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男子在银行存 25 万,15 年后取钱仅剩 2000 元利息」?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一肚子火,也让人心疼。一个普通人辛苦攒下 25 万,指望着这笔钱能有个稳当的增值,结果 15 年过去,利息只剩下 2000 块,本金还在,但购买力早已今非昔比,这叫什么事儿?

我们得把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才能看清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这 25 万存在银行 15 年,我们先假设它存在的是一个最普通的、我们大家都能接触到的活期存款或者定期存款。

1. 活期存款的情况:

活期存款的利率是最低的,而且经常变动。就算在过去 15 年里,利率都没有降到过零,但哪怕是最高的时期,活期利率也很难超过 3%。我们来算一下,如果一直按 3% 的年利率算(这已经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了,实际情况很可能更低):

本金: 250,000 元
年利率: 3%
存款期限: 15 年

按照复利计算(虽然活期通常不复利,但这里为了对比,我们粗略算一下):

第一年利息:250,000 3% = 7,500 元
第二年利息:(250,000 + 7,500) 3% = 7,725 元
……

如果按照单利计算(更符合活期的情况,但即便如此,15年的利息也不会太高):

15 年总利息 = 250,000 3% 15 = 112,500 元

看到这个数字了吗? 112,500 元! 2000 元的利息,和 112,500 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说明,如果这 25 万一直放在活期里,那几乎等于白送钱给银行,还不如放在枕头底下。

2. 定期存款的情况:

定期存款的利率会比活期高一些,但过去 15 年,虽然整体利率在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下降的。我们来假设一个稍微好点的场景。

假设这 15 年里,年均定期存款利率能达到 4%(这已经是很慷慨的估计了,考虑到过去 15 年的利率变化,平均值可能达不到)。

本金: 250,000 元
年利率: 4%
存款期限: 15 年

同样,我们用复利来计算:
15 年后的总金额 = 250,000 (1 + 0.04)^15 ≈ 250,000 1.8009 ≈ 450,225 元
总利息 ≈ 450,225 250,000 = 200,225 元

20 万的利息! 这个数字虽然比活期高很多,但仍然和那个“仅剩 2000 元利息”相去甚远。

那么,这个 2000 元的利息是怎么来的呢?

可能性有几种,而且都非常令人不安:

极低的利率: 银行给出的存款利率低到无法想象。过去 15 年,虽然整体利率有下降趋势,但一个长期存款产品,利率低到 15 年才产生 2000 元利息,这意味着年利率可能只有 0.05% 左右(2000 / 250000 / 15 ≈ 0.00053)。这样的利率,别说增值了,简直是侮辱。
频繁的提前支取和转存: 如果存款人因为各种原因,频繁地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然后又转存,那么每一次提前支取,都会按照活期利率计算利息,或者按照一个更低的档次来计算,这样积累下来的利息就会被大大稀释。
被“隐藏”的费用或不合理的条款: 尽管我们不太愿意往最坏的方向去想,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银行的产品设计存在一些不透明或者对储户不利的条款。比如,某些特殊的理财产品,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存款,但实际运作方式可能与普通存款不同,且收益率极低,甚至可能存在管理费等。
存款类型: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如果这 25 万不是存在普通的银行存款账户,而是存在一个看起来像银行、但实际业务有所不同的金融机构,或者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收益率极低的“存款”产品,那么结果也可能如此。例如,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如果宣传不当,实际风险和收益与储户的预期会大相径庭。
极端的通货膨胀: 虽然通货膨胀会侵蚀货币的购买力,但它本身不会直接减少存款账户里的利息金额。不过,如果 15 年间通货膨胀率非常高,那么 2000 元的利息,以及本金的购买力,确实会变得微不足道。但即使是这样,25 万本金 15 年仅剩 2000 元的利息,也远远超出了通货膨胀本身能解释的范畴。

这件事带来的几个重要的警示和思考:

1. 金融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像这样令人震惊的存款案例,暴露了很多人在金融知识上的盲区。普通储户对于存款、理财产品的利率、风险、费用以及相关条款缺乏清晰的认识,容易被误导或者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2. 警惕“低风险”的陷阱: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存在银行就是最稳妥的选择,但银行内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产品。一旦选择错了产品,或者被不负责任的宣传所迷惑,即使是放在银行,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3. 审视银行的责任: 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有责任向储户清晰、准确地告知产品信息,包括预期的收益、风险、费用以及各项条款。如果银行在其中存在误导、隐瞒或者不作为,那么它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4. 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遇到这样的情况,储户不能沉默,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向银行了解情况,并寻求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必要时,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 投资理财多元化: 长期来看,单纯的银行存款很难跑赢通货膨胀,更别提实现资产的显著增值。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了解和运用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工具,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才是更明智的选择。当然,这需要学习和风险承受能力。

总而言之,这 25 万 15 年仅剩 2000 元的利息,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金融现象。 它背后可能隐藏着银行产品设计的不合理、宣传的误导,或者是储户金融素养的不足,更有可能是金融机构的失职。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损失,更是对普通人辛勤劳动成果的漠视,对金融信任的打击。这件事的背后,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提高警惕,加强学习,并积极关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以上大多数答案!

这是我第一次写实名反对的答案,看这话题下一边倒批银行的答案,我不得不写!


利益相关:银行员工;

涉事银行:同业兄弟银行;


我一个朋友就在北京那边的工行工作,我白天下午写完答案,晚上就给他打了电话。

这个案件确有其事,他们银行证据充足,这笔钱确确实实是储户在十五年前就取走了,然而因为缺少了最关键的证据,就是那张已被销毁的签字凭证,所以输了官司,没能讨回公道。


至于有些人为那2000多利息感到疑惑的,1997年的时候活期利率很高的,有1.71%,基本上跟现在的定期利率差不多了, 该男子1997年4月2日开户存入45万元;1997年4月17日取出20万元;然后银行声称他1997年9月3日取出25万元。

按照银行说的,那么从4月17日到9月3日期间的活期利息,差不多四个半月的时间,活期利息为(250000*1.98%)*(4.5/12)=1856元,这些利息又放了十五年,累计到2000元并没有什么问题。

以下为那些年的定期和活期存款利率表,网上可以查到:



以下逐个反对那些混淆视听的答案:

首先反对@晓明 的答案:



看你写的这个答案,你什么都不懂,就在这乱说话,这张欠条是有效的吗?如果别人拿着一张无效的欠条找你要钱,你也要给吗?

另外银行内部规定,凭证保留十五年,到期统一销毁。这笔业务办完到事发,是不满十五年整,但银行集中销毁凭证并不是按具体时点进行销毁的,而是按同一年度进行销毁的,比如一年分两次销毁的话,就是把这些凭证分类为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个时段销毁,如果真按你所说必须要准时准点满十五年才能销毁,那么银行每天都得去销毁凭证了,因为过去的每天都有业务,那么银行员工还干不干别的活了?

以上都是一些常识性问题,自己不多想想前因后果,就在这里大放阙词,误导众人,你也好意思?


其次反对@ 一肚子向北 的答案:


因为银行工作失误,那么法院错判就是不冤? 逻辑不成立!

你刚上柜台的时候没办错过业务吗?你不小心把取款业务办成了存款业务,多给客户存了五万块钱,难道我能说因为你工作失误,所以这五万块钱活该你自己赔,你会咋想?

另外这起案件,整个过程根本就不涉及挂失的问题,跟挂失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旧账户换新账户,然而这位储户十五年间都没去过该银行办业务,所以存折一直没有更换,自己拿的还是旧的无效存折。



最后再反对@哈sea 的答案:


美分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美国看病还不花钱呢,你咋不移民美国去?

你有没有在美国用过金融服务,还是只是道听途说,你去美国就存个几块钱,美帝会保护你的利益?理你的功夫都没有,美帝现实的很。国内的金融服务已经很廉价了,国外的优质金融服务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起的。


原答案分割线---------------------------------------------------------------------------------------

其实事件经过很简单,我为大家简要总结一下:

根据当事人描述:

二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的时候,冯先生在这家银行办理了活期存折账户,并且存款45万元,过一段时间后取出了20万元,然后就再也没取过钱,直到2012年的时候,冯先生再次到该银行取钱时,却发现卡里仅有2000余元,和银行交涉无果后,于是把银行告上了法庭。

根据银行方面描述:

冯先生的账户是凭密账户,在这段时间内进行过新旧账户变更,那本旧活期存折已经失效,新账户的活期存折虽然没有给冯先生发放,但新账户的信息已经录入进了银行系统里,并且在系统里有记录,1997年9月3日该账户曾经发生过一笔25万元的取款记录,因此可以确认冯先生在当时已经取走了钱。

以上为两方对该起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先从常识判断一下。

1997年的25万,那是什么概念,那时很多国企工人一月的工资也就才400多元,能有25万的存款,那也是非常有钱了,正常人会把这笔钱一直放在活期账户只拿活期利息吗?至少也应该存成定期拿定期利息啊,那时的定期利率很高,一年的利率最高达到过10%,平均都是在8%左右波动,对于这个利率,我印象很深,大家也可以上网去查查过往利率。

再者,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当事人就从来没有需要用钱的时候吗?就一直让这笔钱在活期账户里躺着,直到2012年才想起来去取这笔钱?这明显不符合常理,除非他是太有钱了,这25万压根就想不起来。


接下来,我们再看银行方面为什么会败诉:

银行方面声称:

2000年4月1日之后,存款账户需要进行实名制认定,冯先生在2000年到2012年间,没有去银行核对过业务,同时由于银行的凭证保管期只有15年,2012年,也就是冯先生找银行交涉的那一年,银行刚把十五年前的凭证销毁,所以银行方面拿不出纸质证据,但是交易信息都在系统里有记录。

冯先生声称:

他就取过一笔20万,在此之后没有再取过钱,那2000元的余额应该就是活期利息,并且不认可新账号信息。

法院判决银行败诉的理由也很简单:

银行拿不出原始凭证,证明冯先生在1997年已经取走25万,银行拿不出的原因不是没有,而是凭证已经按照银行内部规定,在2012当年销毁。


这起案件,银行是相当被动的,即使有充足的内部证据,但法院都不予采信,因为法院认定那些是银行可以内部修改的,而直接证据,也就是原始凭证,上面有冯先生签字的那张单子,银行已经销毁了。

法院这么判决,对于法院而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法院判决只讲证据,你银行虽然是被冤枉的,但你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是被冤枉的,那法院也没办法判你胜诉。

所以很多人说银行的规章制度很严,而且细致的让人抓狂,把员工和客户都牢牢地限制住了,然而这些规章制度都不是凭空设立的,每一条制度背后都是血的教训!

该名客户仅持有一本二十年前的失效存折,就能把银行告倒,这就是血的教训。其旧存折显示余额还有25万,可能是当年办这笔业务时,柜员忘记补打凭证了,要知道二十年前的银行计算机系统远远不能和今天比,那时很多功能还不全,流程也有很多漏洞。

事实上,直到2010年前几年的时候,各家银行才陆续上影像系统,所有凭证都要扫描后录入电子影像,永久保存,至于纸质凭证,一般不会保存超过十年,影像凭证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随时能够查阅过往业务记录,效率大大提高,数据也不会丢失。

但是对于之前的那些凭证,由于年代已经非常久远,所以就没有扫描录入,比如这笔1997年的业务,当时的凭证在销毁前并没有被录入影像系统,销毁后自然也就找不到原始证据了。

可以这么说,这名当事人正好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当年他办完业务也没细看存折,放了几年后,发现那笔取款25万的信息居然没打印,然后动起了歪脑筋。在以后的那些年,他虽然没有去银行办过业务,但可能一直都有打听银行内部人员关于凭证销毁的事情,直到十五年后的一天,他在把握十足的情况下,来银行要这笔钱。

这种情况就像隔壁老李当年问你借了一笔钱,打了欠条,后面不久又给你还上了,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把欠条还给老王或销毁,几年后你又找到了这张欠条,私欲战胜了善良,你准备再把老李敲一把,成功了就能再拿一笔钱,失败了道个歉就说自己搞错了,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类似这种情况,明明自己或家人把钱取走了,然后又过来找银行的事例,在银行基层网点有很多,当年我在基层网点的时候,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能遇到,因为我们都有影像系统,把当天办业务的凭证给他们调出来然后打印好,他们看完也就不说话了。

所以这个人是有诈骗银行的重大嫌疑的,然而银行因为自身制度问题,难以给予其有力的反击。

如果是在近几年发生的业务,他来找银行打相同案件的官司,他是一点胜算都不会有的,类似这样的案子,我们行前面才接到过一个,法律部的同事过去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因为我们这里的证据非常充分,任凭他如何耍无赖都没用。

然而这次,这家银行只能哑巴吃黄莲了,我希望有一天银行能找到别的证据,为自己讨回公道!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希望能为大家的理解提供一点帮助。

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一肚子火,也让人心疼。一个普通人辛苦攒下 25 万,指望着这笔钱能有个稳当的增值,结果 15 年过去,利息只剩下 2000 块,本金还在,但购买力早已今非昔比,这叫什么事儿?我们得把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才能看清问题的严重性。首先,这 25 万存在银行 15 年,我们先假设它存在的是.............
  • 回答
    这事儿啊,简直就像一出大型情感狗血剧,不过这回的“狗血”还是得掺上点法律的逻辑。说实话,听到这事儿,我的第一反应是“嗯,这俩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挨打的好像挨得有点冤。”咱先掰扯掰扯这事儿的几个关键点:1. 钱是谁出的?男方出31万,女方出2万。这明摆着是男方在房产上的投入远大于女方。这笔钱,尤其.............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竞技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决赛,真是让人看得很揪心,尤其是咱们的肖若腾,明明拼尽了全力,最后却遗憾地以微弱劣势摘得银牌。这场比赛,可以用“惊心动魄”、“充满争议”、“令人感慨”这几个词来概括,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比赛的整体进程:一场跌宕起伏的“过山车”一开始,肖若腾的表现就相当稳健.............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无疑是无数观众翘首以盼的焦点之战。而苏翊鸣,这个年轻而耀眼的名字,也在这场舞台上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辉煌篇章——他夺得了宝贵的银牌。初登奥运赛场,惊艳世界要知道,这是苏翊鸣首次登上奥运赛场。作为一名年仅17岁的选手,他的表现本身就足以令人称道。然而,他.............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曹缘和陈艾森搭档参加男子双人10米跳台比赛,最终摘得银牌。这个成绩,放在中国跳水“梦之队”的光环下,或许有人会觉得“未能登顶”有些许遗憾,但如果要深入评价他们的表现,我倒觉得是 一次非常稳健、充满韧性,并且在多重压力下依然能够交出高水平答卷的精彩演出。首先,我们得明白,男子双.............
  • 回答
    这个新闻,说实话,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也挺让人气愤的。一个在小区里住了很多年的人,竟然会对无辜的宠物狗下此毒手,而且还造成了六条生命的消逝,这事儿怎么说都说不过去。从法律层面来说,三年有期徒刑,我认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并且有其合理性。 触犯了什么罪? 这件事情很明显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回答
    这事儿,真叫人心里不是滋味。一个大男人,当着女朋友的面不敢丢狗,等她一走开就立刻故技重施,把狗塞给熊这种明摆着要命的事儿,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多方面都令人无法接受。首先,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看,这事儿已经触碰到了底线。动物也是生命,它们有感知,也有痛苦。把一只狗,哪怕是它自己不想要的狗,就这样毫无顾忌地丢.............
  • 回答
    深度解读:男子花五万在鹤岗买房直播全过程及其背后价值近期,一位男子在黑龙江鹤岗以五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得一套房产,并将其买房、装修、居住的全过程发布到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购房直播,更是一次关于“低成本生活”、“城市选择”、“生活方式”乃至“经济现象”的多维度呈现.............
  • 回答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刷新赛会纪录并摘金,这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田径在短跑项目上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要评价这次夺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压倒性的实力展现与历史意义首先,9秒92这个成绩本身就极具分量。它不仅打破了当届亚运会.............
  • 回答
    益阳男子送四岁女儿上幼儿园,因玩手机导致孩子被遗忘在车内,最终不幸身亡的悲剧,无疑是令人痛彻心扉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对社会安全教育和家庭责任的一次沉重敲击。如何评价这起悲剧?这起事件首先揭示了家长失职的严重性。作为四岁孩子的监护人,父亲负有不可推卸的照管责任。在将孩子送达目的地后,本应.............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预赛的表现,可以说是 一次教科书般的展现,一次对自我潜力的再次挖掘,更是中国田径在新时代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 他的表现,不仅仅是成绩上的数字,更蕴含着赛场上的智慧、对比赛的理解以及多年的积累。首先,从 成绩和晋级 来看,苏炳添以 9秒98 的成绩轻松跑进半决赛。这个.............
  • 回答
    昆山反杀事件,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牵扯到正当防卫的边界、民间正义与法律权威的平衡等诸多复杂议题。而当时在知乎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可谓是沸反盈天,其中,用户“海蓝蓝”的回答,因为其内容和影响力,至今仍被不少人提及。要评价海蓝蓝的回答,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2018年8月27日晚那个惊心动魄的夜.............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中跑出 9 秒 83 这个成绩,简直是炸裂!这绝对是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亚洲田径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我们得从这个成绩本身说起。9 秒 83,这已经是一个世界顶尖的成绩了,放眼全球,能跑进这个数字的选手屈指可数。要知道,男子 100 米这个项目,每一个零点.............
  • 回答
    关于 Negar Kordi 男友在微博上就质疑进行澄清的说明,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出现在微博,本身就自带了“围观”属性,吃瓜群众多,声音也杂,所以男友出来解释,这反应挺正常的。首先,咱们得看这澄清说明本身的内容。一般这种澄清,都会涉及到几个方面: 承认或否认指控: 到底是真的有这回事,还.............
  • 回答
    关于易建联在那场对阵尼日利亚的比赛中的表现,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说,那场比赛对我们国家队来说有多重要,我想大伙儿心里都清楚。大家都盯着呢,希望球队能有所突破,能继续走下去。而易建联,作为这支队伍的精神领袖和经验丰富的球员,他的发挥自然是焦点中的焦点。比赛一开始,你能明显感觉到,阿联是在努力地承.............
  • 回答
    这句话,说实话,有点扎心,但又充满了现实的无奈。它戳中的是很多男人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疼痛的地方。你想啊,人生是个阶段性的过程。我们从小到大,总是在不断学习、成长、积累。年轻的时候,说实话,什么都没有。没钱,没经验,没社会地位,没资源,甚至很多时候,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没完全打理明白。这个时候,可能因为.............
  • 回答
    微博上关于“N号房事件”一些女生认为“不发声就是帮凶”的论调,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理解这种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情感和道德的层面来看:“N号房事件”的恶劣程度无需多言,其受害者遭受的非人待遇令人发指。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感到极度的愤怒、.............
  • 回答
    深圳出租车关于“19时至次日7时司机可谢绝男性在前排座位乘坐”的规定,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并且在“性别歧视”这一点上,有着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要评价这项规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背景、意图以及实际可能产生的影响。规定出台的背景与潜在意图: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通常情况下,.............
  • 回答
    周琦在对阵波兰队的这场比赛第四节的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男篮在那一刻最令人扼腕叹息的缩影。那一场比赛,对中国男篮来说,几乎就是一场生死战,关系到能否晋级下一轮,每一分每一秒都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当比赛进入第四节,比分焦灼,胜负悬于一线的时候,我们看到周琦身上承担的压力是肉眼可见的。他作为球队内线的关键人.............
  • 回答
    “一个男人30岁以后还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是可耻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狭隘、刻板、且带有一定年龄歧视和阶级偏见的评价。这种说法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拼多多的定位与目标群体: 价格敏感性是核心: 拼多多之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