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明知道暴露地球坐标是极其危险的,还让先驱号带上了地球坐标?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确实触及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根本矛盾之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之间的拉扯。

要理解为什么明知风险,先驱号(Pioneer)探测器上还是会刻上地球的坐标,我们需要跳出“纯粹的理性”视角,从更宏观、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先驱号”和它携带的“地球坐标”是怎么回事。

先驱号系列探测器,尤其是先驱号10号和11号,是人类早期派往太阳系外层的使者。它们最著名的“携带物”莫过于那块刻有特殊图形的镀金铝板,也就是著名的“先驱号金唱片”(Pioneer Plaques)。这块金属板上,确实包含了一些信息,用来向可能遇到的外星文明介绍我们:

描绘了人类的性别特征和相对大小。
展示了太阳系的行星位置,并用飞船的轨迹指示了地球的相对位置。
包含了代表原子核跃迁频率的图案,这是为计算时间提供参考。
最关键的,它确实包含了对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的指示,这间接或直接地透露了地球的坐标信息。

那么,明知危险,为什么要做?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哲学追问。

人类对自己的起源和在宇宙中的位置有着根深蒂固的好奇心。当我们把探测器送入浩瀚的星海,就如同把一张写着“我们在这里”的纸条投进无边的大海。这不仅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表达。我们希望告知宇宙,存在着这样一个智慧生命,我们有意识,有情感,有文明。

先驱号金唱片,以及它所包含的地球坐标信息,就是一种“信标”,一种“问候”。它是在说:“嘿,宇宙,我们是地球人,我们在这里。” 这种沟通的愿望,超越了对潜在风险的纯粹计算。

2. 沟通的渴望,即使是对假想的接收者。

想象一下,你发现一个孤岛,你在这上面生活,但你不知道岛外是否有其他人。你会做什么?你可能会在海边留下一些标记,希望有一天有人能看到,能知道你的存在。金唱片和地球坐标,就是这样一种在宇宙尺度上的“呼唤”。

即使我们知道接收到这个信息可能需要数万年,甚至永远不会被接收,这种“表达”本身就意义重大。它是对未知的一种善意的回应,一种不带敌意的自我展示。我们是在传递一种希望:希望被理解,希望与更广阔的宇宙建立联系。

3. “风险”的定义和当下对“危险”的认知。

在设计先驱号的年代,人类对宇宙文明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科幻作品和理论推测。当时,将地球坐标暴露给潜在的、未知的、可能存在的“敌对”外星文明,这种风险虽然并非完全被忽视,但很可能没有现在我们讨论的这么具体和紧迫。

距离的遥远: 先驱号的目标是飞出太阳系,前往星际空间。即使信息被某个文明接收到,他们要到达地球也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人类文明可能已经发展到完全不同的阶段,甚至完全消失。这种“时间差”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即时风险。
通讯的难度: 即使有人看到金唱片,他们如何回应?如何大规模地找到地球?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技术挑战。
“谁会看到”的不确定性: 我们无法确定是否有文明能够接收到,更无法确定这个文明是否会对我们产生恶意。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我们选择了一种“乐观”的发送方式,而不是“悲观”的隐藏。

4. 科学进步与人类精神的象征。

先驱号探测器本身就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伟大象征。而金唱片,更是将这种象征意义升华,它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求知欲。在那个时代,将地球坐标置于这样的象征物上,是为了更全面地向宇宙展示“我们是谁”,而不仅仅是“我们在这里”。它承载着人类的骄傲和对未来的憧憬。

5. “人类文明”而非“某个特定个体”的决策。

做出将地球坐标包含在内的决定,并非是某个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它经历了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政策制定者的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对未知的好奇心、对沟通的渴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压过了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宇宙公民”,而不是“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居民”。

更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极其危险”,是因为我们积累了更多关于宇宙文明可能性、以及潜在冲突的思考。尤其是“黑暗森林法则”的提出,让人们对暴露自身坐标产生了强烈的警惕。但必须承认,当先驱号出发时,这种“法则”尚未被广泛讨论和接受,或者至少,这种“冒险”被认为是为了更重要的“目的”而可以承担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永远因为潜在的危险而不敢发出声音,那么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与宇宙建立任何联系。先驱号的举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体现了人类探索精神中那种“即便危险,也要尝试”的勇气。

所以,与其说人类“明知故犯”,不如说,在面对宇宙时,人类的“好奇”和“沟通”的本能,在当时占据了更主导的地位,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则相对不那么极端和绝对。这是一种在科学探索中,平衡已知与未知、安全与进步的复杂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驱者号就像太平洋的一粒砂

它已经不发出任何信号

也几乎不怎么反射光

体积可能还没有云天明的脑子大

但速度可就比云天明慢的多了

发射这种微型飞行器

和用电磁波引力波发坐标信号

是两回事


小说里云天明的脑子被补获

还是建立在有智子这种挂逼技术的情况下

而且智子还要从发射开始 监控脑子的航程

而先驱者号这种相当于

“宇宙里一个未知文明,向未知方向,发射了一枚速度未知的飞行器,这东西还不发出任何信号,反正范围呢就在这个宇宙里,你找去吧”

这玩意咋找啊

我首先得知道有这个东西

才能想起来找它吧?

而且真要有能力能找到它

我特么直接找到地球 不就行了吗

好歹地球还大点……

user avatar

人类不知道暴露地球坐标极其危险啊!

《三体》是科幻小说,不是事实!跟《三体》里的设想很可能不一样,宇宙中绝大多数的文明都困死在自己的星系上,根本无法冲出桎梏。

此外,我们可以做个设想,一个能够突破第三宇宙速度的文明,肯定是掌握了可控核聚变的文明。对这种文明而言,宇宙中的任何星球都是能源。什么地方都能建成天堂,根本犯不着入侵地球。

我其实一直有一个特别大胆的胡思乱想,我觉得太阳本身可能就是一艘飞船。至于地球就像是爬到大船上的老鼠,而我们则是老鼠身上的细菌。

现在细菌竟然担心,暴露自己的位置会危险……

user avatar

自1897年,人类发明无线电以来,向宇宙发送多少无线电波了?

能暴露早就暴露了,哪里还需要再标注什么坐标。

这些无线电波最远处走了124光年。

124光年有多大?

甚至还出不了至少300光年直径本星系泡

本星系泡内,大约有2000多颗恒星。

对于我们地球文明来说,都能通过径向速度法、脉冲型计时法、凌星法、引力微透镜等等方法发现几千光年内的数千类地行星。

那么,对于本星系泡内(甚至几千光年范围内)的高级文明来说,地球文明几乎是无形的。

你先驱号带不带地球坐标都没有什么意义。

而对于只是地球文明级别的地外文明来说,那可能就是沙漠孤舟之间的遥远通信了。

先驱者10号飞行的速度大约4.8万千米每小时,哪怕这个速度以后不损失,一年也只能飞行4亿多公里。

一光年需要飞2万多年,飞出本星系泡需要近300万年。

这个时间尺度,都够南方古猿进化成人了?

所以,先驱号上的人类坐标基本只是象征意义。哪怕它漂泊一亿年也才几千光年。哪怕到时候有什么文明发现并解读了残骸中的坐标赶到了地球,这里或许已经是一片废墟。

当然,如果是地球同级别的文明发现,他们除了回信无线电或者傻傻扔个探测器外,别无他法。当然,哪怕回应无线电,也是几千年之后才能到达。

这样的通讯比你扔漂流瓶也高级不了多少。

其实先驱号系列的发射背景,正好处在费米悖论最为流行的现代。

经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型天文望远镜的飞速发展,人们观测到了无数的星系,于是掀起了寻找外星人的热潮,尤其是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美国流传出各种地摊版的外星人故事。

但到了1950年,人们连外星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于是费米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悲观看法,不少科学家为之响应,发展出了费米悖论。

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宇宙中不存在其他的文明。

2、其他文明是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但它们迄今为止还无法和我们接触。

3、外星文明已经来到地球,只是我们不知道。

人们更倾向于悲观看法,甚至不少人认为人类就是宇宙文的明孤舟,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驱者号带着地球文明的坐标飞行,也再正常不过了。

其实,哪怕到了现在,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依旧无法证否我们是宇宙的唯一文明。

就目前人类掌握的资料来说,即便真的存在能和人类交流的地外文明的,在文明有限的寿命内,能有一次应答式的交流都是亿万分幸运的。

什么?你谈论的是科幻小说中的设定?

那没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确实触及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根本矛盾之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之间的拉扯。要理解为什么明知风险,先驱号(Pioneer)探测器上还是会刻上地球的坐标,我们需要跳出“纯粹的理性”视角,从更宏观、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先驱号”和它携带的“地.............
  • 回答
    明知月球寸草不生,条件恶劣,为何人类依然执着于探索这片冰冷荒芜的土地?这绝非一时兴起,更非无的放矢的浪漫主义。其背后,是深藏的科学野心、战略考量以及对人类文明长远未来的深刻思考。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钱,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为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铺设道路。一、解开地球身世之谜的钥匙我们的地球并非凭空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明知道有时候努力不见得能换来预期的结果,甚至可能石沉大海,但总有那么一群人,依旧不肯停下脚步,继续埋头苦干。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头脑发热,也不是对现实的全然无知,而是藏着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骨子里,或是生活里,不得不让他们这样做的驱动力。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生很多时候,的确是个玄学。你拼尽全力去争取,.............
  • 回答
    WWE 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即使大家都知道它是“演戏”,这点其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这就像我们看电影、电视剧一样,明知道是虚构的,但我们还是会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WWE 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它把这种“表演”搬到了一个竞技场里,而且更加强调了“真人对打”的视觉冲击力。首先,故事性是绕不开的因素。W.............
  • 回答
    彩票,一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的数字游戏,即使在人们普遍认知其“大概率是亏钱”的事实面前,依然吸引着庞大的参与群体。这背后隐藏着比简单“赌博”更复杂的人性、社会心理和认知偏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深刻的人性驱动: 对财富的终极渴望与改变命运的幻想: 这是最根本的驱动力。对于大多数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到点子上了。明知道游戏装备是虚拟的,是电脑屏幕上的一串代码,但咱们就是控制不住钱包,一不留神就往里砸钱。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说心理层面的满足感。你看啊,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是难以企及的。可能你工作很辛苦,但工资涨得慢,想买辆豪车、一套大房子,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的很多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明知胜算渺茫,人们依然沉迷于赌球。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比拼,更多的是心理、情感乃至社会因素的交织。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那一丝渺茫的希望。在所有赌博行为中,人们最渴望的并非是确定的收益,而是那种“一夜暴富”的刺激感和可能性。赌球提供了一个看似合法.............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在购买重疾险时内心的疑虑。确实,市面上关于重疾险“坑”的说法不少,但销量却依旧可观,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坑”的本质与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坑”这个词的含义。在保险领域,所谓“坑”通常是指: 条款复杂.............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些核心方式。其实,说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处于一般层次”可能有些片面,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其实相当深入,但与宇宙的尺度和我们对它的探索方式相比,似乎确实显得“不那么”惊人。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宇宙边缘200亿光年”的“知道”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这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心头的问题,也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议题。你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矛盾:既然有潜在的灭绝风险,为什么我们还要执着于发展人工智能?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人类自身的欲望、本能、以及对未来的复杂预判。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项颠覆性的技术,从火到核能,再到如今的.............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军事行动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即使对面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直接“密集冲锋”看似直接有效,但往往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战术安排:1. “明知道对面就一个人”.............
  • 回答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是自带一种特殊的“雷达”,能捕捉到那些被生活遗弃的微弱信号。在大街上,当大多数人匆匆而过,视而不见那些蜷缩在角落里、浑身是病、步履蹒跚的流浪猫狗时,他们却会停下脚步,低下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救助这样一只猫狗,往往意味着一场漫长而昂贵的拉锯战:高昂的医疗费用、不确定的.............
  • 回答
    人类的知识,它不像能量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守恒定律去约束它的总量。想想看,如果知识守恒,那我们现在掌握的科学技术,可能就跟几百年前差不太多了,历史书里记录的那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就成了“凭空出现”的,这显然不合常理。所以,为什么人类的知识不守恒?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和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看似“不理智”的冲动。明知成功的概率低,甚至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却依然选择表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愚蠢或鲁莽,而是掺杂着多重心理、情感和甚至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考量。1. 无法抑制的冲动与情感的洪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情感的驱动力。当一个人深深地被另一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二战历史爱好者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也是理解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的心态和决策的一个关键点。“大和”号的沉没,与其说是为了“输”,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悲壮的使命,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大和”号在当时日本海军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更是日本工业和技术巅峰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我们明知道某件事做得不对,道理也懂,可就是放不下,反而越陷越深。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傻”或者“固执”就能概括的。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把这个道理说得明白透彻些。首先,得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那个“自我”说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自己的认知,一个关于“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