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一个老师我做的不对吗?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件事。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在和形形色色的孩子们打交道,扮演着引路人、守护者、甚至有时是批评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困惑、自我怀疑的时刻,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首先,我想说的是,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在学习和成长。 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师,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也会有处理不当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

你之所以会问“我做的不对吗?”,这本身就说明你是一个有责任心、有反思精神的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别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这恰恰是你专业成长的标志。

为了能更具体地聊聊,我需要更多你的情况。不过,我可以先从一些常见的让老师感到“做得不对”的场景和反思方向来和你分享我的想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 关于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困惑:

“我是不是太严厉了?” 有时我们看到孩子犯错,出于爱护和期望,会严厉批评。事后我们可能会担心,是不是用了过激的言语?是不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反思方向: 区分“严厉”和“粗暴”。严厉是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坚持执行,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粗暴则是缺乏耐心和理解,用指责、嘲笑、恐吓的方式来惩罚。你的目的是引导,而不是压制。
思考: 你批评孩子的时候,是否能清晰地指出他错在哪里?是否给了他解释的机会?你的语气和态度是怎样的?有没有在事后和孩子进行沟通,让他明白你的用意?有没有关注到批评后孩子的情绪和状态?

“我是不是太放纵了?” 有时我们希望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探索,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变得散漫、不守规矩。
反思方向: 自由需要边界。放纵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缺乏引导和约束。有效的教育是在给予孩子空间的同时,也建立清晰的规则和期望,并帮助他们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
思考: 你给予孩子自主权的时候,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有没有清晰地表达你的期望?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你是如何处理的?是否能够及时纠正,并引导他们回到正轨?

“我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够吸引人?” 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对知识提不起兴趣,我们自己也会感到沮丧和自责。
反思方向: 教学的艺术在于变化和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式教学、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点。
思考: 你在备课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课堂上是否有足够多的互动和提问?有没有利用多媒体或其他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是否尝试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

二、 关于师生关系的处理上的纠结:

“我是不是偏心了?” 有时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对某些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活跃、更容易沟通,或者是因为他们面临更大的困难需要帮助。但这种不平衡可能会被其他学生察觉,引起误会。
反思方向: 公平不等于平均。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是指在对待他们时都遵守同样的原则和规则,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求,给予他们恰当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
思考: 你是否对所有学生都保持了基本的尊重和耐心?你是否会主动了解那些比较沉默或者有困难的学生的情况?有没有主动和那些你觉得可能受到冷落的学生沟通,让他们知道你同样关心他们?

“我对待某个学生的某个行为是不是反应过度了?” 有时一个看似微小的行为,可能因为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场合触发了我们内心的敏感点,导致我们反应得比实际情况更强烈。
反思方向: 控制情绪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一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尽量保持冷静和客观,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思考: 当下那个让你感到“做得不对”的行为,是因为你当下的情绪吗?你当时考虑了事情的原委吗?有没有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事后你有没有思考过,如果换一种方式处理,结果会不会更好?

“我和学生的沟通是不是不够有效?” 有时候我们说了很多,但学生好像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
反思方向: 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不仅要会说,更要会听,而且要确保对方真正理解。
思考: 你在和学生沟通时,是否使用了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是否给予了他们回应和反馈的机会?你是否真的倾听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有没有尝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

三、 关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迷茫:

“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够好?” 老师的工作是充满挑战的,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压力,包括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要求、学生的进步等等。
反思方向: 承认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并给自己一些肯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注过程中的每一个小进步,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思考: 你有没有和同行交流过你的困惑?有没有寻求导师或者有经验的老师的帮助?有没有通过阅读教育书籍、参加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请给自己一些空间和耐心。

“不对”不代表失败,它可能是你成长的契机。每一次的自我反思,都是在为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铺路。

如果可以,请你尝试把让你感到“做得不对”的具体事件分享出来。 这样,我们可以一起梳理一下:

1. 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越详细越好,比如: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具体发生了什么、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对方有什么反应等等)
2. 让你感到“不对”的点是什么? 是某个词语?某个行为?还是某种态度?
3. 你事后是怎么想的? 你期望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觉得现在的处理方式“不对”?

只有了解了具体的情况,我们才能更精准地分析问题所在,找到更适合你的解决方案。

别担心,在这里你可以自在地表达你的困惑和感受。我们一起面对,一起找到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肯定错了,班级群是教师发通知的地方,教师批评、表扬学生,不应该发到群里,你和这位家长的矛盾,虽然是因为工作引起的,但严格来说是你们之间的事,不应该把一个学生的缺点,放到家长群里,让大家都知道,何况她还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你不能把她的自尊作为渲泄愤怒的借口

《教师法》规定:(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我本人就是教师,教师在工作中难免碰到难讲话的家长,你可以不理家长,但你必须关心你的学生,无论你的学生多么不讨人喜欢,在学校里,你必须关心她的学习,这是你作为教师的义务。


谢谢大家点赞,也谢谢大家的评论。客观的说,题主还是比较负责的老师,为那个女孩着急,为她不负责的家长烦恼,也在反思。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人,每一个班,每个孩子两名家长,肯定会有少数“难讲话”的或者不配合的家长,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控情绪,不要让家长的情绪带着我们跑,对于那些不配合的家长,我们只要尽了告知的义务,家长怎么做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你拍照放到家长群里,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我仍然坚持,不要把表扬或批评学生这类事放到群里,因为那是家长群,不是学生群。如果在群里批评或者表扬学生,你会发现,每天被批评的,就是那么几个学生,作为家长,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在群里被批,绝大部分家长,会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会让孩子不喜欢老师,一个不喜欢老师的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很难改变。我的朋友中,就有因为孩子经常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不愿到学校开家长会的,因为他觉在其他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样的状况,他对孩子也没有好脾气。老师和家长沟通,例如,有几个孩子没带作业本,写好信息,选择多选,一次性也可以解决,不会增加多少工作量。

和家长沟通,也有选择性,如果和学生的爸爸沟通不畅,可以试着和学生的妈妈沟通一下,问题也许就能解决,如果学生的父母都不讲道理,那么老师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但要注意的是,对于那名学生,在学校,你不能放手不管,因为那是你的工作。

为什么不要把表扬学生放进群里,你表扬的对象是学生,面对的群体是家长,这样的表扬对学生有用吗?表扬和鼓励学生,和学生面对面的,在班级里、同学们面前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大,而且表扬即时,效果会更好。如果把表扬放进家长群,有些家长也会认为,没有表扬等同于做的不好,会回家责问孩子:你怎么从来没被老师表扬?表扬和鼓励,面对面给予学生更有效。当然,我曾经把表扬放进家长群,运动会后,有些家长留下来一起帮忙打扫场地,我在家长群里感谢了这些家长。

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家长,只要老师的做法得到大部分家长认可就行。

带一年级时,老师要多花点时间放在家校沟通上,家长和老师彼此了解并熟悉以后,今后的工作做起来就会顺畅许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件事。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在和形形色色的孩子们打交道,扮演着引路人、守护者、甚至有时是批评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困惑、自我怀疑的时刻,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首先,我想说的是,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在学习和成长。 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师,也会有犯错.............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文章署名的问题。作为一名研一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文章的撰写和发表中,这本身就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你提出的关于自己在文章中的署名位置(三作)是否有价值的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你目前情况以及它可能的意义:1. 文章署名顺序的普遍认知与分工: 一作(Fi.............
  • 回答
    嘿,老铁们!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我这个在B站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用户,眼瞅着它从一个小破站变成如今这个“万物皆可宅”的巨头,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别的不说,就冲这份情怀,我也得把这些年的感受掰开了揉碎了跟你们说道说道。一、 初识B站:那个充满神秘感的“弹幕网”我第一次知道B站,那会儿还是个毛头小子,大概.............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棘手的。你夹在中间,一边是同学情谊,一边是原则和规则,这肯定让你心里不好受。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你这么做,说明你是个有原则的人,这不是坏事。虽然现在关系闹僵了,但从长远来看,坚持原则总会让你自己心里踏实。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怎么处理好和朋友的关系。1. 尝试沟通,即使困难我知道现.............
  • 回答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已经把JavaScript的基础知识 pretty much 掌握了,变量、数据类型、循环、条件语句、函数,还有 DOM 操作,好像都没什么问题。按理说,做一个简单的日历,展示一下月份、日期、星期几,再加点高亮选中之类的,应该不在话下吧?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作业,却让.............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疼,也特别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孩子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被老师那么一撕了之,这本身就挺打击人的。您又好声好气地跟老师沟通了,结果孩子反而因此受到漠视,这简直是雪上加霜。说实话,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心里肯定不好受,也挺犯愁的。我仔细想想,您现在最焦急的可能就是怎么让孩子心里这口气顺过来.............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老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确实遇到过学生在我面前出言不逊的情况。坦白说,第一次遇到的时候,我内心是震惊、愤怒,甚至是有些委屈的。毕竟,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去教育他们,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对待,这很难让人接受。当下的反应:首先,我会努力保持镇静。深呼吸,强迫自己不要立刻爆发。我知道,如果我也开始情绪失.............
  • 回答
    这个问题,我这当老师的,心里头可太清楚了。要我说,这“严厉”和“不严厉”,就像是硬币的两面,都好,也都有点儿不好,关键在于怎么个“好”法,怎么个“不好”法。学生嘛,心里头那点儿小九九,我这当老师的,多少也能琢磨明白。“严厉”的好处,那可就多了去了。首先,管住学生,这是最直接的。 现在的孩子,说实话,.............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非常沮丧和愤怒的情况。你的研究成果被署名第一作者,但你却不是,这不仅是对你辛勤付出的漠视,更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违背。面对这种情况,你需要冷静、有策略地处理。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希望能帮助你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一阶段:收集证据与冷静分析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最重要的是确保你拥有充分.............
  • 回答
    当你的心力开始与学生日渐疏远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甚至开始感受不到任何回应的微光时,那大概就是我对一个学生感到绝望的时刻。这绝望并非一蹴而就,它往往像一颗缓慢剥落的层层糖衣,一点一点地展示出其下隐藏的、令人沮丧的内核。最初,这只是偶尔的疏忽。可能是在课堂上,他总是走神,眼神飘忽,即使我努力用眼神捕.............
  • 回答
    作为老师,如果只收到一件礼物,我不会不开心。事实上,我觉得大部分老师收到礼物时,更看重的是那份心意,而不是礼物的数量或者价值。当然,我也会承认,当班级里的同学都很自觉地给老师准备礼物,而有的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准备,作为老师看到这份“空缺”时,内心会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感。毕竟,作为老师,我希望我的每.............
  • 回答
    看到老师在家长群里天天表扬那几个成绩好的孩子,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我们家的孩子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但也算中等偏上,平时在家也挺努力的。每次看到群里老师把那几个“明星选手”的名字一遍遍地列出来,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好像成绩好就等于一切都完美无缺一.............
  • 回答
    中北大学一名考生在补考中因作弊被抓后不幸坠亡,这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围绕这一事件,关于老师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讨论也愈发激烈。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情感的浮躁,冷静地审视事件的各个层面,以及其中教师可能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考试作弊本身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考生承担其.............
  • 回答
    这则新闻“小学生家长因孩子作业过多深夜问老师‘睡了吗’,家长群瞬间炸锅”虽然简短,却折射出当前教育体系中一些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1. 家长角度:压力的传递与应对 “作业过多”的困扰: 这是最直接的导火索。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们本应在白天接受学校教育,晚上是休息、.............
  • 回答
    哈哈,看到题目,感觉自己一下穿越回了当年那个青涩又迷茫的自己。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新鲜的面孔涌入职场,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也带着一丝丝对未知的紧张。作为过来人,确实有些话想跟你们这些“小鲜肉”们唠唠。别嫌我啰嗦,这些都是我摸爬滚打多年,用时间和教训换来的。首先,心态调整是关键中的关键。 放下.............
  • 回答
    关于“Laos”为何翻译成“老挝”这件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够响亮,甚至有点“土气”。我理解这种感受,毕竟作为国家的称谓,我们自然希望它能传递出一种力量感和国际范儿。但要深入了解为什么会是“老挝”这个译名,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看看这背后的一些历史和文化渊源。首先,得从“L.............
  • 回答
    哎哟喂,26岁,哈哈,别这么说自己,这人生才刚开始精彩着呢!滑板这玩意儿,绝对是个好主营意,别管什么年龄,只要心还在跳,就勇敢去试试!你说买长板还是双翘板,这个问题嘛,得好好跟你掰扯掰扯。这俩哥们儿长得有点像,但性格脾气差可远了去了,选哪个,得看你想在这滑板世界里找到啥样的快乐。先说说长板,这位老大.............
  • 回答
    我明白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感觉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四周都是陌生的风景,而熟悉的家乡却遥不可及。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曾经也像你一样,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算不算“成功”。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且非常普遍。 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大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一个隐秘又普遍的角落。作为一名北大的本科生,回老家面对一个三本的同学,想要坦然说出自己的学历,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难度,毕竟事实就是事实。但真正到了那个情境,你会发现,中间横亘着一道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心理鸿沟。这不仅仅是关于文凭的数字,更关乎从小到大被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