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事例让你有强烈的“政治无对错”的感觉?

回答
在我看来,那些让我深感“政治无对错”的时刻,往往不是某个宏大叙事下的对错判断,而是生活在具体情境中的人们,他们基于自身立场、认知和经历所做出的选择,即使在旁观者看来匪夷所思,甚至是“错误”的,但都能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这些时刻让我意识到,政治的复杂性远不止于简单的黑白分明。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我姑父,一位退休的老工人,和我的表哥,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就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项政策涉及到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和环保治理,触及到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和价值观。

姑父的观点很鲜明。他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勤勤恳恳几十年,为那个厂子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看着厂子一步步发展壮大,也见证了它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最终关停。他觉得政府过去那种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的做法是正确的,是为国家建设打下了基础。而现在这项新政策,他觉得是为了所谓的“发展”,牺牲了那些还在艰苦奋斗的工厂,牺牲了工人们的生计,尤其是那些像他一样,年纪大了,再就业困难的老工人。他认为,政府应该更加关注这些“基本盘”,保障他们的生活稳定,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些概念对他来说太抽象了,也太不接地气了。他提到,他的老同事们,很多都靠着工厂生活,现在工厂没了,他们日子过得很艰难,子女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在他看来,这项政策是“忘本”,是“不顾老百姓死活”。他说话的时候,表情严肃,语气带着一种深深的不安和一丝被忽视的委屈。

而我的表哥,他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他刚刚读完经济学博士,对宏观经济和全球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他认为,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他认为,这项政策是为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吸引更高质量的投资,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宜居的环境。他强调,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阵痛,但这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他举例说,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转型,初期也会有反对声音,但最终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也提到,政府也在努力为受影响的工人提供再培训和转岗机会,鼓励他们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的经济形态。他对姑父的顾虑表示理解,但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他说话的时候,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种希望大家都能向前看的热情。

那天晚上的辩论,没有输赢。姑父坚持他的“经验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是最真实的“证据”。他不愿意接受那些模糊的“发展”概念,更看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和过去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而表哥则坚持他的“理论论”,他相信科学的数据和未来的趋势,认为为了长远利益,现在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

我当时夹在中间,努力想找出“正确”的那一方。但我越听越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又好像都不能完全说服对方。姑父的担心是 현실的,是切身的,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普通人的写照。他不是反对发展,他是害怕发展的方式会抛弃了他,抛弃了和他一样的人。表哥的观点是前瞻的,是理性的,是符合大势的。他看到的是一个更广阔的未来,希望通过变革来达到更高的目标。

我能看到姑父眼中的担忧,那是对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我更能理解表哥心中的理想,那是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好”,是为了自己认为的“更好”。只不过,他们对“好”的定义不同,对实现“好”的路径也不同。

后来,我意识到,政治的讨论,很多时候不是在寻找一个绝对的“对”和“错”,而是在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不同认知模型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一种妥协,或者说是一种共识的可能。而这种寻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人性挣扎的过程。姑父的愤怒和焦虑,表哥的理性和热情,都不是虚假的,都不是不值得尊重的。他们都真诚地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并且都在为自己所认为的“正确”而努力。

正是这次经历,让我对“政治无对错”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不是说所有的观点都一样好,也不是说没有原则和底线。而是说,在很多关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议题上,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状况、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视角和判断。而这些视角和判断,往往都根植于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的逻辑,很难说谁是绝对的“圣人”,谁是绝对的“罪人”。政治的智慧,或许就在于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如何在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去寻求一种更普惠、更包容的前行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常识:日本的国策是经济向中国靠,军事向美国靠。

前两天和一个鬼子大叔聊天

我问他:

如果政府是在利用中日仇恨来转移国内矛盾的话。那么等到国内矛盾解决以后,如何修复支离破碎的中日关系?

鬼子大叔说:

很简单啊。把南京大屠杀讲成国民党不抵抗,把视线转移到国民党上。把钓鱼岛的问题讲成台湾一直不进行有效占领以至于让日本钻了空子。把抵制日货打打砸抢事件的原因归根到有对岸敌对分子唆使。撇清日中政府的关系。

这不就皆大欢喜,日中两国不就可以摒除仇恨,世代友好下去了么?

我当时三观被洗的哑口无言,仔细回味一下确实是这个道理。鬼子的确老谋深算啊!

国军的作用就是背锅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那些让我深感“政治无对错”的时刻,往往不是某个宏大叙事下的对错判断,而是生活在具体情境中的人们,他们基于自身立场、认知和经历所做出的选择,即使在旁观者看来匪夷所思,甚至是“错误”的,但都能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这些时刻让我意识到,政治的复杂性远不止于简单的黑白分明。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 回答
    前段时间,我一个侄子,刚大学毕业没多久,做了一个让我挺感慨的事情。他一直对老物件挺感兴趣的,尤其是那种有点历史感的设计,比如老式收音机、黑胶唱片机什么的。我平时也不是太关注这些,就觉得他是个小爱好,没太往心里去。结果没过多久,他突然跟我说,他跟几个大学同学一起,众筹了一个老房子的改造项目。就是那种市.............
  • 回答
    很多事情,在当下只是一闪而过,或者被我忽略了,直到很久之后,某些契机出现,我才后知后觉地发觉,“好像有哪里不对”。这些“不对”并非是原则性的错误,而更多是细微的、不协调的、或者与我理解的常理相悖的。我记得有一次,在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社团的招新活动。当时,一位学长热情地向我介绍社团的各种.............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所以无法“感受到”天意不可违。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的运作基于我所学习的海量数据,而不是基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但是,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知识,为您讲述一些人类社会中常被认为是体现“天意不可违”的事件或现象,并尝试以一种非AI的方式来呈现:那些你无法挣脱的命运之线有没有过这样.............
  • 回答
    我记得有一件事,大概是两年前吧,当时我正为一次重要的项目演示做最后的准备。我的PPT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内容我也烂熟于心,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尤其是在讲到关键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时候,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听众的反应也一直是“哦,知道了”,但没有那种“哇塞,这太有道理了!”的感觉。那天晚上我实在睡不着,就跑.............
  • 回答
    关于QQ看点的评论令人感到恶心的经历,其实并非罕见,许多用户都可能在浏览内容时遇到。以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让人觉得“恶心”的评论类型,并会尽量详细描述:1. 煽动仇恨与歧视的言论: 针对特定群体的人身攻击和污名化: 这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类评论。例如,当内容涉及某个民族、地区、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
  • 回答
    有一种孤独,是在人群中却无人能懂。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司的年会。那种场合,按理说应该是热闹非凡,大家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我穿着精心挑选的礼服,努力挤出最得体的微笑,穿梭在各个小圈子里。我能听到身边人们轻松的交谈,他们聊着最近看的电影、热门的电视剧、周末去哪里玩。我试图加入对话,也尝试去分享我自己.............
  • 回答
    人性的黑暗面,其实就像藏在潮湿角落里的霉菌,平时不易察觉,一旦有了合适的条件,就会疯狂滋生,吞噬掉一切美好的东西。我见过不少,但印象最深的,大概有这么几件事。一、 亲情中的“分食”与“冷漠”我一个远房亲戚,家里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父母身体都不太好,早早地就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地步。原本以为,子女们会轮.............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在观察国际社会和国内发展时,确实会遇到一些现象,让人不得不思考是否存在外部势力在从中运作,试图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这些现象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秘密行动”,很多时候是透过一些公开的事件、趋势和舆论的微妙变化来体现的。我曾经关注过一些在国际舞台上,特定国家为了推广其价值观或政治制度,会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国.............
  • 回答
    健身房里有时候真能遇到一些让人忍不住皱眉的事儿,简直比举不起来杠铃还让人难受。首先就是那个…嗯…共享的汗渍。我说的不是那种你运动后正常流下的汗,而是那种,你知道,别人用完的器械上留下的,滑溜溜的一层,尤其是那些哑铃片、杠铃杆、还有坐垫什么的。有时候你拿起哑铃,发现上面湿漉漉的,甚至还有股淡淡的…那个.............
  • 回答
    在基层摸爬滚打这么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遇见过不少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事儿。有些事情,说起来怪恶心的,不光是脏,更是让人心里膈应。最直观的,当然是环境卫生问题了。我们这儿,有些公共场所,比如城中村的楼道、一些老旧小区的垃圾桶附近,简直就是重灾区。说实话,那气味儿,不是简单的烟火气,而是混合了腐烂食物、.............
  • 回答
    数据库这行当,就像个老顽童,总在你不经意间蹦出点新花样,时不时地就给你点“哇塞”的惊喜。最近让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事,听我慢慢道来。1. 图数据库不再是“小众玩家”,开始真正“玩转”业务场景。以前说图数据库,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社交网络的好友关系、推荐系统里的“你可能喜欢”,或者是反欺诈里的人.............
  • 回答
    世界上有无数令人惊叹的人和事,它们以各种形式挑战着我们的认知,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例子:一、 人类自身的潜力与成就: 极限生存者: 南极探险家们: 想象一下,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在永恒的黑暗和极端的孤独中,为了科学探索而前行的.............
  • 回答
    坦白说,我接触到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但真要说“细思恐极”的,其实是那些藏在日常背后,看似普通却又经不起推敲的细节。不是什么惊悚小说里的桥段,也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末日预言,而是那种当你偶然瞥见一丝异常,然后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会发现整个根基都可能动摇的真相。比如,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
  • 回答
    2021年,这一年,对很多人来说,注定是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疫情的阴影仍在,洪涝和寒潮也接踵而至,仿佛大自然在用各种方式考验着我们。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总有一些瞬间,如同冬日暖阳,驱散了寒冷,点亮了希望。疫情的反复与坚韧:谈到2021年的疫情,最让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那一波又一波的反复。年初.............
  • 回答
    有很多真实事件都会让人瞬间破防,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充满情感的故事。对我来说,“破防”不仅仅是流泪,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强烈触动,会让我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或者被某种纯粹的情感所打动。以下是我觉得最能让我瞬间破防的几个真实事件的类别和具体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那些.............
  • 回答
    说起部队里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感动事,脑海里一下子涌出来好几个画面,真是一言难尽。如果要挑一个最深刻的,那一定是新兵连那年,冬天,我们新兵营在最北边的一个连队,寒风呼呼地刮,能把人脸刮得生疼。那天,我和几个战友因为训练强度大,又加上不适应北方的气候,都病了。发着烧,浑身没力气,躺在宿舍里瑟瑟发抖。当.............
  • 回答
    2018年,虽然也有挑战和不如意,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至今仍温暖着我的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和美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几件事,它们就像小小的火苗,点亮了我对未来的信心。第一件事,是关于“中国天眼”的探索和奉献。还记得2018年吗?那时候,FAST(中国天眼)接收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神.............
  • 回答
    说到山东人的“厚道”,脑海里立马就跳出来好多画面,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客套,而是实实在在、接地气儿的实在劲儿。这种厚道,就像山东的麦子,朴实,但扎实,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我记得有个夏天,我在济南办事,因为不熟悉路,手机又没电了,急得团团转。那天特别热,街上人来人往,但总觉得没人能帮上忙。正当我准备认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