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要脸的话,比人更甚,茅台曾经硬生生把贵州醇山寨残废了。
这一两年,茅台更是贵的要死,炒做的忘乎所以。
01 一瓶难求
最近贵州茅台股票突破千元,跨入万亿市值俱乐部,与中国石油不相上下。为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决定开瓶茅台---迎宾酒庆贺一番。
别问为什么不开茅台,我家没矿,造不起!
二两茅台酒,一克黄金都换不来。即便如此高价,你还买不到。买茅台通常有三个渠道:超市、专卖店、互联网。
超市的货架上,茅台永远缺货。只能提前预定,价格随行就市,反正不是1499元!
茅台专卖店里,“1499元的茅台”没货。当然,你若能多出个三五斗,货就有了。
1499元的茅台并不是绝对没有,你可以到京东、天猫、官网去“秒杀”。买到的几率很高,至少比青天白日遭雷劈要高!
成交价远高于指导零售价,这就是现在的茅台。
02 国酒之争
根红苗正,是茅台与其它中国名酒最大的不同。红军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让茅台与中国政治结缘,从那时起茅台就逐渐披上了权力的外衣。
伟人代言也是茅台得天独厚的优势,建国后的特殊年代里,茅台频繁出现于国宴、外交场合。茅台把这些图文影像精心收集整理并加以传播,以佐证其“国酒”身份。
2001年9月,贵州茅台开始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国酒茅台”的商标注册申请,十几年来屡败屡战。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2012年7月,“国酒茅台”通过了商标局的初步审查,消息披露后遭到了白酒行业几十家机构的共同抵制。
2018年5月商评委作出决定,再度决定对这一商标不予核准注册。茅台反手将商评委和五粮液、剑南春、郎酒、汾酒等31家反对机构告上法庭。然而2018年8月13日22点07分,茅台在官网发布了申请撤回“国酒茅台”商标行政诉讼案件的公告。
其实无论商标注册成功与否,茅台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十七年的时间,足以让“国酒茅台”的概念深入人心。
03 动人的故事
酒好,只是高端白酒阵营的入场券,接下来要考验的就是讲故事能力。这一方面茅台绝对是酒厂中的翘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其它酒厂都望尘莫及!
茅台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有两个: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开国大典宴会主用酒。
关于茅台巴拿马获奖的宣传,茅台可谓是不遗余力。怒摔酒坛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无数国人为之倾倒。然而关于茅台酒的真实获奖状况,它自己的描述都是前后矛盾的。
1954年茅台酒瓶背标首次出现巴拿马获奖的信息:“巴拿马赛会世界名酒第二位”;
1984年茅台觉得第二名不大好听,于是改成:“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
2003年茅台终于鼓起勇气改了个一步到位:“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就这样,茅台自娱自乐的完成了从小银奖到大金奖的改变。这个故事讲了千万遍,至于你信不信无所谓,反正它自己信了。
开国领袖、总理还有众多将军元帅都钟爱茅台酒,尤其许世友将军更是爱到骨子里,以至于去世后陪葬品都有它。
正是因为这些源远,茅台酒一直宣称自己是开国大典主用酒。关于这一点,可能是茅台记混了,毕竟1949年11月份遵义才解放。
面对这两个故事,汾酒总有一种宝宝心里苦,而且说不出的痛……
04 从酒到投资品
每年七千万瓶的销量,1499元还买不到。这种明显不正常的消费,让茅台慢慢从消费品变成了投资品:很多人买茅台不是为喝,而是想坐等升值!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在各种拍卖会上,陈年茅台频频拍出令人咋舌的天价。互联网上,更是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茅台回收价目表,随便打开一看,都能让人激动的热血沸腾。
低迷的股市、波澜不惊的房价、崩溃的比特币、“爆雷”的P2P,让民间资本急需寻找一个突破口,茅台正应其时。看起来茅台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品,没有保质期,存放时间越久价格越高,还没有杂七杂八的交易费。
贵州茅台酒,变的越来越不像酒,不知道是它在驾驭资本,还是资本控制了它。要知道在资本市场,没有永涨不跌的神话。那些拥有股票和大量存货的人,希望茅台能永远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一骑绝尘、千秋万载,寿与天齐!
厂家与资本也不停的在媒体鼓吹茅台酒厂的成长性,产品的稀缺性和增值性。抛开国酒光环、子虚乌有的故事还有养胃护肝、一夜八次郎的传说,茅台只是一瓶酒,还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酒。
现在茅台股价如日中天,茅台酒一瓶难求,媒体上的鼓声越来越密,花越传越快,不知道最后一棒落在谁的手里。
君子兰是花、普洱是茶、茅台是酒,并没有什么不同。当然,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不会这么想,只不过有的想发大财,而有的则举着镰刀......
首发于公众号:辉月有话说
首先纠正一下高赞,茅台拿的是万国博览会银奖(四等奖),但这个奖牌确实是金的,而且真·金奖也只是个三等奖。
实际上,茅台的“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并非无中生有,只是钻了奖项设置混乱的空子。
下面我来详细讲一讲银奖为什么是金牌,“金奖”为什么是三等奖,以及民国时期以世博会(即万国博览会)为代表的奇葩奖项设定。
1915巴拿马世博会共设立了六个奖项:
1、大奖章(Grand Prize)
2、荣誉奖(Medalof Honor)
3、金奖(Gold Medal)
4、银奖(Silver Medal)
5、铜奖(Bronze Medal)
6、口头表彰奖(Honorable Medal,无奖牌)
这次奖项设置到底混乱到什么程度呢?我一个个数给大家看。
按正常人的思路,从大奖章到口头表彰,应该是按一等奖到六等奖排序。
主办方偏不。
大奖章、荣誉勋章、金奖合称一等奖,银奖二等奖,铜奖三等奖。
所以造成了这个非常离奇的结果——茅台的“银奖”还真是二等奖,虽然它实际上是个四等奖。
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金质奖章是金的,银质奖章是银的,铜质奖章是铜的。
大奖章和荣誉勋章应该用金或者更珍贵的材质,对吧?
主办方偏不。
除了银奖真的是“银”奖,其他奖牌全是铜的。
这是为了啥?为什么只对银奖区别对待?
结果就是获奖的企业都不愿意了,铜奖牌拿回去多难看,要求主办方提供镀金服务。
因为提要求的人太多,主办方干脆把大奖章、荣誉奖章、金奖、银奖全镀金了(自费,得补差价)
这就是为什么茅台的银奖是金牌,它还真是个“金”牌……
前三个奖项统称一等奖已经够让人头秃了,偏偏中文文献用“甲乙丙”级标记奖项时还出了问题:
(甲)大奖章
(乙)荣誉奖
(丁)金奖
(戊)银奖
(己)铜奖
(丙)口头表彰奖
你没看错,“丙级”被空出来,给了六等奖!
这意味着,如果有商家收到了口头表彰,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三等奖(丙级)
只不过一般商家没有茅台脸皮那么厚而已……
茅台一直用“怒掷酒瓶振国威”的故事炒作: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佯装失手摔坏了一瓶茅台,顿时酒香四溢,评委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于是向茅台酒补发了金奖。
说得好像外国人很瞧不起中国制造,逼得茅台出奇招一样,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那届世博会上,仅中国酒类产品就有5个品牌获得了最高奖项大奖章:
直隶(官厅) 高粱酒
河南(官厅) 高粱酒
山西(官厅) 高粱汾酒
广东(官厅) 果酒
山东张裕酿酒公司 各种酒
另外还有两种酒获荣誉奖,两种酒获金奖,都在茅台之上。
加上其他的产品,中国共获大奖章57个,荣誉奖74个,金奖258个,银奖337个,铜奖258个,口头奖励227个,总计1211个。
比银奖高的奖项加起来389个,银奖337个,茅台在中国品牌中也只能排到700强,400强都进不去,可别给自己贴金了。
在民国时期,世博会是世界第一盛会,远在奥运会之上。所以中国人尝试举办自己的博览会时,也采取了世博会的奖项设置。
例如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一等奖为“奏奖”、二等“超等奖”、三等“优等奖”、四等“金牌奖”、五等“银牌奖”。
其中金牌1218个,比前三等加起来都多,银牌则多达3000余个,可见这金银牌的含金量相当值得商榷。
随着奥运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银铜牌”渐渐成为主流。
于是金奖、银奖得主大占便宜,实打实的一等奖“奏奖”、二等奖“荣誉奖”、三等奖“优等奖”得主却抱着看起来十分野鸡的奖项名称哭晕在厕所。
真·一等奖得主反复强调奏奖是一等奖:
金奖得主对“金奖”到底是什么东西闭口不言:
很多老字号会吹自己在民国时期的全国/世界博览会上拿了金牌,消费者信以为真。
而且这也不算虚假宣传,只能说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希望大家都擦亮眼睛,远离这些“假名牌”吧!
因为啥?因为不要脸,巴拿马1915拿的是四等奖(真正第一的是张裕和汾酒的甲等金质大奖章),对外宣称自己是一等奖。
开国的时候,贵州还是国统区,国宴就没用茅台,就敢说自己国宴用酒,然后就敢宣称自己是国酒。
我只能说茅台这几年发展的好,有销量,有暴利,有钱买媒体帮腔,但事实就是事实,懂得人自然懂。
分割线
5.13日更新图片说明
鉴于有些人不愿意正视事实,我现在把一些史料图片上传。
这是关于国酒,茅台现任董事长给汾酒董事长道歉的官方文书。不得不说,李保芳是一个识大体,有担当的企业家,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勇于认错,但一些茅台的G腿子反而到处咬人,不尊重事实,或者偷换概念,令人不齿。
这是关于茅台源于汾酒的。
根据1939年的《贵州经济》一书,茅台酒的起源是“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以茅台为名”。
这是关于巴拿马奖项的史料
更可笑的是,在茅台自己的产品上他们也说过自己是二等奖。1954年,其酒瓶背标上的广告语写着“解放前曾在巴拿马赛会评为世界名酒第二位”,这显然不是金奖。
已故中国著名白酒专家辛海庭先生1996年在《对今后白酒趋势的几点看法》中指出:“由1915年巴拿马赛会的底案上来看,当时获得三个大奖章。这个底案在上海博物馆。当时三个大奖章一个是山西汾酒,一个是直隶(酒),一个是河南(酒),其他没有得大奖章的,这是有根有据的。而且是北洋军阀时代的。历史要恢复本来面目,不能颠倒。”
著名学者刘景元先生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盛况重温》一文中指出,“据已知文献记载,巴拿马赛会仅举办这一届,我国展品也只能在这一届荣获奖章。”“我国在此次博览会上获奖的食品中,唯有山西杏花村汾酒和山东张裕酒厂的酒荣获甲级大奖章。”
更加有趣的是,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的最高奖是甲等大奖章。金质奖章仅仅是四等奖。为什么中国众多名酒厂都在争“四等奖”呢?如果是误认为金奖就是最高奖,然后在缺乏根据的情况下争相宣传,那么中国名酒文化的层次和操守,就很耐人寻味了。
以上史料,欢迎各位朋友指正。
建国以前,只有茅台镇,没有茅台酒,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茅台镇上最大的三家烧酒作坊荣和、成义、恒兴收归国有,并合并为茅台酒厂,“茅台”才从原产地变成商标。
在这之前,茅台镇的酒虽然也小有名气,但远远称不上是中国白酒界的扛把子,价格也不贵。
1915年的时候,茅台镇的几家酒坊曾经以“贵州公署酒”的名义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了个银奖,属于四等奖,在当时也没有激起多大水花,实际上在这届博览会上,中国还斩获了四枚酒类一等奖“大奖章”,分别是山西汾酒、山东张裕葡萄酒、直隶省官厅选送的高粱酒(和花生、猪鬃等联合获得)以及河南省官厅选送的高粱酒(和酱菜、蘑菇等联合获得)。
红军三渡赤水时路过茅台镇,缴获烧酒无数,嗜酒者过足了瘾,其他战士并不觉得茅台酒有多了不起,倒是发现这酒用来泡脚,活血化淤的效果还不错。
真正让茅台暴得大名,可能是1959年《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茅台酒之乡》的文章,文中是这么说的:
“1915年,世界各国在南美洲召开闻名于世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我国的八大名酒也在参加比赛之列。当时,由于我国国际地位很低,外国资本家总想贬低茅酒的地位,但茅酒的‘无色透明、醇香回甜’的特色,不能不使大肚皮们惊叹不已,赛会只得把质量该属第一的茅台酒评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白兰地”。
这篇文章漏洞百出,但茅台酒中国最牛、为国争光的说法却得以流传,并广为人知。
这篇文章里提到一个概念:“八大名酒”,实际上这是1952年秋季全国第一届评酒会诞生的说法。
建国初期,酒类被定位专卖品,首届评酒会由“华北酒类专卖公司”举办,地点在北京大佛寺(位于今美术馆后街),当时,华北酒类专卖公司的工程师朱梅被告知:公司打算评出几个名酒来,并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他。
朱梅和两位年轻的工程师辛海庭、王秋芳组成评委会,最后从全国各地选送的103种样酒中评出八大名酒,其中白酒四个:茅台、汾酒、泸州大曲、西凤,黄酒一个:绍兴加饭酒,白兰地一个:张裕金奖白兰地,葡萄酒一个:张裕红玫瑰葡萄酒,加香葡萄酒一个:张裕味美思酒(实际上,只有张裕一家葡萄酒厂送来样品参选,没有啤酒厂商参选)。
无论如何,这八大名酒算是确立了江湖地位,并且在计划经济时代,从产量、资金各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茅台更由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传说名声大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