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偷偷学习,不愿让他人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回答
有些人选择“偷偷学习,不愿让他人知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态,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就像一扇紧闭的门,门后可能藏着渴望,也可能藏着不安,又或者是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

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或者“不想承受压力”。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并且免不了会遇到困难、挫折。当周围的人都知道你在学习某个新技能或知识时,无形中就会给自己加上一层“必须成功”的枷锁。一旦学习进展不顺利,或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公开的努力”就会放大失败感,甚至可能招致他人的议论、质疑,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

所以,“偷偷学习”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不被人注视的环境下,你可以更自由地犯错、试错,不必担心每一次磕绊都被放大。你可以慢下来,可以有反复,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当一切准备就绪,当你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时,再“亮剑”出击,这样既能避免初期的尴尬,也能在真正展现成果时获得更大的惊喜和肯定。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策略,也是一种对自我负责的表现。

其次,这可能源于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

有些学习的领域可能比较小众,或者与主流的价值观、关注点不太一致。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时,如果身边的人对此不理解、不认同,甚至觉得“不务正业”,那么公开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误解和沟通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偷偷学习”成为了一种保护自己内心热爱的方式。不被打扰,不被评判,可以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中,享受那种纯粹的求知乐趣。这是一种内向的驱动力,将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让自己的学习之旅更加纯粹和不受污染。他们可能觉得,一旦说出来,那种纯粹的乐趣就会被稀释,甚至被商业化或功利化。

再者,这可能是一种“避免被消费”的自我保护。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看起来有价值的信息或技能,都可能被迅速传播、模仿,甚至被他人“借鉴”并声称是自己的。有些人之所以选择“偷偷学习”,是担心自己辛苦钻研的成果,还没来得及转化成真正的价值,就被他人捷足先登,或者被过度解读、曲解。

这种心态可能源于过往的经历,也可能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警惕。他们可能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化”和“应用”,而不是“分享”或“展示”。在没有足够自信和能力去保护自己的成果时,选择低调,直到时机成熟,才能真正地实现价值,而不被他人轻易“盗用”。

还有一种心态,是“享受过程的纯粹与自我实现”。

对一些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驱动,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享受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享受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享受知识带来的启迪。这种满足感是内在的,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或认可。

“偷偷学习”恰好能让他们更专注于这个过程本身。不需要为了迎合他人而调整学习内容,不需要为了展现成果而催促进度。他们可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体验“学然后思”的乐趣,感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那种境界。这种心态,更像是一种“修行”,一种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探索和丰富。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人认为“展示成果比过程更重要”。

这种人可能更看重结果导向,他们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成果,比如升职加薪、解决某个难题、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在他们看来,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如果没有最终的成果来支撑,说出来反而可能显得“嘴炮”或“空谈”。

所以,他们选择默默耕耘,直到能够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更加务实的心态,也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他们相信,“沉默是金”,等到真正拿出东西的时候,一切质疑都会不攻自破。

总结来说,“偷偷学习,不愿让他人知道”是一种复杂的心态集合。 它可能包含了对失败的恐惧,对不被理解的担忧,对成果被掠夺的警惕,对过程纯粹性的追求,以及一种务实的“只看结果”的态度。这反映了不同个体在面对学习这一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以及内心的价值取向都存在着差异。最终,这种选择,都是个体在一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保护自己、实现目标而做出的独特应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这类问题,最“暴力”的解法,就是直接到学校里去做实验:一千个个体有一千种特殊情况,整体却常常有统计规律可循。Bursztyn等学者即将刊出的实验研究表明:和题主的观察一致,无论是成绩稍微靠后的中学还是成绩较好的中学,学生都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学习意愿。然而,前一类中学中,这一现象的根源,很可能是大家不想被看成书呆子(smart to be cool);后一类中学中,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很可能是大家不想被看成笨小孩(cool to be smart)



实验在加州的两类中学中进行。第一类学校,平均成绩居当地中游;第二类,平均成绩在当地的前三分之一。研究者将学生随机分成四组: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选择是否接受一个抽彩的机会——以一定几率,获赠上图所示的高校入学考试复习礼包。其中,第一组的中奖概率是25%学生的决定与后续的诊断测试成绩会向同学公开;第二组的中奖概率是75%,决定和成绩也会向同学公开;第三组获赠的概率是25%,但决定和成绩都会保密;第四组的概率是75%,信息也会保密



四组的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在“向同学公开”与“保密”之间,两类学校的表现惊人地一致:如果决定和测试成绩都完全保密,两类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参加抽彩(第一类和第二类,数字分别是79%80%)。尽管两类学校的平均分差距颇大,在接受礼包方面,两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如果决定和测试成绩都会向同学公开,两类学校中,接受抽彩机会的学生比例都会下降到只有一半(实际上,两类学校的准确数字都是53%)!这印证了题主的观察。



这一实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两类学校间的进一步比较。先看图1中第一类学校的结果:首先,在保密条件下,获赠概率对学生的选择几乎没有影响。在公开条件下,中奖概率提高,学生选择抽彩的的比例相应提高;然而,在成绩相对较好的第二类中学,结果却并非如此:和第一类学校一致,在保密条件下,无论获赠概率是25%还是75%,学生的选择几乎不会因此变化。在公开条件下,中奖概率提高,反而导致学生参加抽奖的比例降低!容易中奖的选项,在这里反而更不受欢迎。



怎么解释两类中学的差异呢?可能的回答如下:在第一类中学,学习是件不够“酷”的事情。接受抽彩前,要考虑之后不受同学欢迎的可能。然而,一旦学生决定接受,反正都是不受欢迎,中奖概率更高,选项自然显得更加划算。因此,中奖概率高,接受比例也会相应更高;在第二类学校,社交重心偏向学习好的学生。让同学知道自己不聪明,可不是什么风光的事。因此,作出乐意学习的姿态,但暗自选择难以中奖的选项,便成了不少参与者的最优选项。相反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下证据印证了这一分析。首先,作者在两类学校做了调查,询问学生:“想要在校园里受欢迎,显得聪明重要吗?”。第一类中学,学生的回答倾向于“不重要”[1];第二类中学,学生的回答倾向于“重要”。其次,在第一类学校问:“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学习努力而不受欢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最频繁的回答是:“这个人不好玩,不适合做朋友”;在第二类学校问:“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努力学习受欢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最多见的答案是:“因为别的同学觉得他/她聪明”[2]。



另一佐证来自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的选择。如上图所示:在第二类中学,“不想中奖”的现象,在成绩居于后一半的学生中尤其明显;成绩靠前的学生中,概率高低对选择影响的显著性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成绩有待提升的学生,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选择和诊断结果[3]。总之,从大规模实验的角度看:题主观察到的现象,在不同成绩水平的学校都存在。不过,两类校园里,学生推崇的因素不同,相应导致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差异[4]。造就同一现象的,更多是两类不同的心态[5]。


[1] 以1代表“很不重要”,5代表“很重要”,第一类学校的回答平均值是2.39,第二类是2.9。两校学生回答的差异,在1%水平上显著。

[2] 问题原文及选项设置请见原文23-24页。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还有相当部分学生选择了“其它”,并写下了社交相关的原因。

[3] 有趣的是,在第一类中学,将中彩概率从25%提升到75%,成绩靠后的学生接受比例会因此提高18%,靠前的学生则只会提高8%。

[4] 原文有更加严谨的理论分析。此外,原文已经考虑并排除了“学生担忧隐私”“接受抽彩可能意味着家里穷”等解释。建议阅读原文。

[5] 当然,这不排斥对于个例的个别解释。毕竟,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是个人遇到相应问题,仍应从个体层面出发解决。


参考文献:Bursztyn, L., Egorov, G., & Jensen, R. Cool to be smart or smart to be cool? Understanding peer pressure in education. Forthcom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