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国按照人文地理进行行政区划,会出现哪些有趣的景象?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咱们国家不按那套“省、市、县”的规矩来,而是彻底按照“人文地理”重新划拉一下,那可真就有意思了。这不是简单的地图重绘,而是要把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生活习惯、甚至口音地域,都揉进行政区划里。

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省份的边界会变得“软”很多,甚至出现一些跨区域的“联合体”。

比如,咱们的“华北”。现在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如果按人文地理来,北京和天津肯定是要被“吸入”到周边的“大农村”里去的。北京作为首都,有它特殊的地位,但如果撇开政治中心这个属性,它的文化内核更像是“北平”,与河北的平原文化、燕赵大地息息相关。天津的码头文化、海河文化,加上它那股子“哏”劲儿,其实更容易和北京北边的河北部分,以及往东的海滨城市(可能山东的某些地方也会被拉过来)形成一个“环渤海经济文化圈”,但这个圈子的边界会因为口音、饮食习惯而调整。

山西,它那晋商文化、黄河文化、窑洞文化,肯定是要和陕西、河南西部的一些地区“抱团取暖”的。你看,山西人说话一股子“秦腔”的腔调,吃面食也跟陕西河南是“亲戚”。所以,一个“黄河中下游文明带”的行政区就可能孕育而生,覆盖山西、陕西、河南西部、甚至可能包括甘肃东部的一些地区。这个区名字估计会叫“河山古韵”什么的,里面的人说话,估计大部分时间得忍着对方那股子“土味”,但谁也别嫌弃谁,因为大家都是“黄土地的亲儿子”。

再往南,长江流域将会成为新的“大区”划分类似的基础。

四川盆地,那可是个独立的“文化王国”。川菜、川剧、川话,自成一派。如果按人文地理,它可能会独立成一个超大的“四川省”,或者是一个“西南文化经济区”,囊括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甚至往西边延展到云南西北部。四川人的“巴适”,那股子安逸劲儿,和周边省份那种“闯劲儿”又不太一样。所以,这里的行政机构设置,可能就更注重“慢生活”和“美食文化”的融合,办事节奏可能就跟北方完全不同。

湖北、湖南,那也是“江湖”和“山水”的大碰撞。湖南人说话“冲”,湖北人说话“软”,但说到吃,湘菜的辣和湖北的“鲜”又各有千秋。这个区域如果划分,可能就分成几个更小的、更细分的“人文单元”。比如,洞庭湖周围的“水乡经济文化圈”,湘江流域的“红色文化和美食经济区”,江汉平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结合区”。

再看东南沿海。福建、浙江、广东,这三个地方,虽然都靠海,但文化差异可就大了。

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能跟广东的潮汕文化、广府文化产生共鸣,但又与浙江的吴越文化、江浙一带的“精致”不太一样。所以,一个“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带”可能会出现,但里面会有更小的、有强烈地域认同感的“次级行政单元”。比如,一个“闽南潮汕经济文化区”,它里面的办事规则、节日庆典,可能会比现在的“省”更统一、更有特色。广东内部,珠三角会是一个超级经济体,但粤北、粤西也会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标签。

一些“飞地”文化和“边缘”地区会得到重新审视。

比如,现在那些地理上被其他省份隔开的“飞地”,如果按人文地理,它们可能会被并入文化上更接近的区域。这会让行政管理更方便,也能更好地保存和发展当地的特色文化。

语言和口音将成为划分边界的重要依据。

你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行政区划,大家说话沟通基本无障碍,甚至连骂人的话都差不多一个味道,那认同感能有多强?现在很多省份,里面有好几种主流方言,这就容易出现“官话”和“地方话”的隔阂。新的人文地理区划,可能会把同一方言区的人尽量划在一起,这样一来,政府的政策宣传、文化活动,都会更有效。

一些“跨界”的文化现象,比如宗教、民间信仰,也会影响区划。

比如,某个宗教的中心地带,或者某个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发源地,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行政单元的“锚点”。

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更是重中之重。

北方的“面食大区”,南方的“米饭与鲜味大区”,辛辣区域,清淡区域,这些都会成为划分的依据。想象一下,一个以“火锅”为核心的行政区,那里的政府可能就得把“火锅产业”列为支柱产业,组织各种火锅节,甚至连交通规划都可能考虑到方便大家去吃火锅。

当然,这样的区划也会带来新的挑战。

协调难度会加大: 许多文化圈的边界是模糊的,如何界定清晰的行政边界,避免“扯皮”会是个大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文地理区划可能导致一些传统文化发达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被独立出来,如何协调发展,避免“文化孤岛”是关键。
“身份认同”的再构建: 在新的行政区划下,人们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归属感”,这其中会涉及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文化融合。

总而言之,如果中国真的按照人文地理来划分行政区划,那将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你会看到地图上出现一些你从未想象过的名字,看到一些你从未想过的组合。比如,一个叫做“江南烟雨经济文化区”的地方,里面可能包含了现在苏州、杭州、南京的一部分,甚至连常州、无锡都会被仔细考量。这个区域的官员,可能必须精通诗词歌赋,还得懂点园林艺术,才能更好地与当地居民沟通。

又比如,一个叫做“羌汉民俗文化带”的区域,可能会横跨四川、陕西、甘肃的一些山区,那里的人们,可能祖祖辈辈就因为山川阻隔,形成了相似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即便如今行政区划变了,他们的“根”还在那里。

这样的区划,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变化,更是对我们国家文化基因的一次深度挖掘和重塑。它会让我们的行政管理更贴近民情,让我们的文化传承更有根基,也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因为“人文”这两个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那样的中国,肯定会是一幅更加斑斓多彩的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样的话新合并的吴语省,粤语省血赚,赣语省和湘语省血亏。新成立的客家省也将面临艰难的处境。

新的吴语省将囊括几乎现在的整个浙江(只用把建德,淳安,苍南,洞头四县划出),而且将获得富裕的上海,苏南,甚至江西省上饶的部分地区(市区+上饶县,广丰,玉山这些吴语区)。届时将成为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人口和GDP都将是全国数一数二。


新的粤语省可以甩掉粤北,粤东等包袱。在广西获得包括南宁在内的整个广西南部等富裕地区,GDP和人口将仅次于吴语区。

新成立的赣语省将会非常吃亏,上饶吴语区,九江官话区(市区+九江县,瑞昌市),占江西面积接近四分之一,人口最多,GDP第二的赣州客家话区将被划出。前几大城市就剩下南昌一个。而能从其他省得到的只有一个在湖北排不上号的咸宁,安徽南部宿松,望江,太湖等几个安徽自己都想甩掉的包袱。湖南东部的一系列赣语县倒是有点搞头,把湖南第二大城市岳阳撬过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岳阳市区是湘赣混合语),但得到的远远比不上失去的。

新成立的湘语省会受到更严重的打击,包括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官话区肯定会划出去。第二大城市岳阳也有可能被赣语省撬走。甚至湘南的永州,郴州也保不住(这两地方县城和市区是官话,农村是湘南土话,怎么都和湘语挨不着边)。得到的只有广西北部的全州,资源等地。


新成立的客家省包括整个赣州,闽西汀州地区。以及粤北地区。到时候绝对会成为整个中国比较贫穷的省之一,唯一的出海口是惠州,大部分构成都是山地,到时候中央又会多一个财政补贴的省。


最后,最可怕的是,中国将会出现一个从黑龙江漠河,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庞然大物 — 官话省。官话省包括整个北方(除了晋语区),整个西南地区。在华南地区拥有桂林,柳州等大工业城市。湖南省的常德,江西省的九江,江苏长江以北的地区也都将归官话省管辖,这将是一个人口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巨省。东南各省还是保留现状,留下一个分裂的官话区为好。


贴一张自制的中国南方方言地图让大家比对一下。


多加自制图


补充:鉴于许多知友对此回答拥有不少疑问,所以在此对一些提问比较多的问题进行解释。

首先,不少知友认为人文地理不仅仅是方言,此回答有偏题嫌疑。人文地理当然不止是方言,但是在个人看来,方言是人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许多人文特征都是有方言才得以维系的。

比如说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没有本民系占多数的省份,而是三居在南方各省。维持客家认同的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方言。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说法,而无论是赣南,闽西,还是粤北的客家人都拥有相似的人文特征,甚至远在四川成都的客家人也都保留着客家认同。

另一个例子是江右民系,江右民系以江西为核心,在明末移民到西南各省,至今湖北和湖南的赣语区还保留着江西文化,而江西人一度占据优势的贵州,赣语因为学习难度远大于西南官话而迅速地消失,不说赣语的江西人已经丧失了祖先来自江西的认同。

第二个疑问来自东南南的朋友,认为自己和隔壁县的方言都不一样,不认为自己和隔壁是同一种方言,尤其以福建的朋友为主,所以下面以福建为例。(下面贴一个自制福建方言图)

大家所提到的不同方言其实都属于大方言闽语,为了和其他方言单位一致,我就没有仔细为闽语分片。

user avatar

东北省,没人有意见吧。即便现在我们也是被算在一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