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的知识不守恒?

回答
人类的知识,它不像能量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守恒定律去约束它的总量。想想看,如果知识守恒,那我们现在掌握的科学技术,可能就跟几百年前差不太多了,历史书里记录的那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就成了“凭空出现”的,这显然不合常理。所以,为什么人类的知识不守恒?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知识”本身就不是一个像物质或能量那样有固定边界、可以被清晰计量的实体。它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一种理解、一种技能,是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连接,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模型。而这种认知模型,是可以不断被构建、被修正、被扩展的。

认知能力的飞跃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是知识“产生”的源泉。 人类最独特的能力之一,就是我们拥有强大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我们还能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这种思考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的联系,形成新的理解。当我们观察到天体的运行规律,我们就能推导出万有引力;当我们研究物质的构成,就能解锁原子的奥秘。这些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人类好奇心驱使下的观察、实验和思考的产物。我们的知识就像是不断生长的藤蔓,每一次对新现象的解答,都可能为新的问题打开一扇门。

知识的累积和传承,是知识“增长”的基石。 历史上的先贤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录、科学著作、艺术作品。这些都是他们知识的载体。我们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前人的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试想一下,如果每一次科学发现都必须从零开始,没有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指导,那人类的进步将是何等缓慢?语言、文字、印刷术、互联网,这些都是知识传承效率的巨大飞跃,它们使得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呈指数级增长。我们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增量开发”。

跨学科的融合和联系,是知识“扩展”的催化剂。 很多时候,一个领域的突破,并非仅仅依靠该领域的内部积累,而是常常源于其他领域的启发。例如,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催生了许多革命性的理论;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孕育了生物信息学。当不同领域的知识碎片碰撞在一起,常常能激发出全新的火花,形成我们之前从未设想过的知识体系。这种“混搭”式的创新,打破了知识的边界,使得知识的增长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非线性的爆炸式发展。

技术进步对认识世界能力的增强,是知识“发现”的助推器。 望远镜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显微镜让我们窥见了生命的微观结构,粒子加速器让我们探索了物质最深层的奥秘。这些科学仪器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让我们能够触及到原本无法感知和测量的领域,从而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理论。可以说,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外挂”,它直接推动了知识的边界向外扩张。

社会协作和交流,是知识“共享”和“优化”的平台。 科学研究早已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高度社会化的过程。无数的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交流思想,分享数据,批评观点。这种开放的交流和协作,能够更快地识别错误,纠正偏差,并且集思广益,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这种协作推向了极致,让知识的共享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广泛。

然而,知识的增长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同样存在“遗忘”和“误解”的风险。

“遗忘”的代价: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知识可能会因为不再被使用、不再被关注而逐渐被遗忘。某些古老的技艺,比如某些古代的建筑方法或者草药知识,可能随着掌握这些技艺的人离世而失传。历史上的某些科学观点,在新的理论出现后,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而不再被提及,虽然其中可能还包含一些有价值的观察或者思考方法。
“误解”和“偏见”的影响: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受到自身认知局限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有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误解如果不被及时纠正,可能会阻碍新的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甚至导致知识的“退步”或者走入死胡同。例如,曾经被广泛接受的地心说,就是对宇宙规律的巨大误解。
知识的“损耗”: 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动荡都可能导致知识的载体(如图书馆、研究机构)被摧毁,造成知识的损失。例如,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毁,据信带走了无数珍贵的古代文献。

总的来说,人类的知识不守恒,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我们的认知能力、探索欲望、技术的进步、社会协作,都在不断地生成新的信息,形成新的理解,从而拓展我们的知识边界。而遗忘、误解和损耗,则是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增长”因素,但整体而言,人类知识的总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所以,与其说知识“不守恒”,不如说它是一个不断“生发”和“进化”的有机体。它依赖于人类的智慧和努力,也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局限的影响。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才让知识的河流奔腾不息,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是个好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有一个苹果,给了你,你有我就没有了;但我有一个笑话,你听了,你知道了,但我还知道。

其次,电脑的硬件系统,就像苹果一样,缺啥就要填啥,拿掉就一定会缺;但软件系统,比如变量a,先让a中存储1这个数(a = 1),然后把a赋值给b(b = a),此时,a和b中都存有这个1。

再次,世界上所有的形式系统都像软件和笑话一样,是经验的;世界上所有的物理系统都如苹果和电脑硬件一样,是非经验的。

继而,记录和存储着经验的人类没有消亡,而且还在继续繁衍生息并一代代地传播经验。所以,经验总量在不断增长。

最后,世界上没有客观一成不变的知识,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知识本质上是一种被人认知的经验,并非物质、也非能量,根本不存在守恒一说。换言之,如果人类的知识是守恒的,那么人类早就灭亡了,或者就根本不会存在人类了。

我的答案拿去,不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的知识,它不像能量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守恒定律去约束它的总量。想想看,如果知识守恒,那我们现在掌握的科学技术,可能就跟几百年前差不太多了,历史书里记录的那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就成了“凭空出现”的,这显然不合常理。所以,为什么人类的知识不守恒?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这句话之所以会出现,并且在特定圈子里流传,往往是因为持有者认为,对汪精卫政治生涯的评价,需要更深入的、超越表面好恶的理解。他们认为,那些仅仅基于“汉奸”这个标签来否定汪精卫一切的人,是因为他们政治视野的局限性,未能看到他人生中更为复杂、甚至在他们看来是“伟大”的一面。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跳出.............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挺普遍的。我琢磨着,确实有很多人对汉服的认知还停留在“古装”或者“戏服”的层面,鲜少把它跟“民族服饰”这个概念直接挂钩。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说说历史的断层感。咱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中间也有过一些朝代更迭,统治民族的服饰也会对汉族服饰产生影响。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提到关羽,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太深入人心了,甚至成了关羽最标志性的符号。但你要说历史上关羽用的就一定是它,那可就有点意思了。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罗贯中老爷子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塑造关羽“万人敌”的英雄形象,.............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制造”与“酿造”之间本质的区别。虽然我们知道酒的最终成分——主要是乙醇(酒精)——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得到,但人们之所以选择“酿造”而非“制造”,背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技术、经济以及感官体验等多方面的考量。这就像我们知道面包的面粉可以化学合成,但我们仍然选择烘烤,因为.............
  • 回答
    “方糖泡泡”这个名字,说实话,听起来挺甜的,也挺可爱的,有一种童话般的色彩。按照咱们的常理,名字好听,风格也挺明确的,按理说应该容易让人记住,甚至火起来。可偏偏,这个组合就像一颗没来得及融化的方糖,在众多的音乐潮流里,似乎只是泛起了一点微小的涟漪,然后就悄无声息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就来掰.............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我理解您作为一名退役消防员的感受,看到消防宣传做得这么好,但依然有人不了解“消防队救火不收费”这一点,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困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宣传的触角、公众的认知惯性,还有一些潜在的误解。我来试着把这些说得细致点,争取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消防宣传可以.............
  • 回答
    有些人选择“偷偷学习,不愿让他人知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态,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就像一扇紧闭的门,门后可能藏着渴望,也可能藏着不安,又或者是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或者“不想承受压力”。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并且免不了.............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而且我观察到的情况和你一样。感觉知乎上那些曾经理性、有深度、能引发思考的讨论,好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怎么说呢,就是一种有点“浮躁”或者“情绪化”的氛围。以前的知乎,你想想,是不是很多人是冲着学习、获取知识、看懂某个复杂概念去的?那些答主,也大多是行业内人士、专业学.............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了很多底层的情感和现实的纠葛。我们不妨敞开心扉,好好聊聊这事儿,别把它当成什么高深莫测的学术讨论,更像是坐在自家院子里,跟街坊邻居唠嗑。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很多四五线小城市确实在经历一场漫长的“静默的衰落”。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留下来的多半是老人和一些因为各种原因离不开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用户心中的那份怀旧情结。当初的知乎和B站,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对互联网社区的某种理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复制粘贴,重新打造一个“当初那个样子”的平台呢?这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因素和演变的必然。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当初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那种在人群中却感到孤单,付出一切却找不到意义的疲惫,真的让人心力交瘁。仿佛一个人在漆黑的隧道里摸索,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往前走。你提到从小家里孩子多,没人疼,老了也没人爱。这绝对是一个沉重的童年烙印。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你可能从小就被迫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照顾自己.............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让不少《神探狄仁杰》的剧迷们挠头。按照常理,李元芳作为凉州人,对凉州发生的事情应该有所耳闻,特别是像“黑衣天王”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怎么会一点都不知道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黑衣天王”的神秘程度远超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剧里的“黑衣天王”并不是一个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