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穷养的女孩和富养的女孩的区别在哪?

回答
“穷养”与“富养”这两个词,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用来形容两个截然不同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其实,这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上的差异,更关乎成长环境、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她们对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

让我给你细细道来,穷养和富养的女孩,究竟能有多大的区别。

1. 心态与格局的起点:

穷养的女孩: 通常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更早地接触到“匮乏感”。她们可能需要更精打细算地花钱,懂得珍惜,也可能因为物质上的限制,而对生活中的很多美好事物抱有更高的渴望和期待。这种渴望,有时会转化为一种坚韧不拔的动力,让她们在面对困难时,更能咬牙坚持,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她们可能从小就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什么,得靠自己努力去争取。这让她们往往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对待他人的付出会更加感恩。

然而,这种长期的匮乏感,也可能在某些方面留下印记。比如,她们可能会对物质表现出一种潜在的焦虑或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或者在得到物质时反而会有些局促不安,不太懂得如何自然地享受。她们也可能在潜意识里,将自我价值与物质拥有挂钩,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才能获得内心的认同。

富养的女孩: 从出生起,就可能置身于一个相对充裕的环境中。她们不需要为基本的生活所需操心,可以接触到更多样的资源和机会。这让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能培养出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和更自信的态度。她们可能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也更懂得享受生活。因为物质基础扎实,她们通常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过分焦虑,心态相对更平和。

但是,“富养”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非精神层面的滋养,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她们可能容易养成依赖性,凡事都习惯于由他人代劳,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金钱和资源的价值感可能相对模糊,不懂得珍惜,容易大手大脚。更有甚者,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可能会养成娇纵任性、眼高手低的习惯,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难以适应,或者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崩溃感。

2. 能力与技能的侧重:

穷养的女孩: 为了弥补物质上的不足,她们往往会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学习成绩可能是她们证明自己的重要途径,因为好成绩可能意味着奖学金,或者进入更好的学校,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她们也可能更早地接触到家务劳动,学会照顾自己和家人,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她们可能更懂得察言观色,更注重维护关系,因为她们知道,在没有强大后盾的情况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支撑。

她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会更倾向于“土法炼钢”,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这使得她们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落地能力和执行力。

富养的女孩: 她们可能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学习音乐、绘画、舞蹈、外语,甚至更专业的技能。这让她们在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她们也可能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可以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不必过早地为生计所困扰。

她们在解决问题时,可能更习惯于寻求“最优解”,利用现有资源去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遇到难题,她们可能会请家教,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摸索。这让她们在效率和专业性上可能更有优势。

3. 价值观与人生追求:

穷养的女孩: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环境中成长,她们往往会形成一种务实和知足的价值观。她们可能更看重家庭的温暖和情感的联结,知道陪伴和爱比金钱更重要。在事业上,她们可能追求的是稳定和成长,更看重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上。

她们可能对社会的分配不公有更深的体会,也可能因此更容易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事情,或者为他人提供帮助。

富养的女孩: 她们的人生选择可能更广泛,也更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得当,她们可能会拥有更远大的志向和更强的社会担当,愿意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去影响和改变世界。她们可能更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比如对知识的渴求、对艺术的热爱、对人生的探索。

然而,如果成长环境过于优渥,也可能导致她们对物质和金钱的依赖,将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对事业的追求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家庭的期望和安排,而非内心的驱动。她们可能更注重“面子”和“身份”,追求的是外界的认可和赞誉。

4. 情感与人际关系:

穷养的女孩: 在情感表达上,她们可能相对内敛和含蓄。因为从小经历过一些不如意,她们在获得幸福时会格外珍惜,也更懂得如何去经营和维护一段感情。她们可能更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因为她们自己也曾需要被理解和支持。

在人际关系中,她们可能更看重真诚和互助,更容易与那些能够理解她们经历、并且价值观相似的人建立深厚的情谊。

富养的女孩: 在情感表达上,她们可能更直接和外放。她们可能更容易建立社交圈,也更懂得如何利用社交技巧来处理人际关系。她们可能对爱情和婚姻有更高的期待,也更注重伴侣的精神契合度。

然而,也可能因为过于习惯被宠爱,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显得不够成熟,容易产生误会或者因为一些小事而退缩。

总结来说,

“穷养”和“富养”并非绝对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成长路径上的差异。

穷养的女孩, 往往是物质上的“贫穷”造就了她们精神上的“富足”——坚韧、务实、懂得珍惜、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她们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填补物质的空缺,在这个过程中,磨砺了她们的意志,也塑造了她们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富养的女孩, 则是物质上的“富足”可能伴随着精神上的“挑战”——开阔的视野、自信的态度,但也可能存在依赖性、对物质的认知模糊以及需要更强的心理韧性来面对不确定性。她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将优越的物质条件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如何不被物质所累,而是去创造和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

最终,一个女孩能否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关键不在于“穷养”还是“富养”,而在于原生家庭给予她的教育方式、她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能力,以及她如何看待和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一个有智慧的父母,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会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而一个优秀的女孩,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活出自己的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是个人,穷养就是在毁灭他。

我见过无数物质匮乏的男人陷入自卑的恐惧中,把所有的女孩子都当成神,以至于丧失了自己的尊严,成为绿茶婊的苦力。

也见过无数物质匮乏的女孩陷入缺爱的漩涡中,把一些理所应当的善意当成恩赐,为一些毫无亮点的人渣所掳获。

这种成长环境中的价值观塑造是永久且不可逆的,不管这个人以后有了什么样的成就,有了什么样的地位,他骨子里,都永远是个穷人。

所以,在我看来,一个中产家庭如果压制自己所能、所应给予的物质财富,追逐虚无缥缈的“苦难财富”,那这个家庭,无疑是在浪费自己家庭的积累,人为的让子女重复从赤贫到中产的奋斗过程。可以说,这是可耻可憎可恶可恨的。

真正的“穷养”,应该是不惯着,让他知道要想得到需要付出,而不是让他认为就是没有,无论如何不能得到。

真正的“富养”,应该是为他提供所有成长的条件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味的满足他的欲望,却不为他指明方向。

仅从题目而言。

一个物质匮乏的女孩子,很容易养成自卑、怨恨的性格,对世界满怀恶意,对别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强烈的落差感。看到穿漂亮衣服就觉得她是在炫耀,看到漂亮女孩子就觉得是碧池。并会对别人的善意感到受宠若惊,要不然,立刻就觉得世界上没有比他更好的人,要不然,疑神疑鬼怀疑他有什么目的。

心底带有这些东西,气质当然无法洒脱,当然会让人有一种卑微的感觉。

这样的女孩还很容易贪婪,小气,缺乏上进心。因为无法获得物质,会造成一种思想钢印:手中有的会失去,而很难得到新的东西。结果就是,她们在投资自己这上面相当的吝啬。很多女人,真的就不是丑,但是,自卑,不敢打扮,不会打扮,没有机会打扮。最后的结果就是,更加没有地位,更加没有尊严,更加没有自信。她们会很大程度上低估自己的价值,全方面的低估,她们会把自己、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爱,看的非常廉价,只要稍稍有一个人对她们表示了细致的关心,甚或者,投入一些微小的物质诱惑——她们就会很容易沦陷。

user avatar

一家全年收入5000块,砸锅卖铁硬凑了1万送姑娘出来读武大,而不像村里其他人送女儿去富士康打工供弟弟读书;

一家全年收入5000万,随便扔个10万块送姑娘来读武大,而不是像对儿子那样送去剑桥。

哪个姑娘算穷养,那个姑娘算富养?



90年代初,老爹因为我淘气,2个月没给我零花钱;我穷得跟着小伙伴喝汽水瓶里的福根儿。

老娘因为宠我,偷偷塞给我3块钱;让我买一罐健力宝一定要当着小伙伴的面抠开。

我爹和我娘,哪个在穷养哪个在富养?


一中产人家,每个月花2万给孩子做教育投资,一门外语,一门艺术,一门体育,一门兴趣。零花钱10块钱一天,2月份只给280,一分不给多。

一中产人家,每个月给2万给孩子玩,游戏充值五千,周边旅游五千,吃喝零食五千,零花5000。每个月找个大学生家教,70/天,每周一天,一个月也是280,一分不多给。

这两家哪个算穷养哪个算富养?


既然“穷养”和“富养”的定义都无法统一,你又用什么来定义“穷养的女孩”和“富养的女孩”呢?


正常的家庭更在意“好养”和“坏养”。

懂疾苦,知廉耻,不行恶,正气凛然。

明事理,通人情,博文广,一技傍身。

朝着这个目标,量力而行,量入而出。

出自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构成了支撑这个社会合理运转的中坚力量。


若教育不论好坏,只论贫富;

教出来的都是变态,没有差别。




============

统一回复几个典型评论。

1,“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论

问:穷养的女孩和富养的女孩的区别在哪?

答:若教育不论好坏,只论贫富;教出来的都是变态,没有差别。

回答中最后两句,“没有差别”就是回答本题的答案。

2,“说的等于没说”论

你们的理解能力,多富也堆不出智商。

3,更有气质论

李彦宏认识吧,他爹烧锅炉的。气质如何?

《1942》看过么?逃荒地主家的闺女气质又如何?

所谓气质,“现在有多少钱”比“童年有多少钱”的影响因素要大得多。

4,更有眼界论

眼界,意思是眼睛的边界,不是身体的边界。

目及之处只有10米,就算去趟澳洲,得出结论也只有“这里有袋鼠,那里有考拉,龙虾好好吃,兔子好多应该扔过来几个四川人”。

目及之处若有千里,同是去趟澳洲,先看风土,再看人情,从宗教到历史,深度广度前后几百年,画出一张完整的异国风土人情的版图。

这才是眼界差异。

眼界一定要去澳洲么?不。

武汉有个说评书的老演员何祚欢,只要他出现我就不换台。

他说武汉,大到辛亥革命,小到掸热干面的竹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字正腔圆的武汉话,武汉大大小小的掌故了然于胸。

这眼界,是钱堆出来的?

5,“不让穷小子的蝇头小利拐跑了”论。

这个论点最是可笑。

蝇头小利就是穷养,牛头大利就是富养了?

卖女儿还卖个富养来?

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富养女。

给她足够的学识和能力,让她获得不亚于男性成就,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实力。

亿万富豪可嫁,赤贫面首可嫁;年长20的大叔可嫁,年幼20的鲜肉亦可嫁。

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完全把控,一切选择皆因自己喜欢。

这样的女儿,难道不更配得上“富养”二字。


你们眼里的富养,不过是羡慕人家有美丽的衣裳。你们奋力编织着富养的各种好处,对那么多坑爹货视而不见。你们只恨爹妈没有给你们这么优越的条件。

你们嘴里的穷养,不过是给自己失败的人生找一个原罪,从此就有了堂而皇之自暴自弃的理由。“你瞧,一切从出生就注定了,你这碗努力的鸡汤我不喝!”


穷养?富养?

这个讨论本身就已经够贫瘠了。

user avatar

给你两个女人做老婆,你会选谁?

别急,看完下面的内容再回答我。


艾黛是个漂亮姑娘,温妮也是个漂亮姑娘,

不同的是,

艾黛家很普通,爸爸是司机 妈妈是职工,

温妮家很富有,爸爸是律师 妈妈是医生。

两个姑娘有幸考进了同一所名牌大学,

学校中有个名为伟文的小伙子,相貌堂堂 成绩优秀一表人才,

两个姑娘都一见倾心,各自和伟文相约出去约会,

艾黛说,我不像你这样物质和现实,他会选择我,

温妮说,呵,他会睡你,但不会选择你。

第一次约会

伟文和艾黛分享,他去过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他也去过纽约的橡树厅,

艾黛都没有去过,甚至于都不知道橡树厅是何处,

两人虽无共同谈资,但是艾黛那钦慕的眼神,让伟文很受用。

伟文和温妮分享,

他去过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他也去过纽约的橡树厅,

温妮也都去过,她也知道大教堂的点滴历史,和橡树厅的经典菜式,

两人在一些意见上虽有分歧,但是温妮的卓越见识,让伟文很欣赏。


第二次约会,

伟文带艾黛去了黄埔花园内的Le Rivage,

餐馆内其他用餐者的着装,让艾黛觉得自己精心挑选的裙子简直是一个笑话,

当侍者拿出没有标价的菜单时,艾黛更是心里一惊,她猜就知道这顿饭打底是她家半个月的收入,

而用餐时格格作响的刀法,让艾黛脸上发烫,伟文很体恤的告诉她,没人听得见你的刀声,随意就好。


伟文带温妮去了外滩三号的Jean-Georges,

两人刚进餐厅,温妮就和领班打招呼,毕竟来了这么多次,在靠近窗口处要个加座不是事儿,

侍者推荐说今天的牛排很不错,温妮说还是鳕鱼更棒,

侍者表示要不试试生蚝?温妮说她只爱这里的鹅肝。

随后,从前餐到甜点,伟文尝到了这家餐厅的另一面。



第三次约会,

伟文带艾黛去看了《猫》在全国的巡演,

艾黛是第一次享受电影和演唱会以外的剧场类表演,开心的像个小孩子。

伟文带温妮去看了美国西北大学交响乐团在上海的表演,

温妮对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和伦纳德的西城故事系列颇为熟悉,表现的像个贵妇。



之后的故事,我们就不多说下去了,

我只想问,如果你是伟文,你会选择哪个姑娘?

艾黛当然是一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姑娘,并有着考上了名牌大学的聪慧智力,

她确实很优秀。

但这份优秀,在温妮面前却颇显苍白和无力,

因为温妮的起点,就是艾黛这一生未必能企及的终点。


或许伟文会最终因为艾黛的一些特质而和艾黛携手步入婚姻,

但这之中必然会需要双方花费巨量的时间来磨合彼此的三观和生活方式,

因为伟文的父母发生冲突,可能是大概率的使用冷静的来谈判处理,

而艾黛的父母发生冲突,可能是发泄式的争吵和冷战,

作为孩子,自然也多少会遗传一些父母的痕迹。


当然,伟文和温妮的婚姻也同样会遇到各种生活和感情上的艰难险阻,

但是大量相同的见解和三观,相对而言能让这对更好的度过情感危机,

毕竟双方父母发生争吵,也都是用相近的方式化解矛盾的。

这仅仅是婚姻方面。


谈到工作方面,婚后的艾黛或许会因为得到了伟文父母的引荐或者自己个人的努力,

也成功入职了一家不错的企业,但天生家庭资源的匮乏和眼界上的狭隘,

必然导致艾黛将在职场上走过不少弯路,可她的父母在眼界和思想上比她更狭隘,根本帮不上点滴的忙。


而温妮呢,父亲作为律师,几十年的从业经历让他熟知事业发展的各种关隘和诀窍,

母亲作为主任医生更是积累了不少直接就能派的上用场的人脉资源,

两两相成 这就是如虎添翼和锦上添花,温妮背后那看不见的资源,

让她比同龄人起码少奋斗二十年。


我始终坚信大家都是人,生而平等,

但是我想再问问你,如果你是伟文,你会选谁?

作为一个见过无数人悲欢离合的,命理师,我想告诉你,

你第一个想的那个,就是正确的答案,

不论你多努力的给另一个姑娘找理由,你最终,还是会为富家女动心。


配套阅读:

那些原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人们后来怎么样了? - 灏泽的回答 - 知乎

女生到底该不该嫁给没房没车的潜力股? - 灏泽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2016/5/14 修改

因为有人举报说我没有正面回答,所以被折叠了。在此正面回答下,顺带也回复下诸多的评论:

穷养的女孩和富养的女孩主要的区别在于:同样的物质财富能给予自己的满足感不同。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了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往往会过于强调精神价值的重要性,诸如教孩子善良,努力,而忽视了物质的重要性。殊不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家庭给予你足够的物质,不是希望你和别人攀比,也不是希望你认为这些物质可以轻松得到而忽视劳动,而是希望你可以花更多时间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上,不需要像物质贫乏的年代那般为生计而踌躇,当你所从事的兴趣爱好给你成就感,你个人的幸福感,气质也会自然得到提高。而缺乏物质往往会迫使人去谋生,无法专一的从事爱好,形成怨天尤人,收到一点点好处就感动,嫉妒他人等诸多缺点。

小时候以为富养的女孩都很跋扈。长大后才发现,很多富养的女孩都懂得很多,经历很丰富,做事很认真,选择很理性,比穷养的女孩更好相处。

PS.男孩其实也同理

以下是是原答案:

————————————————————

初中老师曾经跟我们讲过这个话题,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要富养。

不要让你养了10几年的女儿因为一根口香糖跟别人跑了。

上了大学后我发现有bug,男孩子其实也要富养,不要以为请人家女生吃了一顿饭,看了一场电影就把别人当女朋友了!



————————————————————

看到很多人喜欢这个答案,我很高兴,但是右上角那个点,总是想把它点掉,头一次这么多赞(≧▽≦)/,真有点不适应呢...


————————————————————

上日报了....总有种被钦定的感觉....


————————————————————

知乎首个破W赞~(≧▽≦)/~。

user avatar

其实我认为这句话就是胡说八道

所谓穷养和富养,应该具备同一主体,也就是在家庭收入一样的情况下,穷养是尽量不要浪费,已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为主。富养则是有什么买什么,已尽量丰富物质条件为主的养法。

那么问题来了,你们觉得在相同的智力条件下,是从小就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人,长大后更容易上当受骗呢,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人更容易上当受骗呢?我认为肯定是后者。富不过三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所以更明白事情该怎么做;因为穷,所以更加明白物质资源的重要性;因为穷,才能更多的了解某些丑恶。相反,富养的人对世界的认知通常都是很肤浅的。而很多人对比穷养和富养时都采取了不公正的案例,比如一个穷山沟的孩子什么都没有见过、什么都不知道,当然容易迷茫和上当。我们的前提是同一家庭条件下,能养出富二代的家庭,怎么也不可能和穷山沟的孩子一样吧。

user avatar

谢邀。


我认识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孩。

甲,中产技术干部家庭。

乙,律师家庭。

丙,实业家家庭。

丁,大商人家庭。

四家的家产是递增的。即,富养程度也该是递增的。

经济上,甲最穷养。乙好一些。丙更好一点。丁最富养。


情感上,甲父母待甲最严酷,严酷到外人冤枉了甲,父母会帮腔,全然不顾甲的感受。

乙父母各自忙事,不太在意女儿教育。

丙从小宠爱女儿,无微不至。

丁就是普通的和睦家庭。

即,情感上的宠溺程度,丙大于丁大于乙大于甲。


猜后来怎样了?


甲上大学离家,跟父母关系半断。生活上很缺乏安全感,但惊人地独立自强。父母说起来,所谓,“给家里省心。”

乙父母离婚,母亲另嫁,乙跟了父亲后,强迫父亲不许另寻女朋友,甚至在一群人面前对父亲说,“你找别的女人可以,自己搬出去,这家里的家产,我不许野女人碰。”身为律师的父亲后来喝醉了,跟我们感叹,“我还没死呢,她就指望我滚蛋了!”

丙因为骄纵宠溺,初中时谈恋爱被老师批评,在办公室里打老师。在当地城市呆不顺,去了美国西海岸,每天都在念叨“想回家,不想留在这里,想回家”。

丁性格平衡,多少有些小姐脾气,也正常。经过一次失恋后,变得比以前更现实。


当然,现在她们都还年轻,都处于人生初级阶段。

但您大概发现了:只按单个样本来看,富养和穷养,并没有十足的等式可言。


一般说法都认为,少年时候缺什么,长大后会更在意什么。所以穷养的女孩子长大后会更贪慕物质,缺爱的女孩子长大后会更贪慕温情。

这个等式有些机械了。人的际遇是复杂多变的。家庭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物质或温情播撒而已。女孩子在成年前的十几年里,经历的各种事情都可能改变她们的视野、逻辑与思维方式。

乙和甲曾经当我面交流过。乙说她因为从小姐妹都富裕,所以虽然自己也殷实得很,但从小有危机感。甲则是到成年前,身边的小姐妹都是普通人,所以没考虑过物质财富的重要性。

一种人格的形成,是无数经历与细节造就的。有时候不是穷或富本身,而是比较。比较才会产生落差,产生匮乏或丰足的概念。


奢侈品行当有一个铁律:奢侈品的功能就是社交距离+价值观表达,就是等级制,就是对比。激发对等级与阶级的渴望后,才有购买欲,所以奢侈品并不抵制不安与嫉妒。

但强调这种对比与差异,只是商业手段而已。现在的中产阶级焦虑,其实也在于此。想多哄家长出点钱呗。


还是那句老话:

促成女孩子健全人格的,不是单纯物质上的穷养与富养。

而是综合的,平衡健康的环境。

以及,少一些对比。

因为唯有大量残忍的对比,才能造成心理落差,造成不安全感,造成孩子的扭曲与心结。

真正的好教养,是在孩子进入社会前,告诉她们人的差异天然存在,但人人生而平等,让孩子得以平静地接受这个世界。

最坏的教育,并不是物质上的穷养,而是强调对比与差距的优劣,不断提示孩子“你的境况很糟糕”。像日复一日的“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远比穷养还糟糕得多。


最后:

那些极其在意穷养与富养的诸位,许多都是自己少年时,被父母这么简单粗暴教育出来,于是,才会将一切问题、一切评断标准、一切不安的来源,归咎于物质差距。

不安与焦虑导致的物质主义一路向下传递,会导致封闭到不可扭转的价值观,这才是最麻烦的教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