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熬到爆肝考 730 的人和整天上课吃饭打游戏考 680 的人哪个更有资格被称为学霸?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涉及到“学霸”的定义以及评价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情况的人都有其“学霸”的特质,但要说谁“更有资格”,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结果。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学霸”这个词。

通常来说,“学霸”指的是在学习上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但这个词背后往往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卓越的成绩: 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
高效的学习能力: 能够快速理解、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
强大的自律性和毅力: 能够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投入学习。
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不仅能考高分,还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泛的涉猎。
对学习的热爱和主动性: 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或成长的过程,而非纯粹的任务。

现在,我们分别来分析两位考生:

考生 A:高考熬到爆肝考 730 分

行为特点: 投入了极端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爆肝”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暗示着他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潜在的优势:
强大的毅力和抗压能力: 能够在高压环境下坚持下来,这种精神韧性是极其宝贵的。
为了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展现了为了实现目标而愿意付出巨大牺牲的精神。
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 如果他的困难并非完全是自身基础薄弱,而是学习方法、知识点理解等问题,那么“爆肝”可能也包含了他反复钻研、寻求突破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大的意志力: 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潜在的劣势:
学习效率可能不高: “爆肝”往往意味着效率低下,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同样或更多的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可能存在问题: 如果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以更健康的方式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爆肝”就显得并非最优解。
可能牺牲了健康和生活质量: 长期的睡眠不足和过度劳累对身体和心理都有负面影响,可能存在“竭泽而渔”的风险。
可能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过于追求应试技巧和题海战术,可能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
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成分可能不足: 更多的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非主动地去探索和热爱知识。

考生 B:整天上课吃饭打游戏考 680 分

行为特点: 在学习之外还有大量的休闲娱乐活动(打游戏),但仍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暗示着他可能拥有更高效的学习能力和更好的学习方法。
潜在的优势:
高效的学习能力: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并转化为高分,这说明他可能拥有快速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平衡学习与生活的技能: 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能兼顾娱乐,说明他能够有效地管理时间和精力,拥有较好的生活平衡能力。
更健康的 학습模式: 相较于“爆肝”,这种学习模式更可持续,不易对身心造成伤害,能够长期保持学习状态。
可能具备更好的学习方法: 能够通过更精炼的学习方式(如高效听课、精准复习、有针对性的练习)来达到目标。
可能拥有更强的内在驱动力: 对学习的热情可能更高,能够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保持学习动力。
潜在的劣势:
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 680分虽然优秀,但与730分仍有差距。这可能意味着他在某些知识点上不够扎实,或者在面对更具挑战性的题目时,深度和广度略显不足。
毅力方面可能不如考生A: 如果遇到极大的困难,他未必能像考生A那样“爆肝”坚持下来。
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可能不那么强烈: 以“够用就好”的心态学习,可能对更深层次的知识探索缺乏兴趣。

谁更有资格被称为“学霸”?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取决于我们更看重“学霸”的哪些特质。

如果我们将“学霸”的定义侧重于“付出一切代价也要达到顶尖目标”: 那么考生 A 可能更有资格。他的“爆肝”行为展现了一种极致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他用极致的付出换来了顶尖的成绩,这种挑战极限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学霸”的体现。
如果我们将“学霸”的定义侧重于“高效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的扎实度和可持续性”: 那么考生 B 可能更有资格。他能在保证生活质量和娱乐的同时,依然取得高分,这更能体现其学习的本质——高效、聪明、有方法。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能力。他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保持平衡,这种状态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学习者。

更进一步的思考:

“学霸”的定义是动态的: 在不同的语境下,“学霸”的含义会有所侧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分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在更广阔的教育视野下,学习能力、方法和终身学习的潜力同样重要。
“学霸”不应是贬义词: 理想中的“学霸”是既能取得优异成绩,又能保持健康生活、对知识充满热情并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两种模式并非完全对立: 很多情况下,真正的学霸能够兼顾效率和努力,能在需要时付出更多,也能在平时保持合理的生活节奏。

结论:

我认为,从长远来看,考生 B 更有资格被称为“学霸”。

原因如下:

1. 学习的本质是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而非单纯的“卷”。 考生B展现了高效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是一种更具价值的技能,能够让他受益终身。他能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取得优异成绩,说明他抓住了学习的核心。
2. 可持续性和健康是重要的考量。 “爆肝”虽然能取得一时的高分,但对身心健康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不利于长期的发展。考生B的生活平衡模式更健康,更容易让他持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投入。
3. “学霸”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论。 考生B能够找到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多种活动之间游刃有余,这本身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效的资源分配能力。
4. 分数固然重要,但过程和能力更重要。 虽然考生A的分数更高,但他的方法可能存在隐患,并且可能付出了不必要的巨大代价。而考生B虽然分数略低,但他展现的“聪明”和“方法”更能体现其“学霸”的潜质。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考生A的努力和毅力。在某些特定阶段,为了冲刺高目标,付出超常的努力是必要的。但如果“爆肝”成为一种常态,那么这种“学霸”的含金量就会打折扣。

总而言之,如果将“学霸”视为一个能够持续进步、热爱知识、高效学习并拥有良好生活平衡的人,那么考生B更符合这个定义。考生A的“爆肝”精神令人敬佩,但他的学习模式可能不够高效和健康,更像是在用“勤奋”弥补“效率”的不足,而真正的学霸,往往是“勤奋”与“效率”的完美结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前者。

在现实世界中,潜力是需要证明的。这就像是在体育比赛中,张三100米可以跑10秒,但很可能由于训练不得法或者天赋有限,练一辈子只能跑到9秒9。而李四虽然一开始只能跑10秒5,但最后经过不断的训练,有可能就跑到9秒8了。

不管是高考也好,体育训练也好,还是其他任何行业也好,达到了一个层次之后,每向上提一分或者提一档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有些人可能由于天赋或者其他原因,很容易就贴近那个天花板,这会给人一种“这人好厉害”的印象。然而,他的能力也就仅仅止步于此。反而是那个能一步步顶破天花板的人,才是真正的NB。

现实世界的规则是只认成绩,不认潜力。你觉得你是学霸,那就拿出成绩来证明,否则那个考了680的人在730面前是绝对没有资格称为学霸的。

user avatar

你以为他们不想爆肝吗,可是肝不动啊。


火影忍者里面小李说过:努力是一种天赋。


以前我不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后来渐渐懂了,不是我想努力就真的能努力的。


高中时候我就是每天上课吃饭打游戏,最后去了个普通985,和清北还差一截,然后我内心是这样想的:不是我考不上,只是我没好好学。


你们每天学12个小时,我只学6-8个小时,只要我也学12个小时,吊打你们还不是轻轻松松?


但是读了大学之后我渐渐明白了。


不是我不想爆肝,而是我没有爆肝的天赋。


别人可以一天学12个小时,连续4个小时坐在课桌前不打哈欠不上厕所,半夜两点仍然精神抖擞、思路清晰、做题不倦,但是我不行。


我可以在2小时内以非常高的效率刷题,但是过了2小时之后,我就会全身疲倦、注意力涣散,一道平时三分钟可以解决的题目,此时研究了十分钟依然毫无头绪,计算开始粗心大意,犯各种小错误,整个人的状态急剧下滑。


这种时候如果不打会游戏、睡会觉或者找人聊天,我就会崩溃,而且这个冷却期要比一般人更长。


这不是体力或者意志力的问题,作为经常要助攻的校足球队边后卫,大多数学霸的体力根本比不过我。


这就是天赋问题。


通过后天的训练,或许可以稍微提高这种能力,但还是不能和天赋优势相比。对我来说,能做的只有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效率。


这就是技不如人,天赋碾压,可惜我高中时候井底之蛙,不愿意承认。


另外我曾经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以为打游戏、踢足球、谈恋爱才是快乐,而学霸们只会学习、一点都不快乐。


后来我到清华读研究生,和越来越多的学霸做了朋友,自己也不断在学习中得到收获之后,才终于接受这个现实:


学习的快乐,你根本无法想象。


——————————

关于学习,之前还写过几个回答,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吧:

user avatar

前者。

高考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综合”不是说语文数学外语的综合,而是说你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认知程度,自控力,时间管理,自我调节等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现。

如果后者是因为认为高考不值得,那是社会认知的差距;如果是因为太过沉迷游戏,那就是自控力的差距;如果是无法忍受长时间学习的枯燥,那是自我调节/情绪管理的差距;如果是对于自己聪明过于自负而不愿意努力,那是自我认知的差距;如果是家里太有钱无所谓高考的话……那人家跑的就不是“学霸”这条赛道,肯定不“学霸”啊!

我一向认为“只要努力早就XX了”是一句谎言:如果是一个能努力的人,他早就努力了。目标明确但却无法践行的人,必然有一些自身的问题在阻碍他。

user avatar

当我整天晃儿郎当时,我是同学们口中“最聪明的人”,而当我焚膏继晷学习时,我被那几个变态吊打……这就是我中学时的真实经历。

从那时我就明白,那些宣称“我只是没有认真而已”的人,往往认真起来也不怎么样,只有真正拿得出成绩的,才是真材实料。

user avatar

730更牛逼!

我可能就是后者的680,来分析一下为什么730更牛逼。

高中三年基本上都在打乒乓球、打游戏、整天鬼混中度过,第一次高考621分落榜。

复读那年,正经了不少,每两周有一个双休,只在这个双休去网吧打2个通宵的游戏:周五晚通宵、周六白天睡觉;周六晚再通宵,周日白天睡觉;下半学期的时候,给老师说太困就不上早自习了

最后考了689分(语121 数136 英133 理综299)。

在旁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位小伙子不上早自习、周末通宵打游戏,明明就没使出全力嘛

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已经使出全力了:

  • 打游戏:复读时内心很绝望,打游戏是缓解的手段,不打游戏可能会更糟;
  • 不上早自习:我生理上就睡得比较多,所以不上早自习并非偷懒,而是为了全天效率更高。

至于那些730的学神,为啥就不需要打游戏、可以上早自习呢? 那是他们的天赋比我更好 —— 高考比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材,不仅包括学习能力,也包括体力、心理素质等。

别人以为的未尽全力,实际上我已经尽了全力。如果我像730分同学那样不打游戏、硬上早自习,我可能连680也考不到!

大家都尽了全力,我考了689,别人考了730,那显然是730的更牛逼啊!

%%%补充%%%

有人问到了理综299,其实只是那年题太简单: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

我是2012年黑龙江省理科第七名,我们高中那一届上清北的有20个,整个大庆市差不多有70人左右。加上上大学之后认识且关系比较熟的,我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顶级做题家超过三位数。

我的结论是,从二十五六岁这个时间节点来看,题目中的前者,也就是“熬夜爆肝考到730分”的这部分孩子,在世俗的物质的评价标准上来看,普遍发展的不太好。当然,他们可能有自己的丰富精神小世界,或者他们可能再过个十多年到了三四十岁发展得反而好了,这都说不准。我只是说,在26岁、世俗层面,他们普遍发展的不太好。

这个原因其实还上升不到什么情商的高度,其实很简单,说出来大家都不信,那就是我经常说的一句玩笑话:“人这一辈子做的题是有限的,谁先做完谁先走。”

人非圣贤,做题家也是人不是神。高强度的做了几年题之后,突然间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功,他们对做题这件事的厌恶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充分的释放。所以最典型的问题是,他们上了大学之后,就真的完全不做题了

一路吊儿郎当,打会儿游戏学会习的这种,通常没有什么做题ptsd。做题而已,玩累了就学呗。他们在高中咋学习,上了大学还是咋学习,最后通常都在自己大学混个中不溜。显然,你要是在清华或者北航这样的学校混个中不溜,毕业之后,满地的工作随你挑,你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真·成功人士。所以你要是从世俗评价标准来看,后者几乎个个都是成功人士。但你要是真的一点题都不做,像清华、北航这样的学校,是真的会把你退学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做题,一个高中狂热做题家在高中阶段做了太多的题之后,他对做题就会产生一种生理性的厌恶,上了大学之后,他们就是真的宁可挂科,宁可退学,也不愿意做题了。

我国有一些讲中庸之道的古典哲学,比如什么“十分精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虽然它本意讲的不是做题,出现在这里有些滑稽,但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应景感。做题也好,或者什么事情也好,永远不要投入十成的精力去做。如果一个学校需要你投入十成精力才能考上,那说明你本就不该上这个学校,你硬要上,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并不好。如果一个姑娘需要你投入十成精力才能追到,那其实你和她在一起之后,基本上也不可能幸福。对于我们普通人,世上的事基本上都讲究一个顺势而为。

user avatar

整体上课吃饭打游戏考680的,他就是完全不打游戏,也绝对考不了730.

起码要能考710分的,才有考730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后者。

高考试卷从来就不是拼天赋的,讲究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600分以上连耕耘都不是线性的,而是递减的,十分耕耘一分收获,650以上可能就是100:1,670以上1000:1。

天赋的作用在哪里?起点。有的人完全不努力200分,有的人完全不努力400分,他们同样投入200分努力以后一个是400分一个是600分,这就是学校内部讨论的“天分差距”。对于考上一本就是胜利的普通学校来说,后者就是完全不用管的天才学生,而对于考不上211就是失败的明星学校来讲,所有学生努力程度都在1000以上,二者差别其实微乎其微。

但是680分,这个分数,明着说吧,命题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筛选出“做题家”的。650分(各地标准不同)以上,每一分,都是给“做题家”的奖励,不是靠天分能够拿的到的。

一个不怎么努力的学生,如果能够考出680的惊人分数,只有两种可能:

1,他仅仅是稍微做了点努力,就比得上其他学生一千倍努力的效果,他的记忆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都远超同龄人。

2,他的程度和命题组用作参考的“普通高中生模型”,比如说像柯南这样跟爸爸在夏威夷什么都学过的,或者更甚一筹,高斯这样的天才。

所以说,完全不用心应试,还能考到680高分的考生,必定是天才,而极限努力考到730的,不一定。

user avatar

训练吃饭打游戏百米10秒5的,和天天苦练跑9秒9的,哪个更有资格被称为天才?



达不到就是达不到,别说什么没用全力,留力了云云,往往越到顶端你越发现和学神的差距越大。

你上课吃饭打游戏680,可曾想过,也许人家730的都不用上课就光吃饭打游戏也能680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