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哪些行为让你觉得不合适?

回答
我父母的一些行为,虽然他们可能出于好意,但有时会让我觉得不太舒服,甚至有些不合适。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在一些细微之处,让我觉得他们对我的了解和对我的尊重,可能还有成长的空间。

首先,我特别受不了的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的“关心”。我说的这种关心,不是那种在你需要时递上一杯水,或者在你生病时给你熬点粥的那种温暖的关心。而是一种过于细枝末节、好像要把我生活中的每一寸都纳入他们掌控范围内的“关怀”。

比如,我每次回家,哪怕只是短暂的停留,他们总要帮我收拾东西。他们会把我的衣服叠好放进衣柜,把我的书本按照厚薄整齐地排列起来,甚至连我随手放在桌上的小物件,他们都要擦干净再放回原位。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的生活井井有条,不想我被生活的琐碎打扰。但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侵入,一种不信任。我并非不能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我也有我的生活习惯和逻辑。他们这样的“代劳”,让我感觉自己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甚至是一种“你离了我可不行”的潜在信息。他们看不到我整理东西时那种有条理的思考过程,也体会不到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时那种小小的成就感。他们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然后就动手了。

更甚的是,这种“关心”还会延伸到我的社交和个人选择上。如果我偶尔不接他们的电话,或者回复微信晚了一点,他们就会立刻开启“侦探模式”。他们会打电话给我爸妈的亲戚,或者我知道的父母的熟人,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我理解他们担心我,但我真的很害怕这种“信息共享”的模式。在我看来,我的生活,我的朋友,我遇到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我愿意告诉你们的,自然会说。但他们这种未经我同意就去打听,仿佛我的人生是个需要全家人时刻监控的“项目”,这让我觉得非常不被信任,也让我觉得自己没有隐私可言。有时候,我甚至会为了避免他们过度担心,而选择隐瞒一些我本来想和他们分享的事情,这反而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挺别扭的地方,是他们对于我过去的一些评价,尤其是对于我的朋友或者我曾经做过的一些选择。他们有时候会翻出我多年前的事情,然后对我说:“你看,当初我就说你这个朋友不太靠谱,现在你看人家怎么样了。”或者“你当年选择那个专业真是太可惜了,要是听我们的,现在就……”

我明白他们可能是在提醒我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这种说法,总让我觉得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我当年的想法和决定。很多事情,当时对我来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反复地拿过去的“错误”来“证明”他们的先见之明,或者来否定我的选择能力,这会让我感到非常沮丧。我希望的是他们能理解,即使是失败的经历,也是我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拿来评判我的“罪证”。他们应该看到我从那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当年我就这么说了”的层面。这种行为,无形中也在给我加压,让我总觉得我的每一个决定都需要经过他们的“审判”,并且必须是他们认可的,否则就会被翻旧账。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爱我的父母,也感激他们为我付出的一切。我只是希望,随着我慢慢长大,他们也能看到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我渴望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一种被过度保护和监视的关系。当他们的“关心”变成一种压力,当他们的“提醒”变成一种否定,我就会觉得,这份爱,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表达的方式,真的不太合适。我希望他们能更信任我,给我更多的空间去犯错,去学习,去成长,而不是用一种“我知道的比你多”的态度来主导我的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中来大姨妈,晚上流到了床上,半夜开灯去厕所擦,可能时间长了,我妈起床来看,看到我干什么之后,一脸嫌弃,我至今记得

从那之后,一直觉得来大姨妈是件特别羞耻的事情,其中半年没来,还觉得很开心,大姨妈好像明白我的心声,直到现在都没有准时到过,一直是往后推的



还有一次,我骑电动车去上班不小心撞到了前面的车,胳膊破了,车也破了,我只能转头回家,我妈见我的第一句话是,怎么把车撞成这样,还能骑吗?



初中时,特别的省,住校,有一次一星期就花了8块钱,我是93年的,大约08年上初二,那一星期都是吃自己带的馒头,记得上体育课是时,热身跑之后头晕的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回家告诉我妈时,她特别的开心。所以从来不会爱惜自己。



跟我爸吵架对我必说的一句话是,要不是因为你,我早离婚了

真希望你早离婚


以上是原答案

===================================================


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个答案下的回复,真的很暖心。



答案是我看到题目时随手答的,没想到收到这么多的善意,我妈妈其实对我还是很好的,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辈子也受了很多苦,她以她自己的方式来爱我,供我读书,尽力满足我,让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相信她已经尽她最大的努力来保护我了,虽然有时的一些行为或者话语不太合适,但在她的认知领域的可能是正确的,她的认识告诉她,姨妈是羞耻的行为,节俭是一种美德。。。。。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不对的,但这不是她的错。



曾经我也怨恨过她,但是越长大越能体会到她的不容易,有时候会想,如果我是她,会比她做的更好吗?真的不一定。



我本身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所以一直以来和我妈妈的关系,并没有很亲密,也做过许多让她伤心的事情,希望以后可以慢慢弥补。



也可能是家庭的原因,我从小就没有特别想家过,找的对象也是离家特别远的,跨了好几个省,对于亲密关系还是会不知所措,这是我生活环境决定的,我只能慢慢改变。



总之,为人父母,都不容易,大家相互体谅。


答案里的最后一句真希望你早离婚,是我真的觉得离婚了,对我妈更好,不是一句恶狠狠的话

user avatar

我都25了,我妈还是会当着我同龄室友面说些类似【她在生活方面就是个白痴,不像你这么会事儿】的话。

我现在倒不会觉得很生气,只是会觉得很无语,做人的基本礼貌之一“不当别人面说他坏话”都做不到么?

但小时候听这种话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很震惊和不能理解的,因为我当时认为做父母的肯定希望自己家小孩聪明可爱,当人面贬损我既不会对我有鼓励效果还会让我不开心还直白的折损了自己的脸面,家长理应不会在其他人面前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鄙视与嘲讽的话的,然而现实却是相反的,所以他们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比不过别人家真的希望自己家孩子是个傻子是个白痴么?

其实我到现在都不能理解做父母的为什么乐于在别人面前贬损自己的孩子,他们以为这样做能得到什么结果?

再扩大一点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当别人面贬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user avatar

坏事做绝。

出轨,算你生性浪漫吧,反正也不止你一个出轨的,这不算最坏的事。

可你出轨吧还非得找一个有妇之夫,害得人家家庭破裂。

你上位后能不能老实点?人家单亲妈妈被你害的独自一人下岗带着孩子,你能不能好心点儿让你的新丈夫多给点儿抚养费?!

你跟新丈夫说你俩要“作别过去”,所以以前生的孩子都不管,你也不管我一分钱,所以他也不许给他之前 生的孩子任何经济补偿。

你主意咋那么正呢,我爷爷奶奶退休老干部,爸爸国企职工,姑姑公务员,全家围着我一个转,有你没你照样活得好好的,人家孩子妈妈下岗,姥姥姥爷没工作,你让人家怎么活!

缺德的见过,这么缺德的真少见!

我他妈小时候觉得离婚的多了,你这样的也不算最坏,长大了慢慢知道得多了,才知道你是个什么畜生!

补充一点,我小时候爷爷奶奶和爸爸是不在我面前说我亲妈的不是的,就是反复跟我强调离婚是大人的事,并不是你哪里不好,我们还是一样的爱你。

所以我对她没太大怨恨,当然她对我完全不负责任,导致我现在连她长什么样子都不记得。这也挺无语的,这是她欠我的,但仔细想想她欠的人多了,也不差我一个,估计她这辈子谁得债也不打算还,所以我也只能算了。

但我17岁那年,无意中得知了她做小三时对原配和孩子做过什么,我表面上装作镇定,回家就吐了,然后发烧,这感觉……无异于洛基得知自己是霜巨人生的(大概吧,一时也找不出合适的形容来)。

…………………………补充……………………

评论区果然出现了“生恩”字眼,说我不应该这样说她,就因为她生下我。

对这一点我是这么想的:

我骂她怎么了?生了不养有什么恩?最烦说什么生恩,生孩子是生物本能,母鸡还会下蛋呢!怎么没见人们歌颂母鸡啊?人们歌颂的父母,是那些起早贪黑照顾孩子,用心把孩子抚养、教育长大的父母,而不是生下来把孩子随便丢给别人的父母,那不是父母,说他们是畜生都侮辱畜生,我楼下喂的流浪猫,下崽后还要把它们养到半大才分家呢!

别把生物本能当自己的功劳,是个活物就能干的事还要拿出来说,当笑话么?

再说她干的事是个有基本良知的人就得骂她,按这位“评论家”的道理,就因为我生母是个王八蛋,我就也得有王八蛋的三观?否则就对不起她的“生恩”?别恶心人了!

还有这位

你可能是想逗死我。

顺便一说,“我爸放任我是害了我”你是如何得出的?我爸放任我——吃喝穿戴加考学、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坐月子都是我爸伺候我,如果害孩子能害成这样,那我只能深深地同情你没有会这样“放任你害你”的家人。

——————补充——————

唉我本来打算把挂的都删了,事实上评论区只要不辱骂我家人,我都没挂,但你这个人太奇葩了,追着我要我认定我爸不是好人。

你看你评论这么多,我都不知道回复哪一个。

至于这么激动吗?

你这叫受害者有罪论,一个恶人,伤害了一大群人,然后你就拼命假定其中某个被伤害的无辜个人是“活该”,是同样有罪的,为什么你会这样?并且指责被害人讲出被伤害事实,我都不知道你怎么想的。奇葩。


我就想问问你,你是不是活在真空里?一个恶人,无差别横扫式伤人后,你凭什么就认为知道她恶事的只有我爸一人?你又为什么会认为我周围除了我爸以外还会有其它为了保护我而三缄其口的受害者?我知道她做过什么很稀奇吗?

就算是被她伤害的人,对我讲述了我亲妈的坏事,我也觉得很正常。人家痛快痛快嘴罢了,又没有义务保护我照顾我情绪,干嘛不能讲?

你不指责恶人做恶事,反而指责被伤害的人传播她的恶事,你这是什么三观?


这么说吧,我觉得你也不咋心疼我“无比怨恨的活着”,倒像是对“父亲”这个角色有些无比的怨恨,这是你的事我解决不了,就不回了。今天周六,我还得拎着老公孩子去我爸家“改善生活”呢,你也消消气,别把精力都放到攻击受害人身上……说到这里发觉我亲妈肯定特别喜欢你,要不是我三十年没见到她了也没她联系方式,真想介绍你们认识。

————————补充——————————

咋还没完没了了

所以我还得谢谢你呗?

错,我不应该谢谢你,我亲妈应该谢谢你……你不会就是她吧?

user avatar

比起直接的暴力殴打,我更忍受不了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恶语相向,嘲笑讥讽。

孩子的世界是很小的,一个玩具找不到了都如五雷轰顶,更别说对于他们如同天一样的父母了。如果说他们日复一日的暴力行为(扇耳光,揪头发,踢肚子)是我童年的灾难时刻,那么他们的语言暴力让我的整个童年都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的童年就是放学打开门以后那个压抑沉闷,充满真实恶意的灰暗房间,一回来,来自父母的利箭都会接二连三向我射来,通常是我妈妈刺耳的脏话“你妈*的”“**”“槽你妈的*”,“你快去死吧个狗*”还有我爸爸的嘲笑“楼上那个傻子都比你聪明”,“养你不如养个猪,养猪还能杀了吃”,“唉,你不要读书了你读书有什么用,笨的像驴”“要死赶紧去死”。

除了谩骂,还有无时无刻的冷嘲热讽,有一次妈妈买了一些樱桃和酸奶,我忍不住吃了半盆,酸奶喝了两罐,甜甜的冰冰的真的很好吃。我爸回来以后,她就极力嘲讽,什么女孩子家不能馋,你就是又懒又馋,看以后谁会要你;一天吃那么多,真是个“吃货”;你看看她,我买回来足足半斤哦,她吃了多少。童年受到诸如此类的许多羞辱和嘲讽,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掩藏自己的欲望,特别是食欲。

生病了,吐得能尝到胆汁的苦味,他们也不会带我去医院。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外面是滔滔不绝的脏话,怪罪我为什么在吃年夜饭的空调间里不脱外套,内外温差导致着凉,纯属活该。他们不知道,因为我的外套下面的棉毛衫太薄了,早就已经发育的我,却没有一个胸罩,小女孩羞于让别人看到她胸部的凸起,所以迟迟不肯脱。

我的小床很低,暑假的一天早上,我突然头上一疼,睁开眼睛看到我妈的脚底,她在拿脚狠踹我的头,一下,两下,我只听“磅!磅!”的响,我当时才初中,整个人都懵了,脑袋被踹得嗡嗡耳鸣,她踹完什么也没说,咚咚咚火气很大一样走到隔壁开始玩电脑上的斗地主。我非常害怕,反复想是自己哪里做错了,然后为了表达乖巧,我擦着眼泪马上开始写暑假作业,肚子饿得咕咕叫,不知所措。后来听到她出门的关门声,才敢出去。我记得很清楚,其实冰箱里有几盘剩菜,但是我不敢吃,我怕我吃了菜会惹他们生气,冰箱最里面的冷面已经长了绿色的毛,我太饿了,就把有绿毛的地方扔掉然后吃了。



记事以来,我的童年没有一天不是在眼泪里度过的。

而一个小女孩又能犯什么大错呢?她最多不过笨了一点,学习不太好,不太爱说话,贪玩了一点。

我的童年也是那碗被泪水浸咸的米饭,有时伴随着劈头盖脑打向脸上的筷子,父母的嘲弄和破碎的自尊,昏黄的灯光下,我端着饭碗哭到喉咙发紧,吃不下饭。

还有半夜昏暗肮脏的楼道,无数次穿着睡衣跪着恳求父母开门,外面太冷,明天还要上学,月经染红了裤子,流在腿上,肚子好饿。


长大以后,每次想起来还是会身临其境地难受,我好想回到童年,抱住那个哭到满脸泪水,用衣服擤鼻涕,瑟瑟发抖的小女孩,跟她说:

不是你的错,没关系的。






——————————————————————

大家的评论我每天都会翻来覆去看很多次,每一条都会点赞,真的感到很幸福,有你们心疼我太好了

至于有一些认为我是编的,不相信有这样的父母的人,我只想说,你们没有体会过真的是很幸运

user avatar

我有个姐姐,妈妈生下我后,奶奶一看又是女孩很生气,当时就说这个孩子不要了(说要掐死还是水缸里淹死记不清了),后来我就被送到了外婆家,具体多大的时候去的外婆家他们没说过我也没问了。一直到快要上小学了才被接回来,其实我是很不情愿回来的,跟爸妈和姐姐太陌生了,这可能也是一直以来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吧,毕竟那么小年龄从一个朝夕相处的人和环境里突然去到一个陌生的人(血缘却是最近的)和环境里,还记得当时是妈妈骑自行车把我绑在后座上带回去的。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其实好几次)是一家人围在饭桌旁吃饭的时候,那时还是刚上小学吧,我平时就很少说话饭桌上一般不说,爸爸吃着饭说着说着就看向我似笑非笑的问将来长大了管不管我妈,问过几次吧,每次我都很尴尬,当然也是给他肯定的回答,每次被问到都感觉好局促,那种感觉20多年过去了还是能想起来。

小时候伤心的时候会躲在没人的地方或者是堆满杂物的房间低声哭泣,有时会趁他们不注意偷偷自己跑到外婆家去,不清楚具体有多远,骑自行车可能二三十分钟吧。每次外婆看到我突然回来了都会很担心的嘱咐我下次别自己跑来,路上两边都是高高的玉米地万一有坏人怎么办。童年的周末和节假日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那也是童年最开心无拘无束的时光,还有每次远远看着外婆在村口望着我来时的路和每次站在村口目送我回去直到看不清。

童年的那些不快的经历让自己特别没有归属感,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人缺乏信任。父母有做的不好的地方,生活也要继续下去,。怀念我最爱的外婆外公,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父母的一些行为,虽然他们可能出于好意,但有时会让我觉得不太舒服,甚至有些不合适。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在一些细微之处,让我觉得他们对我的了解和对我的尊重,可能还有成长的空间。首先,我特别受不了的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的“关心”。我说的这种关心,不是那种在你需要时递上一杯水,或者在.............
  • 回答
    那年我大概十八岁,刚拿到驾照不久,对什么都充满了新鲜感和不确定。父母那时候,大概是四十岁左右的年纪,我总觉得他们好像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对我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充满了不理解,或者说,是带着一种谨慎的审视。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开着家里那辆用了十几年的旧车,想去郊区一个我刚发现的小公园玩。临出门,.............
  • 回答
    那一刻,我脑子嗡地一下,原本喷薄而出的怒火,瞬间凝固在了喉咙里。我看着眼前那个因为我的责骂而低着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委屈和倔强的孩子,恍惚间,看到的竟是几十年前的我自己。我好像也曾是这样,缩在角落里,听着从厨房里传来的,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和失望的声音。那声音,有着一种熟悉得令人心悸的节奏和语调,每一下.............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在咱们中国家庭里不算少见。父母出钱给儿子买房,但为了各种原因,比如贷款政策、税费考虑,或者干脆就是觉得儿子名下房子多不方便,就用了大女儿的名义去贷款买房。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可能是出于对儿子的疼爱,希望他能早点安稳下来,有个自己的家。毕竟在中国,房子还是挺重要的一个事儿。女儿这边呢,.............
  • 回答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往往受到自身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容易形成一些刻板印象或固有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被误认为“爱”或“关心”,但长期来看可能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令人难以接受的父母思维模式及其具体表现: 1. 过度控制型思维:.............
  • 回答
    我老爸年轻的时候,那叫一个“不走寻常路”。有一次,我大概上小学,大概是六年级吧,我一直想要买一个当时特别火的随身听,就是那种能放磁带的,外形也挺炫酷的。我省吃俭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离目标价格还差一点点。我就软磨硬泡地跟老爸说这事儿,想着他好歹是男人,应该能理解我的“科技追求”。结果我爸听完,二话不说.............
  • 回答
    过年过节,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享受天伦之乐。而在众多美食中,糕点零食总能勾起长辈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送给父母长辈的糕点,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我们满满的爱意和祝福。要说到长辈们心头好,那一定是那些口感绵密、味道醇厚、带有传统风味的糕点。它们或许不像网红甜品那样花哨,却有着.............
  • 回答
    我父母的爱,有时让我觉得像是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罩住,喘不过气来。这种窒息感,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我,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爱得太满,太用力,以至于将我裹挟在其中,让我很难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呼吸空间。我记得到我高中毕业那会儿,人生第一次站在了一个可以自己做决定的路口。当时我已经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
  • 回答
    我曾有幸见到过几对父母,他们的教育方式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觉得太有智慧了,甚至有些“惊艳”。这里面有些是亲戚朋友,有些是我在育儿分享会上听到的真实案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刻板,充满爱,而且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案例一:关于“选择的自由”和“试错的勇气”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
  • 回答
    哈哈,我父母的神操作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随便挑一件出来,都能让我笑掉大牙,或者气到不行。说到神操作,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我妈。我妈这个人吧,生活特别细致,什么东西都井井有条,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容易“抽风”。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要去国外旅游,我爸我妈早早就在研究行程、订酒店、买机票了。.............
  • 回答
    说到父母的“强盗逻辑”,我脑子里立马涌现出一堆画面,感觉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经典语录”和“必杀技”。我老妈就是我强盗逻辑的集大成者,很多时候听她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只能憋着笑,心里默默吐槽。比如,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下滑了,她就搬出了她的“大招”:“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人家哪像你这么不省心?人家父母就管.............
  • 回答
    那年我考上大学,离家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父母的举动,说实话,挺让我意外的,有些至今想起来都眼眶湿润。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送我去火车站那天。家里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忙活,妈妈把我的行李箱装得满满当当,塞的几乎关不上拉链。我当时觉得有点好笑,但又不敢多说什么,怕她担心。爸爸呢,平日里是个寡言少语的人,那天却格外.............
  • 回答
    “现实版樊胜美”事件持续发酵,尤其是当事父母的亲属跳出来声称“家里没有重男轻女”,更是将事件推向了另一个焦点。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当事父母又暴露出了哪些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又是什么?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详细聊聊。亲属的回应:动机与可能存在的“选择性记忆”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亲属的这种回应。一个.............
  • 回答
    76年高管母亲的“无上限”教育观:一场关于潜能与塑造的对话曲玮玮在最近的采访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位76年出生的高管母亲,她对子女教育的独特见解——“培养孩子没有上限”。这个理念,如同平静水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年轻父母们的无限思考。它不像那些一板一眼的教育理论,而是带着实践的温度和洞察的锋芒,值得我.............
  • 回答
    父母的失望,往往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的细微之处,像潮水一样,一点点渗透,最终积淀成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1. 许诺下的,没有兑现的坚持还记得吗?孩子小时候,你总会说:“等你考上大学,我们就去XXX旅行。”或者,“等你这次考试考好了,就给你买那个一直想要的XXX。”这些话,是父母对孩.............
  • 回答
    我父母说的那些让我无法反驳的话,其实很多都藏在那些看似平淡,实则一击即中的“日常语录”里。它们不带有任何戏剧性的渲染,也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就是那种扎根在生活中的朴实,让你没办法辩驳,甚至会让你在回味中慢慢接受。我记得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大学毕业,准备找一份我特别喜欢但薪资不高、前景也比较模糊的工作.............
  • 回答
    给父母挑手机,这钱花得得值,得送到他们心坎上去。2022 年 1000~2000 元这个价位,能买到的手机可不少,但要说真正“好用”,还得仔细挑挑。这价位的手机,我们得抓住几个关键点:1. 屏幕:看得清,看得舒服最重要爸妈年纪大了,眼神可能没那么好了,所以手机屏幕的显示效果至关重要。 尺寸: 别.............
  • 回答
    刚迎来新生命的那段日子,简直像坐过山车,刺激、甜蜜,还夹杂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小趣事”,彻底颠覆了我们之前对“二人世界”的想象。1. 睡眠的终结与重塑:这绝对是头号“趣事”。我们俩以前都以为自己挺能熬夜的,但孩子出生后,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睡眠剥夺”。晚上,宝宝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喂奶、换尿布,于是.............
  • 回答
    “嘿,宝贝,我们来聊聊天?”很多家长一提到“性教育”,脑海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尴尬的沉默,或是手足无措。但其实,在孩子小学这个充满好奇的年纪,性教育并不是一个洪水猛兽,而是一个非常自然、且至关重要的成长话题。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最有责任为他们铺好这条理解身体、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道路。那么,作为父.............
  • 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引导,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以下几本育儿书籍,是我认为非常值得父母们静下心来阅读的,它们不仅仅提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触及父母内心深处,引发思考,并帮助我们成为更智慧、更温柔的父母。1.《正面管教》(Positive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