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做了一万多次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
……
读了研才想明白了,以爱迪生当时的年龄,职务和地位,亲手做一万多次实验是几乎不可能的。实情应该是底下养了一群研究生实操,爱迪生提供场地,给钱给仪器,挂了个通讯……
比尔盖茨退学创立微软,成为全球首富。
长大了才知道,盖茨生于律师之家,家境富庶,爹妈看他太聪明,普通学校根本不适合他,就送他去西雅图著名的私立中学。盖茨正是在这所中学接触到计算机,并且在中学阶段就积累了近万小时的编程经验。要知道,那可是在计算机刚刚出现不久的年代,这样的经验放眼全球也没几个人有。
其实别说那个年代了,就说计算机唾手可得的现在好了,有多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静下心来练习编程一万个小时?所以盖茨的成功=极高的天赋+极度的专注和勤奋+优越的环境+纯粹的运气。在那个个人电脑开始普及的年代,哈佛对他根本没有意义,留在哈佛读完四年完全是在浪费盖茨的时间。
---------------------------------------------------关于“10000小时”的补充--------------------------------------------------------
有朋友对“近万小时”存疑,觉得这不可能,我从《异类》这本书里摘了一些内容回答下:
1、盖茨七年级时转到私立学校,八年级时开始学习编程,到中学毕业时总共练习编程约5年;
2、当时,华盛顿大学(该大学也在西雅图)的人组建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出租电脑使用时间给当地的公司,而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儿子刚好是盖茨的学长,于是盖茨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帮当地的公司测试软件,以此来换取使用电脑的时间,盖茨下课后坐车到该公司做事,直到很晚才回家;
3、后来该公司倒闭,盖茨很快又获得了一个机会,帮另一家公司写软件,换取上机时间,盖茨和他的小伙伴花了7个月在这个项目上,一共编程1575小时,换算下来约8小时/天,7天/周;
4、后来有一家叫Bonneville发电站(我看的是英文版,原文是Bonneville Power Station)的机构需要人来帮忙写程序,又找到了盖茨,以前盖茨是翘课出去编程,这次干脆直接说服老师们让他不用去上课,专心写程序,在Bonneville发电站盖茨花了整整一个春天的时间;
5、盖茨还曾打听到华盛顿大学有计算机,但只有在半夜3点到6点之间他能用,于是他就半夜起床,坐车(有时会步行)去华盛顿大学练编程,所以后来盖茨成功后对华盛顿大学非常慷慨。
其实练习编程一万小时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很多女生会通宵看剧,人家钟爱编程,把时间全花在这上面很正常。看看盖茨这样高智商的天才当年如此勤奋,在计算机极为稀有的时代找尽一切机会练习编程,今天的我们,都应当感到羞愧。
爱因斯坦数学不好,只考1分。
结果人家是在德国念的书啊!!!!!!
德国的1分是最出色啊!!!!!!!!
我却拿它当励志故事好多年啊!!!!!!
还拿它当作文素材写进了作文啊!!!!
还不止一次两次啊!!!!!!! !!
用得得心应手啊!!!!!!!!!!
-------------------分割线怎么弄---------------------
我勒个乖乖,上日报了!谢谢各位的抬爱
南开的同学都知道南开进门就是周总理的雕像,周总理说过一句:“我是爱南开的”,一直被南开作为宣传语。 前几天翻《张伯苓年谱》才知道“我是爱南开的”,后面半句是“可是我看现在的南开趋向,是非要自绝于社会不可了。” 2333
100赞了,特将原文更新如下:
你们诸位离天津远,还不知道内情。我是现在天天到南开去的。我是爱南开的,可是我看现在的南开趋向,是非要自绝于社会不可了。人要为社会所不容,而做的是为社会开路的事情,那还可以;若是反过脸来,去接近十七八世纪,甚而十三四世纪的思想,这个人已一无可取,何况南开是个团体。团体要做的事情,是为“新”,倘要接近卖国贼,从着他抢政府里的钱,人民的钱,实在是羞耻极了,那能谈到为社会的事实!
——周恩来致留日同学信
(图来自南开大学微博,侵删) 评论里说周总理说的是“我是看南门的”那位你够了。。。哈哈哈
赞得我有点怕了,没有说南开不好的意思,南开是非常好的学校,我高中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它的自招,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我觉得跟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很有特色。
(1922年)10月19日黄炎培与胡适在济南开学制会。因北京大学学生10月17日要求废止讲义费引起风潮,黄炎培希望北大风潮转祸为福。胡适当天日记中记云:“他说:‘我们信仰一个学校的表示,是要看我们肯把自己的子弟送进去。现在我有子弟,决不向北大送,我说:‘老实说,我自己子弟,也不往北大送,都叫他们上南开去了。’”(《张伯苓年谱》P314)
然后周总理也确实爱着南开,毕竟南开和张伯苓于他有大恩。
两百赞了,再更新一个
大家中学写作文讲到勤奋、惜时都会引用鲁迅先生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其实,他哪里是都用在工作上,他都去看电影了(´இ皿இ`)
查鲁迅日记,鲁迅极爱看电影,有鲁迅看电影的功夫,别人能喝好几轮咖啡了。。。(具体频率见精选评论中知友的回答)
=======================
本来随手一答,结果产生的影响远超我的意料
今天南开大学的学长私信我,对他的理解和顾虑进行了说明,原文如下,为了不误伤已码
我的态度见我的回复,另外这位学长在此话题下也有一文反驳,感兴趣的可移步。另点评中有两个链接,对此事梳理很详细,可参考。
看了学长的文章后,以及这几天看评论,我想说明几点:
1.此回答南开并无恶意,只是我乐于收集晚清民国趣闻,偶然发现一条,作为外来人觉得吃惊,与大家分享。这位学长因信息不对称说我是恶意揣测,我不能接受。
2.关于“我是爱南开的”是否为南开宣传语,我认为它确实成为了南开的“金字招牌”,南开离不开这句,这句也离不开南开。况且当年树碑立像本意在纪念,学校希望找到周总理青年时代的语句来与学校产生关联,同所有树碑立像一样,学校当然有宣传的考虑。
3.并非南开学子都知道此句来源,详情见底下评论。
4.我引黄炎培与胡适对话,正是因为我看到了评论对原答案出现恶意歪曲,希望扳正画风,并表示我对南开大学的敬意。
5.当年周总理说这句话的历史语境、校方采用这句话的考虑,以及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待这句话的语境,三者已然出现偏差。今天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学校自信力的表现,或者是学校自我警醒,我想都可以。这话周总理说出的感情,应该是恨其不争,只要将话中的南开换做你的母校,其中的感情我想大家更能理解,我舍友也曾将其换成历史学院,我觉得恰如其分。
6.话中南开准确地讲应该是南开中学(或者说南开学校),而不是南开大学。写信时南开大学正在筹办尚未开学,且此信是写给南开中学校友。这点是我的推测,还请知情人士不吝赐教。另说到曹汝霖,那时确实是社会贤达,每逢冬天制作棉衣分予车夫贫民,五四时群情激奋指其为卖国贼,然而当年冲在前面的有几个学生却真真在抗战中做了汉奸,曹汝霖则以不合作保住了晚节。历史是多面向的,现在来看,周总理也是冲动了。当然,这与此无甚关系。
7.在评论里侮辱国家领导人的请自觉走开。没看我用的是敬称吗!
8.因为这个说明很有必要,所以更在前面,请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后面的答案。
说不上欺骗,只是猜测。我其实一度怀疑『荀令留香』这个典故是后人心理渲染的可能性更大,而非荀彧本人真的如此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古来就有给颜值高的人创造美好典故的习惯,这类记载的特点是浪漫美好且不合实际,如水怪照片一样流传甚广拥趸众多但绝对找不出一个实例来。比如寿阳公主的梅花妆: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太平御览》
还有荀彧自己的另一个改帢形制,这个可信度倒是比较高,但是故事的起承转合模式跟寿阳公主完全一样,属于未经戏剧夸张的原始版本:
徐爰曰:“俗说帢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
——《晋书.舆服志》
所以『三日香』和『十里香』多半是夸张了,如果有香真能绵延十里流芳三日,那其人身上的香气要有多冲啊。
二是此事只有载于《襄阳记》,所有诗词典故的史源都是这段记载,诗词固美但终究属于艺术范畴,无法为史料背书:
刘季和性爱香,常如厕,还辄过香炉上。主簿张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虚也。’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为我如何?’坦曰:‘丑妇效颦,见者必走。公欲坦遁去邪?
——《襄阳记》
当然,《三国志》不写这种小事很正常。但《襄阳记》借刘张二人之口讲出的这段故事和同时期的其他有关香的记载都有两个关键点,①有熏香习惯的人不少,但多数不被夸赞反被嘲笑。②唯一记载『荀令留香』的这个故事的模式又是常见的引用古人夸张典故+得到妙答。最厉害的古人永远存在于后人的谈话中,他们既可以御风飞行又可以对话神明,除了现实中没见过以外都很真实。一如从来高糊的水怪照片。
尚书台原本就有日常用香的要求,不会只熏香了荀彧一个,熏不香其他人。自家烧香成本很高,要熏到『坐席三日香』的程度和节俭的品性不太匹配。除非有香包。
三是有熏香习惯乃至甚于荀彧的并不少,曹丕等也没有什么魏文留香的典故流传下来,魏文太香遭马啮的倒是有一个。同样的香拿来熏衣服,效果怎么会相差如此多?
试想如果鱼见沉雁见落的是东施或贾南风,那人们可能就会说:这个人丑得连鱼鸟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啊。自此将『沉鱼落雁』作为丑得吓人的典故。
所以我猜测留香之类的典故多半应该还是颜值的附属品,即使荀彧本人真的有这样的爱好,也不至于如此夸张。刘季和拿荀彧出来做榜样,却被张坦打趣是东施效颦。但刘季和就真的没有荀彧香吗?只是美好的香草在普通人身上衬不出效果而已。浪漫如屈子,咏唱的还是『香草美人』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典故本质上应该还是人们给美男子加之于美好的想象和修饰,而香放在他们身上也更不会违和,相得益彰就成了典故。
1,马云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爹是那谁谁的生死之交,人家哥哥是高X在中国的高级合伙人,跟孙正义关系好的不要不要的。
2,王石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爹是那谁谁,人家老丈人是那谁谁;
3,盖茨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妈是IBM董事;
4,智龙迷城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板的哥哥是孙正义;
5,马化腾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爸是某董事局主席;
6,王健林自己挣的钱想怎么花怎么花,其实都是内保外贷借的钱;
7,李嘉诚卖塑料花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舅舅兼岳父是那谁谁;
8,腾讯在香港上市表面上是外资VIE,其实他大股东的大股东的大股东都是央企。
不多说了,防和谐。
马云是个屌丝逆袭
扯淡
马云他家庭背景是他爸爸,马来法
1985年4月18日,马来法当选为中国曲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986年10月18日,担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第二届副秘书长。
1987年12月27-28日,第三届副主席兼秘书长
1990年12月,当选为浙江省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994年,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选举马来法任主席。
即使现在地位也非常高,属于副厅!(区长一般都只是正处级干部,当然没有区长权力大)
何况以前曲协地位非常高,因为是国粹,许多高级领导人喜欢。
ps:记得人民名义里面高小琴学戏曲讨好领导吗?
而马云虽然三次高考,但那时候的难度比现在难多了
而且那时候是填志愿,马云第一次写北大。(现在知道他野心一直非常大了吧)
而且那时候他考上学校的难度相当于现在好一点的211
我还是根据了录取人数分析的。
而且当时他是校学生会主席,杭州学联主席
这非常优秀了吧
88年就是大学老师,而且是杭州是优秀青年教师
很明显马云创业前,
1自己有两次成功经历,非常成功的经验
2有一定政府资源(而且是国家级的,杭州市也有)
3其学习不差,其次领导能力非常强,否则不会22岁左右就是校学生会主席,杭州学联主席了
4其家庭背景属于中间阶级最顶峰,他爸爸完全可以接触大量省部级领导,甚至更高。
他那里是屌丝?
他这种是屌丝
知乎基本就没有多少权贵了?
99年创业他筹集50万,注意99年,这完全可以在北京任意地方买个100平米的房子了
最少相当于现在500万+
反正马云是屌丝,你相信吗?
ps原帖就是我写的,谢谢。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直以来都被文青或者公知们引用,好多人应该耳熟能祥。好多人觉得身在社会或者学校或者家庭,感到不自由的时候,就喜欢引用这句话,煽动他人或者自己去寻找自由,脱离桎梏,以前的我就非常喜欢引用。
后来了解得多了才发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面的好多篇幅其实是在论证这种枷锁的重要性。人类一步一步走向文明,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桎梏(或者说契约)越来越多了。原始社会可以随便杀人,后来有了杀人要受制裁的契约,于是不能随便杀人了;以前可以随便虐待战俘,后来有了不准虐待战俘的《日内瓦四公约》,于是很少再发生像长平大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事情;由于有了不歧视同性恋者的共识(当然现在还谈不上共识,但是确实比以前好多了),于是千千万万个“图灵”不再由于社会的压力或者迫害而服毒自杀了。自由永远是相对的,假如把自由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即不做什么的自由)是社会或者法律强力保障的,但是积极的自由(即做什么的自由),好多其实是法律所禁止的。
所以骚年们,当你们再次引用这句话的时候,请在脑子里多想一下“这些枷锁的重要性”,
在这个越来越文明的社会里,也许会少走好多弯路。
看到这个问题, 想起个有趣的往事, 跑题一个。
改革开放之初, 大陆开始引进外国电影,打开了一个外面世界的窗口, 也留下了不少经典。 不过当时最震撼和争议的却是现已被遗忘的1982年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 这个电影的情节其实很简单, 讲的是几个登山运动员遇险, 两只救险队克服困难营救他们的故事。
我有个亲戚当时在本市最大的日报工作, 据她说, 电影上映之后, 报社就被读者来信给淹没了。 (当年没有微博, 电话都少见, 读者来信是唯一的反馈表达方式)
绝大多数的来信是表示不相信: 电影故事可能是真的吗? 瞎编的吧? 美国人都那么自私,怎么可能去救别人呢?美国这么腐朽的国家怎么可能有雷锋?
一部分来信试图分析解释:这是加拿大的故事吧? 是不是救人的有大笔奖金?
少部分是老革命的: 电影院怎么能上映这种颠倒黑白美化敌人的东西?
报社在几天后特地登了读者回馈: 这部电影的故事是虚构的, 现实里的美国人还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坏。
很快这部电影就从影院消失了。
比萨妖塔伽利略,落樱神斧华盛顿,画蛋煞笔达芬奇,聚光魔镜爱迪生。
那些年骗过最多人的典故,基本都出自课文。所以钱钟书说,不识字的被识字的骗,识字的被印刷品骗。像什么牛顿的苹果、瓦特的水壶、朱德的扁担、爱因斯坦的板凳…… 可以说是我们接触的第一批虚构类文学作品。现在回忆起这些童话,感觉比列宁的梅毒、拿破仑的痔疮、丘吉尔的黑狗、希特勒的睾丸…… 更加逼真。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骗过老师。像作文里引用的鲁迅名言,雷锋好事,哪条不是唬得语文老师一愣一愣的?所以说中小学语文,尔虞我诈,大家都是逢场作戏,认真你就输了。
下面我讲几段相对冷门的,集中在对联领域,我不说你可能至今还蒙在鼓里。原文叫《如何杜撰一段精彩的历史传奇》,摘自我的读书笔记《贰联话》。
◎ 早衰儿童石达开
历史上最有名的理发店门联,莫过于这一副——
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几乎所有的对联书刊都会告诉你,作者是翼王石达开,写于金田起义前夕,此联极大鼓舞了太平天国的三军士气,体现了农民起义家志在天下的革命情怀。更有甚者,称石达开家境贫寒,从小以理发为生…… 读罢仿佛看了一集《艺术人生》,眼泪都快要掉下来。
关于此联,我所见的最早记载来自《楹联续话》,作者梁章钜(清)是这么说的:
相传有一剃发店,乞联于狂士者,大书云: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数日间,客皆裹足不前,其店顿闭。
那么问题来了:金田起义是在1850年末,当时梁章钜都已经死了…… 于是我们只好假设,这个“狂士”是年纪更小的石达开。经考证,石达开生于1831年,而《楹联续话》刊刻于1843年,所以此联流传之时,石达开最多12岁。以一个小学生的年龄,居然自称老夫,翼王也是相当的早衰。
◎ 丧权辱国李鸿章 况周颐(清)在《眉庐丛话》中讲了一个故事: 甲午战败,李鸿章前往马关割地赔款。宴席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恶意挑衅,出了个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讽刺清廷无能。李鸿章猝无以应,愤愧而已。直到第二天,有个平时不被看重的浙江随员终于对出来:“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总算为大清挽回一丝颜面。
此联在李伯元(清)《南亭联话》及吴恭亨(清)《对联话》中都有收录: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一时流传甚广,据说那位浙江随员还因此官运亨通。李鸿章则国格尽丧,人人得而唾之。
现在让我们翻开焦竑(明)所著《玉堂丛语》:
弘治中,虏使语馆伴,有一偶语,无能对者,因举曰:朝无相,边无将,气数相将。李公西涯闻之,即口占令应之曰:天难度,地难量,乾坤度量。
弘治者,明孝宗年号也,比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早了四百年。这里的“李公西涯”指的是大明神童李东阳,安在他头上的故事不比李鸿章少,所以这副对联究竟是何人所作,尚难定论。按照目前的主流观点,我们只好假设出句的日本鬼子,以及对句的浙江英雄,身边都恰好带了一本《玉堂丛语》……
◎ 日了鬼了蒲松龄
相信各位看官在小时候,都被灌输过 “有志者,事竟成”,以及“皇天不负苦心人”这样的箴言。前一个是东汉耿弇的典故,后一个是大唐鉴真的典故,但将这两句话安利为座右铭的,却是一副名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确实是一副对仗精工、用典雅切的励志佳作,尤其在后半段还加上了项羽破秦和勾践吞吴的传说,相当于连干四碗心灵鸡汤。老师们慷慨激昂地告诉你:此乃鬼才蒲松龄之手笔!甚至不乏这样的小故事:蒲松龄自小贫寒(这措辞好像在哪见过?),屡试不中,于是在镇纸上写下此联,每天激励自己,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终于在72岁考中贡生…… 喂,人家蒲氏是淄川世家好不好?人家小松龄18岁参加高考,就县府道三试第一好不好?人家异史氏的主要精力,都献给了《聊斋志异》好不好?
据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正希所作:
金又有题书室联云:……,精气四射,咄咄逼人。后日之起兵与清军战,此联即其张本。
据邓文宾(清)《醒睡录》记载,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
初入学,试下等,愤甚,即登楼读书,不下梯者三年。自题联:……,后数年遂中。
圈内比较倾向于邓文宾的说法。 不料某当代联家突然在1994年宣布,此联是他的作品!并称自己在“拈断数茎须”之后,方成正果。这尼玛才是真正的卧薪尝胆,真正的破釜沉舟啊!蒲松龄如泉下有知,当破棺志异。
◎ 两岸使者文佩璋 说起当代联家,故事未免太多了!可惜佛曰不可说,能成名的或多或少都有点背景。须到二十年后,待主角撒手归天,必可汇作一部《狗血录》。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负责楹联事务的领导们,大多不会写联。想想也正常,足协的大领导,还是打乒乓球的呢!可是问题在于,领导们到地方上考察工作,需要四处题联啊!根据头衔不同,一副联墨的价格在几千到数十万元不等。还好领导们都练过书法,有的还相当不错,所以只需携带一名贴身枪手足矣。
话说回来,本节主角文佩璋先生还算是会写的。文先生是大企业家,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华夏国粹文化研究院院士,据传跟马英九还有往来,各种头衔,不一而足。他比较有名的楹联,是在1999年哀挽曹有贵:
何处觅忠魂,遥知玉宇琼楼,群仙拍手添今雨; 此间怀故友,久立苇汀柳岸,独我伤心听暮潮。
圈内曾热议此联,认为前两分句乏善可陈,但上下结句都很给力,对仗用典皆有可观。只不过又是雨又是潮的,搞得曹先生跟淹死的一样。
若干年后,我在台湾发行的《中国挽联》(1961年版)中读到残破的一联:
轻舟飘一叶,荡八百里洞庭波阔,逸兴遄飞,早知黄鹤楼头,群仙拍手添今雨; 挂剑冷三峰,记四十年酒国风流,豪情如昨,最是乌龙塔顶,独我伤心感暮潮。 (按,挽溺亡者)
于是我开始相信,文先生跟马英九可能真的有往来。
◎ 近视丑逼纪晓岚 人们对于纪晓岚的印象,首先是铁齿铜牙,英俊潇洒,其次得有个土肥圆的和珅作为背景板。尽管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是个口吃(“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颜值低下(“貌寝短视”),人丑只能多读书;而和珅号称“满清第一美男子”,身长九尺,爹是军区副司令(福建副都统),标准的高富帅兼官二代。
纪大烟袋的典故实在太多了,试问刘罗锅不出,谁与争锋?我可以一口气背诵数十个奇联妙对,主角都是纪晓岚,但能坐实的寥寥无几。民间有了好故事,必须安在纪晓岚头上才能传播,这就是大V的力量。其中有个谜联非常经典: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上联是个“猜”字,下联是个“谜”字。
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某个元宵,永远长不大的乾隆爷非得跟大臣们玩灯谜,其他人等(如和珅之流)一定是不行的,必须由纪大才子随口吟出此联,众人屡猜不中,最后揭晓谜底,原来正是“猜谜”二字!妙哉妙哉,龙颜大悦,乾隆爷当场赏赐美妾两名。
然而真实的版本是:此联作者是个当代书生,名叫白启寰,来自安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便杜撰出这么个故事,发表在报纸上,流传甚广。后来渐渐没人相信他才是原作者,白启寰只好刊出一封公开信,声明版权。结果呢?大家依然指指点点:你看这个文抄公,居然连纪晓岚的名作都想霸占!
◎ 古墓丽影苏小妹 作为苏轼和苏辙的妹妹,苏小妹名叫苏轸(一看就是古人起的),最早见于南宋《东坡问答录》:“东坡之妹,少游之妻也。” 冯梦龙(明)在《醒世恒言》中记载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相传在洞房之夜,苏小妹出了个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久久对不出来。当时不知道躲在哪里偷窥的苏东坡心急如焚,捡起一块石头,砸进窗外的荷花缸。秦少游听到“扑通”一声,恍然大悟:“投石冲开水底天。” 苏小妹十分满意,这才跟他圆了房。
李玉(清)在《眉山秀》里也将苏小妹描绘得十分蛋疼。当然大多数典故还是源于民间传说,比如佛印调戏苏小妹: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岂料苏小妹才思敏捷,脱口而出:二僧同榻,颠倒四个光头。说实话,联是不错,但这场景真不敢细想……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二僧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上下联结合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一段忘年异地三角黄昏同性恋啊!要是苏小妹不点明 “颠倒四个光头”,谁能想象和尚也玩 69?
不幸的是,尽管苏小妹在民间的名气比她哥还大,但苏大学士在各种场合却从未提及这位“妹妹”。据三苏祠的记载,即使苏小妹曾经出现过,也在苏轼兄弟很小的时候就夭亡了。
综上所述,中国有个很不好的传统,就是文史不分家。《史记》既可以是“史家之绝唱”,也可以是“无韵之离骚”。所以《三国志·管辂传》看上去好像玄幻小说,而《扁鹊仓公列传》则是“读来颇似搜神记”。不过话说回来,世事原本不就是这样吗?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你不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去思考,人云亦云,永远呼吸的都是二手空气。
没准儿我在这个答案里也骗了你,但你还是不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