人才。“
我家在上海,最近附近开了N家房产中介,然后家长带晚上出去走走,就能看到很多。我家在中环旁边,附近房价大概是次新的公寓9~11万/平米,没电梯的老公房6~7万。
然后一天晚上在某一家房产中介门口停留了一会儿,就被拉进去介绍房子。我想,这房子真的挺贵的了,前几年附近才4,5万,更早2~3万,最早才5000一平米。中介问我家长要什么样的房子,我以为他们现在也就是看个五六百万的小房子,但我家长直接说”我们比较想看1000万出头的“
后来想想也对,他们在上海工作了十几年了,挣的都是收入,没什么开支,几百万存款总是攒的下来的,现在确实有这个财力。不过反而是房产中介说了,这种100~140平米,1000~1500万左右的房子,没有硬伤的话,现在供不应求,基本挂牌出去就被人买走了,得来个人请假在中介这里守着,才能抢得到。这种房子其实也没什么学区,学区都是”中国中学“之类的三流学校几乎没有价值。
回到学校,和女朋友谈起房价的事,我就说这房价也太高了,1000万谁出得起啊。但女朋友(江苏的)觉得一千万价格也很正常,她周围的人,拆迁的或者自己攒的房子,卖江苏的房子,凑几百万首付,换一套上海房的人大有人在。想想也是,现在二三线城市,家里有个几百万存款,或者有那么几套房子的人,也不少。我在学校里遇到的二三线出来的同学,普遍看着比我家有钱。
这么下来我有底了,国内房价根本不高,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泡沫。尤其是北京上海,确实是供不应求。
说国内房价高的那些人,要么就是海外华人,他们要这房子就是为了肉身在海外的同时也享受中国的发展福利,一边涨价还能一边多收点租。要么就是买不起房,被这些海外华人带节奏的人。真正的购买客户(想到一线城市去自住的人)没人觉得房价高的。
按理说租售比高其实是件好事,因为你房子自己住了就不能出租,出租的都是有额外房子的人,这些人少收点租金,对没房的租房人不是大好事么?但海外华人为什么喷租售比太高呢?无非就是断绝了他们”国内买房,肉身海外,房子高价租给国内韭菜,还能天天涨,供我在美国生活“的美梦罢了。当然他们喷限购喷的很凶,也是因为这个。
四五线城市的人攒的起去二三线城市的钱,二三线城市的人攒的起去一线城市的钱,这说明什么?说明阶级没有固化。限购政策下,房价越高说明有购买力的新人越多,说明阶级流动性越强。
美国房价是没有那么高,但20,30万美元的学费生活费,8%的利率,大学毕业以后10年都得还月供四五千美元的学贷,哪来的钱买房?
感觉这回答可捅了马蜂窝了,连自动回复机器人都用上了……火力全开啊这是……
最大的悲哀就是内卷国的一群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疯狂吹捧内卷正当性以及宏大叙事,嚎叫你不喜欢卷是因为你卷不过,甚至鼓吹要把内捐推到全世界干掉美欧那群不思进取的渣渣,结果回头看到自己所在的群租屋里的扣脚舍友,才发现自己买不买得起房子和自己是否努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因为自己的爹妈几十年前没有及时上船买房。
哇哈哈哈
年后静下心来也在吐槽这个事情。我来给刚踏入职场的毕业生算一笔账,然后告诉你为什么不建议买房子。
首先,毕业生选工作往一二线城市跑,对不对?一线的城市我就懒得举例子了,都知道北上广房价有多凶残,家里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资格讨论买房子,对此大家都有明确的认知。坏就坏在二线这种偏高的房价,你努努力你能买,但是就要被完全捆绑。
比如说拿我所在的苏州为例,2020年(含昆山)的平均薪资是8.8w/年,7.3k/月。那么苏州的房价呢?各个区差异比较大,整体在2w以上了(实际上有在苏州生活的,应该知道2w是什么档次),我们就取2w来计算。
如果你想在苏州买房,买100平的房子,那么房价一共是200w,首付是60w(算得糙一些,税什么的不讲了)。先来看看是否有能力在几年内攒够60w块钱,相信家里不支持就没这个能力。
我们再假设的确有能力掏出60w的首付,那么剩下的走贷款,(200w-60w)*2/30=9.3w,也就是说,每年要还9.3w的房贷,每个月要还7.8k的房贷。
再看看上面的黑体字,工资平均线上的人都没法供房贷,只能靠组成家庭来解决。这样的话8.8w*2-9.3w=7.1w,也就是说每年有7.1w的结余,每个月6.0k的结余。看起来还不错。问题是,结婚之后,就要有小孩子,具体怎么养孩子当然是父母说了算,但花销会很大,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所以如果买了房子,个人职业还不爆发,就会被一直按在地上揭。
毕业生们,你确定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么?
那么如果你不在苏州买房呢?比如说坚持租房。这当然是最好的了,3k租临地铁口100平的就可以了。一年租金3.6w,这不比一年房贷9.3w要强得多?而且,你不想干了,随时可以走,或者换行业,反正3k的房租也不高对不对?也不用着急考虑结婚,就租个50平小公寓,更便宜,舒服得很。至于说以后孩子的教育,话说苏州这教育水平,私立一年的花费10w+,洗洗睡吧。公立的话,咱也就不讨论了。
前两天看张海峰要来苏州,我想说人儿子肯定去私立。名人的生活不是我们能体验的,至于借此吹苏州教育多好的人,差不多行了,我宁愿将孩子放到老家去读初高中,苏州这边不是卷的问题,是不care教育的问题。
如果你租房子,在苏州找到了另一半,我们就这么再算一笔账:8.8w*2-3.6w=14w,假设每年花一些能剩下10w,连续干5年,那么5年后你卡里有50w了。这时候你跑会8线老家,发现全款房也不贵,可以买啊,将就一下的话还可以弄辆车开开,在老家随便找点什么工作干干就可以了啊,没必要玩儿命拼了啊。
当然,诸位也应该看见了,我的算法可能只对那些8线老家、出身不高、学历专业都普通的毕业生有效,实际上我就是这类人,我也愿意称这类人为小兄弟。我认为这类毕业生才是主流。国家只说房住不炒,但可没说怎么解决这类人的住房问题。而且了解楼市政策的也应该知道,即使说了也未必能办到。我劝未来的小兄弟们,在买房上一定要谨慎,多去问,去考察,去总结,免得强行上车后发现自己成了一台还款机器,每个月只有几百块的生活费,那样的人生实在是太痛苦。
所有的人才,都会因为高生活成本,而集中到了高薪的几个少数行业,而没多少是按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以至于很多重要但并不能付出高薪的行业,因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而凋敝或长期衰落,以至于拖累全社会的长期表现,这很就是发达过程中熵的累积机制。
干全球最累的活----东亚人的普遍辛勤。
吃最低蛋白而容易糖尿病的主食----高碳水低蛋白。
做最乖的不反抗的国民----没有工会没法反抗的群体。
买最贵的房子----不买就别结婚,6个钱包掏空未来30年。
驮着这个社会往前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辛勤工作的我们!!!!!!!!!
但房价的定价权在谁手里????却不是我们。
土地是国家的,国家是人民的,但人民却买不起土地上的房子。
你猜是谁窃取了人民的土地?
你跟大城市的土著聊聊,哪怕是听他们聊聊天,你就会发现他们十句有八句都跟房子有关,剩下的一句是炒股,一句是小孩教育
我觉得房子现在已经成了人们自信的根本来源了,是衡量个人实力的基本单位,哪怕你学历再好,颜值再高,能力再强,只要没房子,或者房子不够多,就总是觉得没底气,哪怕你所在的这个城市是你的老家,你都会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跟亲戚邻居同学比起来都觉得低人N等
而且,如果你有了房子,你就会发现,你房子的升值空间,就代表你自己的升值空间,然后你就会发现,知识根本改变不了命运,但房子可以
再进一步讲,绝大多数拼命念书,拼命保养甚至整容,拼命996讨好领导,就是为了个房子,房子都已经成为信仰了,拼命就是为了得到房子,跟基督教里信上帝就为了上天堂就是一个逻辑
所以高房价的悲哀已经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了,连精神层面都基本侵蚀了
答主老爸家住在那个有一条红船的城市……他90年去的日本留学+打工,回来后感叹空气香甜。
19年四月(注意这个时间点)我从大阪/东京游玩回来,跟他说现在那边的生活已经没有咱们这好了。
理由:大阪房价2.3万/平,物价基本是7元一瓶果汁的水平(国内2倍),年轻人收入一万八/月,生活便利比不上我们这,科技两边无差距。我们的城市更加新,基建也更加好一些。总之就是两边青年都是一个吃得起用的起,住也勉强住得起的水平。
彼时,我爸那房价1.3万/平,大多数人收入7000左右,gwy公积金大概六万一年。
21年,大阪作为一个国际化大城市,房价仍旧2.3万一平,心斋桥附近也就五万不到。而红船粽子城,一处非常普通的高层,昨天挂牌4万/平刷新了小区的新上限(东菱宝石公馆,最近公馆不能叫了改了啥不知道)。然而,大多数人收入还是7000,gwy公积金也就七万一年。
对了,现在咱们的物价已经不是那边1/2了,大概也就1/1.5这样。
在短暂地追平后,终于拜房价和货币政策所赐,我们离发达国家的生活越来越远。不自知地,我们的生活水平因为工资追不上房价,正在极具变差。
身边很多高知,科技人才都在17-19年热衷回国,但20后就都不愿回来了(别拿大学生说事儿啊,我说的是可以立足的)。华人在海外基本只能当二等公民,但让他们决定不回来最大的因素就是高房价。人活着无非衣食住行,住在现代社会应该是第一位的。
比如奥兰多,一栋360平的小别墅,高尚小区,独栋,装修完的价格是150万美金(国外都带装修),有泳池草坪。一年1.8万美金持有成本(房屋保险,修缮,物业,房产税)
大阪的一户建,离市中心十分钟车程,260平的室内面积(85×3+车库延伸),装修完价格是6000万日元。
嘉兴,二十年的老独栋,丁香花园,330平,1500万……你得自己装修。
很多人只看到1.8万美金的持有成本,问题是如果你花钱买了丁香别墅,比奥兰多多支出的那部分单单银行大额存单一年就有30万人民币的收入哦!并且,21年别墅的装修费用是7000+/平(已经往少了算了),非常费钱费工。
然后大阪有心斋桥/环球影城
奥兰多有魔术队/迪士尼乐园
嘉兴呢?五芳斋+红船?
有没有听过一首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房价要是下不来,就只能人民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了呗。这种狙公朝三暮四的游戏也是历史书上的老剧本了,其实都一样。
高房价的悲哀之处不在于房价本身,而在于高房价所隐含的财富在地理上的过度汇聚。
与“青年人为什么一定要在一线城市买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相比,“青年人为什么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真的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
确实,按照经济的一般规律,财富的适度汇聚对经济效率是有好处的,但远远达不到现实中中国这个程度。如果一地,货币的流入速度是与该地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的,那么该地的土地价格和物价,应该是以一个同样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速度温和上涨的。如果房价以一个莫名其妙的速度在上涨,那只有一类原因,就是货币的流入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进而流入房市。房价本身甚至都不是问题,这些过度汇集的财富,它不流入房市,也会流入其他商品,甚至流入大米白面。
当然你会发现,以上我说的都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废话,前些年的货币超发又不是什么秘密,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狭义的货币,而是另外一个问题。近十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说一千道一万,人口的流动也是零和的,一些地方的人口涌入势必伴随着另一些地方的人口流出。如果这种流动是双向的,那流动本身就不是什么坏事,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这种流动是单向的。世人的眼睛喜欢盯着那些房价暴涨的地区,盯着那些发财的人,一个地方的房价暴涨,在大家心中就是全中国的房价暴涨。这可能吗?如果一些地方的房价涨幅超过了货币增发速度,那同样也意味着另一些地方的房价涨幅低于货币增发速度,甚至根本就是在跌,还有更多地方的房子已经失去了价格,被废弃了。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原来你有十座城市,十家工厂,每个城市里的人都有工作,都能修两百平的房子,每个小区都有足球场,甚至高尔夫球场,别说干部,就连倒班工人闲着没事干也可以去打两杆,因为反正土地有的是。后来你打着“集中经济效率高”的旗号在一座城市里开了五家工厂,废弃了另外九座城市里的九个工厂,这样这九座城市都失去了价值,而这一座城市中的人口则翻着番地涌入,足球场都被盖成了鸽子笼,人的生育率暴跌,生活质量极低。
这就是你要的经济效率?
与这种经济过度汇聚造成的恶果相比,什么青年人丧失希望,什么社会公平,都已经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儿了。
情怀在营生面前,越来越弱势了。
很多行业,光看回报率是一塌糊涂的,能支撑从业者走下去的,无非心底那点不忘初心的情怀。
都是要吃五谷杂粮人间烟火的人,除非你是纯种富二代自带干粮投身伟大的事业永放光芒,在满足马斯洛金字塔顶层的自我实现前,你还需要打工搞定最底层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老马写得清清楚楚:Food, Rest, Shelter.
破屋一间还是广厦千间,无非一床立锥之地;
可辛辛苦苦的打工人在大城市连这张床都摆不下,还谈些什么呢?
我们都是情怀和营生在心里反复拉扯的红尘痴苦之徒,当外界生存的压力还不算大时,尚能说服自己守住情怀。
当我们发现坚守情怀挣的那一个月几千块钱,和动辄五六万一平的房价相比拍马也赶不上,
你拿什么说服自己安贫乐道?
让很多做题家(包括top 2的做题家)发现自己的读博原来是一场赌博,而且一毕业已经知道输了。
ps:尤其是在国内读博作为明显。出国的这批虽然可能也会碰上国外房价暴涨,但是如果不出国这个房价本来也没他们什么事。
这个问题因思考问题的层次不同会有不同的答案
1,买不买得起房
2,房价合不合理
3,为什么有的人买得起,有的人买不起
4,为什么我们需要思考前三个问题
什么是”人才”,可以看看深圳,杭州,甚至是上海的人才引进计划,然后看被知乎吐槽到三线城市的香港的”优才计划”,还有停滞三十年的日本的”高级人才签证”,地狱韩国的E-7签证,英国为了吸引全球人才推出的Skilled worker签证等。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从小努力学习,考上985/211,在学历上刷掉了95%的同龄人,有的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留学,毕业后来到一线城市,月薪三万,三倍于当地平均工资,工作上勤奋吃苦,最后得到的结果是我依旧不配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房,舆论上甚至指责年轻人贪图享受。如果我选择躺平,又要人说我不懂奋斗。”
我还看到知乎上一个观点,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品德就是”忍耐”,中国人似乎没有什么不能忍的,世间一切的矛盾无论大小都可以被中国人用他们那”巧妙”的处世哲学给消化掉。的确,中国人骨子里更崇尚保守主义,承认人一生下来就是处在不同阶级上的,成年后对于已经确立的阶级秩序更多的是遵守服从。他们演化出的很多思想观念都是在维护阶级的合法性,比如”社达””精资””奋斗逼”等,并且世所罕见的是那些受到阶级剥削的人更热衷于维护并加强阶级的存在,被剥削的”社畜”往往是最看不惯日本”废宅”和”三和大神”这类人的。(看看评论区,其实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所以说,太祖是伟人,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了只有消灭阶级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王朝周期律”,彻底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
总之,希望国内的风气不要学习印度,如何解决”人才”买不起房?缩小”人才”的定义。然后将来是不是如何解决”中国人”买不起房?开除一部分”中国人”。
更新。
我看到评论区很多人提到,国内房子和湾区西雅图也差不多,买不起并不存在。先不考证存不存在这一事实,假设确实两地房价差不多了,但在具体的”购房-还贷”过程中,欧美的体验是和国内不一样的。
在一二线工作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是首次购房者(First time buyer),这一群体是购房压力最大的,也差不多是知乎主流用户。难道没有人觉得,首次购房者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凑首付?500万的房子,首付150万,刚刚进大厂互联网从业人员一年应该能存20万吧,满打满算得存8年够首付(还得假设这8年房子不涨价)。但根据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消费需求因为收入的减少而降低。这就导致了一个凑首付的过程中,是要牺牲掉大量消费的,简单来说省吃俭用不旅游不娱乐减少社交等等,并且维持这种状态8年多。
但欧美国家对首次购房者是有各种各样的scheme以减少首付和贷款压力。比如美国最低可至3.5%,英国5%,还能拿到政府的低息贷款,还有Shared ownership等计划。贷款产品上可以用remortgage降低利率风险,并可因房产的升值而降低还款压力。总之就是年轻人上车是相对比较容易的。这就引申出一个优势,年轻人不用为凑首付而大量牺牲消费,相对而言在为购房积累资金的同时日子不用过得很拮据。
话说回来,猪肉涨价反倒能减少凑首付中因消费降低带来的”不愉悦”。因为原先每个月节约1000块可以买50斤猪肉,现在节约同样的钱只能买30斤,这意味着原先你为了买房每个月牺牲了50斤猪肉带来的快乐,而现在只牺牲30斤。同样的逻辑比较中国和欧美,美国的年轻人为了存首付牺牲了多少斤肉?美国肉类物价相对低廉,所以也有可能美国人牺牲的猪肉牛肉更多,因此美国年轻人确实不大愿意买房。而国内物价上涨,反倒是更有利于年轻人存钱买房的。
原回答。
你觉得这次新冠疫情欧美近乎窒息的表现能增加海外华人们对祖国的认同,甚至促使他们回流吗?
以我接触的华人圈朋友来说(局限于互联网行业),绝大部分都不是恨国党,都能理性看待祖国这几年的飞速发展,也承认欧美在生活便捷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于中国了。其次,华人还是希望与华人打交道,文化上其实还是偏向呆在华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再加上此次新冠,中国和西方的表现几乎是天上地下,我周围的朋友们还是非常认同中国在疫情中做出的贡献的。
但即使如此,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回国,原因就是房价。即使被禁闭在家,每天看着欧美政府魔幻毁三观的操作,感受着因疫情弥漫的种族歧视,甚至对西方制度失去信心,但就是因为房价这一切又变得可以忍受,而相反,因为遥不可及的房价,中国所有的吸引力都幻化为泡影。
我最近看到知乎上的一句话,年轻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悲观。海外华人也是如此,但凡受过教育的人都能认清中国日益强盛的现实,但他们大都不会回国,虽然回国的理由很充分。从国内的视角来看,中国在新冠疫情的表现极大地提振了华人的信心,但远未达到可以弥补华人因高房价而被迫远走他乡的失落。同样的,尽管华人们对欧美政府在新冠疫情的应对上表现出失望,但这种失望也还远不足以抵消房产带来的吸引力。
2009年,小王考上了大学,华东某名校,计算机系。其实他从小就有悬壶济世的念想,但没办法,家里太穷,他不得不选择了高中班主任李老师推荐的计算机专业,李老师说:你信我,就学这个,来钱快!
小王从小就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加之家境困苦让他早熟,小小年纪就明白了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读书。他踏实勤奋,一步一个脚印,一路从一个小镇上的放牛班里,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毕业又以全校前10的成绩考上了名校。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典范,一个好学生的模板,连素来以严酷著称的高中班主任,被学生背后戏称为李光头的李老师,也待他如同己出。
大学时候,他交到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小张。小张家在一个二线城市,家里开公司,他爸没什么文化,一身江湖气,但在小张教育上真是舍得砸钱。小张还没出生,他爸就买好了当地最好的学区房,每年为小张请家教、报补习班的钱那更是难以计数。小张不怎么喜欢读书,但脑子灵光,最终也考上了这所学校。
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小张为人大方圆滑,嘻嘻哈哈跟谁都能勾肩搭背。按说,这两人不会成朋友,但小张有一次考试抄了小王的答案,从此以后两人成了朋友。小王心里其实有点不大看的上小张,觉得这人太油滑,又什么都是靠家里。
2013年大学毕业,小张成绩一般,但是他爸花了大钱,又动用了点关系,让他进了一家上海挺有名的国企。按理说,小张靠打分是拿不到户口的,但他爸有高人指点,早就给他在上海注册了一家皮包公司,还买了一项专利,所以也顺利拿到了户口。拿到户口不久,他爸就花了1000万,买了套房,内环内,学区大四房。小王半真半假的说,自己好羡慕小张。小张开玩笑说,羡慕个JB,这是他爸的诡计,分明是让他生二胎的圈套。小王听完哈哈大笑,心里也不得不佩服,小张就是有这种让人心里舒服的本事。
2015年,小王研究生毕业。毕业前,年过半百的导师,跟他认真谈了一次,说他其实在学术方面是有天赋的。如果愿意,可以推荐他到国外某名校继续深造,小王认真的想了一夜,谢绝了导师的好意。他说自己真的很需要钱,导师听后,叹了口气,摆摆手作罢。
凭借过硬的专业基础,小王拿到了某大厂的offer。30万的起薪,在同届中算很高了。过年回家,父母忽然对他也尊敬了许多,很多家里的事情开始征求他的意见。那年冬天,他第一次送礼,买了一条中华,一瓶五粮液送给李光头。李光头已经升了副校长,一边摸着自己的光头 一边打着官腔跟他说:小王啊,你这可算是我亲手发送到华东的一颗卫星哦!
工作之后,小王真正的开始关注上海房市,蓦然发现,这事真的挺难办。重压之下,他开始更努力的工作。他高中毕业,就在老爸所在的建筑工地干过一个暑假的小工,996对他而言,不算什么了不起的苦难。过年回家的时候,他妈忽然对他说,儿啊,你怎么也有白头发了?他别过脸,拢了拢头发,说,妈,你看花了。
2015年,他这一年除了工作,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关注房市。3月份之后,上海房价忽然开始爆发,这让他焦虑,买房这事好像越来越远,第一次他萌生了回老家的念头。春节前聚会,小张还是原来的样子,嘻嘻哈哈,就是看上去胖了许多,也更加的世故老练,吃好饭默默的就帮大家买了单。回去的地铁上,同寝室小林告诉他,小张在给他们总经理当秘书,在他们公司混的风生水起。而且,他那套房,现在起码值1800万了。那天晚上,小王失眠了,他脑中老是会浮现小张那张脸。
2018年,小王的弟弟——阿成也毕业了。他脑子不如哥哥灵光,只考上一个大专。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也来了上海。找了一份快递员的工作,每天骑着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狂奔。有一天晚上,他来找小王,说自己今天着急,撞了一个骑车人。好说歹说,陪了人家600块钱,但是耽误了好几单,公司领导臭骂了他一顿。说着说着,忍不住哭了出来:哥,我实在是心里委屈啊!小王抱住弟弟,一句话也不说,只是轻轻的拍他的头,他害怕自己一说话就会哭出来。过了几个月,阿成还是回了老家,小王找了以前的一个同学的爸爸,出了钱,阿成就成了一个没有事业编的合同工,一家人还是觉得很开心。
但这笔花出去的钱,成了压垮小王和他女友小美之间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美和小王是高中同学,长得不算惊艳,但甜美可爱,性格活泼。小王高中时相貌周正,成绩又好,加之从小农活练就的一身筋肉,很有些女孩子喜欢他。毕业,他跟小美在一起了,两人报考了同一城市的大学,毕业顺利的都留在了上海。毕业之后,小美的父母一直催着买房,还好小美一直顶着压力。两人攒钱攒的辛苦,吵架的事情常有,但阿成这件事,却让小美彻底的崩溃了,她决绝的提出了分手,态度坚毅的像海边的岩石。
一年多后,小王收到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打开后,只有一张照片,背景是湛蓝的海天相接、金色沙滩,小美穿着白色的婚纱,甜甜笑着赤足奔跑,身后是一个陌生的年轻男子。小王一瞬间觉得自己像被一道闪电劈中,眼前一黑,踉跄着撞到了墙上。
那天夜里,他独坐阳台,脚在虚空晃着,手里提着一瓶白酒,本来他以为自己会像电视里那样喝很多,但他喝了一口,却又觉得酒苦涩又火辣,哽在喉头咽不下去。夏日的风燥热湿润,他望着黑洞洞的楼下,生平第一次觉得死并不可怕,仿佛听见一个声音怂恿他轻轻往前挪动一点……
他请了两天假,不吃不喝,在床上睁着眼恍恍惚惚的躺了两天,第三天继续上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2020年春节,小王花了5年时间,换了一次工作,攒了150万。预算400万,他决定年后就去看房,今年一定要搞定这件事,否则现在的女友可能也真的要跟自己分手了。
谁知道疫情突如其来,疫情的时候,他有点悔恨,自己没有当初去学医。刚开始,在老家蹲着的时候,他还心里有点期待,这次上海房价应该会跌一点吧?
谁知道,疫情过后,上海房价就像逐渐烧开的一大锅水,一天一个价。看房几个月,跟中介、房东斗智斗勇,他终于在外环外,搞定了一套房。拿到钥匙的那天,他坐在房间里,心潮起伏,心想终于能在上海落脚了。
买了房之后那段时间,他忽然对房价特别关注,每天去链家上搜搜各种房源。看见自己的小区挂牌价涨了,他会觉得好开心。有一个晚上,他忽然想起小张那个小区的名字。搜了一下,发现小张那个房型,起码得3000万以上了。在群里一聊,才知道小张19年就置换了别墅,至于20年涨了多少,小张打哈哈说,都是纸面富贵不作数。小王心里明白,小张这5年,都不用算19年置换之后,收益也肯定在2000万以上。他放下手机,忽然觉得自己这点工资算个屁,这辈子无论如何也买不起小张这样的房了,可笑自己当初竟那样心里看不起小张,原来小丑是自己。
忽然,他又觉得有些释然,各有各命,就这样吧。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晚他又梦到了自己年少时,在课堂考试做试卷,小美还是坐在自己的前排。时间快到了,他却还有好几道大题没做。监考老师看着他似笑非笑,他又忽然觉得监考老师非常面熟,分明是小张的面孔。
蓦然惊醒,他发现自己全身湿透,眼角全是泪水。
3月30日
下面评论很多人被邻居家的房子所吸引,有必要更新一下,把那层纱打破吧,无关于农村和城市,是来自底层劳动者家庭的小孩长大后的一种触动。
先从邻居家说起,邻居家是菜场做生意的,他们家很多亲戚都在菜场做生意,小女孩家应该是其中一个,在买房子之前,邻居家和他们的亲戚一样是租房子住的,租个单间,不同于年轻人的蜗居,最少三口之家,一家人挤一起,很多时候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
其实我自己小时候也经历过,那种羡慕和自卑随着心智的增长与日俱增,所以对于小女孩的这种触动特别大。现在的高房价,让那些辛勤工作想要有个家的底层劳动者离那个家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
昨天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小女孩,牵着一条狗,因为是到同一层,见我没有按,小女孩怯生生的问“叔叔你也是到XX楼吗?”,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小女孩接下来说的话让我感到了内心的一种很难平静的触动。
“我去我表姐家,我表姐家可大了(很自豪),我可喜欢了,我家很小(语气明显低落),小宝(狗的小名)跑不开......”
而邻居家是80多方的小户型......
“高房价”的悲哀是:
在知乎上,全国各地的房价都和四大一线城市一样高不可攀,全国人民都和四大一线城市的知乎精英一样居无定所。全国人民除了一线漂的知乎精英都被知乎精英们开除了国籍。全国人民除了买不起房的知乎精英都愚昧地生活在水深火热里面。
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话题在知乎上真的已经看烦了看烂了。
类似的还有什么一线城市的房价让年轻人绝望吗?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还能靠自己买房吗?之类的。
而通常这类提问下的高赞回答模板都是这样的:我,农村子弟,985毕业/留学归来/硕士毕业/博士毕业,在一线城市,工资5000-10000,房价十万。女朋友跟人跑了,我很绝望。
然后知乎精英们瞬间共情纷纷点赞。
为什么知乎精英言必称一线城市房产,因为他们知道一线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医疗资源最便捷的都市生活以及其他的优质资源。他们所谓的“我只想在北京有套房”,实际上就是“我想当人上人”。言必称北京三环内单价超过十万的房的,是想当人上人中的人上人。
北京有很多偏远的低总价的小户型,低单价的大户型,他们看不上,他们会说“通勤时间这么长也配我住?”实则是这些房子的资源属性太弱,买没有资源属性的房,享受不到最顶级的资源,还算什么人上人?
你跟他们说去三四线,他们立马翻脸,“三四线只有公务员才是正经工作!”,“三四线的房子都一两百万了”。你既然是个人才,还怕跨专业?再说了谁告诉你三四线没有搞it搞金融搞科研的工作的?无非工资没一线高而已。三四线有没有两百万的房?当然有,cbd低容积大户型,几乎是三四线最好的房产资源了,这就是他们瞄准的目标。你跟他们说,三四线大把多几十万的房产,他们会反问你“那也叫房?”
看明白没有?就算在三四线,他们也要做人上人~
在三四线做着普通工作住着普通房子的人,在他们眼里就是不配为人。更别提广大县城乡镇了。
知乎精英最爱批判儒家,但是儒家那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腐朽思想却深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对封建社会“考出来了就当人上人”的科举制度无比怀念。
知乎精英整天批判“内卷”,其实不是痛恨内卷,而是痛恨在内卷中失败,痛恨不能成为人上人。
为什么绝望?因为不能卷成人上人,倍感绝望!
在封建社会,包括民国,其实地主的日子并不太好过。
和大家想象的地主老爷少爷整天欺男霸女吃喝玩乐三妻四妾不同,正经的地主人家是非常鄙视这种人的。这种人被视为败家子,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被家族打死,也没有人会追究。
那地主过得什么日子呢?看当时人们的记载,地主人家吃的并不好,别说肉类,有的时候连自己和家人吃饱饭都做不到——比如半夜鸡叫的原型地主,家有良田上千亩,可是从来不让妻子子女吃饱,自己带头做责,儿子偷吃被发现都会被打一顿。比如穿衣,也是穿的破衣烂衫,和普通贫民也没有什么区别。更不用说买什么新奇的玩意了,那是更不可能的。
那地主的钱都去哪里了呢?地主这么省吃俭用虐待自己和家人,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是买地,省吃俭用攒钱,再买地,接着省吃俭用攒钱,接着买地,祖孙循环,积攒到尽可能多的地,然后土地集中度超过社会可承受极限,发生社会大动乱,再开始新一轮循环。
当时发生过非常诡异的现象——土地革命分了大地主的土地后,某些大地主的家人并不十分难过:至少现在不用因为省吃俭用攒钱买地而挨饿了。
土地革命为什么必须要对地主下手?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地主作恶多端。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金被锁定在了土地上,根本没有资金投资工业,就算突发奇迹,工业生产出来了产品,也没有资金能够消费。这就决定了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消灭地主阶级,把资金解放出来。
你如果观察一下现在的房地产,非常像当时的土地:大量资金被锁定在房地产里,人民有了钱之后第一时间的想法就是买房子,也就没有空余的钱来消费。
人们为了买房子而省吃俭用,买了第一套之后还要再买第二套。但这其实并不只是高房价导致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房价上涨预期——大家都认为房子会涨价。如果没有这种预期,就算房价再高,也没有再买第二套第三套的必要吧。
要控制这种现象,除了要控制房价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打掉房价上涨预期。但是能打掉吗?我看很难。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古代为什么在同一时间,有人必须要卖地才能生存,而有的人竟然还有钱买地。
我们假设,A和B两个人,每天的必须生活支出是一百块钱,低于一百块钱就会饿死。而A每天有一百零二块钱收入,B每天有一百零一块钱收入。
看起来AB收入差距只有1%都不到,并不大对不对。
但实际上,扣掉每天的生活必须支出,A每天能够结余两块钱,B只能结余一块,A每天的结余是B的两倍!
后来发生的变化,比如自然灾害什么的,A每天收入变成了一百零一块五,B每天的收入变成了一百块钱零五毛。但大家每天支出还是必须要一百块钱。这样A每天的结余一块五就变成了B每天结余五毛的三倍。
如果每天收入再降低呢?变成A每天一百零一,B每天一百。这样A依然有结余,B就勉强维持生活了。
再降,变成A每天一百块零五毛,B每天九十九快零五毛。A依然有结余,B就需要借债度日了。
……
明白了吧。古代生产力极其不发达。每个人其实都只是维持在勉强饿不死的状态下。一旦遭遇意外,比如自然灾害、疾病什么的,极其容易破产,不得不出卖土地,借高利贷度日。
而一个家庭一旦起始条件比其他人好那么点,突破了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日常支出之后还有结余,其抗风险能力就比其他人大很多。也就是说,地主的起点就在于比其他人早一步突破了节点,以后的道路也就好走许多。
再添加
这个回答从头到尾,从来都没有说地主“不放高利贷、不收高地租”,从来没有说地主是慈善好人。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评论区某些人是怎么看出来这个回答美化地主的。
事实上,“省吃俭用”和“放高利贷、收高地租”从来就不矛盾。同时,赚的多和花的少也从来都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一个地主完全可以做到对自己和家人无比苛刻,同时对农民租户更苛刻。
这个回答讲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人的异化。一个地主再有钱,只要他还想再买更多的地,那他完全可以苛刻自己,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买地上——就好像现代一个资本家也不舍的用奢侈品,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产业扩大一样。
最后,再解释一下为什么同一个时期,有的人必须要靠卖地靠高利贷才能生存,而有的人竟然还能买地。
我们假设,要维持一个人生存,必须要有十亩地的产出,低于十亩地就会饿死。
现在有甲乙二人,分别有二十亩地和十亩地——至于为什么拥有土地有差距,我们可以假设因为甲运气好、因为甲没有兄弟,家族的地都给甲了、或者干脆就是甲抢的。
后来发生旱灾,土地产出下降,十亩地的产出只相当于以前的七亩。问题就来了。现在甲自然有相当于之前十四亩土地的产出,依然有结余。而乙只有相当于之前七亩地的产出,想要活下来就必须要卖地或者借高利贷了。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甲用结余换乙的土地,乙的土地越来越少,甲的土地越来越多,恶性循环,直到所有的土地集中到甲手里。
明白了吗?
@周源 本答案说的地主节衣缩食是为了买地,而不是说地主节衣缩食就可以成为地主。而且我也是想不明白,你是怎么从答案当中的“地主节衣缩食”推论出来答案在说“地主不收高利贷,不收高地租”的。
你连数学当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都分不清楚,连交集、子集,包含关系、交叉关系都不了解,连自己在反驳什么都不知道。却一直在评论……
在某学校的论坛上有看过类似讨论:
同学A说:“中学时上历史课,上到近代史的时候,老师说当时的人赚到钱了喜欢把资产置换成地产,变成地主老爷,而不是把钱拿去进行扩大再生产。当时觉得他们好愚蠢,现在觉得我当时好愚蠢。”
同学B:“至少杭州市需要高房价支撑高地价,政府卖地挣钱修地铁”
同学C:“不仅仅是地铁这么简单。
基建是一部分,先不谈运营收益和政绩考核,起码还能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房地产和户口绑定,户口同房地产又和各项社会权利绑定,买不起房子,就不配拥有部分公民权利。
高房价,对刚需者而言,是现代的人头税;对投资客而言,是巩固阶级的途径。
但是,只有对土地的收益者而言,才能跨越阶级,才是衣食饭碗。
房地产是宏观经济的夜壶,起夜拿出来,不用时丢一边。
现在就像是一个人到中年前列腺发炎的人,尿频尿急尿不尽,又正好发现厕所坏了,于是他从床底找到了一个祖传的超大容量夜壶。
从此以后 再也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修厕所了。
只剩下一屋子的尿味。”
都是很有意思的点。
欢迎大家关注我呀
DM科技学院
我们还有更多有趣的观点等你来看
很奇怪吧。
其实说到底高房价都是在好的地方,大家都挤过去的地方,
然而有些人自认为自己就应该五年买房、两年买车,然后加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双循环大浪潮中,吃喝玩乐不耽误、学区事业有保证、每周双休去旅游。
有些人选择城市的观念就是追涨杀跌。
别总说家乡十八线房价都已经破万了,不用一上来就眼界高的硬去看高价盘。
广州能找到80平150万地铁房,无锡有60万市中心地铁房,但是看不上。
在城市中,1000万人口,真正创造财富的最多10万人,再加90万人吃到骨头汤升职加薪,再加上100万人口靠着资产升值,当然这个资产不一定是房产,可以是原始股,也可以是当时销售元老的第一桶金等等,再加上100万人的拆迁。
那剩下的700万人有200万人已经买了房,他们大多数就是因为来一个城市来得早,把当时的郊区住成了城区,住成了地铁房,住成了好的学区,但是职业发展出现瓶颈。
500万人开始不断的变迁,但就是抱着高房价城市不离开,不愿意找个潜力城市从郊区住成市区,开始了不断的自责,我这么多年努力是为了什么?
不说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城市核心区都已经2万甚至3万、4万。
但还有些城市的房价还没有开始涨,就是在等待最后一批人。
当这些人把基础岗位填满之后并且买了房,你只能去当一个主管、当一个经理才能买,因为基础岗位被填平了,当时这里是郊区,现在是市区了。
所以这些人在抱怨自己是有原因的,房价很高,这个城市、这个地段的房价如果很高,你为什么不走?
甚至有些段子说,卖了北京房,出国几年回来10倍价格买回。不正好说明了当时的错误,没有选择握住这个城市的股票和他一起奋斗。
甚至还有些人说成了博士,最后忍受不了高房价,选择了出国。可能换个中国城市也不至于出国,国外一线的房价真心不低,难道要来比普通人的下限秀幸福了么。
高房价取代了户口制度,在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家的过程中限制了剧烈的人口流动,缓解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现在面临的不是房价问题,核心的是住房分配问题,由计划分配到市场分配的过程中,在房子“住”的这个功能上附加了太多资本功能,导致无法准确的按需分配。如果单依靠市场来调节,注定解决不了这个准确的问题,但政府目前还是安照有一定政策导向的市场调节。限购限贷限地等单纯的抑制需求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精准分配问题,只会将这个矛盾短暂的压制住,一个人无法在对应的时间对应的地点住到对应的房子的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没有看到有何缓解。这是时不我待的事情。
我认为应该由计划解决租的问题,由计划与市场共同解决住的问题,单纯市场解决住的好的问题。划定条件保证能租到才是解决一系列矛盾的关键点,但是政府对廉租房投入的太少太少了。
8韩寒:记得2000年,我刚出版第一本书。当时父母要我买房子,并不是因为要改善居住条件,也不是因为要投资炒楼,而是因为当时上海市房地产低迷。
于是政府出台一个政策,购买商品房,退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当时上海郊区的房价几百到一千元,市中心三千元,我说,这房价太贵了,太不合理了,市中心三千元一米,买一百平要三十万,老百姓要干十多年才能买得起房子,这是虚高的。
干五年,买个一百平的房子,才是合理的。房价虚高了一倍。不能买。马上会跌,跌破一千。
后来我去了一次香港,觉得香港太贵了,怎么吃一个盖浇饭要四五十港币,当时港币和人民币是1比1.2左右,我在香港打了一次车,花了一百多人民币,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一问香港的房价,都要几万元一米,酒店都要上千元一天,回到上海,身心舒畅。
2001年,我去了北京。我在望京租了一个房子,两室两厅两卫,房租一千多。当时版税都去练车改车了,差点连房子都没租起。
后来终于积下五万块,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当时房价是3800,我买了六十平,首付五万,月供一千二。房子位于管庄,名字很洋气,叫柏林爱乐。
后来,由于我在北京迷失了,而且再迷失下去也要失足了,我就回到了上海。我租在开元新都,一个新的小区,在大学城的对面。当时那里房价五千。
朋友说,你买一个房子吧,但当时我实在买不起房子,我经过松江新城区密密麻麻的新楼盘,销售率是百分之一百,入住率是百分之一。
我对朋友说,这里肯定要崩盘,这么多房子,哪有这么多人去住啊,五千一平方,就是个大笑话。
按照老百姓现在的收入,得工作二十年才能买套两居室,等着吧,松江新城区迟早跌破一千,我预计五百元一平,到时候我再十万块钱买两百平。
房价的悲哀只要你有梦想,你就一直会很悲哀,因为你永远买不起你理想的房子。除非你流水能到五亿以上。你觉得以前父母压力小,是因为你父母在工作了十几年,背负几十年房贷的时候选择保护你。你每天吃吃吃,睡睡睡,学学学,看不到父母每个月对着工资卡发愁。你自己有孩子会每天愁眉苦脸的对着他/她抱怨家里因为月供这个月已经没钱吗?
不过今年又回到9了,梦回2009。但总体来说现在买房的难度和八零后差不多 。
汇丰的统计数据,中国千禧一代住房子自有率百分之70,第二名墨西哥百分之46。这个数据直接统计到98年出生,我直接好家伙。
汇丰的数据明显是错的,中国住房自有率不会超过百分之5,自己住的房子哪叫房子?自己看上买不起的才叫房子。
赌博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并不是财产上的得失,而是对一个成年人世界观的彻底改造,当你尝试过一小时几十万收益的剧烈波动,那种犹如过山车的爽快感后,你就再也无法直视每个月辛辛苦苦赚几千,甚至几万的LOW逼活了。
高房价也是同理,它会冲击并摧毁许多人的金钱观和世界观,投机取巧,坑蒙拐骗,造假山寨,抄袭剽窃,甚至当小三流莺都变的情有可原,甚至有人理解。道德的比重变得越来越薄弱,笑贫不笑娼会成为许多人的主观思想。甚至已经开始践行了。
一句话阐释就是,投机取巧,歪门邪道会被许多人奉若圭皋,而诚恳工作,努力奋斗会成为笑话。
是你喜欢往房价更高的城市挤。
投资房地产的方式太单一。对普通人来说,只有all in这一种玩法,也就是,借空六个钱包,九九六透支未来三十年收入买房。相比之下,特斯拉一股只需半个月工资,茅台一手只需一两年工资,买不起还可以少量买相应的基金,比特币最多可以拆分一亿份,就算花十块钱都能买比特币。
All in就无法分散风险,不能抵御黑天鹅事件;不all in就完全失去了房地产投资的机会。因此,普通人基本上已经出局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完全是富人的游戏。
据说我国已经有REITs上市,但还没有涉及住宅领域。
最大的悲哀就是:很多人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有“可以不结婚”的选项,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有“可以不买房”的选项。
另外,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思想钢印还没有消除,这些应该被消除。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再多的理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你还用这种旧观念麻痹自己,那你就是自己骗自己了。
房价高吗?高。离谱吗?离谱。所以呢?你应该做的是不要去挑战自己达不成的目标,而不是挤破头去接盘。房价那么高,有的是人去接盘,你接不了说明没你什么事,你一边去。
这不,高房价正在进行一次激烈的淘汰,将没有赚钱头脑的人淘汰掉,将倒霉的人淘汰掉,将顽冥不化的人淘汰掉。
高房价正在向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赚钱才是最硬的道理。有什么想法,赚钱之后在说。以前的文人墨客,西方哲学家,都是出身在比较好的家庭才有机会搞这些。
不是读书改变命运,而是命运被改变后,你才能读书。就如同你不是因为去了几百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写字楼打工才有钱,而是有钱了你才能去那里打工。
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助长投机行为,侵占后代的资源,造成群体分化对立。
为何都是从个人感性上来说都呢?如果你以理性来分析这个问题,那就不是悲哀了——是悲凉。
高房价实际上对经济来说是百利而一害的,是我我也干。
1.政府在实际税收很低的情况下得以集中大量财力来办事。
2.定居的人深刻与城市经济圈绑定,一生甘为螺丝钉。
3.热钱有一个蓄水池。
4.房地产收割的是社会中层,非常安全。
最后一点最重要,也最冷酷,我需要先缓缓。
资本的高度集中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有心气的年轻劳动力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推高的房价又很自然地在这些劳动力过了黄金年龄段之后把他们逼走。
他们为中心城市贡献了青春之后,这个城市并不负责他的医疗和养老。
所以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其实是不可推卸的道义和经济责任。
最大悲哀就是原来以为自己是接班人,原来自己是韭菜,而且每天还被人不停怂恿鼓励生小韭菜。
高房价是一种变相的税负,而且是预收了几十年高税负。这种税负将 大大的减少了社会普通大众的分配水平,造成市场缺乏流动性(老百姓没钱),内需不足。过于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经济危机。这种 经济危机就是由于社会大众普遍没钱,所以 产品销售不出去 ,商铺工厂企业倒闭,大量的失业。后患无穷。
谢邀,因为言辞过激,上个帖子被退出聊天室。
高房价最大的问题在于国民价值衡量体系的彻底摧毁。
比如,
有这心思干活不如多屯几套房,轻轻松松收租多好。
没房子结啥婚,还不如街上要饭的。
现在还招工生产干啥,不如卖掉机器多屯几套房子,隔几年卖一套,利润爆表,还能圈钱。
你辛辛苦苦工作干啥,你辛苦几十年,不也就是人家土著一套房子么,人家还有好几套呢。
这几个论调,完美对应了现在社会的几个比较严重的现象
即 不劳而获投机主义,低生育率,房地产对其他产业掠夺性压制,年轻人丧文化,等等。
而高房价至少占了这些现象出现的百分之七十的锅,也加剧了国内的内卷程度和阶层分裂。
所以,房地产现在对于郭嘉建设而言,已经成了负资产,也成为各种脏乱现象的一个推动因素,在未来阶段,政策对房地产的压制会逐渐增加,抱着炒房实现阶级跨越的人终究会变成南柯一梦,最后成为被收割的人群。
毕竟,妄图随收割者收割他人之人,终将会被收割。 比特币,博傻投机,不都这样么?
一个都跑不了。
毁没毁经济我不好说,但经济学是木大了的。
相信大家只要是上过中学的,肯定知道以下常识:
经济运行(再生产)一般分为三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而且,别看资本主义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平时恨不得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但在上面这一点上,倒是难得的达成了共识。
也就是说,不论姓资姓社,不论哪个流派的经济学,都认可这一点。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环相扣。
但是,高房价却开了个大玩笑。
因为,这玩意儿与消费为敌!
大把的真金白银砸入房市,势必减少消费(尤其是日常生活方面的消费)。
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很重要。
但经济学同样也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以资本积累(增殖)论英雄。
而消费是无助于消费者资本积累(增殖)的,它只能让消费者得到和享受产品,却无法让消费者分享利润,利润是要让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赚走的。它最有利的是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资本积累(增殖)。
而买房却可以(升值),有利于“消费者”(如果把买房本身也看做消费)自身资本的积累(增殖)。
也就是说,消费是利他的,有利于生产者和经营者。
买房才是利己的,有利于消费者(购房者)自己。
那么,买房在有利于消费者(购房者)自身资本(资产)积累(增殖)的同时,不利于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的资本积累(增殖)。
这可是资产所有者之间的内部矛盾了吧,这可怪不着人家“赤匪”了吧。
本来,在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学)的古典时期,这都不是问题,彼时投资门槛高(不是金额要求高,而是直接涉及实业方面的生产与经营,导致技术和管理门槛高),一般老百姓就算有几个钱也玩不来。而房产由于自带的“具备投资属性的,不同于其他一般日常生活消费品的特殊消费品”特征,以“全民购房”形式降低了投资门槛(主要是技术,经营与管理门槛),一股脑儿,那家都挤进来成为了“资产所有者”(“全民炒股”与此同理)。
教科书上都说消费重要,可房产之外的日常消费只能拥有(别人卖给你的)“产品”,无法拥有“资产”,无法增殖。而在“增殖”这一(甚至是唯一)的成败评判标准下,无法增殖就意味着失败。即,房产之外的日常消费导向的是失败。
换了你,你是愿意当“资产所有者”还是“消费者”?愿不愿意当失败者?
按说,缺了消费这一环节(或运转不良),是会直接影响和破坏经济运行(再生产)的。消费是接续和促进经济运行和再生产的。那消费者岂不是功臣?
可是,消费者无法通过房产之外的日常消费获得令自身资本增殖的收益,“功臣”没有回报。
经济学那么强调并追求收益,回报,利润,却又在消费领域存在这么大一个“无法通过房产之外的日常消费获得收益。回报,利润”的黑洞。
那你说消费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
消费(消费者自身)居然与利润和增殖是背离的。
利己与利他的矛盾。
是房市让这一悖论暴露了出来。
这不是高房价的悲哀,而是希望这东西就是这么残酷而悲哀的。
最残酷的,是因为我们上一代或者再上一代刚好经历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变革,有人能够一夜逆袭,所以,这种幸存者偏差下的成功故事,成了所有人似乎都触手可及的事。所以我们被根植下了一种,我自己就可以改变我自己命运的错觉。
我们竟然傻到以为,在所谓国泰民安日久承平的时代,通过一代人,就想阶级越迁,就想进入上升通道。结婚没有房就不结,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买房,是一种就在眼前的这样的机会。但是,买房带来的压力和风险,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或者原意去承受的。很多时候靠买房或者直白一点——炒房,实现阶层的升迁,是一个普通人不会去选择的投资方式。毕竟,如果没有预知或者穿越,回到2004、2008、2012甚至2018,手里握着足够首付的钱,但是又是否有下海炒房的勇气呢?
阶层越迁,或者就说是一夜暴富,这种机会,其实还有炒币,股市、期货、炒茶叶、炒名人字画艺术品、炒鞋、炒黄金、炒手表——但是,这里面又有哪一条通道,一个普通人敢于进场呢?这里面哪一个不是成功寥寥但是尸骨如山呢?
相比之下——房子、土地的升值的路程,已经是这里面风险最为低,可能性最为高的一种了。那我们怎么可能抑制大家买房的冲动呢?
其实,大部分人,都将会成为后代甚至别人的基石,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也是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现实。
悲不悲哀,因人而异。毕竟,这种悲哀不是某个时代的,而是属于人类的共性。一个话题一旦进入这样大的范畴里,其实,反而就不是问题了。毕竟不是谁每天都要自问一百遍人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的。
其实,好多问题是一个反向诘问,就会有答案的事。买房——到底是一件自己真的觉得非做不可的事,还是一件因为周围人都在做或者要做,而我也应该做的裹挟?同样,奋斗到哪一步该决定我们停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